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极富夸张,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作者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美三者的完美统一。她年轻美丽,歌声动人,舞姿优美。虽然四处流浪卖艺,却对生活充满着美好憧憬,整日欢歌笑语,把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她。但她最终感染和征服了周围人们的还是她天使般的善良和同情心。她几乎赢得了小说中所有人的爱,她因为爱而绝处逢生,亦因为爱而断送了宝贵的生命。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彰显出爱的真谛。
在林林总总的爱中,最感人也最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应该是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爱。爱斯梅拉达虽然在深夜被伽西莫多抢劫,受到惊吓,(参见第二卷 四 夜间在街上跟踪美女的种种麻烦)可是当伽西莫多因之而在刑台上受鞭刑示众,口渴难忍时,周围麻木的人群对他是侮辱、咒骂、嘲笑,甚至向他丢石子,而爱斯梅拉达则“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参见第六卷 四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所以就连周围的人群也受到了感染。只因这份毫不计较的、善良的、爱的举动,激发了伽西莫多这个丑恶躯体中善的灵魂,所以当爱斯梅拉达被带到绞刑架下就要被处死的时候,伽西莫多“像从屋顶跳下的猫一般迅速地跑向那两个助手,用巨大的拳头把他们打倒,像儿童抱洋囡囡似的抱起埃及姑娘,一闪便跳进了教堂,把那姑娘高高地举在头顶,用可怕的声音喊道:‘圣地!圣地!’”(参见第八卷 六 三人心不同)这应该是继“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之后又一幕动人的情景了。一向丑陋自卑的伽西莫多也感到了自己的威武健壮,他眼睛里闪着温柔、怜悯的光辉,此时在人们的眼里,他好帅!
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一起生活在圣母院顶楼的那段日子,应该是伽西莫多最幸福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的爱无私地倾注在这个让自己敬慕的姑娘身上。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负责她的安全保卫,替她去找菲比斯,甚至每晚给她唱温柔的催眠曲,可是姑娘还是郁郁寡欢,一心想着她的菲比斯。伽西莫多不善太多的言语表达,于是他在姑娘的“窗口放了两只插满了花的瓶罐,一只是水晶瓶,很好看很光亮,可是有裂缝,瓶里装的水流出来了,插在瓶中的花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平凡的陶罐,但她贮存着满满的水,插在罐里的花依然新鲜红艳”。(参见第九卷 四 陶罐和水晶瓶)他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告诉姑娘放弃对菲比斯的爱,可是姑娘却把那束枯萎的花整日抱在胸前。所以伽西莫多也只能躺在月光下叹气了。
但他对姑娘的爱却依然没有丝毫减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着心爱的姑娘,当他终于明白了是收养自己的恩人害死了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愤怒地将克洛德推下钟楼摔死,而后他看着姑娘被吊在绞架上的尸体,以及克洛德被摔碎的躯体,痛苦地呜咽着:“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参见第十一卷 二 白衣美人)这对于一个知恩图报、无比忠诚而又善恶分明的灵魂来说,该是一种无极的痛苦吧!
但伽西莫多的爱到此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升华了。虽然他没有一句言语,也没有心灵的独白,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叙述伽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死后,在地窖里找到她的尸体,就悄悄躺在尸体旁,紧紧拥抱着心爱的姑娘,慢慢地死去。“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成了灰尘”。(参见第十一卷 四 伽西莫多的婚姻)
这种无私的、超越生死的爱,应该就是人类最崇高、最理想、也最富有浪漫气息的爱吧!
与此相对照的是克洛德·孚罗洛与菲比斯的爱。
无可置否,克洛德深深地爱着美丽、充满生机的爱斯梅拉达,他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得到这种爱,却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狂热。于是他的爱就变成了一种伤害,甚而残害。不仅伤害了自己,更残害了善良无辜的爱斯梅拉达。(参见第八卷 四 抛掉一切希望)与伽西莫多无私的爱相比,他的爱其实只是一种野兽式的占有欲,“你得选择坟墓或是我的床褥!”(参见第十一卷 小鞋)这是一种多么霸道、畸形、自私的爱呀!我得不到的,任何人都休想得到!其实这种人才是最可怜、可悲的,他连伽西莫多都嫉妒!(参见第九卷 六 红门的钥匙续篇)
菲比斯是一个花花公子,外表有如他的名字一样,英俊、阳光。可是内心却无比庸俗、空虚。对爱斯梅拉达,他没有爱,只是玩弄罢了。所以当姑娘因为他处于危险境地时,他甚而不愿意费举手之劳解救姑娘、不愿意去看姑娘一眼,而是像缩头乌龟一样躲了起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与姑娘之间的那些事情,甚而以为那是耻辱。(参见第八卷 六 三人心不同)可怜的姑娘还把他当作可以依附、可以保护自己的勇敢的男子汉,而对他念念不忘,就是因为对菲比斯的爱,让克洛德把姑娘交给了最恨她的居第尔,也正是因为呼唤菲比斯的名字,让猎狗一样的特里斯丹和宪兵发现了躲在“老鼠洞”里的姑娘,最终连同刚刚相认的母亲一起惨死。(参见第十一卷 小鞋)可惜了!姑娘的那片纯真的少女之爱!
