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企业的本真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一双“童真的眼睛”,才能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企业真实。
  
  约翰奈斯比特在1980年代初曾经以《大趋势》闻名于世,影响了几代人。今年他以近80岁的高龄,还在潜心观察中国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要写出“中国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曾经告诉我,他在众多西方论坛上,都是少数派。西方很少有人对中国一日千里的现实有所了解,他们所秉持的观念,还是30年前的那些偏见。从今年以来华为、中钢、中铝等公司的正当投资在国际上频繁遭受莫须有的猜疑和阻拦看,奈斯比特的观察很到位。
  每当对未知的新发生没法从经验的口袋里拿出标尺时,很少有人会现场观察,而是偷懒躲进习惯了的偏见之中。在那里不必花费什么,可以闭着眼随便掏出习惯了的陈词滥调,他们表面上崇尚自由,实际上却是为那些冷战时期的偏见所拘押的奴隶。偏见及其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撕扯着西方媒体的心。
  奈斯比特的良知,让他摆脱了偏见的桎梏。笔者因为有幸作为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的助手,接触多一点,学到的东西也多一点。
  
  一双“童真的眼睛”
  
  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是一个工程。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找了30个大学生,分别阅读100个城市的日报,搜寻新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做成摘要,再翻译成蹩脚的英语,是为奈斯比特写书的第一道工作。第二道工序是由几个助手跟他一起讨论他阅读学生读报摘要的批注,形成一些基本判断。其后就是由他自己捉刀完成全书的写作了。
  一天上午9点,我们一起坐小车去天津的路上,他把前一天晚上阅读学生们的读报摘要给我看,整整100多页的东西,他都做了详细批注。而在前一天晚上10点钟我离开的时候,他也就读了20多页。车在行走,我不习惯阅读,只好合上夹子。奈斯比特却看了一路的China Daily。车一到天津,他就坐下来目光炯炯地跟三个中国助手和他夫人一起讨论从读报摘录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的一些批注,具有敏锐而很深的洞见。
  老人精力之充沛,让我称奇。奈斯比特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说,“我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解释说,他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他只对中国一刻接一刻的新发生感兴趣。中国人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对他这个老外来说却很新鲜。西方人没有耐心来阅读中国,更没有掌握100个城市的发展报道这个巨大的宝库。他像孩童一样的天真无邪,没有任何传统和成见的负担,当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观察一个现象,最忌讳先入为主。你已经有一大堆理论、逻辑和经验了,你还怎么去把握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比如,观察30年改革巨变,是从源头一点点梳理更容易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呢,还是从今天返观30年更准确呢?奈斯比特当属后者。从现实返观历史,便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大致脉络。而从历史一点点追溯,反而容易迷失在历史的丛林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问世,没有人把它当成一本严肃著作。其中没有数据的分析推演,没有对历史的解剖,富有的只是对一些新发生事件的报道。
  可是25年过去了,《大趋势》所作的预测大都兑现。世界各地不断有人问奈斯比特,“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而且常常另外一个问题紧跟在后面:“你为什么能知道未来?”一位朋友更是穷追不舍:“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实生活中的,可是我们观察同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奈斯比特回应,自己有一双没有被庞大的“已知”污染的“童真的眼睛”。
  多年来,奈斯比特以一双“童真的眼睛”省察现实,把握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而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还喜欢借助“新闻眼”来看世象。一张报纸的版面很金贵,许多东西都要上。无限的信息,有限的版面。能挤进热点版面的,大多是对社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观察者对这些经过选裁的事件不带偏见地觉知,就可以洞悉一个地方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也就容易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趋势了。
  奈斯比特令人兴奋。当一些未来学大师如大前研一、阿尔文-托夫勒、克里斯·安德森等急于去分析描述互联网所改变了的世界面貌,他则转向了人们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抓住了不受传统、经验、理论、成见等束缚的“童真的眼睛”。
  
