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一双“童真的眼睛”,才能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企业真实。
约翰奈斯比特在1980年代初曾经以《大趋势》闻名于世,影响了几代人。今年他以近80岁的高龄,还在潜心观察中国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要写出“中国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曾经告诉我,他在众多西方论坛上,都是少数派。西方很少有人对中国一日千里的现实有所了解,他们所秉持的观念,还是30年前的那些偏见。从今年以来华为、中钢、中铝等公司的正当投资在国际上频繁遭受莫须有的猜疑和阻拦看,奈斯比特的观察很到位。
每当对未知的新发生没法从经验的口袋里拿出标尺时,很少有人会现场观察,而是偷懒躲进习惯了的偏见之中。在那里不必花费什么,可以闭着眼随便掏出习惯了的陈词滥调,他们表面上崇尚自由,实际上却是为那些冷战时期的偏见所拘押的奴隶。偏见及其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撕扯着西方媒体的心。
奈斯比特的良知,让他摆脱了偏见的桎梏。笔者因为有幸作为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的助手,接触多一点,学到的东西也多一点。
一双“童真的眼睛”
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是一个工程。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找了30个大学生,分别阅读100个城市的日报,搜寻新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做成摘要,再翻译成蹩脚的英语,是为奈斯比特写书的第一道工作。第二道工序是由几个助手跟他一起讨论他阅读学生读报摘要的批注,形成一些基本判断。其后就是由他自己捉刀完成全书的写作了。
一天上午9点,我们一起坐小车去天津的路上,他把前一天晚上阅读学生们的读报摘要给我看,整整100多页的东西,他都做了详细批注。而在前一天晚上10点钟我离开的时候,他也就读了20多页。车在行走,我不习惯阅读,只好合上夹子。奈斯比特却看了一路的China Daily。车一到天津,他就坐下来目光炯炯地跟三个中国助手和他夫人一起讨论从读报摘录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的一些批注,具有敏锐而很深的洞见。
老人精力之充沛,让我称奇。奈斯比特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说,“我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解释说,他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他只对中国一刻接一刻的新发生感兴趣。中国人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对他这个老外来说却很新鲜。西方人没有耐心来阅读中国,更没有掌握100个城市的发展报道这个巨大的宝库。他像孩童一样的天真无邪,没有任何传统和成见的负担,当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观察一个现象,最忌讳先入为主。你已经有一大堆理论、逻辑和经验了,你还怎么去把握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比如,观察30年改革巨变,是从源头一点点梳理更容易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呢,还是从今天返观30年更准确呢?奈斯比特当属后者。从现实返观历史,便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大致脉络。而从历史一点点追溯,反而容易迷失在历史的丛林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问世,没有人把它当成一本严肃著作。其中没有数据的分析推演,没有对历史的解剖,富有的只是对一些新发生事件的报道。
可是25年过去了,《大趋势》所作的预测大都兑现。世界各地不断有人问奈斯比特,“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而且常常另外一个问题紧跟在后面:“你为什么能知道未来?”一位朋友更是穷追不舍:“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实生活中的,可是我们观察同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奈斯比特回应,自己有一双没有被庞大的“已知”污染的“童真的眼睛”。
多年来,奈斯比特以一双“童真的眼睛”省察现实,把握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而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还喜欢借助“新闻眼”来看世象。一张报纸的版面很金贵,许多东西都要上。无限的信息,有限的版面。能挤进热点版面的,大多是对社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观察者对这些经过选裁的事件不带偏见地觉知,就可以洞悉一个地方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也就容易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趋势了。
奈斯比特令人兴奋。当一些未来学大师如大前研一、阿尔文-托夫勒、克里斯·安德森等急于去分析描述互联网所改变了的世界面貌,他则转向了人们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抓住了不受传统、经验、理论、成见等束缚的“童真的眼睛”。
