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创新呢。我认为,教师应更新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观念兴趣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提高创新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初中数学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数学的本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门课程,同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呢?
一、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数学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进行创新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这也是对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思维僵化的、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
例如,我在讲分解a2-b2= (a+b)(a-b)中,可让学生先自主分解a4-81 ,当学生做完后,其结果只有1名学生做正确了。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寻找原因,将这名学生做出的答案(a2+9)(a+3)(a-3) 进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a4-81)不能简单就套公式。这时我告诉学生,分解因式一定要进行到每个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要探究寻求新的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中心,提高学生创新兴趣
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力的年龄阶段,通过数学教学来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是所有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脱离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就无从谈论数学教学的目的,只有更新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n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 a=10,n=9时,m的值。结论是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象思维的限制,把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这就暴露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创新思维极其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创新教学的气氛和环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演“独角戏”,而学生成了被动的观众。其后果是学生丧失自主学习创新的心理状态,对数学失去了学习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教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展示创新个性的空间,把教师从“教书匠”角色转换为教学实践指导者。
例如,在求两车相遇的时间是时,(甲乙两车相距360㎞,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学生列方程为 x=360/48+72,由此可看出,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师就要转换引导学生思维,重新分析,最终列出48x+72x=360的新方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一切教学都应围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而展开,过去学生的思维做法不能脱离教师的思路和想法、做法。现在教师就要千方百计把这种局面改正过来,积极转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情感,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总之,把创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提高学生的创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所有教师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创新观念兴趣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提高创新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初中数学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数学的本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门课程,同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呢?
一、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数学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进行创新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这也是对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思维僵化的、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
例如,我在讲分解a2-b2= (a+b)(a-b)中,可让学生先自主分解a4-81 ,当学生做完后,其结果只有1名学生做正确了。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寻找原因,将这名学生做出的答案(a2+9)(a+3)(a-3) 进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a4-81)不能简单就套公式。这时我告诉学生,分解因式一定要进行到每个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要探究寻求新的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中心,提高学生创新兴趣
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力的年龄阶段,通过数学教学来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是所有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脱离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就无从谈论数学教学的目的,只有更新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n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 a=10,n=9时,m的值。结论是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象思维的限制,把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这就暴露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创新思维极其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创新教学的气氛和环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演“独角戏”,而学生成了被动的观众。其后果是学生丧失自主学习创新的心理状态,对数学失去了学习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教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展示创新个性的空间,把教师从“教书匠”角色转换为教学实践指导者。
例如,在求两车相遇的时间是时,(甲乙两车相距360㎞,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学生列方程为 x=360/48+72,由此可看出,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师就要转换引导学生思维,重新分析,最终列出48x+72x=360的新方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一切教学都应围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而展开,过去学生的思维做法不能脱离教师的思路和想法、做法。现在教师就要千方百计把这种局面改正过来,积极转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情感,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总之,把创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提高学生的创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所有教师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