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91-02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课外阅读的很需要性不言而喻。
一、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可惜目前的课外阅读情况确让人担忧,经过几年调查,发现中学生课处阅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基本没有阅读习惯,无从读起。
问题二:閱读兴趣减退或阅读范围单一性。
问题三:阅读目标不明,随意性较强。
问题四:阅读目的功利性,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
反思这些问题的由来,这与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当前的教育体制都是大有关系的。尽管近些年来一直强调减负,强调素质教育,但进入初三后,所有一切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的。学生的实际阅读时间与他们的阅读心理需求是不成正比的。不少学生都在抱怨,作业太多了,没有时间阅读了。
二、阅读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曾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什么样的书往往反映着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追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书会让人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个人心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梯。《阅读学原理》说“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阅读的精髓不是关注里面的情节是否波澜曲折,里面的矛盾冲突是否激动人心,而是要看到作品内在的东西,阅读后带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三、构建有效阅读的方法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也试着在自己教学中作出相应的改变,以期能从初一开始培养中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中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用阅读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1、利用直观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
读书改变人生。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名家或成功人士,无不与好书为友,无不在让读书成为习惯中走向成功的。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书读得越多,做人的道理就懂得越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内容健康积极、生动有趣的书籍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能促进青少年语文知识的不断进步。阅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源泉,是激发其积极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武器。可以说,读书是优秀孩子成长的共同途径。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广博的历史渊源,历代名人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养成热爱读书习惯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可以学校走廊、教室四壁、黑板报等处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更新观念,走出困惑,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已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一方是老师“教”得苦不堪言,另一方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学生没有独立阅读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用自己的阅读经验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被动获取知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摒弃那些脱离思维训练的空洞说教,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自觉地去读书、去感悟,是不能的良好成效的。我在教《项链》一文时,一改以往老师定目标、定内容、定方法的套路,而是根据知识短文《现当代小说鉴赏》,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课目标、内容、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去讨论、去理解、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同时,我还设计了歇后语、对对子的内容,又提出女主人公的虚荣心问题,引发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浸润书中
“教是为了不教”这话是有充分道理的,它提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把知识灌给学生。换句话说,现在的教学应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建构起阅读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更为重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将受益无穷,今后的阅读实践便更为得心应手,阅读的成就感就会与日俱增。
阅读方法要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来确定。阅读的方法有多种,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朗读法、笔记法等,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要精读细读,什么样的文章要略读浏览。如果是一篇语言精致、意境优美的文章,就要精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对于诗文佳作还要朗读、背诵,要在朗读、背诵中加强语感,增进对作品的理解体会。如果想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便可采用略读。对于报刊的阅读,只想获得信息,作一般了解,看看题目、查查目录就可以了。略读还要训练学生的速度,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对于名家的经典著作,我们要求学生要细嚼慢咽,一段段地去读,一句句地去体会,要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与勾连,注意文章的炼字炼句。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名家名篇的点评文章,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方法也不能一样”。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以下读书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能根据阅读材料选择确定朗读、默读、诵读以及精读、浏览、略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批、注,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注意教给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4、注重评价与反思,让学生的思维贯穿于阅读之中
“阅读评价”在这里特指的是指向阅读本身的评价,不仅仅是文章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评价,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阅读的。阅读后教师除了对学生的阅读作出一定的评价外,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作出一些必要的反思,如对自己的阅读方法、策略、效果等方面作出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思考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强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反而应该让他们大胆思考、开拓思维,寻求答案的丰富多彩。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不同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用有历史的眼光、辩证的观点和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前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自己在不同时期读《红楼梦》的感受不同,我们也是如此。随着学生不断的反思,随着学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对作品有新的体验与感悟,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贯穿于阅读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以不断提高。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朋友们,徜徉书海,智慧人生,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让书香浸润人生,聆听读的声音,享受读的快乐,让心灵,在书香中徐徐穿行……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课外阅读的很需要性不言而喻。
