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反映,对写作文很苦恼。有的同学说:“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常常两节课时间都过去了,还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体验习作的快乐呢?俗话说:“一口吃不了个胖子”,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浅尝“幸福”。
一位名人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写作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但感情不是无缘之水,情感来自身经其事,心在其中。如果老师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问题、音乐、图像、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则学生会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一次作文课,我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秋游。”学生惊奇,你看我,我看你。“这次秋游,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听,不带干粮不带水,带上眼睛和耳朵!”我接着说。孩子们偷着笑。接着,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九峰公园菊展的一段VCD。3分鐘播完后,就有学生积极举手,问:“陆老师,怎么九峰公园里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啊?”“哦?”我故作遗憾,并让学生先谈谈整体感受。不一会儿,许多优美的词语,如“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婀娜多姿”、“花的海洋”等一连串优美的词语从孩子的嘴里蹦出。于是,我趁热打铁,“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观察时除了应该调动我们的视觉器官,还应调动我们的听觉器官,下面,请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注意听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一时间,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由于教师在作文课伊始,能巧妙地创设情境,不事先布置写作题目,不提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尽情“享受”,尽情尽兴,满意而归体验“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许多孩子能“由眼到脑,由脑到口、由口到手”,较顺利地完成本次写作。有的学生不但笔如泉涌,而且会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写出与众不同、独有创意之作。
二、注重评价,找闪光点,品尝“幸福”。
作文是写作个体的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它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我觉得“珍视”一词用得再恰当不过了,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本理念。同时,“珍视”一词也向我们暗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是充满灵性的,不多见的,有可能一闪即逝,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可贵的瞬间。
有一次,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我让学生自己创编童谣。批改中,我发现纪律、成绩双差的调皮蛋邹××同学竟然也交了一份,题为“安全过马路”,下面写道:“同学们,你们好。大车小车都在跑,横穿马路要看好。红灯停,绿灯行,安全第一要记牢。”惊喜之余,我连忙找到他进行面批:“同学们,你们瞧,大车小车都在跑,……安全第一要记牢。”并征求他问:“老师将‘你们好’改成‘你们瞧’,你同意吗?”他乐呵呵地连连点头。“你看,用上‘瞧’字,不仅能把读者的视线一下子带到繁忙的马路上,还做到了童谣的押韵,可谓一举两得!你试着读读看?”我说。“陆老师,我现在读它,确实觉得更好听更美了!”邹××同学激动地说。我说:“是呀,童谣要押韵,读起来才有节奏美。读者就能很快记住你自编自创的童谣,没准还能在校园得到广泛的传诵呢!”
没想到获得这次表扬和激励的邹××同学,从此做到按时完成作业,还积极要求加入我的“新童谣”兴趣小组。毕业考试的作文里,他满怀深情地写道:“……那一刻,我仿佛脚下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心中无限温暖,无比甜蜜!从那一天起,我变了:我从此觉得我也会写作,我不比别人差!”
