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讨论法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讨论法;讨论题目;引导;平等相待;知识储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为一年级大学生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其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讨论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要在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之上,选好讨论题目
认真筛选讨论题目,这是开展好课堂讨论的关键。一般来说,讨论题目应是“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或是学生思想上的疑点等。讨论题目要难易适度,且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场面上研究、把握“基础”课大纲,明确讨论的主旨。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便在设计讨论题目时,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讨论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要重视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并熟悉学生,注意倾听和收集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各种问题,经过归纳、分析和总结,来确定讨论题目。如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专题的教学中,可以选择、确定以下讨论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如何面对你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能够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的话题。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的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而且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影响着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阻碍他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并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由于这些讨论题目都是学生心里共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所以学生参与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很高。
二、教师要加强对讨论工作的引导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通过讨论而分清是非、明白事理、集思广益、提高认识的目的,教师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讨论之前,将选好的讨论题目事先告诉学生,并且指导学生围绕讨论题目广泛收集资料,并写出发言提纲。如在进行以上讨论时,教师可以首先以社会现象中两相冲突的表现,以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选择冲突,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并用简练、恰当的语言,描述很多人的困惑,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做出思考,做好讨论的准备。不做准备,这个专题的讨论是很难搞好的。在讨论之前,可以请学生把写好的提纲放在课桌上,教师大致地看一下。对于哪些学生做了哪些准备,争取做到心中有数。讨论的开始阶段,学生可能出于胆怯心理,不愿意首先发言,因此容易开头就冷场。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把观点分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的本质不是自私的”和“很难说”三种,让学生们表态,赞成哪种观点请举手。不管他表态是什么,都有一个问题等着他呢:“你这样想,为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先让人表态,再让人说原因,于是大家都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可以让班委和胆子大、能力强的学生首先发言,使讨论很快进入正题,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和发言。只要头炮一开,一个接一个就不会难了,就不易出现冷场。
三、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待,课堂讨论的氛围要宽松、和谐
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过去,教师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具有优先权,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如今,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途径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具有接受信息的平等机会,教师知道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学生知道的,教师也未必都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走向平实。只有走向平实,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勇敢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才能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启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也只要尊重学生,以诚相待,才能形成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般来说,学生具有自己观察事物、了解社会、审视人生、接纳思想的独特方式。而实行课堂讨论本身就意味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多一些启发式、诱导式,少一些说教式、训诫式,唯有如此,学生个性中的独特天赋和发展才能受到保护,并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毫无疑问,学生的观点往往蕴涵着一定的思想倾向,有些可能是不健康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对此,教师既不能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也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迎合学生的思想倾向随意发挥。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讨论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时,教师要一方面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针对有些学生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思想,又从个人幸福和发展的角度,对爱情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以下三个观点:(一)在爱情问题上的看法和做法,是一个人的人格的集中体现。如果大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碰到了一些困惑,那就得想想自己的个性方面是不是存在某些缺陷,爱情方面折射出的问题,经常是需要通过人格的完善来解决的;(二)爱情的价值如何去评价的问题。如果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对于彼此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那么这种关系是具有价值的。反过来,如果两个人的关系给双方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那么这种关系的价值就值得怀疑了;(三)爱情不能全部“跟着感觉走”,必须有理性的参与。这一点正体现了人与动物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使爱情长久、美好的基础。在讲这些问题时,教师不能做出一种道貌岸然的样子,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相反要以善解人意和与人为善的心态去讨论。教师要通过入清入理的分析说明,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基础”课的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因此,为了使讨论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的知识一定要渊博。课堂讨论之所以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是因为讨论的内容是开放的,教师不能规定学生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一切问题,只要与讨论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都可以说。否则,讨论就会变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学生就不会有跃跃欲试的要求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凡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在理论上给以合乎逻辑的解答。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缺乏广博的知识,在学生面前一问三不知,或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它,或就事论事,隔靴搔痒,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讨论热情和讨论效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具有巧妙的答辩能力和机敏的应对能力,而且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社会阅历,对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的思想脉络能深刻体察。这样一来,认识问题就会有洞若观火之感,解答问题就会有高屋见瓴之势,就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条有理的分析,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从讨论法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人生、法律等各个方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用理论说明现实,二是如何用现实检验理论。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关于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而理论联系实际恰恰正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讨论法教学的独到价值就在于它犹如一条纽带,在硬邦邦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教与学之间开辟了一条航线。这在内容上是对“基础”课教材的一种补充,在形式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书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较好地达到了“基础”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钱焕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云会.教学技能修炼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关键词:讨论法;讨论题目;引导;平等相待;知识储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为一年级大学生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其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讨论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要在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之上,选好讨论题目