一、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可惜目前的课外阅读情况确让人担忧,经过几年调查,发现中学生课处阅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基本没有阅读习惯,无从读起。
问题二:閱读兴趣减退或阅读范围单一性。
问题三:阅读目标不明,随意性较强。
问题四:阅读目的功利性,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
反思这些问题的由来,这与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当前的教育体制都是大有关系的。尽管近些年来一直强调减负,强调素质教育,但进入初三后,所有一切时间都是用来学习的。学生的实际阅读时间与他们的阅读心理需求是不成正比的。不少学生都在抱怨,作业太多了,没有时间阅读了。
二、阅读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曾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什么样的书往往反映着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追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书会让人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个人心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梯。《阅读学原理》说“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阅读的精髓不是关注里面的情节是否波澜曲折,里面的矛盾冲突是否激动人心,而是要看到作品内在的东西,阅读后带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三、构建有效阅读的方法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也试着在自己教学中作出相应的改变,以期能从初一开始培养中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中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用阅读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1、利用直观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
读书改变人生。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名家或成功人士,无不与好书为友,无不在让读书成为习惯中走向成功的。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书读得越多,做人的道理就懂得越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内容健康积极、生动有趣的书籍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能促进青少年语文知识的不断进步。阅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源泉,是激发其积极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武器。可以说,读书是优秀孩子成长的共同途径。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广博的历史渊源,历代名人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养成热爱读书习惯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可以学校走廊、教室四壁、黑板报等处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更新观念,走出困惑,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已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一方是老师“教”得苦不堪言,另一方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学生没有独立阅读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用自己的阅读经验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被动获取知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摒弃那些脱离思维训练的空洞说教,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自觉地去读书、去感悟,是不能的良好成效的。我在教《项链》一文时,一改以往老师定目标、定内容、定方法的套路,而是根据知识短文《现当代小说鉴赏》,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课目标、内容、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去讨论、去理解、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同时,我还设计了歇后语、对对子的内容,又提出女主人公的虚荣心问题,引发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浸润书中
“教是为了不教”这话是有充分道理的,它提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把知识灌给学生。换句话说,现在的教学应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建构起阅读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更为重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将受益无穷,今后的阅读实践便更为得心应手,阅读的成就感就会与日俱增。
阅读方法要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来确定。阅读的方法有多种,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朗读法、笔记法等,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要精读细读,什么样的文章要略读浏览。如果是一篇语言精致、意境优美的文章,就要精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对于诗文佳作还要朗读、背诵,要在朗读、背诵中加强语感,增进对作品的理解体会。如果想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便可采用略读。对于报刊的阅读,只想获得信息,作一般了解,看看题目、查查目录就可以了。略读还要训练学生的速度,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对于名家的经典著作,我们要求学生要细嚼慢咽,一段段地去读,一句句地去体会,要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与勾连,注意文章的炼字炼句。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名家名篇的点评文章,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方法也不能一样”。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以下读书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能根据阅读材料选择确定朗读、默读、诵读以及精读、浏览、略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批、注,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注意教给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4、注重评价与反思,让学生的思维贯穿于阅读之中
“阅读评价”在这里特指的是指向阅读本身的评价,不仅仅是文章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评价,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阅读的。阅读后教师除了对学生的阅读作出一定的评价外,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作出一些必要的反思,如对自己的阅读方法、策略、效果等方面作出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思考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强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反而应该让他们大胆思考、开拓思维,寻求答案的丰富多彩。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不同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用有历史的眼光、辩证的观点和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前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自己在不同时期读《红楼梦》的感受不同,我们也是如此。随着学生不断的反思,随着学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对作品有新的体验与感悟,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贯穿于阅读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以不断提高。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朋友们,徜徉书海,智慧人生,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让书香浸润人生,聆听读的声音,享受读的快乐,让心灵,在书香中徐徐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