短短的一首童谣,虽显稚嫩,却流露出学习安全教育的痕迹,流露出一个孩子成长的足迹。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需要教师的培植和呵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唯如此,才能让孩子从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习的佳境,才能让孩子敞亮心扉,释放他的个性和灵气。
三、采撷自然,徜徉社会,积累“幸福”。
如果只会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那么,习作将是件痛苦的事。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又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比较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为什么有的学生不爱写作文?因为他把作文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当他把作文当做生活、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他就爱作文了。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孩子的作文多一些真实的社会经历,多一些真切的感受,任其在文章的河流中探索、采撷,得到的就会是一篇篇充满童趣,写满个性的绚丽之作。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凭一双“慧眼”,将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使学生的写作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
要让孩子感受习作的快乐,平时应做生活的主人。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我们要让作文与生活同行,让学生采撷自然,徜徉社会,积累生活的点滴“幸福”。
“作文难”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引领学生习作在“幸福”中穿行——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感受作文;必须细心培植、呵护,和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必须关注学生积累,使其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师这样的引领下,作文课不再可怕,作文课充满灵动,作文课不再是“无米可炊”——“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学生自然会体验到习作的畅快、幸福!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浅尝“幸福”。
一位名人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写作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但感情不是无缘之水,情感来自身经其事,心在其中。如果老师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问题、音乐、图像、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则学生会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一次作文课,我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秋游。”学生惊奇,你看我,我看你。“这次秋游,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听,不带干粮不带水,带上眼睛和耳朵!”我接着说。孩子们偷着笑。接着,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九峰公园菊展的一段VCD。3分鐘播完后,就有学生积极举手,问:“陆老师,怎么九峰公园里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啊?”“哦?”我故作遗憾,并让学生先谈谈整体感受。不一会儿,许多优美的词语,如“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婀娜多姿”、“花的海洋”等一连串优美的词语从孩子的嘴里蹦出。于是,我趁热打铁,“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观察时除了应该调动我们的视觉器官,还应调动我们的听觉器官,下面,请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注意听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一时间,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由于教师在作文课伊始,能巧妙地创设情境,不事先布置写作题目,不提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尽情“享受”,尽情尽兴,满意而归体验“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许多孩子能“由眼到脑,由脑到口、由口到手”,较顺利地完成本次写作。有的学生不但笔如泉涌,而且会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写出与众不同、独有创意之作。
二、注重评价,找闪光点,品尝“幸福”。
作文是写作个体的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它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我觉得“珍视”一词用得再恰当不过了,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本理念。同时,“珍视”一词也向我们暗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是充满灵性的,不多见的,有可能一闪即逝,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可贵的瞬间。
有一次,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我让学生自己创编童谣。批改中,我发现纪律、成绩双差的调皮蛋邹××同学竟然也交了一份,题为“安全过马路”,下面写道:“同学们,你们好。大车小车都在跑,横穿马路要看好。红灯停,绿灯行,安全第一要记牢。”惊喜之余,我连忙找到他进行面批:“同学们,你们瞧,大车小车都在跑,……安全第一要记牢。”并征求他问:“老师将‘你们好’改成‘你们瞧’,你同意吗?”他乐呵呵地连连点头。“你看,用上‘瞧’字,不仅能把读者的视线一下子带到繁忙的马路上,还做到了童谣的押韵,可谓一举两得!你试着读读看?”我说。“陆老师,我现在读它,确实觉得更好听更美了!”邹××同学激动地说。我说:“是呀,童谣要押韵,读起来才有节奏美。读者就能很快记住你自编自创的童谣,没准还能在校园得到广泛的传诵呢!”
没想到获得这次表扬和激励的邹××同学,从此做到按时完成作业,还积极要求加入我的“新童谣”兴趣小组。毕业考试的作文里,他满怀深情地写道:“……那一刻,我仿佛脚下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心中无限温暖,无比甜蜜!从那一天起,我变了:我从此觉得我也会写作,我不比别人差!”
短短的一首童谣,虽显稚嫩,却流露出学习安全教育的痕迹,流露出一个孩子成长的足迹。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需要教师的培植和呵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唯如此,才能让孩子从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习的佳境,才能让孩子敞亮心扉,释放他的个性和灵气。
三、采撷自然,徜徉社会,积累“幸福”。
如果只会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那么,习作将是件痛苦的事。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又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比较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为什么有的学生不爱写作文?因为他把作文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当他把作文当做生活、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他就爱作文了。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孩子的作文多一些真实的社会经历,多一些真切的感受,任其在文章的河流中探索、采撷,得到的就会是一篇篇充满童趣,写满个性的绚丽之作。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凭一双“慧眼”,将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使学生的写作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
要让孩子感受习作的快乐,平时应做生活的主人。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我们要让作文与生活同行,让学生采撷自然,徜徉社会,积累生活的点滴“幸福”。
“作文难”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引领学生习作在“幸福”中穿行——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感受作文;必须细心培植、呵护,和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必须关注学生积累,使其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师这样的引领下,作文课不再可怕,作文课充满灵动,作文课不再是“无米可炊”——“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学生自然会体验到习作的畅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