荆文礼:传承满族说部的魂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余年来,荆文礼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程从未放松。

对满族说部产生兴趣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荆文礼,颤颤巍巍地用双手捧起一本由他撰写的《乌勒本概论》,说起了他的故事。
  乌勒本在各氏族中秘传,一般都是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口耳相传。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富育光、王宏刚等人去采风。他们到东北三省满族聚居的村屯调查,发现了满族讲族史的传承人和长篇口头文学满族说部,并开始记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搁浅了。1999年荆文礼听到他们介绍满族说部的故事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向吉林省文化厅原厅长、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吉林卷主编吴景春同志介绍此事。他认为说部就是满族民间的口述史,很有价值,危在旦夕,需赶紧抢救。
  2001年10月,吉林省财政厅批给吉林省文化厅12万元作为抢救满族说部的启动资金。2001年年末,吉林省出版局又赞助吉林省文化厅10万元。

保护传承人


  由于满族说部传承人都年逾古稀、体弱多病,吉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谷长春提出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
  荆文礼曾七次踏查黑龙江地区。2003年在黑河四季屯,他遇到一位有名的讲述人叫何世环。现代满语已经绝迹了,但她能够用流利的满语去交流。去采访时,荆文礼将何世环讲述的满族说部都录了下来。何世环之所以能说这么多的满语是因为她的家族本就是满族。近几年在黑龙江、吉林边境地区做满语调查,荆文礼共搜集3000多个满语单词,其中何世环讲的单词占70%。能用流利的满语讲满族说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尼山萨满传》就是她讲述的,后来制成了光碟。2005年,在北京满族说部阶段性成果鉴定会上,放映了何世环讲满语的视频,当时震惊了现场的所有人。2006年5月20日,满族说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民族文化根植于土地


  时间不饶人,刚开始研究满族说部的时候荆文礼60多岁,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从2001年9月开始筹备抢救满族说部,到现在已出版三批抢救成果,共54部约2200多万字。
  二十余年来,荊文礼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程从未放松,在丛书第一、第二批书稿出版后,继续扩大线索、深入挖掘,并实施说部第三批书目的抢救工作。第三批书稿计25部,900余万字,其中有窝车库乌勒本《女真神话》等3部;包衣乌勒本《泾川完颜氏传奇》等5部;巴图鲁乌勒本《两世罕王传》等15部;给孙乌春乌勒本《莉坤珠逃婚记》等2部。这第三批书稿,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满族说部全面的反映了历史上满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同时表述了满族人民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些民间说部都是由民间艺人、萨满等作为本民族或本氏族历史,讲述给后人的,说部的章节都具有极为特殊的史料价值。

荆文礼


  曾任吉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多年来致力于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程。
其他文献
高晓虎的刻刀,看上去轻轻巧巧,可它却是用三十几载春秋的心血和汗水熔铸的!  高晓虎说:“书报是我最好的老师。”他的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在图书馆工作的六年。有关书法、篆刻的书籍和书法名家的作品,他都孜孜不倦地阅览、学习,汲取精华。1980年他搞篆刻创作,从传统入手,集众长于几案,聚诸家于一堂,形成个人的风格。他搞篆刻甚至像着了魔,下班回到家便埋头于雕刻中,一刻就是几个小时,沉入忘我的艺术境地。
期刊
2011年,中国互联网BAT格局初现,但相比于这三家透露出来的战斗气息,网易宽松的文化氛围和丁磊透露出来的理想主义气质则更容易吸引到年轻人。厌烦了枯燥的战略布局和打鸡血的奋斗感召,他们更愿意相信丁磊所谓的“超越赚钱的使命感才能让企业做得更长久”。  将近10年过去,AT的一骑绝尘却证明,其实“使命感”大家都有,但决胜因素另有其他战略规划。  这些年来,充满情怀的网易在左冲右突的过程中,拿出了一众优
期刊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总结人生经历时就提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看起来是种很不错的状态,能够摆脱大量的束缚。事实上,孔子的观点近来也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快乐。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最近对1500多名圣地亚哥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21岁到99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90岁以上的人幸福感最
期刊
出生在农村,参军、务农、做工、念书、提干、经商……宫庆山说,他这一生,工农商学兵几乎全占了,也正因此,他对社会百态、世间丑恶异常敏感。  对于二人转,宫庆山有着一种责任感,他不希望外界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二人转,这种起源于农村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应该有它固有的态度和应用舞台,而不应该简单的被贴上“低俗黄恶”的标签,他立志净化、提升这门艺术,擦亮这块日渐褪色的东北民间曲艺招牌。  2000年前后,
期刊
最近,白岩松上了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把一众音乐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现场他将几位乐评人按音乐风格一一分类。吴青峰是“小清新的民谣”,张亚东是“深情的情歌”,欧阳娜娜是“与摇滚没什么关系的后摇”,马东则是“说下一个乐队唱什么的‘说唱’”。  而说到自己时,他不紧不慢地说自己是朋克,因为长得很朋克……  嚯,白岩松终于承认自己跟汪峰撞脸了。  用马东的话说,他是一个“被时事节目耽误了的乐评人”。但
期刊
黃斌是一位勇于“吃螃蟹”的军旅作家。在写作中,他勇于大胆改革与创新,开创了史话体裁创作之先河。  黄斌从20世纪70年代始迷恋关注家乡历史,是东北地区民间最早考察研究、普及宣传东北地方历史知识的先行者之一。  于1985年创作出版了第一本书——《渤海古都史话》。影响了无数的读者和受众,许多读者从一无所知(或误认为是其它国家先人建立的国家),到逐渐了解这个海东盛国的疆域、经济、军事、文化及风情等,为
期刊
多年来,他通过一双脚、一张嘴,为抢救“缸窑文化”而不懈努力。“墨情瓷韵”传递浓浓艺趣  “缸窑文化”特指吉林特色的陶窑文化,清朝已经非常有名并成为皇家贡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缸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几年前,吉林民间艺术家古尘等人开始致力于抢救“缸窑文化”,多次前往景德镇与当地艺术家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我们的想法是与缸窑文化结合,烧制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加速陶瓷文化北移,并不是再复制一个
期刊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反复揣摩,直到满意才收笔。触类旁通 博学多才  在吉林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是一个在文化领域全方位涉猎的杂家,在江城文坛很有影响力,他就是江权力。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曾在《江城日报》辟有专栏。  从2004年开始,江汉力对地方史和民俗研究愈加痴迷,每年都有数十篇稿子发表,内容包括吉林市历史、满族汉族朝鲜族民俗、方言、萨满、教
期刊
他笑着婉拒“书法大师”的称呼,说:“书法是人内心世界的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三观。而大师是由后人评说的。”醉心书法 父子传承  江南的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金中浩就是其中一位。  金中浩生于沪上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金伯涛是位儒商,爱书、画、印,并擅写魏碑,曾拜泸上汪洵先生为师,取孟子《公孙丑上》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为他取名“中浩”。  由于家庭的熏陶,金中
期刊
“我岁数大了,不求成名,只希望吉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发出应有的光芒,是传播,更是传承。”文化积淀 止于精品  李侠出生于剪纸世家,上可追溯至清朝年间,那时以玉米叶、桦树皮等材料为主的创作便悄然萌芽,160多年的积淀,让李侠的一生注定与剪纸有着剪不断的情缘。  虽时过境迁,李侠儿时的记忆仍清晰可见。那时,由于父母忙碌,她被寄养在满族乡村的外婆家,外婆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大家,每逢重大节日,村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