从童真到本真
“童真的眼睛”,之所以引发我强烈的共鸣,还与我觉知企业的方法有关。作为一个企业人,我在观察企业时,不是从概念和理论出发,也不是从具体利益出发,我常常不带任何成见,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专注于所发生的事情。互联网把世界抹平,一个热点企业的热点事件,会被无数记者编辑轰炸过。我只需要以一个企业人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观察事情来龙去脉。通常我会从本体、本然、本真三个纬度,看待企业的新发生。要说明这三个纬度,还得首先借用一下企业文化大师理查德巴雷特的企业七层次意识模型。
理查德-巴雷特1997年开发了个人意识和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即生存意识、关系意识、自尊意识、变革意识、和谐意识、整体人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此相应,巴雷特把企业领导者也分成七个层级。由低到高分别是:专制主义者、家长式统治者、管理者、提供便利者、合作者、伙伴服务者、智者,设计师。按理查德·巴雷特的定义,最高层级“智者,设计师”的行为由服务人类的动机所驱动。他们从社会的角度审视他们自身的和企业的愿景(理查德·巴雷特《解放企业的心灵》,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在企业七层次意识模型中,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抽出相关的20~30个行为价值,由员工和企业领导人从中选出前十位的价值,包括“个人行为价值前十”、“企业现行价值前十”以及“期望中的企业价值前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绘制出企业整体的价值图谱,发展成一整套文化量化测评工具(CTT)。在过去十年中,CTT已经被成功运用到35个国家的600多家企业文化量化评估中。
这套企业文化评估工具(CTT)的魔力在于,不去理会公司从小到大的一系列历史沉淀,也不去理会公司文化建设的文件、法规与实施纲领,而是聚焦员工、高层管理者、企业领导人当下的行为价值取向偏好,以及个人对当前企业和期望企业排前十位的价值进行无干扰地选择,由此形成对当下企业文化建设横切面的一个数量评估。评估结果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人的角度;企业发展角度;商业管理角度。
人的角度和企业发展角度的评估结果,是通过将员工个人行为价值映射到个人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上,并将员工对当前企业行为价值和期望企业行为价值的理解映射到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上而获得的。
商业管理角度的评估结果是通过将当前企业行为价值与期望企业行为价值映射到企业需求平衡记分卡上而获得的。企业需求平衡记分卡,旨在为公司提供一种平衡的绩效测量方 式,通常被用作战略规划的一个工具。在企业文化评估中,它被用作一个诊断工具来确定企业目前的增长优势之所在,以及员工希望公司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在今年早些时候,我们还协同巴雷特,把CTT应用到对中国移动的文化测评中。在文化测评中我们发现,中国移动员工特别推崇的企业价值是和谐、以人为本、归属感以及专业能力,而成本利润以及更高级的整体人和服务意识比较薄弱。
我们的建议是,中国移动既要关心员工生存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要关心他们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提升,强化对员工进行全意识层次的教育,使得他们从单一恐惧意识出发的行为价值中解脱出来,实现心智和心灵层面的转换,真正解放企业员工的心灵。
我的本体视角,就是巴雷特七个意识层次中的前三个,即生存意识、关系意识和自尊意识。它是从企业生存、相关利益者的依存关系和企业发展的角度透视事件的走向。
本然视角,则是巴雷特七意识层次中的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即变革意识、和谐意识、整体人意识与服务意识。人人都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中,把事件和人物放到一个系统中,从整体上去把握事件和人物的走向。
本真视角,则是巴雷特七个意识层次的全意识的透视视角。巴雷特七意识层次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企业的七个意识层,并不是越往上走越好,理想状态是七个意识层次的均衡分布。从全意识层次上,把握企业一刻接一刻的真实,对企业竞争力的塑造有着莫大的意义。
这种本体、本然、本真的思维视角,使得我在纷纭复杂的全球竞争大格局中,能抓住征服世界的一流企业的群像。
罗丹说,“你一定会发现美,因为你有了真”。没有人可以赐予我们本真,我们只能自己去发现它。当我们依据个人所受的制约、个人的偏见开始解释、翻译的时候,我们会错过真实。因为束缚于信仰、偏见、认同时,头脑就无法直接感知。发现本真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去觉知并跟随真实的存在。
奈斯比特一个上了岁数的外国人,阅读中国复杂的变化会很吃力,但却有信心发现中国大趋势,因为他有一双“童真的眼睛”。同样,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拥有一双“童真的眼睛”,才能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企业真实。只要我们静心,与企业家进行年深月久的晤对,对企业史进行冷静全然的觉察,不受干扰地觉知企业的真问题和可能的出路,就可以获得更多有关企业和企业家的知识与景象。
