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分析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充满着神奇的魅力。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贴近当代生活的一面,使观众耳目一新。因此,本文以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此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女性形象
  一、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类型
  女性形象往往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少数民族电影也不例外,并且在许多少数民族电影中往往更加倾向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中女性形象更是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充满着神奇的魅力。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纯真美丽的少女形象。纯真美丽的少女,身着色彩艳丽的少数民族服饰,曼妙的身姿和清澈的眼神吸引着外来人的目光,这种美好纯真的形象是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创作者带给观众的无边遐想。相对于汉族女子对爱情的含蓄,少数民族女子敢爱敢恨,敢于追逐自己的爱情,因此更容易成为男性欲望化的客体。异族少女的形象塑造带给观众一种视觉奇观从而得到得到大众的关注。因此,新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少女形象不仅具有少女的青春与靓丽,还展现出汉族少女不具备的野性、泼辣和敢爱敢恨,这些差异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
  《花腰新娘》中的凤美是一个野蛮泼辣,敢光着膀子和男人摔跤的姑娘,有着超越世俗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婼玛的十七岁》中的婼玛眼中满是单纯与温顺;这些美丽的少女,无一例外的穿着她们民族最美丽的服装,在远离现代化空间的异域,跳着美丽的舞蹈,唱着自由的歌谣。异族少女单纯而美丽、野性却又温良的形象不仅容易成为男性观看和凝视的对象,同时也满足了不同观众对异域文化的窥视和想像。
  2.坚韧善良的母亲形象。母亲这一角色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情结, 在中国人的话语系统和内心深处,总是将母亲作为最神圣、最崇高的人格或象征,这种母性崇拜是历史地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极深之处的原始情结。与蒙古族影片“母亲”作为永恒的主题不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就像《花腰新娘》中性格勇敢泼辣,敢于打破常规,坚持参加女子舞龙队的野性女子凤美,在成为母亲后也放弃了她曾经的坚持,回归家庭成为了一个坚韧善良的母亲。影片中最后一幕颇有意味,那些归家后成为母亲的女子舞龙队队员们在田间劳作,看着新一代队员们在训练,脸上流露出复杂的表情,即是羡慕,也是为自己曾经的辉煌而深感欣慰,同时也有些许的迷茫。她们是舞龙冠军,为家乡、为自己的民族争得了荣誉,但这些都没能改变她们的命运,她们最终还是得回归田园,在大山深处重复她们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日子。女性神奇的繁衍力让她们成为民族理所当然的再生产者和文化的守候者,她们坚韧、宽厚,守护着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也默默传承着民族文化。
  3.自我牺牲的悲剧形象。《碧罗雪山》是导演刘杰继《马背上的法庭》后又一部聚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作品。影片中的女主角吉妮是一个自我牺牲的悲剧性人物,她和迪阿鲁的恋情迫于民族的传统和家庭的压力而被迫被剥夺了,无法反抗父亲,也得不到恋人的回应,吉妮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影片的暗示中,我们了解到吉妮消失在大山深处,应该是葬于熊腹。这个女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反抗传统和家庭的压力,吉妮选择了自我牺牲。而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以往自我牺牲的女性不同,吉妮并没有屈服与命运,嫁给混混阿达。新世纪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女性角色塑造中反映出了一部分女性意识的觉醒。吉妮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不盲目的听从父亲的安排,而是选择反抗,虽然结局是悲剧,但也是女性形象思想塑造上的一种转变。
  二、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探讨
  1.女性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束缚使然。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是有男性统治、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男权社会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女性社会地位底下。在男权的世界里男人是世界的中心,女人则是男人背后的背景,男人领导着各个领域,是民族和家庭的领导者,而女性则是隶属于男性的附属品。女人“物化”的观念潜移默化的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男权文化通过大众媒介参与并完成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它传递的否定贬损女性的社会价值观,利用媒介的权利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群体进行错误和歪曲的再现。因此和好莱坞女性形象性感、美丽、肉欲的符号化形象一样,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只是在男性目光凝视中存在的男性欲望化的客体。而这种影视形象的塑造就是由于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束缚使然。
  2.社会价值观嬗变使然。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男女之间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男女在权利、机会和自由选择意义上的平等。男女两性作为“人”是平等的,不分等级而以平等为本,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男性和女性有应该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来获得利益。
  因此在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女性角色塑造中,出现了一种敢于打破常规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比如说《花腰新娘》中的凤美,在新婚之夜就在夫家过夜,这种违反民族传统的角色塑造在“十七年”间是不会出现也不敢出现的人物形象。但随着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人们可以接受甚至喜欢这个充满野性的彝族少女。此外,凤美还不顾丈夫阿龙及其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参加女子舞龙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龙”在中国古老文化中是父权、集权的符号象征,但在凤美看来,舞龙不只是男人才能胜任的事情。女子舞龙不只是对封建、保守的旧有观念的挑战,更是为了追求与男人同等机会与权利的一种表现。而影片中的男主角阿龙在看待女子舞龙这件事上,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由反对、决裂到和解,阿龙的和解也代表了男性尊重女性,认同女性追求平等机会的权利,每位女性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来确立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三、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往往容易猎取一些风俗习惯、民族服饰等比较表面的色彩,确实存在模式化、脸谱化的不足,聪明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女性形象只能一时激发观众的好奇和视觉快感,并不能对民族精神和角色的心理发掘提供帮助,但这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摸索、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所以有人将电影称为“遗憾的艺术”。但是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中的女性形象,则不再单纯的身穿多彩的民族服饰,在她们身上正朝着重视人物性格多样的方向发展,体现了更多民族的、现代的、人性的东西,因此人物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意蕴,这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女性形象塑造上可喜的变化。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在民族传统和现代冲突中凸显她们独特的性格魅力,从而称为电影女性形象画廊中最为绚烂的那一幅作品,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了解我们每一个独具魅力的民族。
