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每一个学生,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打破课堂的“平静”与“平衡”,把空间还给孩子,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学校一旦成为学乐学的家园,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学生;乐学;家园;三立文化
从教18年以来,特别是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大多数教师都有一个同感:厌学的学生很多,逃学的学生难管,辍学的学生每年都有,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差,“书”不再那么好教。好像学校的课堂只是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到处的宣传标语不断增加,“初中不毕业,打工不合格。”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下,选择逃学、选择辍学。尽管老师们苦口婆心的相劝,一次又一次的登门家访;尽管各乡政府采取有关的措施来协助学校抓好“两基”,但还是留不住一些学生。如果说以前的孩子辍学是因为家境贫困,那么在今天政府给予的优越条件下,而且,大多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还有孩子辍学,是因为什么呢?除了一些社会原因,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是不是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所幸的是这么多年的疑问,终于在到重庆三立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后,从三立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我们的学校没有吸引孩子们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孩子们想要的东西,我们的课堂留给孩子的空间太少。因此,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控制辍学人数,帮助厌学、逃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成为了我们当今农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何谓三立文化呢?它给我们的初中教学带来什么启示?三立是经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权的专业培训机构,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核心理念,奉行“学校、家庭、军队”的培训模式。三立的老师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有目的课题研究、游戏活动研究,已经为各类社会组织及有识之士提供了团队内训、拓展训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独特的培训文化,一流的教学资源,出色的培训效果,让每一个参训的营员收益匪浅。那么,怎样将三立文化用到我们的初中教学,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与大家探讨。
一、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处于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对周围的世界反应较为敏感。这个时期,教师就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惟师独尊”的传统观念,不要苛刻学生对你有多尊重,你要学会对学生有多尊重,用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让你变得值得他们更尊重。三立的老师们在这一方面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微笑着把“请”、“谢谢”、“我说清楚了吗”、“还有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等具有亲和性的语言频繁与学员交流,充分体现对学员的尊重。他们规范的坐姿、站姿和走姿,给人一种精神向上、富有朝气的印象。受到他们的感染和熏陶,营员们不由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坐姿、站姿,或杂谈声便停了下来。我们有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显示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不是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学生的尊严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当我们维护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只会向我们投来反感和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真诚的交流感情,我们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受你的亲切、你的真诚,从而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二、呼唤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2.1 识别名字的启示。在三立学校培训时,班主任将我们参训的108名营员按不同的地区,打乱后分成五组,每个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为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因此大多学员互不认识,为了便于学习方便,刚到的第二天,开展了15分钟内熟知小组成员和识别组员名字的素能训练。各组成员都认真面对,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法让组员记住自己,加深印象。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了小组凝集力,加强了团队意识,而且在轻松愉快中人和人之间变得亲切,不在陌生。我想这一活动可以用于初中教学,特别适合初一刚进校的学生。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初一进校的新生打消初到一个新环境的紧张、不适应的感觉,让他们快速把自己当成新环境中的一员,而且还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变得亲切,不再陌生,也非常符合初一进校新生的个性特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学的头几天,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培养他们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同学和老师的思想意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全面开展做好铺垫。
2.2 素能成果展示的启示。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个人在集体中恰如其分地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时,可以同时产生两方面的良好心理功能:一个是社会功能,一个是个体功能。因此,教师要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发挥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实现集体总目标做出贡献。引导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一个既符合期望又让他们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当好满意的角色。应注重让学生在班集体中,独立自主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性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在活动性教育中充当了适合的角色,并亲自体验、识别、评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方法,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三立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学校要求各组至少出三个节目,在素能成果展示会上展示。