书中除了围绕在爱斯梅拉达周围的这三个男人的爱让读者深有感触、思绪万千外,还有两种爱,是作者着力描绘且热情赞颂的。
一种是母亲的爱。小说分别在第六卷、第八卷运用三个章节写“玉米饼的故事”、“母亲”的故事,为的是给第十一卷中的“小鞋”这一章节作铺垫,蓄势已足后,作者以高昂、热情的语言如泣如诉地写出一件件奇特的事情:隐修女居第尔苦苦思念自己丢失的女儿,诅咒埃及女人,包括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却不知道爱斯梅拉达其实就是自己十五年前被埃及女人偷偷换去的女儿;而在母女终于重逢、相认之际,也是女儿即将被绞死之时。当我们看到终日不见阳光、靠别人施舍的玉米饼维持生命的母亲为了挽救女儿可以在一分钟内锤断窗口的铁格子,拆掉那些生锈的铁条,扫清通路,拦腰抱住女儿,把她拖进小屋,要把她救出火坑时,你一定会惊叹母爱的伟大!从生理学上讲,人在应急的情况下,会有超常的发挥,而此时此刻,母爱的力量却更是异乎寻常的。接下来母亲为了把追兵引开,与狡猾的宪兵司令和士兵的言语交锋,虽不够大智,但对于一个封闭了自己十五年的人来说,已经够让那些军警和士兵惭愧的了。如果不是可恶的菲比斯出现,爱斯梅拉达几乎是可以躲过这次劫难的。而当女儿就要被拖向刑场时,可怜的母亲只有紧紧地抱住女儿,不停地亲吻,刽子手一边大颗大颗地流着眼泪,一边拖着这两个女人向绞架走去……这情景让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勇敢地飞离安全的枝头,站在庞大的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就连猎狗都愣住了,慢慢后退了。可是冷酷的特里斯丹却仅仅皱了皱眉头,于是母亲被推倒在石板地上撞死了,女儿被吊上了绞架上……
另一种是“圣迹区”乞丐王国的人们对爱斯梅拉达的同胞之爱。
爱斯梅拉达是个孤儿,可是当“圣迹区”的乞丐们知道她躲在圣母院里的时候,一个流浪人说道:“那可怜的爱斯梅拉达!她是我们的妹妹,我们得把她从那地方弄出来。”而当人们得知,国王路易十一正在巴黎的时候,一个老流浪汉说:“那就更有理由把我们的妹妹从他们的魔爪里救出来了!”非亲非故,只因为我们是同胞!她是我们的妹妹!多么质朴而又感人的话语啊!所以这天夜里,圣迹区“所有的乞丐无论男女老少,全都忙乱起来,响起了一片铠甲和刀枪的声音”。由国王克洛潘亲自指挥,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整整齐齐地开往圣母院,就连巡夜的骑兵见了他们都四散逃开了呢。他们英勇作战,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凭着有利的地形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可是他们一点都没有畏惧,继续进攻,后来国王派来近卫军增援,他们才不得不冲出包围圈,四散奔逃,留下一大堆尸体在巴维尔广场上。(参见第十卷 六 七)
由此,封建王朝的法律、教会的黑暗、国王路易十一的黑幕以及封建军警对人们的镇压、对美好事物的摧残等等,都在这种纯洁的、无私的同胞之爱面前,变得愈加令人窒息,面目可憎了。而作者对封建王朝、教会的抨击,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真、善、美,尤其是对理想的爱的张扬与追求也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深入读者的心田。
注:本文所引用的原文皆出自:《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陈敬容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极富夸张,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作者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美三者的完美统一。她年轻美丽,歌声动人,舞姿优美。虽然四处流浪卖艺,却对生活充满着美好憧憬,整日欢歌笑语,把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她。但她最终感染和征服了周围人们的还是她天使般的善良和同情心。她几乎赢得了小说中所有人的爱,她因为爱而绝处逢生,亦因为爱而断送了宝贵的生命。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彰显出爱的真谛。