  从童真到本真
  
  “童真的眼睛”,之所以引发我强烈的共鸣,还与我觉知企业的方法有关。作为一个企业人,我在观察企业时,不是从概念和理论出发,也不是从具体利益出发,我常常不带任何成见,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专注于所发生的事情。互联网把世界抹平,一个热点企业的热点事件,会被无数记者编辑轰炸过。我只需要以一个企业人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观察事情来龙去脉。通常我会从本体、本然、本真三个纬度,看待企业的新发生。要说明这三个纬度,还得首先借用一下企业文化大师理查德巴雷特的企业七层次意识模型。
  理查德-巴雷特1997年开发了个人意识和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即生存意识、关系意识、自尊意识、变革意识、和谐意识、整体人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此相应,巴雷特把企业领导者也分成七个层级。由低到高分别是:专制主义者、家长式统治者、管理者、提供便利者、合作者、伙伴服务者、智者,设计师。按理查德·巴雷特的定义,最高层级“智者,设计师”的行为由服务人类的动机所驱动。他们从社会的角度审视他们自身的和企业的愿景(理查德·巴雷特《解放企业的心灵》,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在企业七层次意识模型中,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抽出相关的20~30个行为价值,由员工和企业领导人从中选出前十位的价值,包括“个人行为价值前十”、“企业现行价值前十”以及“期望中的企业价值前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绘制出企业整体的价值图谱,发展成一整套文化量化测评工具(CTT)。在过去十年中,CTT已经被成功运用到35个国家的600多家企业文化量化评估中。
  这套企业文化评估工具(CTT)的魔力在于,不去理会公司从小到大的一系列历史沉淀,也不去理会公司文化建设的文件、法规与实施纲领,而是聚焦员工、高层管理者、企业领导人当下的行为价值取向偏好,以及个人对当前企业和期望企业排前十位的价值进行无干扰地选择,由此形成对当下企业文化建设横切面的一个数量评估。评估结果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人的角度;企业发展角度;商业管理角度。
  人的角度和企业发展角度的评估结果,是通过将员工个人行为价值映射到个人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上,并将员工对当前企业行为价值和期望企业行为价值的理解映射到企业意识的七个层次模型上而获得的。
  商业管理角度的评估结果是通过将当前企业行为价值与期望企业行为价值映射到企业需求平衡记分卡上而获得的。企业需求平衡记分卡,旨在为公司提供一种平衡的绩效测量方 式,通常被用作战略规划的一个工具。在企业文化评估中,它被用作一个诊断工具来确定企业目前的增长优势之所在,以及员工希望公司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在今年早些时候,我们还协同巴雷特,把CTT应用到对中国移动的文化测评中。在文化测评中我们发现,中国移动员工特别推崇的企业价值是和谐、以人为本、归属感以及专业能力,而成本利润以及更高级的整体人和服务意识比较薄弱。
  我们的建议是,中国移动既要关心员工生存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要关心他们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提升,强化对员工进行全意识层次的教育,使得他们从单一恐惧意识出发的行为价值中解脱出来,实现心智和心灵层面的转换,真正解放企业员工的心灵。
  我的本体视角,就是巴雷特七个意识层次中的前三个,即生存意识、关系意识和自尊意识。它是从企业生存、相关利益者的依存关系和企业发展的角度透视事件的走向。
  本然视角,则是巴雷特七意识层次中的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即变革意识、和谐意识、整体人意识与服务意识。人人都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中,把事件和人物放到一个系统中,从整体上去把握事件和人物的走向。
  本真视角,则是巴雷特七个意识层次的全意识的透视视角。巴雷特七意识层次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企业的七个意识层,并不是越往上走越好,理想状态是七个意识层次的均衡分布。从全意识层次上,把握企业一刻接一刻的真实,对企业竞争力的塑造有着莫大的意义。
  这种本体、本然、本真的思维视角,使得我在纷纭复杂的全球竞争大格局中,能抓住征服世界的一流企业的群像。
  罗丹说,“你一定会发现美,因为你有了真”。没有人可以赐予我们本真,我们只能自己去发现它。当我们依据个人所受的制约、个人的偏见开始解释、翻译的时候,我们会错过真实。因为束缚于信仰、偏见、认同时,头脑就无法直接感知。发现本真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去觉知并跟随真实的存在。
  奈斯比特一个上了岁数的外国人,阅读中国复杂的变化会很吃力,但却有信心发现中国大趋势,因为他有一双“童真的眼睛”。同样,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拥有一双“童真的眼睛”,才能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企业真实。只要我们静心,与企业家进行年深月久的晤对,对企业史进行冷静全然的觉察,不受干扰地觉知企业的真问题和可能的出路,就可以获得更多有关企业和企业家的知识与景象。
其他文献
“小米加步枪”的创新发展模式,使比亚迪在应对各种情况时有了更多灵活性  它生产的手机锂电池,已经占全球40%的份额,镍系列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60%,做到了绝对垄断;在它的电池工厂,60%的生产设备是自主开发;进入汽车领域后,它依然我行我素,采用一套在业内绝无仅有的非标准、半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团队;它每年申请的专利在国内制造型企业中名列前茅,仅次于华为、中兴通讯。这个企业就是比亚迪。  无论是在电池,
