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阅读课的启示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与一位定居美国,偶尔回国探亲的熟人交谈,听到他深有感触地赞叹美国教师教育理念之超前。他的孩子在美国上小学,条件得天独厚的他为我展示了一节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令我深受启发。
  (上课铃响了,小学生们纷纷跑进教室,在各自的座位上坐好。本节课孩子们要听老师讲授《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位读过该故事的同学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然后——)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德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情况可能会出现?
  学生:辛德瑞拉就会变回原来衣衫褴褛的可怜样子,穿着破旧衣服,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辛德瑞拉的故事从这一点告诉我们,大家一定要有时间观念,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一点,我们从故事的这个情节还可以看出,我们的外表打扮很重要,千万不要邋里邋遢地与他人打交道,不然你会吓到别人,更别提与他人共事甚至交朋友了(老师做出厌恶恶心的样子,逗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好,下一个问题:辛德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引人注意的漂亮姑娘呢?
  学生:因为她得到了仙女的帮助,有了漂亮的衣服;仙女还帮助她把南瓜变成了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了她的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都很好!大家想一想,如果辛德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能够去参加舞会的,对不对?
  学生们:对!
  老师:如果狗和老鼠都不肯帮助她,她有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会以自己的乞丐形象吓坏王子了。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起来。)
  老师:虽然辛德瑞拉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但是,我们看到,只有仙女的帮助是不够的。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众多的朋友。我们的朋友未必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因此,我们交朋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我们不应该只把眼光放在尊贵者身上,无论什么种族、出身、财产状况的人,都有可能给我们帮助。我们交朋友不要对我们接触的对象过于挑剔。
  老师:说得好。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辛德瑞拉因为后妈不允许她参加舞会就干脆放弃了想法和机会,她有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她根本就没机会见到王子,怎么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呢?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德瑞拉不想去参加舞会,即使她的后妈没有阻止她,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要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即使辛德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争取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德瑞拉一样有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努力地自己给自己机会,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千方百计地争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人能够阻止辛德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德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对!!!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学生:(过了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辛德瑞拉所有的东西都要变成原样,可是,辛德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了不起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可怕的事情。我可以肯定,如果你们当中将来谁有可能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加出色。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群情激动,欢呼起来。)
  ……
  这就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节阅读课。
  设想一下,在我们国家应试教育模式支配下的课堂上,这节阅读课有可能怎样进行呢?惯用的套路是这样的:教师先介绍故事出处,再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然后给文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最后划出考试的重点,最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背诵教师为学生总结(其实是限定的成分居多)的内容。本来一个具有人情气息、值得回味、可以点亮人生智慧的火花的好故事,就这样被应试教育的模式变成了束缚学生思维与施加给学生负担的枷锁了。
  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学习如何做人,而做人最基本的要素是要能分清善恶、是非、美丑,接受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和做人应该具有的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理念,这正是美国教育已经具有的特色。相比之下,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我们的应试教育在客观上却仍然在无意地限制甚至扼杀学生的这种能力,维系着僵化机械的学习模式,力图把学生打造成知识储存器和应试机器。
  与美国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理念支配下的教学方式相比,我们的教师应该感到汗颜。我们的社会需要理性思维能力强和人文素质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上学时机械输入知识和工作时机械输出知识的存储装置。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抛弃陈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积极吸纳发达国家的前卫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还教育应有的活力和育人本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他文献
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抽象在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规律、性质和定理等的推导,都要用到抽象概括[1]。抽象是有层次的,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抽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抽象是基于现实的,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第二阶段的抽象是基于逻辑的,是从理性具体上升到理性一般的思维过程”[2]。算法即计算法则,其本质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数学模型,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抽象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问题、体悟数学道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不能忽略的教学要务。数学理解就是理解数学的能力,在学生的诸多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学生理解数学、感悟问题的方式不一而足。但是如若将他们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真正促进儿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然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文章重点从学习资源混合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采用雨课堂教学工具,优化学习资源混合过程、提高混合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大学物理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改课题“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研究
汉字难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几十年来,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风起云涌的教学改革,催生了几十种识字教学方法,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自成体系。其中随文识字被广泛运用,已经成为识字教学的主流。随文识字,也叫“随文分散识字”,最早由斯霞老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种方法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利用人的记忆规律,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情境中理解、表达和运用,将识字任务自始至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古诗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广大老师纷纷进行古诗教学的研究。近几年我校也进行了经典诗文教学的探索,随着探索的深入,我对古诗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那就是深而浅之,浅而深之。下面就《夜雪》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教学具体谈谈。    一、低年级古诗教学轻松活泼,深入浅出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会遇到很多困难。诗中的一些词语难懂,学生有畏难情绪,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必然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对练习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剖析,注重练习结果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思考,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习题应有的教学价值。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练习讲评课,教师对课本106页第6题中的第三小题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处理。  教师出示了56-8-8,示意学生“可以怎么算?”  生1:56-8=48,48-8=40。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是
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套,虽然教材选用的文本各有不同,但是一些经典的文本还是会被不同版本的教材选用,而且往往是在不同的学段。如叶圣陶先生的游记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编入四年级下册第3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入六年级下册第4课。不同文本相继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却被安排在不同的学段、年级。这时我们能用同样的教学设计去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学吗?我们又该如何定位文本的教学价
一、 三点半放学后孩子去哪儿  当前,为了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城市的小学一般是下午3点半放学,而家长却要到下午5点半以后才能下班,由此使得许多家长不得不面对学生看护上的“空档期”。下午三点半放学原本是为了“解放”孩子,但相关“配套”跟不上,反而形成了一个让不少人焦虑的社会问题。  面对社会广泛呼吁的“3点半难题”,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相继出台破解“3点半难题”的新政
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文中所举案例均为此套教材)自使用以来,已经接近两个年头。对于新教材,我们一直处于边摸索、边实践、边思考的状态中。由于其各版块命名的不同,教学中,教师们也在不断地作着大胆的尝试,努力寻求更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虽然教材编写发生了变化,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旧教材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如第一个版块的Story time教学,其实就相当于原来的语篇教学。  S
某特级教师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一课中,以弗吉尼亚大学韩裔学生枪击案为背景,展开了口语交际活动。他首先让学生回答,如果用“以眼还眼”的理论,你会怎样对待这名肇事者。刀刺、斧砍、针扎、火烧……同学们的言辞越说越惊人。此时,该教师话锋一转,指出在追悼会上,人们一起悼念这名凶手,认为他也是一名受害者。许多人在这名凶手的墓碑上留下了纸条,其中有一张是:“赵,你伤了我们的心,但是没有伤了我们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