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措施之一就是开设大学外语通识选修课。笔者基于自己讲授选修课经历,以“基础法语入门”课程的开设为例,指出作为外语通识选修课开设主体,教师应该明确课程开设的预期效果,把握一定教学原则,从而实现大学外语选修课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外语通识选修课;“基础法语入门”;教学预期;教学原则
大学英语是高校重要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在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下,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平均时间超过专业课程。然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远未达到能够使用的要求,即使四六级成绩最优秀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走出社会依旧是“哑巴英语”。
同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存有为什么学习英语这一疑问,英语学习的方向极不明确或者认为英语课程学不到什么。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极其不乐观的现状,研究者们要对英语教学的未来出路进行探索。
一、文献综述
研究者们从多维度剖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大学英语改革思路。王守仁和王海啸(2011)通过定性定量方法分析了大学英语现状。余玲丽和杨廷君(2010),于洋(2011),秦屹和熊俊梅(2011)等研究者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学选修化的可能性以及选修课开设的问题。比如,余玲丽和杨廷君(2010)以宁波大学立体选修课体系的建设为例论证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秦屹和熊俊梅(2011)阐述了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对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启示;于洋(2011)指出大学英语选修课现状课程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大学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目前重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大学英语改革主要采用大学英语必修与选修课程结合的方式。以往研究虽谈及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现状以及改进措施,但讨论较为宽泛。笔者基于自己讲授选修课经历,以“基础法语入门”课程的开设为例,指出作为外语通识选修课开设主体,教师应该明确课程开设的预期效果,把握一定教学原则,从而实现外语选修课效果的最大化,进而促进大学英语改革。
二、大学外语通识选修课若干问题
我校大学英语改革采取大学英语必修、外语选修课程结合的思路,大学英语教学部老师开设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文学文化类以及语言测试类等外语类选修课程。作为大学英语通识选修课程之一,笔者上学期开设的“基础法语入门”课程选修学生平均出勤率达到90%以上。就此,笔者对法语选修课进行了反思,通识选修课的效果优化要求授课教师明确课程预期,并且掌握一定教学原则。
1.课程预期是什么
这里课程预期指授课教师期望课程达到何种效果。作为选修课,教师会将课程的预期定位在学生能够准时到场,能够参与期末考核,能够学到些许的知识技能等。从“基础法语入门”课程本身出发,通过本门课程学习,笔者期望学生能够对法国文化、法语语言有基本感知,并掌握一定的法语基础知识。
(1)直观感知法语文化。本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法国的饮食、社会风貌、影视作品,使学生不仅对浪漫的普罗旺斯充满期待,同时对法国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从而明白巴黎不只是浪漫之都,并了解法国人推崇的礼貌文化。法国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在建筑方面,还包括个人文化表演者、美食甚至红磨坊等这类旅游吸引物。法国人的思维较为直接、客观、直率。而中国人的思维较为间接、主观、委婉。在法国人日常交际中,“请、谢谢、对不起、你好”等的使用频率远比中国人高,在家庭成员、熟人、朋友之间亦是如此。中国人通常是关系越近,礼貌用语就越少,而法国人即使是关系生疏的人往往也语言直率。
(2)直观感受法语语言。有人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有人说说法语听起来含混不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直接接触法语语言,从而对法语形成自己的感知。举例来说,笔者通过在线搜索得到学生较为熟悉的若干歌曲的法语版本,通过法语翻唱版汉语歌曲的演绎,学生可以进行对比,从而感觉法语语言的特点。
(3)掌握法语基础。“基础法语入门”作为一门二十学时的课程,不是简单的看看电影,学学法语字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做最简单的自我介绍而已。汉语和法语从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因而存在巨大差异。而母语语音的负迁移有时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发音,很有可能随着法语学习的加深而不断强化,给学习者带来听、读和写上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日常用语如Au revoir (再见)的发音,从而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母语知识负迁移所引起的学习错误,为学生之后的法语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2.课程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为达以上教学预期,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兴趣所在,笔者认为成功的通识法语课堂在于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效率原则。大学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具备了一定英语基础,但是法语作为一门新的语言,选修的大部分学生是零基础。面对零基础的学生,面对短短的二十个选修课课时,若严格按照某一本法语教材上课最终学生可能只有很少收获,部分学生还存在跟不上的可能性,甚至对法语这门新语言的学习失去兴趣,那样的法语课就成了真的混学分。笔者通过对比多本法语教材,将教材资源与网络获取关于法国语言、文化各方面的视频资料相整合,形成二十课时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反应对其难度进行调整,使得选修课法语能够按部就班,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不失趣味性。
(2)文化原则。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笔者在法语通识选修课授课过程中,除了语音教学这一重点,还会给学生播放法语歌曲以及关于法国饮食文化、酒文化、自然社会风土人情的视频,使学生在法语环境的浸润中更好的体会法语语言的魅力。
(3)动态原则。在学生学习了一天的专业课后,选修课极有可能成为学生做其他作业的“第二课堂”。大学英语课堂以及其他课堂之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述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缺少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而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通识选修法语课坚持动态原则,一是,体现在教师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如视频、笑话等,达到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手段的动态性。二是,教师上课时要关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教师也要力求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所学。
参考文献:
[1]段 贝.二外法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04):94.
[2]秦 屹,熊俊梅.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69—70.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1(05).
[4]杨 帆.法国的文化旅游[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02):62.