认真筛选讨论题目,这是开展好课堂讨论的关键。一般来说,讨论题目应是“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或是学生思想上的疑点等。讨论题目要难易适度,且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场面上研究、把握“基础”课大纲,明确讨论的主旨。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便在设计讨论题目时,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讨论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要重视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并熟悉学生,注意倾听和收集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各种问题,经过归纳、分析和总结,来确定讨论题目。如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专题的教学中,可以选择、确定以下讨论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如何面对你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能够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的话题。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的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而且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影响着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阻碍他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并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由于这些讨论题目都是学生心里共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所以学生参与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很高。
二、教师要加强对讨论工作的引导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通过讨论而分清是非、明白事理、集思广益、提高认识的目的,教师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讨论之前,将选好的讨论题目事先告诉学生,并且指导学生围绕讨论题目广泛收集资料,并写出发言提纲。如在进行以上讨论时,教师可以首先以社会现象中两相冲突的表现,以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选择冲突,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并用简练、恰当的语言,描述很多人的困惑,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做出思考,做好讨论的准备。不做准备,这个专题的讨论是很难搞好的。在讨论之前,可以请学生把写好的提纲放在课桌上,教师大致地看一下。对于哪些学生做了哪些准备,争取做到心中有数。讨论的开始阶段,学生可能出于胆怯心理,不愿意首先发言,因此容易开头就冷场。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把观点分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的本质不是自私的”和“很难说”三种,让学生们表态,赞成哪种观点请举手。不管他表态是什么,都有一个问题等着他呢:“你这样想,为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先让人表态,再让人说原因,于是大家都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可以让班委和胆子大、能力强的学生首先发言,使讨论很快进入正题,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和发言。只要头炮一开,一个接一个就不会难了,就不易出现冷场。
三、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待,课堂讨论的氛围要宽松、和谐
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过去,教师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具有优先权,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如今,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途径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具有接受信息的平等机会,教师知道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学生知道的,教师也未必都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走向平实。只有走向平实,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勇敢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才能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启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也只要尊重学生,以诚相待,才能形成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般来说,学生具有自己观察事物、了解社会、审视人生、接纳思想的独特方式。而实行课堂讨论本身就意味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多一些启发式、诱导式,少一些说教式、训诫式,唯有如此,学生个性中的独特天赋和发展才能受到保护,并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毫无疑问,学生的观点往往蕴涵着一定的思想倾向,有些可能是不健康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对此,教师既不能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也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迎合学生的思想倾向随意发挥。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讨论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时,教师要一方面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针对有些学生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思想,又从个人幸福和发展的角度,对爱情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以下三个观点:(一)在爱情问题上的看法和做法,是一个人的人格的集中体现。如果大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碰到了一些困惑,那就得想想自己的个性方面是不是存在某些缺陷,爱情方面折射出的问题,经常是需要通过人格的完善来解决的;(二)爱情的价值如何去评价的问题。如果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对于彼此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那么这种关系是具有价值的。反过来,如果两个人的关系给双方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那么这种关系的价值就值得怀疑了;(三)爱情不能全部“跟着感觉走”,必须有理性的参与。这一点正体现了人与动物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使爱情长久、美好的基础。在讲这些问题时,教师不能做出一种道貌岸然的样子,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相反要以善解人意和与人为善的心态去讨论。教师要通过入清入理的分析说明,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基础”课的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因此,为了使讨论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的知识一定要渊博。课堂讨论之所以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是因为讨论的内容是开放的,教师不能规定学生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一切问题,只要与讨论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都可以说。否则,讨论就会变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学生就不会有跃跃欲试的要求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凡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在理论上给以合乎逻辑的解答。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缺乏广博的知识,在学生面前一问三不知,或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它,或就事论事,隔靴搔痒,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讨论热情和讨论效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具有巧妙的答辩能力和机敏的应对能力,而且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社会阅历,对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的思想脉络能深刻体察。这样一来,认识问题就会有洞若观火之感,解答问题就会有高屋见瓴之势,就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条有理的分析,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从讨论法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人生、法律等各个方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用理论说明现实,二是如何用现实检验理论。二者殊途同归,都是关于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而理论联系实际恰恰正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讨论法教学的独到价值就在于它犹如一条纽带,在硬邦邦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教与学之间开辟了一条航线。这在内容上是对“基础”课教材的一种补充,在形式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书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较好地达到了“基础”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钱焕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云会.教学技能修炼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