排练、编节目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而且每个组参加的人数不得少于60%。时间短,任务重。各组营员为了本组的荣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积极准备。最后的展示会上节目精彩丰富,培训营员们感叹万千:原来自己如此的这般有才。这个展示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给每一位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要让他们意识到:“我是团队的一员,我有自信,我有潜力,我要为我们组争光”。“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教学环节,一定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们在表演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去年六月初。在我乡举行的多彩贵州小品大赛中,我校八年级(2)班的节目有幸代表学校参赛,节目的主角是平时不爱学习,而且偶尔逃课的胡鑫。当学校下达各班必须编排好小品在学校先初选的时候,胡鑫自告奋勇跑到老师那儿接任务,当时有的科任老师认为他习惯不好,不同意用他。而班主任老师却用了这个机会,让这个孩子另一方面的才华得于了展示,他创作的小品不仅在全校夺冠,为他们班争了光,而且推选到乡里面参赛,为学校获得了荣誉,一下子成了全乡的“名人”。这个学生后来没有逃课现象了,而且,上课 很认真。
可见,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就必须要求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些活动、教学环节,呼唤孩子们的参与和合作。让学生认识到“我是小组中的一员,我要发挥我的才能为我们组争光”、“个人进步一小步,团队进步一大步;个人退后一小步,团队退后一大步”的道理。从小培养团队意识,为将来适应各种形式的变化打好基础。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
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一直是居高临下的知识权威,扮演着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开展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因此,要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就要改变师生关系,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一种“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营造一个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育人环境。
首先,请用你的爱心带上你的童心去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你就能享受到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的年纪,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自己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的那种快乐,甚至达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那种境界。而不是,当学生在做你设计的课堂活动时,你毫无表情地、远远地在看,做个局外人,而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古话说:“已己不欲,勿施于人。”你都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怎么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地在活动中享受快乐的同时又获得知识呢?因此,融入你的学生,像三立学校的李达武教授,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和他们一起快乐地活动、表演,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关注他们的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真正的乐学,这样,不就让学生拥有了快乐的同时,也长久地拥有知识了吗?
其次,赏识你的学生。记住: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
“赏识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南京少女周婷婷就是在“赏识教育”模式帮助下,六岁就认识2000个汉字,学会看口型和人交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八岁时创造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十六岁被辽宁大学教育系破格录取……她父亲总结秘诀是:“赏识你的孩子,让孩子体验成功,给孩子自信。”
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矛盾共同体,教师的态度取向往往决定其行为取向。不少英语老师精心设计教案,却忘了设计语言、语气、语调。当孩子回答正确时,他只平淡地说:“OK"。但是,当孩子出错时,他却吃惊地说:“Why?We have learnt it!”此刻,无论设计得多好的教案,全成了泡沫。他或她再难对你的课堂充满期待,或感到快乐。一个热爱学生、具备良好学生观的教师,他就会充满激情地去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完美或不完美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去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他就会面带微笑地用惊奇地音调说:“Wow,!你怎么想得到这样的答案呢?虽然,它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这是你思考的果实。谢谢你的回答。”这样,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和赞许,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和“表现欲”;特别是学困生,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他们、赏识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对老师说:我想……我喜欢……我怕……我愿意……从谈话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化他们,他们沉睡的心才能被唤醒,才会去掉自卑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哪怕是“一个字”的进步,也会让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站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有了你的赏识、宽容和理解,无形中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孩子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专心听讲,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把“爱屋及乌”的情感投射到后继的学习之中。在你的赏识中,不断的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把对学习的恐惧感降到零度,最终愿学、乐学、爱学。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课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成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的主阵地。那么,学校就真正的成为了学生乐学的家园。
四、打破课堂的“平静”与“平衡”,把空间还给孩子,鼓励他们走上讲台
在三立培训的有一节课,袁婷婷校长叫了一个营员照着所看到的一个几何组型图,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求我们在各自的纸上画图,画玩后展示的成果千只百态。紧接着要我们跟着她的指令动手折叠纸,同样展现的成果也是千只百态,这时袁校长导出了“漏斗效应”和“学习金字塔”的原理。