[5]余玲丽,杨廷君.大学英语立体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2—27.
[6]于 洋.外语教学中选修课现状分析与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1(23):407.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关键词:外语通识选修课;“基础法语入门”;教学预期;教学原则
大学英语是高校重要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在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下,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平均时间超过专业课程。然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远未达到能够使用的要求,即使四六级成绩最优秀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走出社会依旧是“哑巴英语”。
同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存有为什么学习英语这一疑问,英语学习的方向极不明确或者认为英语课程学不到什么。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极其不乐观的现状,研究者们要对英语教学的未来出路进行探索。
一、文献综述
研究者们从多维度剖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大学英语改革思路。王守仁和王海啸(2011)通过定性定量方法分析了大学英语现状。余玲丽和杨廷君(2010),于洋(2011),秦屹和熊俊梅(2011)等研究者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学选修化的可能性以及选修课开设的问题。比如,余玲丽和杨廷君(2010)以宁波大学立体选修课体系的建设为例论证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秦屹和熊俊梅(2011)阐述了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对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启示;于洋(2011)指出大学英语选修课现状课程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大学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目前重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大学英语改革主要采用大学英语必修与选修课程结合的方式。以往研究虽谈及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现状以及改进措施,但讨论较为宽泛。笔者基于自己讲授选修课经历,以“基础法语入门”课程的开设为例,指出作为外语通识选修课开设主体,教师应该明确课程开设的预期效果,把握一定教学原则,从而实现外语选修课效果的最大化,进而促进大学英语改革。
二、大学外语通识选修课若干问题
我校大学英语改革采取大学英语必修、外语选修课程结合的思路,大学英语教学部老师开设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文学文化类以及语言测试类等外语类选修课程。作为大学英语通识选修课程之一,笔者上学期开设的“基础法语入门”课程选修学生平均出勤率达到90%以上。就此,笔者对法语选修课进行了反思,通识选修课的效果优化要求授课教师明确课程预期,并且掌握一定教学原则。
1.课程预期是什么
这里课程预期指授课教师期望课程达到何种效果。作为选修课,教师会将课程的预期定位在学生能够准时到场,能够参与期末考核,能够学到些许的知识技能等。从“基础法语入门”课程本身出发,通过本门课程学习,笔者期望学生能够对法国文化、法语语言有基本感知,并掌握一定的法语基础知识。
(1)直观感知法语文化。本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法国的饮食、社会风貌、影视作品,使学生不仅对浪漫的普罗旺斯充满期待,同时对法国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从而明白巴黎不只是浪漫之都,并了解法国人推崇的礼貌文化。法国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在建筑方面,还包括个人文化表演者、美食甚至红磨坊等这类旅游吸引物。法国人的思维较为直接、客观、直率。而中国人的思维较为间接、主观、委婉。在法国人日常交际中,“请、谢谢、对不起、你好”等的使用频率远比中国人高,在家庭成员、熟人、朋友之间亦是如此。中国人通常是关系越近,礼貌用语就越少,而法国人即使是关系生疏的人往往也语言直率。
(2)直观感受法语语言。有人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有人说说法语听起来含混不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直接接触法语语言,从而对法语形成自己的感知。举例来说,笔者通过在线搜索得到学生较为熟悉的若干歌曲的法语版本,通过法语翻唱版汉语歌曲的演绎,学生可以进行对比,从而感觉法语语言的特点。
(3)掌握法语基础。“基础法语入门”作为一门二十学时的课程,不是简单的看看电影,学学法语字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做最简单的自我介绍而已。汉语和法语从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因而存在巨大差异。而母语语音的负迁移有时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发音,很有可能随着法语学习的加深而不断强化,给学习者带来听、读和写上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日常用语如Au revoir (再见)的发音,从而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母语知识负迁移所引起的学习错误,为学生之后的法语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2.课程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为达以上教学预期,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兴趣所在,笔者认为成功的通识法语课堂在于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效率原则。大学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具备了一定英语基础,但是法语作为一门新的语言,选修的大部分学生是零基础。面对零基础的学生,面对短短的二十个选修课课时,若严格按照某一本法语教材上课最终学生可能只有很少收获,部分学生还存在跟不上的可能性,甚至对法语这门新语言的学习失去兴趣,那样的法语课就成了真的混学分。笔者通过对比多本法语教材,将教材资源与网络获取关于法国语言、文化各方面的视频资料相整合,形成二十课时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反应对其难度进行调整,使得选修课法语能够按部就班,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不失趣味性。
(2)文化原则。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笔者在法语通识选修课授课过程中,除了语音教学这一重点,还会给学生播放法语歌曲以及关于法国饮食文化、酒文化、自然社会风土人情的视频,使学生在法语环境的浸润中更好的体会法语语言的魅力。
(3)动态原则。在学生学习了一天的专业课后,选修课极有可能成为学生做其他作业的“第二课堂”。大学英语课堂以及其他课堂之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述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缺少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而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通识选修法语课坚持动态原则,一是,体现在教师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如视频、笑话等,达到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手段的动态性。二是,教师上课时要关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教师也要力求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所学。
参考文献:
[1]段 贝.二外法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04):94.
[2]秦 屹,熊俊梅.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69—70.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1(05).
[4]杨 帆.法国的文化旅游[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02):62.
[5]余玲丽,杨廷君.大学英语立体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2—27.
[6]于 洋.外语教学中选修课现状分析与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1(23):407.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