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可见,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国内人才的需要;同时,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教学策略;提高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语文过程中,是许多语文教师探究的热点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仅供语文教师参考!
一、语文教师要适宜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如果语文教师像以前那种“唯有师尊”的教师形象,采用学生被动式接受语文知识,或者对学生置之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毫无兴趣,就容易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倡导的是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心情舒畅,愉悦的心情,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通过信息的归纳、分析,获取到有用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大胆放手把课堂交付给学生去自主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要适宜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
2.语文教师要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学生一旦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急着去弄个明白,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与班上其他学生合作探讨。此时,语文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合作探讨的情况,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教师该给学生引导,给学生讲解的,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对学生自己通过探讨弄个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急着给学生讲,让学生去辩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猜想,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因此,教师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督促学生去学习,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3.语文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语文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放在教学环节的第一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催促学生去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最大的满足,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活动的快乐。因此,语文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为抓手,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并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习过的语文知识去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样,教师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造就一个成才的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格因素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性学习,以及结合社会生活中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知识的积累,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体现出来的自身价值;需要语文教师给学生创造性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激情,让学生能够大胆去创造性学习,去创造性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能够明白为了自身的发展,努力去创造性学习。
语文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在进行创造性学习时,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创造,不能所有的知识或者再创性活动的实践,对学生加以禁锢,以束缚学生思维发展;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学习状态,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树立创新的精神。
过去那种“硬灌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习惯于在老师的教导下,对知识的识记、死记,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大量练题,能够在考试时,拿到高分,考上高一级学校,学生就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就完成了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教学指标,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完全是建立在追求分数的基点上,过分强调学生去接受语文知识,或者模仿别人的创造,不假思索“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萌发,更谈不上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哪怕是有些找到的问题没有一丁点儿价值,或者有些问题在老师的眼中,是可笑的,但是正是这一些问题的出现,学生就开始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学生能够质疑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探究,要本着鼓励与支持学生大胆探究,指导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有欠妥的地方,教师要正确对待,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是有一定的成绩的。正是因为教师的肯定,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能够敢于发现问题和敢于去创新的精神。
四、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努力。
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习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对一道语文题采用一题多解“一词多组”、“一空多填”、“一题多做”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也可以突破常规思维,让学生大胆从正反两方面去解答试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将试题的答案多样化,以引导学生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創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的精心挖掘,在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大胆引导学生去创新,其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师》2016年 第34期;邢静玥
[2]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年 第11期;丰素珍
[3] 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策略;《陕西教育》2011年 第5期;石坚
[4] 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年 第6期;彭保荣、温小军、刘梅珍
[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年 第7期;孙秀荣
[6]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甘肃教育》2012年 第15期;王丽萍
(作者单位:四川省营山县云凤实验小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教学策略;提高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语文过程中,是许多语文教师探究的热点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仅供语文教师参考!
一、语文教师要适宜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如果语文教师像以前那种“唯有师尊”的教师形象,采用学生被动式接受语文知识,或者对学生置之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毫无兴趣,就容易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倡导的是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心情舒畅,愉悦的心情,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通过信息的归纳、分析,获取到有用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大胆放手把课堂交付给学生去自主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要适宜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
2.语文教师要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学生一旦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急着去弄个明白,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与班上其他学生合作探讨。此时,语文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合作探讨的情况,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教师该给学生引导,给学生讲解的,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对学生自己通过探讨弄个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急着给学生讲,让学生去辩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猜想,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因此,教师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督促学生去学习,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3.语文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语文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放在教学环节的第一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催促学生去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最大的满足,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活动的快乐。因此,语文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为抓手,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并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习过的语文知识去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样,教师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造就一个成才的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格因素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性学习,以及结合社会生活中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知识的积累,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体现出来的自身价值;需要语文教师给学生创造性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激情,让学生能够大胆去创造性学习,去创造性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能够明白为了自身的发展,努力去创造性学习。
语文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在进行创造性学习时,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创造,不能所有的知识或者再创性活动的实践,对学生加以禁锢,以束缚学生思维发展;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学习状态,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树立创新的精神。
过去那种“硬灌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习惯于在老师的教导下,对知识的识记、死记,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大量练题,能够在考试时,拿到高分,考上高一级学校,学生就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就完成了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教学指标,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完全是建立在追求分数的基点上,过分强调学生去接受语文知识,或者模仿别人的创造,不假思索“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萌发,更谈不上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哪怕是有些找到的问题没有一丁点儿价值,或者有些问题在老师的眼中,是可笑的,但是正是这一些问题的出现,学生就开始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学生能够质疑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探究,要本着鼓励与支持学生大胆探究,指导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有欠妥的地方,教师要正确对待,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是有一定的成绩的。正是因为教师的肯定,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能够敢于发现问题和敢于去创新的精神。
四、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努力。
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习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对一道语文题采用一题多解“一词多组”、“一空多填”、“一题多做”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也可以突破常规思维,让学生大胆从正反两方面去解答试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将试题的答案多样化,以引导学生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創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的精心挖掘,在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大胆引导学生去创新,其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师》2016年 第34期;邢静玥
[2]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年 第11期;丰素珍
[3] 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策略;《陕西教育》2011年 第5期;石坚
[4] 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年 第6期;彭保荣、温小军、刘梅珍
[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年 第7期;孙秀荣
[6]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甘肃教育》2012年 第15期;王丽萍
(作者单位:四川省营山县云凤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