约翰奈斯比特在1980年代初曾经以《大趋势》闻名于世,影响了几代人。今年他以近80岁的高龄,还在潜心观察中国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要写出“中国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曾经告诉我,他在众多西方论坛上,都是少数派。西方很少有人对中国一日千里的现实有所了解,他们所秉持的观念,还是30年前的那些偏见。从今年以来华为、中钢、中铝等公司的正当投资在国际上频繁遭受莫须有的猜疑和阻拦看,奈斯比特的观察很到位。
每当对未知的新发生没法从经验的口袋里拿出标尺时,很少有人会现场观察,而是偷懒躲进习惯了的偏见之中。在那里不必花费什么,可以闭着眼随便掏出习惯了的陈词滥调,他们表面上崇尚自由,实际上却是为那些冷战时期的偏见所拘押的奴隶。偏见及其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撕扯着西方媒体的心。
奈斯比特的良知,让他摆脱了偏见的桎梏。笔者因为有幸作为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的助手,接触多一点,学到的东西也多一点。
一双“童真的眼睛”
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是一个工程。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找了30个大学生,分别阅读100个城市的日报,搜寻新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做成摘要,再翻译成蹩脚的英语,是为奈斯比特写书的第一道工作。第二道工序是由几个助手跟他一起讨论他阅读学生读报摘要的批注,形成一些基本判断。其后就是由他自己捉刀完成全书的写作了。
一天上午9点,我们一起坐小车去天津的路上,他把前一天晚上阅读学生们的读报摘要给我看,整整100多页的东西,他都做了详细批注。而在前一天晚上10点钟我离开的时候,他也就读了20多页。车在行走,我不习惯阅读,只好合上夹子。奈斯比特却看了一路的China Daily。车一到天津,他就坐下来目光炯炯地跟三个中国助手和他夫人一起讨论从读报摘录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的一些批注,具有敏锐而很深的洞见。
老人精力之充沛,让我称奇。奈斯比特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说,“我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解释说,他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他只对中国一刻接一刻的新发生感兴趣。中国人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对他这个老外来说却很新鲜。西方人没有耐心来阅读中国,更没有掌握100个城市的发展报道这个巨大的宝库。他像孩童一样的天真无邪,没有任何传统和成见的负担,当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观察一个现象,最忌讳先入为主。你已经有一大堆理论、逻辑和经验了,你还怎么去把握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比如,观察30年改革巨变,是从源头一点点梳理更容易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呢,还是从今天返观30年更准确呢?奈斯比特当属后者。从现实返观历史,便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大致脉络。而从历史一点点追溯,反而容易迷失在历史的丛林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问世,没有人把它当成一本严肃著作。其中没有数据的分析推演,没有对历史的解剖,富有的只是对一些新发生事件的报道。
可是25年过去了,《大趋势》所作的预测大都兑现。世界各地不断有人问奈斯比特,“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而且常常另外一个问题紧跟在后面:“你为什么能知道未来?”一位朋友更是穷追不舍:“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实生活中的,可是我们观察同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奈斯比特回应,自己有一双没有被庞大的“已知”污染的“童真的眼睛”。
多年来,奈斯比特以一双“童真的眼睛”省察现实,把握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而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还喜欢借助“新闻眼”来看世象。一张报纸的版面很金贵,许多东西都要上。无限的信息,有限的版面。能挤进热点版面的,大多是对社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观察者对这些经过选裁的事件不带偏见地觉知,就可以洞悉一个地方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也就容易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趋势了。
奈斯比特令人兴奋。当一些未来学大师如大前研一、阿尔文-托夫勒、克里斯·安德森等急于去分析描述互联网所改变了的世界面貌,他则转向了人们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抓住了不受传统、经验、理论、成见等束缚的“童真的眼睛”。
从童真到本真