在“漏斗效应”里,我们看到:每个人想表达的东西自以为是100%,而听的人却只能听懂60%。“学习金字塔”表明:只靠课堂上老师单一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只有20%,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学生能掌握80%,而转授他人可掌握90%。由此,我们不妨试着打破课堂的“平静”与“平衡”,把空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去谈论和交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让他们去当“老师”教别人,这样,孩子们不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吗?当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子,找回学习的乐趣,他们还会选择逃学,选择辍学吗?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普遍厌学到乐学愿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997年,杜郎口中学已经连续10年在全县23所初中学校中教学质量倒数第一,学生普遍厌学,连本校教师子女都转校了,生源流失严重,初一招6个班到初三就剩下2个班。师资整体水平较差,随时都有被撤并的危险,县教育局为此发出了黄牌警告。刚刚上任的校长崔其升苦苦寻找出路之时,却被学生无意间一句玩笑话点醒了。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听课,问一名学生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讲,这个调皮的学生说:“老师讲的还不如我讲的好呢,有什么好听的?”崔其升深受启发,就让学生试着自己讲,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此后,杜郎口中学实行了“10+35”的教学模式,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课时间只能在10分钟之内,学生自己学习35分钟。学生由此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性格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罐装桶”变为独立思考的研究型学生,由学习基本知识变成了对知识的探究、体验,由内向羞涩变为大方勇敢,由胆怯变得自信。
尽管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多年了,可据我所知,还是有许多老师在“教学质量”评比的影响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还只关注那些能考高分的优秀学生,对那些厌学、逃学、辍学的学生抱怨多于关心。本位思想极为严重,经常占用学生们宝贵的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来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质量”,学生被当作了“知识的容器”。有一句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我们为什么不试着用点时间来转化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呢?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不妨试着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去感染学生,去吸引学生的心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为什么不多给学生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我存在,我学习,我快乐”的幸福人生体验呢?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兴趣广泛、善于交往、注重合作等个性品质,使其一生受益。如果做到了这些,学校将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那么,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
[3]重庆三立职业培训资料
[4]《怎样让学生真正的乐学》李桃桃
[5]《初中生班级管理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策略》任思佳
[关键词]学生;乐学;家园;三立文化
从教18年以来,特别是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大多数教师都有一个同感:厌学的学生很多,逃学的学生难管,辍学的学生每年都有,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差,“书”不再那么好教。好像学校的课堂只是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到处的宣传标语不断增加,“初中不毕业,打工不合格。”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下,选择逃学、选择辍学。尽管老师们苦口婆心的相劝,一次又一次的登门家访;尽管各乡政府采取有关的措施来协助学校抓好“两基”,但还是留不住一些学生。如果说以前的孩子辍学是因为家境贫困,那么在今天政府给予的优越条件下,而且,大多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还有孩子辍学,是因为什么呢?除了一些社会原因,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是不是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所幸的是这么多年的疑问,终于在到重庆三立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后,从三立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我们的学校没有吸引孩子们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孩子们想要的东西,我们的课堂留给孩子的空间太少。因此,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控制辍学人数,帮助厌学、逃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成为了我们当今农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何谓三立文化呢?它给我们的初中教学带来什么启示?三立是经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权的专业培训机构,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核心理念,奉行“学校、家庭、军队”的培训模式。三立的老师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有目的课题研究、游戏活动研究,已经为各类社会组织及有识之士提供了团队内训、拓展训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独特的培训文化,一流的教学资源,出色的培训效果,让每一个参训的营员收益匪浅。那么,怎样将三立文化用到我们的初中教学,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与大家探讨。
