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枫桥夜泊》一诗为唐代诗人张继所作。诗中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全诗声色并茂,情景交融,诗中所描的景物与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为一体,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欣赏诗中的这种意境。
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语言课程标准》要求,在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感悟内容”。古诗文学凝练,意蕴深远,是同学们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载,诵读、背诵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是重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诗中意境的感知?笔者认为通过诵读可以达到。下面以《枫桥夜泊》一诗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一、初读感知:即指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诗句,读通全诗
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读准诗句,着重读准诗中“枫、泊、苏、寺”等字的读音。然后进行自主学习,重在旁批,重点让学生初读全诗后,教师先范读全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此时诗的诵读特点,之后让学生练习自读(学习间可交流自己读的体会),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最后全体学生试读全诗。
二、读出节奏,想象情景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对仗工整,注意押韵,非常讲究韵律美。《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它的朗读节奏是“2-2-3”,可采用“节奏线”的方法辅助诵读。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民。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师边读边示范,学生边听边学。在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放录音伴奏读,学生边听边进行想象诗句中出现的画面,这样既然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诵读方法,也让学生在听、读中有所感悟。
三、读解诗意,读中感悟
教师教会学生本首诗的朗读方法后,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边自读边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理解“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民”的意思,然后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和品味诗句的意蕴。具体步骤如下:
(一)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了这一句,你理解了哪些词的含义?(学生回答略),在这句诗里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回答略),最后让学生试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可让多几位学生起来朗读再试着回答)
(二)教师在学生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月亮渐渐落下去,满天秋霜,只听见乌鸦啼叫)后,引入:这个时候,诗人在停泊在枫桥下的船上看到了什么?(江枫、渔火),面对这样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对愁民:忧愁得难以入眠),诗人为什么“难以入眠”?在这句诗中有一句词尽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那就是—(生:愁)。谁能够把刚才体会的“愁”读出来?让多名学生试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教师指点:要借助书中的插图,由“月落”、“乌啼”、“霜满天”理解“对愁民”,体味诗人这如轻烟般的愁思。师生再评议:诗中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三)指名讀第三、第四句。老师问:这时诗人听到了什么?(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听到这钟声有何感受?哪位同学能试试读看,把诗人当时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读)师生评议。最后教师指点:读这两句诗,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诗人孤单一人躺在船上听到钟声时的情景,体味诗人当时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要读得凄凉悠长,读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感。
(四)再读全诗,感知意境。在这个满天霜花的秋夜里,诗人面对江南水乡幽美的景象,萦绕起缕缕轻愁。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课本里的“秋船夜泊”图,这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试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朗读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旅途中的孤寂情怀。(学生个人试读、全体朗读、师生再读)
四、诵读深化,课外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反复自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才能品味古诗的评议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让“学生在反复自读之中认识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积极引导学生课后找一些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古诗来读读、背背,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长知识,又让学初步品味古诗文学的精华。
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语言课程标准》要求,在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感悟内容”。古诗文学凝练,意蕴深远,是同学们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载,诵读、背诵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是重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诗中意境的感知?笔者认为通过诵读可以达到。下面以《枫桥夜泊》一诗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一、初读感知:即指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诗句,读通全诗
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读准诗句,着重读准诗中“枫、泊、苏、寺”等字的读音。然后进行自主学习,重在旁批,重点让学生初读全诗后,教师先范读全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此时诗的诵读特点,之后让学生练习自读(学习间可交流自己读的体会),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最后全体学生试读全诗。
二、读出节奏,想象情景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对仗工整,注意押韵,非常讲究韵律美。《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它的朗读节奏是“2-2-3”,可采用“节奏线”的方法辅助诵读。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民。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师边读边示范,学生边听边学。在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放录音伴奏读,学生边听边进行想象诗句中出现的画面,这样既然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诵读方法,也让学生在听、读中有所感悟。
三、读解诗意,读中感悟
教师教会学生本首诗的朗读方法后,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边自读边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理解“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民”的意思,然后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和品味诗句的意蕴。具体步骤如下:
(一)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了这一句,你理解了哪些词的含义?(学生回答略),在这句诗里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回答略),最后让学生试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可让多几位学生起来朗读再试着回答)
(二)教师在学生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月亮渐渐落下去,满天秋霜,只听见乌鸦啼叫)后,引入:这个时候,诗人在停泊在枫桥下的船上看到了什么?(江枫、渔火),面对这样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对愁民:忧愁得难以入眠),诗人为什么“难以入眠”?在这句诗中有一句词尽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那就是—(生:愁)。谁能够把刚才体会的“愁”读出来?让多名学生试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教师指点:要借助书中的插图,由“月落”、“乌啼”、“霜满天”理解“对愁民”,体味诗人这如轻烟般的愁思。师生再评议:诗中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三)指名讀第三、第四句。老师问:这时诗人听到了什么?(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听到这钟声有何感受?哪位同学能试试读看,把诗人当时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读)师生评议。最后教师指点:读这两句诗,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诗人孤单一人躺在船上听到钟声时的情景,体味诗人当时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要读得凄凉悠长,读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感。
(四)再读全诗,感知意境。在这个满天霜花的秋夜里,诗人面对江南水乡幽美的景象,萦绕起缕缕轻愁。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课本里的“秋船夜泊”图,这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试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朗读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旅途中的孤寂情怀。(学生个人试读、全体朗读、师生再读)
四、诵读深化,课外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反复自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才能品味古诗的评议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让“学生在反复自读之中认识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积极引导学生课后找一些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古诗来读读、背背,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长知识,又让学初步品味古诗文学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