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的小说大多展现苦难中人类强烈的生存意识,《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在诙谐幽默的笔调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的苦难和伤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将从《许三观卖血记》展现的苦难和伤痛中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生存主题。
关键词:苦难;伤痛;生存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生动的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伤痛,进而展现出普通民众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苦难中书写人性的闪光点,从而深化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主题。
一、普通人的生存面貌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不断卖血应对厄运与苦难的故事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下中国普通群众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例如在小说中,许三观作为丝厂的送茧工,每个月都能得到一副线织的白手套,而即使“手套上的断线和一截一截的断头就像拨浪鼓一样晃荡起来”[1]他也不换手套。他一双手套带六年,就是为了把手套积攒起来,让许玉兰给家人织毛衣。又如,许玉兰每次做饭时都会从每个人口粮中节省下来一些,积少成多,在大饥荒时期帮助了许三观一家。这些描写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民群众勤俭持家的品质,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物质上的匮乏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当许三观为卖血在林浦冬日饮河水时,林浦的居民善良地为他提供盐和茶水。林浦居民对待陌生人的举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淳朴善良。在小说中这样的情节太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作者描写这些情节,一部分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更深层次是为了展示当时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侧面展示出人性的闪光点。
二、一代人的苦难与伤痛
小说选取了大跃进、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这三个特殊的节点,展示了特殊年代下那一代人共同的伤痛和苦难。文革中,许玉兰被人诬陷为妓女,遭受迫害和批斗。“许三观,我以后怎么活啊?我还不如死掉。我和他们无冤无仇,我和他们都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要剃我的头发?他们为什么不让我死掉?许三观,你为什么不说话?”[2]这是许玉兰遭受批斗被剃阴阳头后所说的话。这个情节虽然不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这种事情在文革期间绝对真实存在,甚至更加恶劣。通过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文革对于人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践踏和侮辱。“一乐这时候抬起头来,他对许三观说:‘我没什么可说的,我现在最恨的就是何小勇,第二恨的就是她……’一乐伸手指着许玉兰,‘我恨何小勇是他当初不认我,我恨她是她让我做人抬不起头来……’‘一乐说:我刚才说到我最恨的,我还有最爱的,我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 一乐看着许三观说:‘就是你。’”[3]一乐的话确实不近人情,有悖人伦,但在文革中,这种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在那个荒谬的时代一切人伦亲情都可以被阶级斗争所践踏。文革对于亲情的摧残可见一斑,这一切无疑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精神伤痛。“许三观说,文化大革命闹到今天,我有点明白过来了,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报私仇的时候,以前谁要是得罪了你,你就写一张大字报,贴到街上去,说他是漏网地主也好,说他是反革命也好,怎么说都行。这年月法院没有了,警察也没有了,这个年月最多的就是罪名,随便拿一个过来,写到大字报上,再贴出去,就用不着你自己动手了,别人会把他往死里整……”[4]许三观的这段话揭示了文革下民主的丧失,人性的沦丧以及社会的荒诞,简单的话语中表达了那一代人对于文革所带来的灾难与冤屈的无奈与担忧。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表现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小说还在深层次上展现了那个荒诞的年代给一代人带来的苦难与伤痛。
三、“含泪的微笑”的人生态度
《徐三观卖血记》成功地叙述了许三观一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创伤,但却又不止于此。小说通过许三观对待苦难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最顽强的生命形态。“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来了眼泪,他流着泪的时候对他们微笑。”[5]这是许三观在松浦向居民讲述自己所遭受的厄运时的举动,笔者认为,此处最能反映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含泪的微笑”这是许三观对待生命的态度,虽然屡遭厄运但他从未想要放弃过,每一次的厄运许三观都勇敢地面对,甚至不惜一切,以生命为代价。之前许三观排斥一乐,只因许三观排斥苦难,对于生命中的厄运和不公怀有怨气,但此时的许三观已经学会接受苦难,将苦难视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小说中某些情节语言诙谐幽默,却处处都是心酸和眼泪,作者正是想告诉读者,活着本就充满着苦难,而卑微的个体想要活着只能含着眼泪微笑地面对。许三观没有宏大的理想,小说也从未探究他活着的意义,其实活着不需要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作者想要传达的正是这一道理。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尾许三观并没有卖血而死,相反,他治好了一乐的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小说绝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故事。在最后,许三观因为再不能卖血而悲伤痛哭,他痛哭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感到恐惧和绝望。他的血没人要了,就等于剥夺了他面对厄运牺牲所有、不顾一切的权利。他再无力保护自己和家人,正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他感到恐惧、绝望和悲伤。他之所以会这样想源自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他没有本事,没有通达的人际关系,面对厄运他只能依靠自己,只能去卖血。没有任何制度保证他的幸福生活,因此他才无助和胆怯。所以许三观悲剧的根源是这个社会的不公与冷漠。并且,在小说中悲剧也是不断重复的。根龙和阿方教会许三观卖血,而在最后许三观又将这一切原封不动地交给来喜和来乐。反映出出卖自己以求生存的悲剧并没有结束,而是延续了下去。悲剧的不断重复和延续体现苦难的生命本质,小说并未告知读者脱离苦难的方法,只描写了许三观对苦难的直面和隐忍,引人深思,更催人进取。
四、结语
《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写出了人性的闪光点,但也不乏对荒谬时代的捕捉与反讽,写出了小人物在特殊时代下的无助与悲哀,体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小说既不过分赞扬人性的闪光点,也不过分批判时代的荒谬与疯狂。小说只是通过许三观人生的种种起伏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充满着苦难和厄运,活着本身就具有悲剧性,而在苦难中仍然能够含着眼泪微笑,这才是生命顽强性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42.(第二版).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16.(第二版).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78.(第二版).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64.(第二版).
