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该课程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关注度不够。模块化教学是针对特定能力培养而实施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由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所组成,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本文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250-02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要培养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方式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抑制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是根据学科导向进行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设置都比较强调各自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内在联系不足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课程教学使用的教科书是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总结和提炼,因此教材内容经典但却难以及时吸纳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实践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重教轻学。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由老师来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探究知识的较少,这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变得较差,总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与实际岗位需要不相符。
二、模块化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特定能力为目标,将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进行有机组合的教学方式。因此,利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推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明确专业能力定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要向生产一线输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应当与职业岗位实际相匹配。可以通过调查走访的方式到企业实地了解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对能力要素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二是课程模块体系构建。在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后要将对应的支撑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组合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块,并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相关模块后能够获取相关方面的能力。三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效打破了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问题。各模块之间应当是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例如原本课程设置中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学、UG三维软件基础、工程图学是相互独立的三门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则是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制图绘图能力入手将这几门课程进行了整合,打破课程界限形成特定教学模块。
三、模块化教学实践
1.项目驱动教学
围绕具体工作项目开展教学,一方面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照本宣科的呆板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以项目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融合,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中需要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工艺规程编制,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是较难开展实践操作的,此时可以利用项目驱动法开展教学实践,比如让学生完成一个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任务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完成该项目,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涵。
2.现场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但是当前进入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的,而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没有该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甚至连一些滚轮机等常规设备都没有见过,此种状态下开展理论教学无疑是天马行空,取得的实际效果较差。现场教学法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通过让学生到工作现场进行观察和动手实践的方式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利用视觉、触觉等直观感受有效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例如在滚齿机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生产车间现场了解其传动链组成及调整原理,并分派学生完成齿轮机挂轮调整任务,这样直接的现场观察可以使学生对齿轮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同时现场操作练习还能够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技能。
3.毕业设计与岗位实训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倾向于理论探究,学生通过公式推演、计算机模拟等方式进行产品设计,但设计成果是否能用于生产实际则不得而知,这样的毕业设计理论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毕业设计教学模块与岗位实训相结合,让学生承担起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围绕生产工程需要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老师和现場工程师分别给予学生学科理论与生产成本、效率等综合考量因素方面的指导,使得设计成果更具实用意义。此种方式不仅提升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同时也为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宿静瑶,汪木兰,曹雪虹.德中应用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9).
[2]岳江新,李国芹,郗艳梅.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2014(3).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250-02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要培养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方式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抑制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是根据学科导向进行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设置都比较强调各自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内在联系不足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课程教学使用的教科书是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总结和提炼,因此教材内容经典但却难以及时吸纳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实践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重教轻学。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由老师来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探究知识的较少,这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变得较差,总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与实际岗位需要不相符。
二、模块化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特定能力为目标,将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进行有机组合的教学方式。因此,利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推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明确专业能力定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要向生产一线输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应当与职业岗位实际相匹配。可以通过调查走访的方式到企业实地了解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对能力要素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二是课程模块体系构建。在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后要将对应的支撑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组合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块,并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相关模块后能够获取相关方面的能力。三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效打破了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问题。各模块之间应当是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例如原本课程设置中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学、UG三维软件基础、工程图学是相互独立的三门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则是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制图绘图能力入手将这几门课程进行了整合,打破课程界限形成特定教学模块。
三、模块化教学实践
1.项目驱动教学
围绕具体工作项目开展教学,一方面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照本宣科的呆板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以项目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融合,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中需要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工艺规程编制,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是较难开展实践操作的,此时可以利用项目驱动法开展教学实践,比如让学生完成一个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任务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完成该项目,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内涵。
2.现场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但是当前进入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的,而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没有该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甚至连一些滚轮机等常规设备都没有见过,此种状态下开展理论教学无疑是天马行空,取得的实际效果较差。现场教学法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通过让学生到工作现场进行观察和动手实践的方式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利用视觉、触觉等直观感受有效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例如在滚齿机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生产车间现场了解其传动链组成及调整原理,并分派学生完成齿轮机挂轮调整任务,这样直接的现场观察可以使学生对齿轮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同时现场操作练习还能够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技能。
3.毕业设计与岗位实训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倾向于理论探究,学生通过公式推演、计算机模拟等方式进行产品设计,但设计成果是否能用于生产实际则不得而知,这样的毕业设计理论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毕业设计教学模块与岗位实训相结合,让学生承担起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围绕生产工程需要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老师和现場工程师分别给予学生学科理论与生产成本、效率等综合考量因素方面的指导,使得设计成果更具实用意义。此种方式不仅提升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同时也为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宿静瑶,汪木兰,曹雪虹.德中应用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9).
[2]岳江新,李国芹,郗艳梅.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