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微笑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ong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的小说大多展现苦难中人类强烈的生存意识,《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在诙谐幽默的笔调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的苦难和伤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将从《许三观卖血记》展现的苦难和伤痛中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生存主题。
  关键词:苦难;伤痛;生存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生动的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伤痛,进而展现出普通民众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苦难中书写人性的闪光点,从而深化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主题。
  一、普通人的生存面貌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不断卖血应对厄运与苦难的故事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下中国普通群众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例如在小说中,许三观作为丝厂的送茧工,每个月都能得到一副线织的白手套,而即使“手套上的断线和一截一截的断头就像拨浪鼓一样晃荡起来”[1]他也不换手套。他一双手套带六年,就是为了把手套积攒起来,让许玉兰给家人织毛衣。又如,许玉兰每次做饭时都会从每个人口粮中节省下来一些,积少成多,在大饥荒时期帮助了许三观一家。这些描写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民群众勤俭持家的品质,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物质上的匮乏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当许三观为卖血在林浦冬日饮河水时,林浦的居民善良地为他提供盐和茶水。林浦居民对待陌生人的举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淳朴善良。在小说中这样的情节太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作者描写这些情节,一部分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更深层次是为了展示当时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侧面展示出人性的闪光点。
  二、一代人的苦难与伤痛
  小说选取了大跃进、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这三个特殊的节点,展示了特殊年代下那一代人共同的伤痛和苦难。文革中,许玉兰被人诬陷为妓女,遭受迫害和批斗。“许三观,我以后怎么活啊?我还不如死掉。我和他们无冤无仇,我和他们都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要剃我的头发?他们为什么不让我死掉?许三观,你为什么不说话?”[2]这是许玉兰遭受批斗被剃阴阳头后所说的话。这个情节虽然不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这种事情在文革期间绝对真实存在,甚至更加恶劣。通过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文革对于人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践踏和侮辱。“一乐这时候抬起头来,他对许三观说:‘我没什么可说的,我现在最恨的就是何小勇,第二恨的就是她……’一乐伸手指着许玉兰,‘我恨何小勇是他当初不认我,我恨她是她让我做人抬不起头来……’‘一乐说:我刚才说到我最恨的,我还有最爱的,我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 一乐看着许三观说:‘就是你。’”[3]一乐的话确实不近人情,有悖人伦,但在文革中,这种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在那个荒谬的时代一切人伦亲情都可以被阶级斗争所践踏。文革对于亲情的摧残可见一斑,这一切无疑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精神伤痛。“许三观说,文化大革命闹到今天,我有点明白过来了,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报私仇的时候,以前谁要是得罪了你,你就写一张大字报,贴到街上去,说他是漏网地主也好,说他是反革命也好,怎么说都行。这年月法院没有了,警察也没有了,这个年月最多的就是罪名,随便拿一个过来,写到大字报上,再贴出去,就用不着你自己动手了,别人会把他往死里整……”[4]许三观的这段话揭示了文革下民主的丧失,人性的沦丧以及社会的荒诞,简单的话语中表达了那一代人对于文革所带来的灾难与冤屈的无奈与担忧。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表现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小说还在深层次上展现了那个荒诞的年代给一代人带来的苦难与伤痛。
  三、“含泪的微笑”的人生态度
  《徐三观卖血记》成功地叙述了许三观一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创伤,但却又不止于此。小说通过许三观对待苦难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最顽强的生命形态。“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来了眼泪,他流着泪的时候对他们微笑。”[5]这是许三观在松浦向居民讲述自己所遭受的厄运时的举动,笔者认为,此处最能反映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含泪的微笑”这是许三观对待生命的态度,虽然屡遭厄运但他从未想要放弃过,每一次的厄运许三观都勇敢地面对,甚至不惜一切,以生命为代价。之前许三观排斥一乐,只因许三观排斥苦难,对于生命中的厄运和不公怀有怨气,但此时的许三观已经学会接受苦难,将苦难视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小说中某些情节语言诙谐幽默,却处处都是心酸和眼泪,作者正是想告诉读者,活着本就充满着苦难,而卑微的个体想要活着只能含着眼泪微笑地面对。许三观没有宏大的理想,小说也从未探究他活着的意义,其实活着不需要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作者想要传达的正是这一道理。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尾许三观并没有卖血而死,相反,他治好了一乐的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小说绝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故事。在最后,许三观因为再不能卖血而悲伤痛哭,他痛哭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感到恐惧和绝望。他的血没人要了,就等于剥夺了他面对厄运牺牲所有、不顾一切的权利。他再无力保护自己和家人,正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他感到恐惧、绝望和悲伤。他之所以会这样想源自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他没有本事,没有通达的人际关系,面对厄运他只能依靠自己,只能去卖血。没有任何制度保证他的幸福生活,因此他才无助和胆怯。所以许三观悲剧的根源是这个社会的不公与冷漠。并且,在小说中悲剧也是不断重复的。根龙和阿方教会许三观卖血,而在最后许三观又将这一切原封不动地交给来喜和来乐。反映出出卖自己以求生存的悲剧并没有结束,而是延续了下去。悲剧的不断重复和延续体现苦难的生命本质,小说并未告知读者脱离苦难的方法,只描写了许三观对苦难的直面和隐忍,引人深思,更催人进取。
  四、结语
  《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写出了人性的闪光点,但也不乏对荒谬时代的捕捉与反讽,写出了小人物在特殊时代下的无助与悲哀,体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小说既不过分赞扬人性的闪光点,也不过分批判时代的荒谬与疯狂。小说只是通过许三观人生的种种起伏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充满着苦难和厄运,活着本身就具有悲剧性,而在苦难中仍然能够含着眼泪微笑,这才是生命顽强性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42.(第二版).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16.(第二版).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78.(第二版).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64.(第二版).
