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开展。主要有:尊重人性,为学生营造舒适的环境;教会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以适应各方面的压力;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平时的道德心理教育,使其养成好的习惯;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让兴趣带动他们学习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 自我调节 情感教育 常态化 兴趣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是看其身体使强壮和有无疾病,而且还要看其心理上的完满状态。因此,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健康极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尊重人性,营造良好气氛
当今社会技术崇拜导致了对人的文化精神的忽视,心理教育滑坡,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在人才培养上功利化倾向严重,造成学生精神的夭折。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保证对人性尊严的尊重,摆脱教育的强制塑造,营造鼓励性、平等的、人性化的教育环境,给学生以安全感,这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健全的重点。教师应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关怀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更加自信地、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教育者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的同时,更应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人文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其现实途径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活力施展,个性张扬。
二、教育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回答问题,参加考试、演讲、各种竞赛等,学生常常有紧张、害怕、羞涩等心理,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减少或消除消极心理。如,把考试当成平时作业来看待,回答问题可以不起来回答,当做师生一般的交谈;演讲时把观众忘掉等等,消除紧张的心理。教师可以经常开展有关增强适应能力、锻炼胆量的各种活动。如学生回答不出时,不责备学生。教师也可以经常开展演讲、讲故事、各种竞赛等有关锻炼学生适应能力、锻炼胆量的活动。还有教育学生对不顺心的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斤斤计较。要学会忘记或消除这种心理状态,如与朋友聊天、谈心事、玩扑克等,以加快对不顺心的遗忘。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或者全部消除消极心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减少或者消除消极心理,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注重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在生活中通过规范教育养成常态化,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量变引起质变,最终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当今网络时代,许多人放弃了阅读,习惯于“快餐式”文化,对文化的深度和底蕴追求不够,感受不到作品本身的感染力,也就无法找到共鸣,更不可能上升到理性。对此,我们应求助于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搭建校园网、广播站、实验室、体艺馆、电视台、图书馆等实践平台,在生活中了解社会,在参与中培养学生自省、自悟,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情商,它更能充分展示人性的特性和品质。
四、加强情感教育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教育者必须重视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释放出多余的“能量”。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要避免用过激语言刺激而造成个别学生情绪狂躁、冲动、烦恼或忧伤。为了使学生情绪保持适度平衡,除了正面引导、陶冶情操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不良情感进行自我调控或合理宣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五、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动手动脑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极强的时期,对许多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探索其究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导致积极的心理效果,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养成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让学生能负责任地、有尊严地、充满爱心的生活,成为一个精神世界完整的,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是我们教育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社会塑造人格健全的时代好青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如何在探讨中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会是我们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要让每个孩子德才兼备,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我们好好得努力。
(责编 张宇)
关键词:心理健康 自我调节 情感教育 常态化 兴趣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是看其身体使强壮和有无疾病,而且还要看其心理上的完满状态。因此,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健康极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尊重人性,营造良好气氛
当今社会技术崇拜导致了对人的文化精神的忽视,心理教育滑坡,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在人才培养上功利化倾向严重,造成学生精神的夭折。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保证对人性尊严的尊重,摆脱教育的强制塑造,营造鼓励性、平等的、人性化的教育环境,给学生以安全感,这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健全的重点。教师应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关怀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更加自信地、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教育者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的同时,更应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人文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其现实途径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活力施展,个性张扬。
二、教育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回答问题,参加考试、演讲、各种竞赛等,学生常常有紧张、害怕、羞涩等心理,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减少或消除消极心理。如,把考试当成平时作业来看待,回答问题可以不起来回答,当做师生一般的交谈;演讲时把观众忘掉等等,消除紧张的心理。教师可以经常开展有关增强适应能力、锻炼胆量的各种活动。如学生回答不出时,不责备学生。教师也可以经常开展演讲、讲故事、各种竞赛等有关锻炼学生适应能力、锻炼胆量的活动。还有教育学生对不顺心的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斤斤计较。要学会忘记或消除这种心理状态,如与朋友聊天、谈心事、玩扑克等,以加快对不顺心的遗忘。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或者全部消除消极心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减少或者消除消极心理,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注重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在生活中通过规范教育养成常态化,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量变引起质变,最终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当今网络时代,许多人放弃了阅读,习惯于“快餐式”文化,对文化的深度和底蕴追求不够,感受不到作品本身的感染力,也就无法找到共鸣,更不可能上升到理性。对此,我们应求助于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搭建校园网、广播站、实验室、体艺馆、电视台、图书馆等实践平台,在生活中了解社会,在参与中培养学生自省、自悟,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情商,它更能充分展示人性的特性和品质。
四、加强情感教育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教育者必须重视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释放出多余的“能量”。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要避免用过激语言刺激而造成个别学生情绪狂躁、冲动、烦恼或忧伤。为了使学生情绪保持适度平衡,除了正面引导、陶冶情操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不良情感进行自我调控或合理宣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五、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动手动脑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极强的时期,对许多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探索其究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导致积极的心理效果,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养成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让学生能负责任地、有尊严地、充满爱心的生活,成为一个精神世界完整的,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是我们教育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社会塑造人格健全的时代好青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如何在探讨中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会是我们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要让每个孩子德才兼备,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我们好好得努力。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