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的寄愿 无情的鞭挞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4271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中叶以后,继承辛弃疾词风而成就较大的是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补将仕郎,调靖安簿。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写《落梅》诗。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谗者以示柄臣,终获罪而遭贬。闲废十年之久。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淳事占三年(1243年)授右侍郎官。淳祐六年(1246年),理宗赵昀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景定三年(1262年)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特授龙图阁学士。刘克庄出身于世家,一生宦海浮沉,时进时退。但对南宋朝廷忠诚不二,又大胆仗义执言,抨击时弊,弹劾权臣,尚有政绩。
  刘克庄的诗,在南宋诗坛上名气较大。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冯煦说:“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丁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充分肯定了他的词具有爱国思想,能与陆游、辛弃疾相提并论。张炎也指出他“负一代时名”。《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沁园春·梦孚若》、《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等词。是他的代表作。
  刘克庄在词里所经常流露的是对人民疾苦和国家危机的关心,即使是送别词也不例外。代表作《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就是这样的一篇。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两淮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陈子华,侯官人,是作者的福建同乡。1205年进士。曾在前方决策抗金,取得胜利。以平闽乱功,累官至江东、湖南安抚使,后拜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陈子华此时以仓部员外郎知真州。故称。
  词起势不凡。首三句就突如其来地向陈子华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要他共同研究、评论,看应该怎样处理才好。问得突兀。“公事”二字尤为触目,引人注意。分别在即,作者想到的不是儿女情长的私事,而是国事、天下事,且由“望”到“问”这一动作来得自然、率直,无做作卖弄之态。于是我们不难想象:“这场公事”让作者魂牵梦萦,以至食不知味,夜不成寐;而眼前要送走的又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脱口而出。无须遮拦。文章一张目,作者爱国之情忧国之思已涌诸笔端,令人感动。
  接下来三句才道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宗爷。指的是宋朝名将宗泽。他曾单骑直闯义军营。先后招抚了上百万各自为重的义军。依靠他们壮大了抗金的力量,声威大振,人称“宗爷爷”。作者写此词时。距宗泽逝世已久,但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仍有红袄军、黑旗军等起义。红袄军人马最多、力量最大,首领杨安儿被杀后,李全率领余众归附南宋。接受官号。宋朝如能正确团结、运用义军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为的。可朝廷对待这些招降的义军。如对蛇、虎,完全不信任他们。所以作者送陈子华赴江北前线的真州时,要他认真地考虑这个关系国家安危成败的重大问题,即如何对待沦陷地区的义军。“握蛇骑虎”见典《北史·彭城王勰传》。在此,作者将两种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不仅突现了问题的所指,而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一褒一贬,一抑一扬,笔力道壮。
  时难呼唤英雄。于是在作者的笔下寄予了对友人深切的希望:“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京东,宋时路名,管辖今山东、河南省东部及江苏省北部。“真吾父”,《宋史,岳飞传》记载:“张用寇江西。用亦相人。飞以书谕之。……用得书日:‘果吾父也!’遂降。”这几句意即希望友人效法宗泽。效法使义军领袖张用“投戈下拜”、称为“果吾父也”的岳飞,使京东路的豪杰欢欣鼓舞,做到谈笑之间,能收复、安定齐鲁等北方失地。这些本未必是赵子华所能做到的,但作者借以抒发自己招纳豪杰、收复河山的热切愿望,写得酣畅乐观。富于豪情。“谈笑里,定齐鲁”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此,词的上片主要指责了朝廷轻视中原人民抗金力量。并对陈子华寄以组织义军、恢复失地的厚望。也再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词的下片没有紧承上片气势,而是笔调转入跌宕。感情变为悲愤。起句“两淮萧瑟惟狐兔”。再现了沦丧地区凄凉、荒芜的景象:大河南北,国土沦丧,人烟稀少,好象只有狐兔在出入。读之使人潸然泪下,萧瑟的画面中寓含着作者对南京朝廷懦弱无能的无声痛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接下来作者连发两问:“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这是作者悲愤之余无法遏制的诘问。祖生,即祖逖。曾统兵北伐,击破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在此指宗泽、岳飞等曾经在中原抗金的名将。中原地区的人民,日夜期盼朝廷来做收复工作。然而今年复明年,等待他们的唯有失望,唯有心灰意冷。对于沦丧的地区,朝廷中那些丧心麻木、公然卖国的投降派自不用说。就是以东晋名流自命的士大夫们也不过痛哭流涕以沽名钓誉罢了。谁都没有重视失地,这是多么叫人痛心扼腕的事啊!诘问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沉忧虑及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无情鞭挞,曲调低回至极!接着“算事业须由人做”。用议论的口吻指出事在人为,无须颓丧,既是勉陈也是自慰,笔调变得昂扬乐观,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应。“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自嘲不能到前方去抗敌,心头郁闷,好像闭置在车中的新嫁娘一样。言外之意是希望陈子华振作豪气,勇于作为。貌自嘲实勉陈,写得委婉含蓄。“闭置如新妇”出典于《梁书,曹景宗传》。最后“空目送,塞鸿去”,以写送别作结,“塞鸿去”比喻陈子华北行。
  这样。词的下片主要讽刺了当权者苟且偷安与怯弱无能,并再三勉陈,点明送别题意。
  这是一首送别词。但正面写送别。只有最后两句,且又不直接写送人,而写目送塞鸿北去,仍与北国河山联系在一起。此词始终关注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洋溢着浓郁的爱国热情,这是对辛派爱国词风的继承。除此,词中还用了不少典故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且词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不受格律束缚,写得气势磅礴,曲折跌宕,结尾耐人回味。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悲剧在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之前,已把这种东西扒得一丝不挂,让它赤裸裸地袒露在人们面前,然后再把它毁灭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脸红心跳,产生激越的情绪,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那么《雷雨》这出悲剧给我们剖析袒露的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理智和情感交杂而形成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一般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他对鲁
期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文学这个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一名成员。它有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意象。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诗歌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涵养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人教版新教材初中语文课本对现代诗歌予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仅就九年级教材而言,现代诗歌占了两个单元,而且这两个单元安排在每册的开头。而且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之旅从诗歌《在山的那一
期刊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掀去太后这个称号,移去国君这个身份,她实是一个女性。在此之前,是赵惠文王的妻子,
期刊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一、原型批评视野下的“孝悌”主题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虽然对他散文的评论至今还有褒有贬,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散文大师地位的确立,有人认为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
期刊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历史悠久的传统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位,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而不止停留在仅仅满足欣赏紧张曲折情节的肤浅的层面。  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看,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其兴衰发展好比长河,经历了几个大的波折,一般在纲纪不振、秩
期刊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极富夸张,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作者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
期刊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而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了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巧妙地规劝齐王采纳谏言的过程,使文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一篇散文,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是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所以情趣和理趣是相对的分法,许多抒情散文都融合着哲
期刊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那么,“带”和“戴”两字到底有何区别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带”字的动词义解释
期刊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读完了作品,我心灵为之一震:孩童的童心童趣很可爱。而作品中的“奶奶”更伟大,她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在那个中秋夜晚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效非常出色的课,而这堂课正是我在近几年来新课改教学中苦苦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