期刊
80后:我们也可以的!    关于80后的管理话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热辣着。  说到80后,就不得不提“Y一代”。美国社会学家将二战后,每二十年作为一个区间来划分人群,“X一代”是指1960年~1979年出生的人,“Y一代”指1980年~1999年出生的人,“Z一代”是指2000年至今出生的人。  所谓的60后、70后,80后,就相当于X一代、y一代,不过,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变迁过快,在中国,
期刊
为什么外界总是怀疑我们不行?    “但我不是圈养的,我属于从圈里跑出来的。我从小想法就比较独立。我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人,除非明天要枪毙了。但从长期来看,要把公司做大做强就有压力。”生于1983年的非常在线CEO赵宁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把大家当员工来看,而是当合作伙伴看。我比较佩服牛根生,希望能带领中高层共同致富。不过,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做成什么结果我都能接受。”  那么,80后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
期刊
不要先假定80后有问题,再去管理他们。  宝洁公司超过一半员工是80后,有的已做到中层管理。但宝洁公司(中国)HR副总监翟玉燕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要先假定他们有问题,然后我们去管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和天分,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获得更大成功。我们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和谐共赢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关怀暖心    进行健康投资。在公司内,设有水果店,开设了配备专业按
期刊
80后正如早上8、9点的太阳,他们必然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主体,企业人力资源的未来十年显然属于80后,但这点,却被很多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在各行各业企业的基层员工中,8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而越来越多的80后正在成为企业的中层主管,这点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相当普遍。更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未来5年中,80后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这个趋势不容逆转。    管理制度遭遇冲击    面对如何管理8
期刊
他们连起码的归属感都没有,就更不用说对企业忠诚了。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80后一代在改革开放的物质时代成长,在光环与非议混杂中登上时代舞台。他们被誉为“新新人类”,也被贬为被“圈养”长大的“草莓族”、“啃老族”。他们被指自我中心,对工作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缺失;他们自尊而脆弱,养尊处优而没有吃苦吃亏精神他们没有物质生存压力,拜金浮躁,频繁离职;他们急功近利,甚至不劳而获。他们因被指为“跨掉的一代
期刊
用人必疑也是现代竞争社会的人性。    多数企业在录用员工的程序中走的是同样的路:招聘事宜全权交付给HR部门,而其中除了重要岗位人员是由CEO直接面试而定,普通员工则由HR部门考评录用。但是作为企业最高领导人,CEO能否完全信任这些新来的员工?  为了营造企业的团队精神,多数CEO会从录用阶段就采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想准则,并且把这种思想也灌输到HR部门,以为这样就可以建立企业的良性机制,激励
期刊
在新环境下必须质疑旧经验,探索新方法    企业在招募管理人员时,最该看重的是他们的经验吗?来自著名商学院Insead的两名教授克希沃森古普塔和卢克·凡·沃森霍夫给出的回答是“不一定”。他们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经验陷阱”这一重要理念。    不可过分依赖经验    “传统观点认为,经历越丰富,经验就越足,做起事来也就越得心应手。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事情也许并不是这样。”森古普塔谈到
期刊
企业家需要不断与自己内心的各种欲念作斗争。    2008年4月17日下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叶葆定堂座无虚席。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3M大中华地区董事总经理余俊雄、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张跃,在这里进行了以“企业家的自我管理”为主题的精彩论坛对话。此次论坛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主办、《经理人》杂志协办。    王石:企业家要承担社会责任    万科预计明年销售额会达到1000亿,企业大
期刊
大多数收购企业缺乏雷厉风行的决策魄力。    联邦快递公司的主席兼CEO弗雷德史密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2004年4月26日,史密斯在金考总部所在地达拉斯的一家维斯汀酒店会堂里,从容不迫地在讲台上踱着步,面对着台下约五百名诚惶诚恐的原金考公司员工,露出了由衷的微笑。这一天,史密斯带领的联邦快递刚刚结束了总价为24亿美元的金考公司收购项目。  联邦快递收购金考公司的主要目的在于辅助和促进其零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