在林林总总的爱中,最感人也最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应该是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爱。爱斯梅拉达虽然在深夜被伽西莫多抢劫,受到惊吓,(参见第二卷 四 夜间在街上跟踪美女的种种麻烦)可是当伽西莫多因之而在刑台上受鞭刑示众,口渴难忍时,周围麻木的人群对他是侮辱、咒骂、嘲笑,甚至向他丢石子,而爱斯梅拉达则“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参见第六卷 四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所以就连周围的人群也受到了感染。只因这份毫不计较的、善良的、爱的举动,激发了伽西莫多这个丑恶躯体中善的灵魂,所以当爱斯梅拉达被带到绞刑架下就要被处死的时候,伽西莫多“像从屋顶跳下的猫一般迅速地跑向那两个助手,用巨大的拳头把他们打倒,像儿童抱洋囡囡似的抱起埃及姑娘,一闪便跳进了教堂,把那姑娘高高地举在头顶,用可怕的声音喊道:‘圣地!圣地!’”(参见第八卷 六 三人心不同)这应该是继“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之后又一幕动人的情景了。一向丑陋自卑的伽西莫多也感到了自己的威武健壮,他眼睛里闪着温柔、怜悯的光辉,此时在人们的眼里,他好帅!
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一起生活在圣母院顶楼的那段日子,应该是伽西莫多最幸福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的爱无私地倾注在这个让自己敬慕的姑娘身上。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负责她的安全保卫,替她去找菲比斯,甚至每晚给她唱温柔的催眠曲,可是姑娘还是郁郁寡欢,一心想着她的菲比斯。伽西莫多不善太多的言语表达,于是他在姑娘的“窗口放了两只插满了花的瓶罐,一只是水晶瓶,很好看很光亮,可是有裂缝,瓶里装的水流出来了,插在瓶中的花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平凡的陶罐,但她贮存着满满的水,插在罐里的花依然新鲜红艳”。(参见第九卷 四 陶罐和水晶瓶)他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告诉姑娘放弃对菲比斯的爱,可是姑娘却把那束枯萎的花整日抱在胸前。所以伽西莫多也只能躺在月光下叹气了。
但他对姑娘的爱却依然没有丝毫减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着心爱的姑娘,当他终于明白了是收养自己的恩人害死了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愤怒地将克洛德推下钟楼摔死,而后他看着姑娘被吊在绞架上的尸体,以及克洛德被摔碎的躯体,痛苦地呜咽着:“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参见第十一卷 二 白衣美人)这对于一个知恩图报、无比忠诚而又善恶分明的灵魂来说,该是一种无极的痛苦吧!
但伽西莫多的爱到此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升华了。虽然他没有一句言语,也没有心灵的独白,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叙述伽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死后,在地窖里找到她的尸体,就悄悄躺在尸体旁,紧紧拥抱着心爱的姑娘,慢慢地死去。“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成了灰尘”。(参见第十一卷 四 伽西莫多的婚姻)
这种无私的、超越生死的爱,应该就是人类最崇高、最理想、也最富有浪漫气息的爱吧!
与此相对照的是克洛德·孚罗洛与菲比斯的爱。
无可置否,克洛德深深地爱着美丽、充满生机的爱斯梅拉达,他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得到这种爱,却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狂热。于是他的爱就变成了一种伤害,甚而残害。不仅伤害了自己,更残害了善良无辜的爱斯梅拉达。(参见第八卷 四 抛掉一切希望)与伽西莫多无私的爱相比,他的爱其实只是一种野兽式的占有欲,“你得选择坟墓或是我的床褥!”(参见第十一卷 小鞋)这是一种多么霸道、畸形、自私的爱呀!我得不到的,任何人都休想得到!其实这种人才是最可怜、可悲的,他连伽西莫多都嫉妒!(参见第九卷 六 红门的钥匙续篇)
菲比斯是一个花花公子,外表有如他的名字一样,英俊、阳光。可是内心却无比庸俗、空虚。对爱斯梅拉达,他没有爱,只是玩弄罢了。所以当姑娘因为他处于危险境地时,他甚而不愿意费举手之劳解救姑娘、不愿意去看姑娘一眼,而是像缩头乌龟一样躲了起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与姑娘之间的那些事情,甚而以为那是耻辱。(参见第八卷 六 三人心不同)可怜的姑娘还把他当作可以依附、可以保护自己的勇敢的男子汉,而对他念念不忘,就是因为对菲比斯的爱,让克洛德把姑娘交给了最恨她的居第尔,也正是因为呼唤菲比斯的名字,让猎狗一样的特里斯丹和宪兵发现了躲在“老鼠洞”里的姑娘,最终连同刚刚相认的母亲一起惨死。(参见第十一卷 小鞋)可惜了!姑娘的那片纯真的少女之爱!