  [5]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217.(第二版).
其他文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显现,使文学实现物化;又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生成的重要条件。走进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透过语言去欣赏作家构建的文学世界。于是,语言不再仅仅具有传播信息的意义,还具有了审美价值。本文即是从语言入手,通过分析汪曾祺的语言观,试图发现汪曾祺小说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实践他在语言上的要求,进而揭示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观念的革新和语言实践的创新方面的价
期刊
摘要:苏轼豪放词虽篇数不多,却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旷达的性格,冲开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的地位提升至诗的地位。本文从苏轼的思想和个性,革新词风以及“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来阐述豪放词风的形成,并评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形成;影响  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词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样式更是大放异彩,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极盛一时,独占鳌头。而苏轼则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他的豪
期刊
摘要:魏晋志怪小说的研究,在文体研究和文化研究方面已经产生了不少成果,而在对作者创作心理及所反映的社会意识方面,似乎关注不多。本文从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及生存状况分析入手,反向探寻不同阶层的社会流行观念在志怪小说作品中的影响与反映,从而缕析出创作者的文化心理背景及其创作诉求。  关键词:魏晋志怪小说;创作心理  在魏晋历史的不少时间中,社会急剧动荡,政治经济失范,生存状况恶劣,人的生命安全甚至得不
期刊
摘要: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以悲为美;日本文学;物哀  物哀是了解日本古典文
期刊
摘要:作为前文字研究材料中极为常见的符号,“十”字纹不仅仅蕴藏着原始先民的信仰崇拜,更凝结了最为原始的符号创造思维。本文将在介绍“十”字纹产生的文化背景、符号变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与象形文字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例,分析记号性族徽与象形文字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十”字纹;“卐”字纹;图腾崇拜;族徽表达;甲骨文;亚;巫  作为一种古老的记号族徽,“十”字纹在诞生之初便蕴藏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敬畏
期刊
摘要:从2012年开始,中职语文全面实施新教材,使得教师与学生站在通一个起跑线上。如何在课堂上采取新的模式使得学生摆脱原有的认识,让议论文的学习不再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议论文;中职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着重弄清文章的论点,研究作者论证的方式。在课堂上,往往是采取“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下了很多功夫,但是仍然
期刊
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勤工助学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以web2.0环境下的勤工助学在线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在线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规模屡创新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环境表现为多元化、多屏化、全能化、互动共生等特点。大学生微视频创作在全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环境下表现出创作能力强,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渠道狭窄等创作与宣传的瓶颈。  关键词:全媒体;微视频;爱临沂网;创作;宣传  一、大学生网络微视频创作概述  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的《十一度青春》系列新媒体短片之《老男孩》上映,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追捧。这可以看做是微视频的创作开
期刊
李安在自述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写过的自己——瘦弱缄默的童年、优柔寡断的青年和被压抑得难以喘息的中年不得志。导演个人的经历投射在其电影风格和角色塑造中,或许就像影片中比利林恩的那句台词:“人生一样,电影也是如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便是这样一部假定性极强、极能叫人陷入的电影。导演讲的是比利林恩,讲的也是他自己;影片在告诉你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事,又其实说的是不必烦扰浩大信仰的踏实生活;观者以为自
期刊
摘要:“心理史学”作为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中最经典的设计,历来被人称道。但根据达科·苏恩文的观点,这一设定内在的“封闭性”妨害了作品叙事的“开放性”。所以,小说在“史诗”与“神话”这两种结构的取向上是“摇摆”的。本文从小说的文本结构、叙述动力和文本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摇摆”,在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也试图对阿西莫夫如此设计的“合理性”作出一番关照。  关键词: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心理史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