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旅行与美食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旅游让美食传播更远,美食丰富了旅游的乐趣
据说400年前那位叫徐霞客的大旅行家,走南闯北,以浙江宁海开篇,首宿梁皇驿。他以为路上人烟稀少,要驿丞给他准备点干粮。当时,宁海县西南前童镇的麦饼太厚,冷了就咬不动。徐霞客得知后,叫人贴薄一点。好客的梁皇街妇女争相做麦饼,一擂再擂,越擂越薄。贴后的薄饼给徐霞客一尝,发觉比先前还好吃,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宁海特产“霞客饼”。
1607年,22岁新婚燕尔的徐霞客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徐霞客历尽千山万水,遍尝世间美食,其著作《徐霞客游记》60万余字,详尽地描述了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对美食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实在徐霞客之前,早就有热爱游山玩水抒发情怀的古代文人成为美食旅游发展的先行者,比如南宋诗人陆游就将乡愁浓缩在一句“十年流落忆南烹”里,表达对美食的热情,更曾用“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赞东南名菜、以“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吟咏川菜;苏东坡更是伟大的美食家,流传千年的东坡肉就是他在西湖边想出来的创意。从古至今,旅行与美食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旅游让美食传播更远,美食丰富了旅游的乐趣。
古人的味觉记忆
中国最早的美食旅游出现在两汉以后的士大夫和富商阶层中。在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这些社会上等人抽离了日常生活,让“吃”被赋予了高端的不同定义。此时的美食旅游姿态高高在上,充斥着有钱人的奢糜与享乐。
到了隋唐时期,美食旅游开始有了些游憩之味,出现了大相识宴、次相识宴闻喜宴、月灯宴、牡丹宴、关宴等多种形式的“聚餐”。饱学之士借酒席宴会渲泄性情、展示才华;而唐人的“游宴”、“船宴”或“野宴”之风、名士的竹林之游、曲水流觞的郊外宴饮等,都有着浓厚的休闲特色。
但让美食旅游登峰造极的,则当属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这位千古奇人游历名山大川到过的地方无数,记述过的食物品类浩繁。徐霞客行至云南保山时,对此地饮食的记录,可能是古代中国对美食旅游最完整的记述。他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暮春时节由云南兰津古渡的霁虹桥进入保山,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被此地的独特食饮所深深折服,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要数边民的“火酒糟生肉”。旅途中,徐霞客还品尝到了保山冷水箐的覆盆子,腾冲上营坡角村的腊味与园笋,高黎贡山竹笆铺的烤鹿肉,保山城外九隆池的鲜鱼等等。
外宾成了“加速器”
徐霞客的行万里路品世间美食的旅游活动,如果用今天的旅游方式来定义,应该是观光旅游和探亲旅游等形式的雏形。时至今日,旅游活动越来越丰富,新模式层出不穷,但旅游美食走向大众化,却是近30年来的事。而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物资供应相当匮乏,美食旅游几乎无从谈起。
30多年前,中国食品原材料供应非常紧张,油、糖、面粉、大米、豆类都是凭计划供应的,连老碱、明矾、小苏打也要到指定供应站购买,更别说猪肉和家禽,很多饭店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只能勉强维持到月底。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外游客的增加却成了我国旅游餐饮早期发展的“加速器”。
当时,为了适应国门日益开放的形势,在为数不多的沿海大城市,国家旅游局和省级旅游局决定对一些有条件接待外国旅游者的社会饭店实行定点接待制,凡是挂起铜牌的饭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待外宾。这些涉外定点饭店的硬件条件和卫生状况比普通饭店更加重要。它们也可以免收外国旅游者的粮票,改为收取外汇券并单列账目。在这些饭店,一水儿的白色工作服也不再一统天下,服务员穿上绛红色的工作服,虽然看上去跟空姐没什么两样,却为旅游餐饮变革的铺开吹进一缕春风。
打开旅游这扇窗
到了80年代后期,饮食文化深厚、有着良好饮食口碑的广东,率先通过美食节、烹饪比赛等把美食做大。其中广州素有“食在广州”之美称,潮州菜也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初时发展规模还不大,参与者多以高级“老餮”和国外热爱中国饮食的美食团队为主,形式单一,除了品尝就是比赛,就美食开发美食,较少把美食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实践,对外宣传和经济效益也不太理想。人们手上尽管有了不少余钱,但享受美食的渴望还不强烈。
直到进入21世纪,以美食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特别是在2003年,美食旅游复合发展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全国各地以“烹饪王国游”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共55场,美食旅游与观光休闲、探亲度假、文化艺术、比赛表演、会展商务的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式的特点。而到了2004年进展更快,在当年广州举办的第17届美食节上,比2003年更注重突出饮食文化的内涵,充实了多项以饮食文化为内容的活动项目。除了与书法、摄影、文艺等文化活动相结合外,还与相关的产业联动开发,打造庞大的美食旅游产业链,带动厨具、饮品、建材等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利用已有的“食在广州”形象创建规模经济的效应。
