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时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教师要让学生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 倾听;选择;疑惑;朗读;表达
新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会不会倾听是制约教师成长的瓶颈之一。可想而知,如果一个教师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建议或意见,那么他就必然会被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中,得不到长足的发展。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能虚怀若谷,广开言路,从善如流,他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从而成为一个有理念支撑、有教育智慧的教师。立足学校“品”文化建设,结合学生核心素养要求,践行“德品、学品、言品、行品”的育人主张,尊重学生差异,注重联结生活,建构起指向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的“品学”生态课堂,在促进教学变革中探索更加适合的教与学,让课堂变得更加优质、人文、开放,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品”“学品”,在新的课改实践起点上提升教学质量和发展内涵,让倾听从“品学”走向“学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时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与学生相处时,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用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田,“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心灵。
一、多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平时,同行之间处于同等的地位,扮演着相同的角色,相互之间会有些顾虑,说话不够坦率直接。而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天性率直,少有顾虑,大多能实话实说。多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就拿以前听过的一节语文课来说吧。上课伊始,老师按惯例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无精打采。读书不是拖,就是唱。更可气的是,有些孩子,光看他嘴巴动,就是不出声。坐姿就更别谈了,有趴着的,有歪着的,还有跪着的。看到这现象,老师气不打一处来,刚想发火时,班上一个小男孩向老师招招手,示意她过去。不知为什么,她好像很听话,径自向学生走去。他靠近孙老师的耳边说:“老师,看到大家这个样子,您一定很生气。我教您一个好办法,您让我们分成四组,然后开展竞赛,哪组表现好就给哪组加分,大家肯定想学。”老师笑了笑说:“你这方法,是老师以前教一二年级时惯用的激趣法,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管用。你们都四年级了,又不是低年级的小朋友,能行得通嗎?”他说:“不信,您试试看。”
老师半信半疑,决定试一试。出乎她的意料,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原本需要20分钟解决的问题,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就连平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神情,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老师暗自欣喜:幸亏没有抹杀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下课时,老师看了看小男孩,他调皮地向孙老师使了个眼神。这时的老师表面上看似镇静,其实,她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这小鬼,也太不给老师面子了。
孩子虽然没给老师面子,着实让老师难堪,但是,他的话是如此中肯,如此耐人寻味。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倾听,能让我们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能让我们拥有童心、快乐和幸福。
二、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孩子质疑问难
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孩子们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他们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是“盗”火而不是“偷”火?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有的说,“盗”能体现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有的说,“偷”与“盗”都是不良行为,但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正义之举。他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个“盗”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英雄气概……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孩子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悟到的见解,让孩子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孩子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它具有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等作用。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孩子学习热情很高,却不敢站起来读书,对于这样的孩子,笔者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多创造机会给他们读。当他们第一遍读得不是太好时,笔者会说:“再来一遍,会比这遍读得好。”当他第二遍读完后,笔者会说:“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你会读得更好的。”读完后,笔者会感慨万分地说:“哎呀!你读得真是太棒了,只练读了三遍就读得这么好,你若多读几遍,都可以去当电视台的播音员了。”孩子们在无形中增强了朗读的信心和勇气。
四、给予孩子肯定评价
有了个性化的思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九色鹿》一课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课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九色鹿和调达外,还有王妃、国王,这些人物对故事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教者引导孩子们就下述话题展开探究: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你对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看法?孩子们经过合作探究后,对调达和王妃的看法没有分歧,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令人可憎的;对于九色鹿的见义勇为、不图回报、沉着、机智更无分歧;但对于国王,孩子们的看法出现了争议。大部分孩子都说国王无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国王。但有一个孩子提出了不赞同的想法,他认为:“国王虽然带着军队去捕捉九色鹿,也是出于无奈,但他毕竟能主持公道,让正义得到了伸张,这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教者为他这样的说法而叫好,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认真倾听孩子对课本、对问题作出的不同思考,并对其独立思考的行为给予表扬,来呵护他们的求异思维。
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倾听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赏识。教师要积极、耐心地去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不断丰富“品学”的内涵与品质,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倾听;选择;疑惑;朗读;表达