书中除了围绕在爱斯梅拉达周围的这三个男人的爱让读者深有感触、思绪万千外,还有两种爱,是作者着力描绘且热情赞颂的。
一种是母亲的爱。小说分别在第六卷、第八卷运用三个章节写“玉米饼的故事”、“母亲”的故事,为的是给第十一卷中的“小鞋”这一章节作铺垫,蓄势已足后,作者以高昂、热情的语言如泣如诉地写出一件件奇特的事情:隐修女居第尔苦苦思念自己丢失的女儿,诅咒埃及女人,包括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却不知道爱斯梅拉达其实就是自己十五年前被埃及女人偷偷换去的女儿;而在母女终于重逢、相认之际,也是女儿即将被绞死之时。当我们看到终日不见阳光、靠别人施舍的玉米饼维持生命的母亲为了挽救女儿可以在一分钟内锤断窗口的铁格子,拆掉那些生锈的铁条,扫清通路,拦腰抱住女儿,把她拖进小屋,要把她救出火坑时,你一定会惊叹母爱的伟大!从生理学上讲,人在应急的情况下,会有超常的发挥,而此时此刻,母爱的力量却更是异乎寻常的。接下来母亲为了把追兵引开,与狡猾的宪兵司令和士兵的言语交锋,虽不够大智,但对于一个封闭了自己十五年的人来说,已经够让那些军警和士兵惭愧的了。如果不是可恶的菲比斯出现,爱斯梅拉达几乎是可以躲过这次劫难的。而当女儿就要被拖向刑场时,可怜的母亲只有紧紧地抱住女儿,不停地亲吻,刽子手一边大颗大颗地流着眼泪,一边拖着这两个女人向绞架走去……这情景让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勇敢地飞离安全的枝头,站在庞大的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就连猎狗都愣住了,慢慢后退了。可是冷酷的特里斯丹却仅仅皱了皱眉头,于是母亲被推倒在石板地上撞死了,女儿被吊上了绞架上……
另一种是“圣迹区”乞丐王国的人们对爱斯梅拉达的同胞之爱。
爱斯梅拉达是个孤儿,可是当“圣迹区”的乞丐们知道她躲在圣母院里的时候,一个流浪人说道:“那可怜的爱斯梅拉达!她是我们的妹妹,我们得把她从那地方弄出来。”而当人们得知,国王路易十一正在巴黎的时候,一个老流浪汉说:“那就更有理由把我们的妹妹从他们的魔爪里救出来了!”非亲非故,只因为我们是同胞!她是我们的妹妹!多么质朴而又感人的话语啊!所以这天夜里,圣迹区“所有的乞丐无论男女老少,全都忙乱起来,响起了一片铠甲和刀枪的声音”。由国王克洛潘亲自指挥,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整整齐齐地开往圣母院,就连巡夜的骑兵见了他们都四散逃开了呢。他们英勇作战,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凭着有利的地形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可是他们一点都没有畏惧,继续进攻,后来国王派来近卫军增援,他们才不得不冲出包围圈,四散奔逃,留下一大堆尸体在巴维尔广场上。(参见第十卷 六 七)
由此,封建王朝的法律、教会的黑暗、国王路易十一的黑幕以及封建军警对人们的镇压、对美好事物的摧残等等,都在这种纯洁的、无私的同胞之爱面前,变得愈加令人窒息,面目可憎了。而作者对封建王朝、教会的抨击,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真、善、美,尤其是对理想的爱的张扬与追求也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深入读者的心田。
注:本文所引用的原文皆出自:《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陈敬容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