与此同时,饭店口碑的推广和传播开始向各个领域伸展触角。2003年4月,大众点评网在上海成立,作为全球最早建立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大众点评网主要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信息服务,但最初赖以成名,也是其最著名的服务即餐馆搜索。随着大众点评网在全国各地迅速建立起分支机构,同时其竞争对手如饭统网、请客800网快速发展,一些聪明的旅行者很快意识到,在出门旅游前先上这类餐馆查询服务网站,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餐厅口碑状况。到了2009年,大众点评网推出针对手机设备的移动客户端,通过GPS定位系统的辅助,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搜索到美食的所在地,制定旅途中的“寻味”路线,使得旅行和美食同时具备了分享性,也大大方便了游客在路上对美食的寻找,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在旅途中,美食信息都能唾手可得。
把美食做成旅游名片
在旅游美食发展中,与美食节的作用几乎同等重要的还包括夜市。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宋代商业的繁荣更胜,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不仅有吃喝,更是平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一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市里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其中以丰富小吃闻名的台湾士林夜市就把这种文化“玩”得淋漓尽致。
30年前的士林夜市还是个菜市场,今天却变成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台湾的必到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士林夜市本身比士林夜市的小吃更有魅力。在台湾观光局主办的“2010年特色夜市选拔活动”网络票选活动中,士林夜市以观光人潮众多且外籍人士旅客造访比例最高获得“最有魅力”夜市称号。红火的夜市集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地道的乡土原味,可以说是台湾文化的缩影。许多观光客慕名而来,大饼包小饼、石头火锅或是士林大香肠等,品种繁多,已经成为美食地标,无人不晓。在宣传上,士林夜市的摊贩也费尽心思,各个摊位的设计装饰五花八门,但凡是有媒体采访过的,都把截图展示出来,甚至还有马英九尝过的小吃,这些“噱头”立刻就能勾起游客的馋虫。
台湾不是第一个把美食街做成景点的地方。事实上,欧洲几大著名的旅游城市都有一条美食街或食品市场作为招牌。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有盛产海鲜的“周末鱼市”,历史已有100多年,至今还保存着原始集市买卖方式,每到周末,鱼市周围的停车场就停满了大巴旅游车;英国伦敦的伯罗市集,号称欧洲美食集中地,据说已有250年历史,得到了无数英伦名厨的推荐,也成为游览英国的必去之处。
据说400年前那位叫徐霞客的大旅行家,走南闯北,以浙江宁海开篇,首宿梁皇驿。他以为路上人烟稀少,要驿丞给他准备点干粮。当时,宁海县西南前童镇的麦饼太厚,冷了就咬不动。徐霞客得知后,叫人贴薄一点。好客的梁皇街妇女争相做麦饼,一擂再擂,越擂越薄。贴后的薄饼给徐霞客一尝,发觉比先前还好吃,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宁海特产“霞客饼”。
1607年,22岁新婚燕尔的徐霞客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徐霞客历尽千山万水,遍尝世间美食,其著作《徐霞客游记》60万余字,详尽地描述了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对美食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实在徐霞客之前,早就有热爱游山玩水抒发情怀的古代文人成为美食旅游发展的先行者,比如南宋诗人陆游就将乡愁浓缩在一句“十年流落忆南烹”里,表达对美食的热情,更曾用“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赞东南名菜、以“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吟咏川菜;苏东坡更是伟大的美食家,流传千年的东坡肉就是他在西湖边想出来的创意。从古至今,旅行与美食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旅游让美食传播更远,美食丰富了旅游的乐趣。
古人的味觉记忆
中国最早的美食旅游出现在两汉以后的士大夫和富商阶层中。在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这些社会上等人抽离了日常生活,让“吃”被赋予了高端的不同定义。此时的美食旅游姿态高高在上,充斥着有钱人的奢糜与享乐。
到了隋唐时期,美食旅游开始有了些游憩之味,出现了大相识宴、次相识宴闻喜宴、月灯宴、牡丹宴、关宴等多种形式的“聚餐”。饱学之士借酒席宴会渲泄性情、展示才华;而唐人的“游宴”、“船宴”或“野宴”之风、名士的竹林之游、曲水流觞的郊外宴饮等,都有着浓厚的休闲特色。
但让美食旅游登峰造极的,则当属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这位千古奇人游历名山大川到过的地方无数,记述过的食物品类浩繁。徐霞客行至云南保山时,对此地饮食的记录,可能是古代中国对美食旅游最完整的记述。他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暮春时节由云南兰津古渡的霁虹桥进入保山,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被此地的独特食饮所深深折服,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要数边民的“火酒糟生肉”。旅途中,徐霞客还品尝到了保山冷水箐的覆盆子,腾冲上营坡角村的腊味与园笋,高黎贡山竹笆铺的烤鹿肉,保山城外九隆池的鲜鱼等等。
外宾成了“加速器”