新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会不会倾听是制约教师成长的瓶颈之一。可想而知,如果一个教师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建议或意见,那么他就必然会被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中,得不到长足的发展。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能虚怀若谷,广开言路,从善如流,他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从而成为一个有理念支撑、有教育智慧的教师。立足学校“品”文化建设,结合学生核心素养要求,践行“德品、学品、言品、行品”的育人主张,尊重学生差异,注重联结生活,建构起指向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的“品学”生态课堂,在促进教学变革中探索更加适合的教与学,让课堂变得更加优质、人文、开放,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品”“学品”,在新的课改实践起点上提升教学质量和发展内涵,让倾听从“品学”走向“学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时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与学生相处时,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用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田,“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心灵。
一、多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平时,同行之间处于同等的地位,扮演着相同的角色,相互之间会有些顾虑,说话不够坦率直接。而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天性率直,少有顾虑,大多能实话实说。多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就拿以前听过的一节语文课来说吧。上课伊始,老师按惯例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无精打采。读书不是拖,就是唱。更可气的是,有些孩子,光看他嘴巴动,就是不出声。坐姿就更别谈了,有趴着的,有歪着的,还有跪着的。看到这现象,老师气不打一处来,刚想发火时,班上一个小男孩向老师招招手,示意她过去。不知为什么,她好像很听话,径自向学生走去。他靠近孙老师的耳边说:“老师,看到大家这个样子,您一定很生气。我教您一个好办法,您让我们分成四组,然后开展竞赛,哪组表现好就给哪组加分,大家肯定想学。”老师笑了笑说:“你这方法,是老师以前教一二年级时惯用的激趣法,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管用。你们都四年级了,又不是低年级的小朋友,能行得通嗎?”他说:“不信,您试试看。”
老师半信半疑,决定试一试。出乎她的意料,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原本需要20分钟解决的问题,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就连平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神情,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老师暗自欣喜:幸亏没有抹杀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下课时,老师看了看小男孩,他调皮地向孙老师使了个眼神。这时的老师表面上看似镇静,其实,她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这小鬼,也太不给老师面子了。
孩子虽然没给老师面子,着实让老师难堪,但是,他的话是如此中肯,如此耐人寻味。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因为,倾听,能让我们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能让我们拥有童心、快乐和幸福。
二、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孩子质疑问难
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孩子们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他们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是“盗”火而不是“偷”火?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有的说,“盗”能体现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有的说,“偷”与“盗”都是不良行为,但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正义之举。他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个“盗”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英雄气概……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孩子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悟到的见解,让孩子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孩子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它具有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等作用。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孩子学习热情很高,却不敢站起来读书,对于这样的孩子,笔者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多创造机会给他们读。当他们第一遍读得不是太好时,笔者会说:“再来一遍,会比这遍读得好。”当他第二遍读完后,笔者会说:“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你会读得更好的。”读完后,笔者会感慨万分地说:“哎呀!你读得真是太棒了,只练读了三遍就读得这么好,你若多读几遍,都可以去当电视台的播音员了。”孩子们在无形中增强了朗读的信心和勇气。
四、给予孩子肯定评价
有了个性化的思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九色鹿》一课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课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九色鹿和调达外,还有王妃、国王,这些人物对故事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教者引导孩子们就下述话题展开探究: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你对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看法?孩子们经过合作探究后,对调达和王妃的看法没有分歧,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令人可憎的;对于九色鹿的见义勇为、不图回报、沉着、机智更无分歧;但对于国王,孩子们的看法出现了争议。大部分孩子都说国王无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国王。但有一个孩子提出了不赞同的想法,他认为:“国王虽然带着军队去捕捉九色鹿,也是出于无奈,但他毕竟能主持公道,让正义得到了伸张,这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教者为他这样的说法而叫好,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认真倾听孩子对课本、对问题作出的不同思考,并对其独立思考的行为给予表扬,来呵护他们的求异思维。
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倾听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赏识。教师要积极、耐心地去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不断丰富“品学”的内涵与品质,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