一、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处于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对周围的世界反应较为敏感。这个时期,教师就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惟师独尊”的传统观念,不要苛刻学生对你有多尊重,你要学会对学生有多尊重,用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让你变得值得他们更尊重。三立的老师们在这一方面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微笑着把“请”、“谢谢”、“我说清楚了吗”、“还有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等具有亲和性的语言频繁与学员交流,充分体现对学员的尊重。他们规范的坐姿、站姿和走姿,给人一种精神向上、富有朝气的印象。受到他们的感染和熏陶,营员们不由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坐姿、站姿,或杂谈声便停了下来。我们有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显示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不是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学生的尊严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当我们维护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只会向我们投来反感和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真诚的交流感情,我们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受你的亲切、你的真诚,从而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二、呼唤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2.1 识别名字的启示。在三立学校培训时,班主任将我们参训的108名营员按不同的地区,打乱后分成五组,每个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为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因此大多学员互不认识,为了便于学习方便,刚到的第二天,开展了15分钟内熟知小组成员和识别组员名字的素能训练。各组成员都认真面对,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法让组员记住自己,加深印象。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了小组凝集力,加强了团队意识,而且在轻松愉快中人和人之间变得亲切,不在陌生。我想这一活动可以用于初中教学,特别适合初一刚进校的学生。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初一进校的新生打消初到一个新环境的紧张、不适应的感觉,让他们快速把自己当成新环境中的一员,而且还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变得亲切,不再陌生,也非常符合初一进校新生的个性特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学的头几天,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培养他们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同学和老师的思想意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全面开展做好铺垫。
2.2 素能成果展示的启示。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个人在集体中恰如其分地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时,可以同时产生两方面的良好心理功能:一个是社会功能,一个是个体功能。因此,教师要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发挥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实现集体总目标做出贡献。引导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一个既符合期望又让他们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当好满意的角色。应注重让学生在班集体中,独立自主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性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在活动性教育中充当了适合的角色,并亲自体验、识别、评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方法,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三立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学校要求各组至少出三个节目,在素能成果展示会上展示。排练、编节目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而且每个组参加的人数不得少于60%。时间短,任务重。各组营员为了本组的荣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积极准备。最后的展示会上节目精彩丰富,培训营员们感叹万千:原来自己如此的这般有才。这个展示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给每一位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要让他们意识到:“我是团队的一员,我有自信,我有潜力,我要为我们组争光”。“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教学环节,一定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们在表演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去年六月初。在我乡举行的多彩贵州小品大赛中,我校八年级(2)班的节目有幸代表学校参赛,节目的主角是平时不爱学习,而且偶尔逃课的胡鑫。当学校下达各班必须编排好小品在学校先初选的时候,胡鑫自告奋勇跑到老师那儿接任务,当时有的科任老师认为他习惯不好,不同意用他。而班主任老师却用了这个机会,让这个孩子另一方面的才华得于了展示,他创作的小品不仅在全校夺冠,为他们班争了光,而且推选到乡里面参赛,为学校获得了荣誉,一下子成了全乡的“名人”。这个学生后来没有逃课现象了,而且,上课 很认真。
可见,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就必须要求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些活动、教学环节,呼唤孩子们的参与和合作。让学生认识到“我是小组中的一员,我要发挥我的才能为我们组争光”、“个人进步一小步,团队进步一大步;个人退后一小步,团队退后一大步”的道理。从小培养团队意识,为将来适应各种形式的变化打好基础。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
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一直是居高临下的知识权威,扮演着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开展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因此,要让学校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就要改变师生关系,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一种“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营造一个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育人环境。
首先,请用你的爱心带上你的童心去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你就能享受到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的年纪,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自己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的那种快乐,甚至达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那种境界。而不是,当学生在做你设计的课堂活动时,你毫无表情地、远远地在看,做个局外人,而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古话说:“已己不欲,勿施于人。”你都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怎么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地在活动中享受快乐的同时又获得知识呢?因此,融入你的学生,像三立学校的李达武教授,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和他们一起快乐地活动、表演,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关注他们的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真正的乐学,这样,不就让学生拥有了快乐的同时,也长久地拥有知识了吗?