“童真的眼睛”,之所以引发我强烈的共鸣,还与我觉知企业的方法有关。作为一个企业人,我在观察企业时,不是从概念和理论出发,也不是从具体利益出发,我常常不带任何成见,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专注于所发生的事情。互联网把世界抹平,一个热点企业的热点事件,会被无数记者编辑轰炸过。我只需要以一个企业人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观察事情来龙去脉。通常我会从本体、本然、本真三个纬度,看待企业的新发生。要说明这三个纬度,还得首先借用一下企业文化大师理查德巴雷特的企业七层次意识模型。
理查德-巴雷特1997年开发了个人意识和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即生存意识、关系意识、自尊意识、变革意识、和谐意识、整体人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此相应,巴雷特把企业领导者也分成七个层级。由低到高分别是:专制主义者、家长式统治者、管理者、提供便利者、合作者、伙伴服务者、智者,设计师。按理查德·巴雷特的定义,最高层级“智者,设计师”的行为由服务人类的动机所驱动。他们从社会的角度审视他们自身的和企业的愿景(理查德·巴雷特《解放企业的心灵》,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在企业七层次意识模型中,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抽出相关的20~30个行为价值,由员工和企业领导人从中选出前十位的价值,包括“个人行为价值前十”、“企业现行价值前十”以及“期望中的企业价值前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绘制出企业整体的价值图谱,发展成一整套文化量化测评工具(CTT)。在过去十年中,CTT已经被成功运用到35个国家的600多家企业文化量化评估中。
这套企业文化评估工具(CTT)的魔力在于,不去理会公司从小到大的一系列历史沉淀,也不去理会公司文化建设的文件、法规与实施纲领,而是聚焦员工、高层管理者、企业领导人当下的行为价值取向偏好,以及个人对当前企业和期望企业排前十位的价值进行无干扰地选择,由此形成对当下企业文化建设横切面的一个数量评估。评估结果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人的角度;企业发展角度;商业管理角度。
人的角度和企业发展角度的评估结果,是通过将员工个人行为价值映射到个人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上,并将员工对当前企业行为价值和期望企业行为价值的理解映射到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上而获得的。
商业管理角度的评估结果是通过将当前企业行为价值与期望企业行为价值映射到企业需求平衡记分卡上而获得的。企业需求平衡记分卡,旨在为公司提供一种平衡的绩效测量方 式,通常被用作战略规划的一个工具。在企业文化评估中,它被用作一个诊断工具来确定企业目前的增长优势之所在,以及员工希望公司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在今年早些时候,我们还协同巴雷特,把CTT应用到对中国移动的文化测评中。在文化测评中我们发现,中国移动员工特别推崇的企业价值是和谐、以人为本、归属感以及专业能力,而成本利润以及更高级的整体人和服务意识比较薄弱。
我们的建议是,中国移动既要关心员工生存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要关心他们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提升,强化对员工进行全意识层次的教育,使得他们从单一恐惧意识出发的行为价值中解脱出来,实现心智和心灵层面的转换,真正解放企业员工的心灵。
我的本体视角,就是巴雷特七个意识层次中的前三个,即生存意识、关系意识和自尊意识。它是从企业生存、相关利益者的依存关系和企业发展的角度透视事件的走向。
本然视角,则是巴雷特七意识层次中的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即变革意识、和谐意识、整体人意识与服务意识。人人都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中,把事件和人物放到一个系统中,从整体上去把握事件和人物的走向。
本真视角,则是巴雷特七个意识层次的全意识的透视视角。巴雷特七意识层次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企业的七个意识层,并不是越往上走越好,理想状态是七个意识层次的均衡分布。从全意识层次上,把握企业一刻接一刻的真实,对企业竞争力的塑造有着莫大的意义。
这种本体、本然、本真的思维视角,使得我在纷纭复杂的全球竞争大格局中,能抓住征服世界的一流企业的群像。
罗丹说,“你一定会发现美,因为你有了真”。没有人可以赐予我们本真,我们只能自己去发现它。当我们依据个人所受的制约、个人的偏见开始解释、翻译的时候,我们会错过真实。因为束缚于信仰、偏见、认同时,头脑就无法直接感知。发现本真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去觉知并跟随真实的存在。
奈斯比特一个上了岁数的外国人,阅读中国复杂的变化会很吃力,但却有信心发现中国大趋势,因为他有一双“童真的眼睛”。同样,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拥有一双“童真的眼睛”,才能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企业真实。只要我们静心,与企业家进行年深月久的晤对,对企业史进行冷静全然的觉察,不受干扰地觉知企业的真问题和可能的出路,就可以获得更多有关企业和企业家的知识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