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情感目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寓情感教学于语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重要标志,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在《出师表》这篇至情至理的文章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理解“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诸葛亮言辞恳切、情感表达的真挚和深沉。这篇文章被称之为“千古名表”,而且陆游还给了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情感,让学生有所触动和收获,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是教师在教学中反复揣摩并且一直关注的内容。
《出师表》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利用二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梳理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重点是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为更好地体现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大凡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要使学生用心灵、用真情去拥抱作品,就需要教师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忘却自我,与作者和教者“声气相投,心心相印”。为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刘欢演唱的《哭诸葛》,然后伴以富有深情的开场白,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二、细致分析人物心理
在讲解文章前五段的三大建议的时候,可以细致地对诸葛亮此时的心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为什么如此细致地进行临别前的布置?学生就会似乎被点燃了什么似的,他们七嘴八舌:有的结合刘禅的实际情况,说诸葛亮放心不下暗弱的刘禅,流露出一种类似父爱的关切;有的从当时蜀汉的情况分析,讲到诸葛亮在为不可为之事,内心十分煎熬和复杂,其中很关键的是担忧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对待国内的局势,必然要进行详尽的安排,以便能够达到消除一种顾虑的效果。所以,随着挖掘和讨论的深入,学生对作品中的情感逐渐地深入和感知,内心也逐渐地为这篇文章所感动。
三、在读中品味人物情感
在第四个板块“读千古名文,品诸葛情怀”的教学中,这一环节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范读第六段课文,学生听读体会朗读感情,学生模仿自读第七段,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把自己感悟出来的情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可以利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示范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让学生感悟: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的化身,人们对诸葛亮的熟悉,不仅是对他智慧的钦佩,更有对他忠诚的感动,这对学生体验诸葛亮的情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具体内容、具体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展现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
四、分析重点段落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诸葛亮叙述自己的身世,追忆先帝的恩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同时,也交代了他对刘氏父子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原因,那就是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这是体验诸葛情怀的重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的泪为谁而流呢?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揣摩到这句话包含的感情丰富:有对先帝的怀念,有对蜀国内部的担心以及对蜀国面临的危机形势的担忧,也有对刘阿斗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更有对这次挥师北伐前途感到茫然的伤感,等等。各种情感涌上心头,怎能不“临表涕零”,这是忠臣的眼泪,理解这句话,能加深理解诸葛情怀。引导学生用“读_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应该把情感熏陶贯串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在《出师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篇不可多得的教材,加强情感教学,以情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发展智力、净化情感的目的。
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重要标志,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在《出师表》这篇至情至理的文章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理解“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诸葛亮言辞恳切、情感表达的真挚和深沉。这篇文章被称之为“千古名表”,而且陆游还给了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高度评价。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情感,让学生有所触动和收获,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是教师在教学中反复揣摩并且一直关注的内容。
《出师表》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利用二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梳理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重点是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为更好地体现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大凡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要使学生用心灵、用真情去拥抱作品,就需要教师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忘却自我,与作者和教者“声气相投,心心相印”。为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刘欢演唱的《哭诸葛》,然后伴以富有深情的开场白,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二、细致分析人物心理
在讲解文章前五段的三大建议的时候,可以细致地对诸葛亮此时的心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为什么如此细致地进行临别前的布置?学生就会似乎被点燃了什么似的,他们七嘴八舌:有的结合刘禅的实际情况,说诸葛亮放心不下暗弱的刘禅,流露出一种类似父爱的关切;有的从当时蜀汉的情况分析,讲到诸葛亮在为不可为之事,内心十分煎熬和复杂,其中很关键的是担忧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对待国内的局势,必然要进行详尽的安排,以便能够达到消除一种顾虑的效果。所以,随着挖掘和讨论的深入,学生对作品中的情感逐渐地深入和感知,内心也逐渐地为这篇文章所感动。
三、在读中品味人物情感
在第四个板块“读千古名文,品诸葛情怀”的教学中,这一环节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范读第六段课文,学生听读体会朗读感情,学生模仿自读第七段,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把自己感悟出来的情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可以利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示范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让学生感悟: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的化身,人们对诸葛亮的熟悉,不仅是对他智慧的钦佩,更有对他忠诚的感动,这对学生体验诸葛亮的情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具体内容、具体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展现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
四、分析重点段落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诸葛亮叙述自己的身世,追忆先帝的恩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同时,也交代了他对刘氏父子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原因,那就是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这是体验诸葛情怀的重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的泪为谁而流呢?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揣摩到这句话包含的感情丰富:有对先帝的怀念,有对蜀国内部的担心以及对蜀国面临的危机形势的担忧,也有对刘阿斗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更有对这次挥师北伐前途感到茫然的伤感,等等。各种情感涌上心头,怎能不“临表涕零”,这是忠臣的眼泪,理解这句话,能加深理解诸葛情怀。引导学生用“读_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应该把情感熏陶贯串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在《出师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篇不可多得的教材,加强情感教学,以情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发展智力、净化情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