徐霞客的行万里路品世间美食的旅游活动,如果用今天的旅游方式来定义,应该是观光旅游和探亲旅游等形式的雏形。时至今日,旅游活动越来越丰富,新模式层出不穷,但旅游美食走向大众化,却是近30年来的事。而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物资供应相当匮乏,美食旅游几乎无从谈起。
30多年前,中国食品原材料供应非常紧张,油、糖、面粉、大米、豆类都是凭计划供应的,连老碱、明矾、小苏打也要到指定供应站购买,更别说猪肉和家禽,很多饭店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只能勉强维持到月底。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外游客的增加却成了我国旅游餐饮早期发展的“加速器”。
当时,为了适应国门日益开放的形势,在为数不多的沿海大城市,国家旅游局和省级旅游局决定对一些有条件接待外国旅游者的社会饭店实行定点接待制,凡是挂起铜牌的饭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待外宾。这些涉外定点饭店的硬件条件和卫生状况比普通饭店更加重要。它们也可以免收外国旅游者的粮票,改为收取外汇券并单列账目。在这些饭店,一水儿的白色工作服也不再一统天下,服务员穿上绛红色的工作服,虽然看上去跟空姐没什么两样,却为旅游餐饮变革的铺开吹进一缕春风。
打开旅游这扇窗
到了80年代后期,饮食文化深厚、有着良好饮食口碑的广东,率先通过美食节、烹饪比赛等把美食做大。其中广州素有“食在广州”之美称,潮州菜也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初时发展规模还不大,参与者多以高级“老餮”和国外热爱中国饮食的美食团队为主,形式单一,除了品尝就是比赛,就美食开发美食,较少把美食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实践,对外宣传和经济效益也不太理想。人们手上尽管有了不少余钱,但享受美食的渴望还不强烈。
直到进入21世纪,以美食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特别是在2003年,美食旅游复合发展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全国各地以“烹饪王国游”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共55场,美食旅游与观光休闲、探亲度假、文化艺术、比赛表演、会展商务的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式的特点。而到了2004年进展更快,在当年广州举办的第17届美食节上,比2003年更注重突出饮食文化的内涵,充实了多项以饮食文化为内容的活动项目。除了与书法、摄影、文艺等文化活动相结合外,还与相关的产业联动开发,打造庞大的美食旅游产业链,带动厨具、饮品、建材等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利用已有的“食在广州”形象创建规模经济的效应。
与此同时,饭店口碑的推广和传播开始向各个领域伸展触角。2003年4月,大众点评网在上海成立,作为全球最早建立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大众点评网主要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信息服务,但最初赖以成名,也是其最著名的服务即餐馆搜索。随着大众点评网在全国各地迅速建立起分支机构,同时其竞争对手如饭统网、请客800网快速发展,一些聪明的旅行者很快意识到,在出门旅游前先上这类餐馆查询服务网站,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餐厅口碑状况。到了2009年,大众点评网推出针对手机设备的移动客户端,通过GPS定位系统的辅助,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搜索到美食的所在地,制定旅途中的“寻味”路线,使得旅行和美食同时具备了分享性,也大大方便了游客在路上对美食的寻找,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在旅途中,美食信息都能唾手可得。
把美食做成旅游名片
在旅游美食发展中,与美食节的作用几乎同等重要的还包括夜市。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宋代商业的繁荣更胜,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不仅有吃喝,更是平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一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市里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其中以丰富小吃闻名的台湾士林夜市就把这种文化“玩”得淋漓尽致。
30年前的士林夜市还是个菜市场,今天却变成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台湾的必到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士林夜市本身比士林夜市的小吃更有魅力。在台湾观光局主办的“2010年特色夜市选拔活动”网络票选活动中,士林夜市以观光人潮众多且外籍人士旅客造访比例最高获得“最有魅力”夜市称号。红火的夜市集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地道的乡土原味,可以说是台湾文化的缩影。许多观光客慕名而来,大饼包小饼、石头火锅或是士林大香肠等,品种繁多,已经成为美食地标,无人不晓。在宣传上,士林夜市的摊贩也费尽心思,各个摊位的设计装饰五花八门,但凡是有媒体采访过的,都把截图展示出来,甚至还有马英九尝过的小吃,这些“噱头”立刻就能勾起游客的馋虫。
台湾不是第一个把美食街做成景点的地方。事实上,欧洲几大著名的旅游城市都有一条美食街或食品市场作为招牌。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有盛产海鲜的“周末鱼市”,历史已有100多年,至今还保存着原始集市买卖方式,每到周末,鱼市周围的停车场就停满了大巴旅游车;英国伦敦的伯罗市集,号称欧洲美食集中地,据说已有250年历史,得到了无数英伦名厨的推荐,也成为游览英国的必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