[5]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217.(第二版).
关键词:苦难;伤痛;生存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生动的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伤痛,进而展现出普通民众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苦难中书写人性的闪光点,从而深化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主题。
一、普通人的生存面貌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不断卖血应对厄运与苦难的故事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下中国普通群众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例如在小说中,许三观作为丝厂的送茧工,每个月都能得到一副线织的白手套,而即使“手套上的断线和一截一截的断头就像拨浪鼓一样晃荡起来”[1]他也不换手套。他一双手套带六年,就是为了把手套积攒起来,让许玉兰给家人织毛衣。又如,许玉兰每次做饭时都会从每个人口粮中节省下来一些,积少成多,在大饥荒时期帮助了许三观一家。这些描写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民群众勤俭持家的品质,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物质上的匮乏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当许三观为卖血在林浦冬日饮河水时,林浦的居民善良地为他提供盐和茶水。林浦居民对待陌生人的举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淳朴善良。在小说中这样的情节太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作者描写这些情节,一部分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更深层次是为了展示当时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侧面展示出人性的闪光点。
二、一代人的苦难与伤痛
小说选取了大跃进、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这三个特殊的节点,展示了特殊年代下那一代人共同的伤痛和苦难。文革中,许玉兰被人诬陷为妓女,遭受迫害和批斗。“许三观,我以后怎么活啊?我还不如死掉。我和他们无冤无仇,我和他们都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要剃我的头发?他们为什么不让我死掉?许三观,你为什么不说话?”[2]这是许玉兰遭受批斗被剃阴阳头后所说的话。这个情节虽然不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这种事情在文革期间绝对真实存在,甚至更加恶劣。通过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文革对于人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践踏和侮辱。“一乐这时候抬起头来,他对许三观说:‘我没什么可说的,我现在最恨的就是何小勇,第二恨的就是她……’一乐伸手指着许玉兰,‘我恨何小勇是他当初不认我,我恨她是她让我做人抬不起头来……’‘一乐说:我刚才说到我最恨的,我还有最爱的,我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 一乐看着许三观说:‘就是你。’”[3]一乐的话确实不近人情,有悖人伦,但在文革中,这种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在那个荒谬的时代一切人伦亲情都可以被阶级斗争所践踏。文革对于亲情的摧残可见一斑,这一切无疑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精神伤痛。“许三观说,文化大革命闹到今天,我有点明白过来了,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报私仇的时候,以前谁要是得罪了你,你就写一张大字报,贴到街上去,说他是漏网地主也好,说他是反革命也好,怎么说都行。这年月法院没有了,警察也没有了,这个年月最多的就是罪名,随便拿一个过来,写到大字报上,再贴出去,就用不着你自己动手了,别人会把他往死里整……”[4]许三观的这段话揭示了文革下民主的丧失,人性的沦丧以及社会的荒诞,简单的话语中表达了那一代人对于文革所带来的灾难与冤屈的无奈与担忧。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表现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小说还在深层次上展现了那个荒诞的年代给一代人带来的苦难与伤痛。
三、“含泪的微笑”的人生态度
《徐三观卖血记》成功地叙述了许三观一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创伤,但却又不止于此。小说通过许三观对待苦难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最顽强的生命形态。“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来了眼泪,他流着泪的时候对他们微笑。”[5]这是许三观在松浦向居民讲述自己所遭受的厄运时的举动,笔者认为,此处最能反映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含泪的微笑”这是许三观对待生命的态度,虽然屡遭厄运但他从未想要放弃过,每一次的厄运许三观都勇敢地面对,甚至不惜一切,以生命为代价。之前许三观排斥一乐,只因许三观排斥苦难,对于生命中的厄运和不公怀有怨气,但此时的许三观已经学会接受苦难,将苦难视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小说中某些情节语言诙谐幽默,却处处都是心酸和眼泪,作者正是想告诉读者,活着本就充满着苦难,而卑微的个体想要活着只能含着眼泪微笑地面对。许三观没有宏大的理想,小说也从未探究他活着的意义,其实活着不需要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作者想要传达的正是这一道理。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尾许三观并没有卖血而死,相反,他治好了一乐的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小说绝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故事。在最后,许三观因为再不能卖血而悲伤痛哭,他痛哭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感到恐惧和绝望。他的血没人要了,就等于剥夺了他面对厄运牺牲所有、不顾一切的权利。他再无力保护自己和家人,正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他感到恐惧、绝望和悲伤。他之所以会这样想源自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他没有本事,没有通达的人际关系,面对厄运他只能依靠自己,只能去卖血。没有任何制度保证他的幸福生活,因此他才无助和胆怯。所以许三观悲剧的根源是这个社会的不公与冷漠。并且,在小说中悲剧也是不断重复的。根龙和阿方教会许三观卖血,而在最后许三观又将这一切原封不动地交给来喜和来乐。反映出出卖自己以求生存的悲剧并没有结束,而是延续了下去。悲剧的不断重复和延续体现苦难的生命本质,小说并未告知读者脱离苦难的方法,只描写了许三观对苦难的直面和隐忍,引人深思,更催人进取。
四、结语
《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写出了人性的闪光点,但也不乏对荒谬时代的捕捉与反讽,写出了小人物在特殊时代下的无助与悲哀,体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小说既不过分赞扬人性的闪光点,也不过分批判时代的荒谬与疯狂。小说只是通过许三观人生的种种起伏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充满着苦难和厄运,活着本身就具有悲剧性,而在苦难中仍然能够含着眼泪微笑,这才是生命顽强性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42.(第二版).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16.(第二版).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78.(第二版).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64.(第二版).
[5]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217.(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