其次,赏识你的学生。记住: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
“赏识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南京少女周婷婷就是在“赏识教育”模式帮助下,六岁就认识2000个汉字,学会看口型和人交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八岁时创造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十六岁被辽宁大学教育系破格录取……她父亲总结秘诀是:“赏识你的孩子,让孩子体验成功,给孩子自信。”
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矛盾共同体,教师的态度取向往往决定其行为取向。不少英语老师精心设计教案,却忘了设计语言、语气、语调。当孩子回答正确时,他只平淡地说:“OK"。但是,当孩子出错时,他却吃惊地说:“Why?We have learnt it!”此刻,无论设计得多好的教案,全成了泡沫。他或她再难对你的课堂充满期待,或感到快乐。一个热爱学生、具备良好学生观的教师,他就会充满激情地去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完美或不完美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去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他就会面带微笑地用惊奇地音调说:“Wow,!你怎么想得到这样的答案呢?虽然,它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这是你思考的果实。谢谢你的回答。”这样,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和赞许,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和“表现欲”;特别是学困生,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他们、赏识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对老师说:我想……我喜欢……我怕……我愿意……从谈话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化他们,他们沉睡的心才能被唤醒,才会去掉自卑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哪怕是“一个字”的进步,也会让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站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有了你的赏识、宽容和理解,无形中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孩子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专心听讲,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把“爱屋及乌”的情感投射到后继的学习之中。在你的赏识中,不断的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把对学习的恐惧感降到零度,最终愿学、乐学、爱学。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课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成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的主阵地。那么,学校就真正的成为了学生乐学的家园。
四、打破课堂的“平静”与“平衡”,把空间还给孩子,鼓励他们走上讲台
在三立培训的有一节课,袁婷婷校长叫了一个营员照着所看到的一个几何组型图,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求我们在各自的纸上画图,画玩后展示的成果千只百态。紧接着要我们跟着她的指令动手折叠纸,同样展现的成果也是千只百态,这时袁校长导出了“漏斗效应”和“学习金字塔”的原理。
在“漏斗效应”里,我们看到:每个人想表达的东西自以为是100%,而听的人却只能听懂60%。“学习金字塔”表明:只靠课堂上老师单一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只有20%,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学生能掌握80%,而转授他人可掌握90%。由此,我们不妨试着打破课堂的“平静”与“平衡”,把空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去谈论和交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让他们去当“老师”教别人,这样,孩子们不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吗?当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子,找回学习的乐趣,他们还会选择逃学,选择辍学吗?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普遍厌学到乐学愿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997年,杜郎口中学已经连续10年在全县23所初中学校中教学质量倒数第一,学生普遍厌学,连本校教师子女都转校了,生源流失严重,初一招6个班到初三就剩下2个班。师资整体水平较差,随时都有被撤并的危险,县教育局为此发出了黄牌警告。刚刚上任的校长崔其升苦苦寻找出路之时,却被学生无意间一句玩笑话点醒了。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听课,问一名学生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讲,这个调皮的学生说:“老师讲的还不如我讲的好呢,有什么好听的?”崔其升深受启发,就让学生试着自己讲,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此后,杜郎口中学实行了“10+35”的教学模式,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课时间只能在10分钟之内,学生自己学习35分钟。学生由此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性格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罐装桶”变为独立思考的研究型学生,由学习基本知识变成了对知识的探究、体验,由内向羞涩变为大方勇敢,由胆怯变得自信。
尽管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多年了,可据我所知,还是有许多老师在“教学质量”评比的影响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还只关注那些能考高分的优秀学生,对那些厌学、逃学、辍学的学生抱怨多于关心。本位思想极为严重,经常占用学生们宝贵的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来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质量”,学生被当作了“知识的容器”。有一句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我们为什么不试着用点时间来转化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呢?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不妨试着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去感染学生,去吸引学生的心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为什么不多给学生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我存在,我学习,我快乐”的幸福人生体验呢?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兴趣广泛、善于交往、注重合作等个性品质,使其一生受益。如果做到了这些,学校将成为学生乐学的家园,那么,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
[3]重庆三立职业培训资料
[4]《怎样让学生真正的乐学》李桃桃
[5]《初中生班级管理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策略》任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