其他文献
摘 要:民间文艺功能的理论,是Sirapom Na Thalang博士的《民间文艺学理论——研究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的科学方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一理论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为:民间文艺主要具有族群认同和增强族群凝聚力的功能、传承知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以及排解社会成员心理压力的功能。所有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都将民间文艺功能或多或少的贯穿于作品之中,并希望读者通过
期刊
摘 要:白族人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内大理、丽江等地区,他们以白族话为母语,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白族人民有着自己的语言特征,在不断变化与改革的历史传统下,白族也慢慢演变成一个会多种语言的民族,而这些语言有可能是有白族话自身的变异,或是由于受到其他民族影响演变出来的一种类似于汉语普通话的方言体。这种方言属于普通话的一种,但它在音色、音质上与普通话有着质的区分度。从汉语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变需要由内在的文
期刊
摘 要:科学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工业社会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人类从“神学”樊篱下解放出来,从神的“全能”走向了人的“自由意志”。本文选取科学发展的一个片段16世纪到18世纪科学发展史,从“经院哲学”下的人,到“个人主义”的人,到“自由意志”的人的这一发展历程,来探索时代背景从宗教转向科学后自由意志的发展。  关键词:经院哲学;日心说;二元观;个人主义;强力意志;自由意
期刊
摘 要:话在先演在后,要塑造好的角色,做一名合格的演员,就一定要注意修养自己的台词基本功,正所谓再好的戏没声音也出不来。在戏剧表演中通过台词准确的表达角色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语调;停顿;气息;心理因素  戏剧表演中所说的台词也就是舞台上或影视剧中,人物所说的语言,现在的高校戏剧表演课,基本是以话剧表演为主,话在先也就是舞台上的语言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台词区别于日常说话,而是来源于生
期刊
摘 要:艾青的诗歌悲剧形象具有“刚性美”。这一美学大量地经常地体现在具有悲剧色彩的诗篇中,这种创作出来的抒情形象,常常是豪迈壮阔,具有时代英雄的豪气和魄力。具有“立体感”。艾青的抒情诗常常通过一个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或一个场景,甚至只是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悲剧冲突表现出来。具有“理想化”。艾青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其笔下的悲剧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关键词:艾青诗歌
期刊
摘 要:《理想国》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柏拉图中期的代表作。全书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谈话,给后人展现出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国家体系——城邦。在这个体系中,国民被分为三个明确的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而理想国三阶层和谐存在的核心问题即是“国家的正义性”。正义论即是《理想国》全书的中心问题。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理论  一、《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  对于
期刊
摘 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尤其现在的教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偏执性认知障碍,疲劳综合症,多重角色转换的心理困难,人格缺陷,人际关系障碍等,究其原因有社会、家庭、教师本人等方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改变认知,积极调整情绪,不断自我增值,提升自信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本身要有意识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变化与竞争,提高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 网络文学开始逐渐兴起,使得当代玄幻文学文化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玄幻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上,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了玄幻文学的非现实世界,同时对玄幻文学的未来创作空间进行了探究。进而使读者在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表达技术上,都能够形成相应的认知,从而更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当代;玄幻文学文化;思考分析  在当前我
期刊
摘 要:韦伯认为,所谓理性化的社会制度其实是不合人性和非人化的。他担心,不断衍生着的合理化的社会制度最终将形成一张无所不包的合理化的大网,使人无法逃离。这就是所谓的桎梏人的“理性牢笼”。浪漫的、充满诗意、情怀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或许并不能够真正存在。它大概就像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或者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样,令人神往却又有些不切实际。  关键词:理性;牢笼;浪漫;人性  一、“理性
期刊
摘 要: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审美意蕴极其丰厚的经典之作。本文分为几个部分来说明。首先奠定总的基调的是作者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再分别叙述湘西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沉寂高亢的悲剧美,象征意蕴。这也完好地践行了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城乡二元对立;地域;风土人情;悲剧;象征  一、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  沈从文是京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京派”盛行于三十年代的一个比较大的文学流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