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朝历代,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确实有许多杰出人士,或因忤逆上意,或因谗言诋毁,或因特立独行,或因政见相异,被排挤出政治舞台,浪迹江湖,有的甚至根本登不上庙堂台阶,沉沦草泽,空有满腹经纶,遗恨终身。人们一般都为其打抱不平。当上位者是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时,尤其会加剧社会反感。用人不公的感叹,多与这种情形有关。
平心而论,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局面,多数是上层的责任。例如,唐玄宗时李林甫担任宰相,口蜜腹剑,稍微出众的和才能胜己的,一概被排斥在外。为了压制下面的官员,防止下面官员乱说话,李林甫告诉大家:看见朝廷仪仗队中的马了吗?这些马好草好料供养着,就是为了好看,站在队列中不能乱叫。一旦乱叫,立即就会被从仪仗队开除。然而,假如上面主事的不是李林甫,下面遭到排挤的有没有可能是怀才不遇者自己举措失当造成的?有一个“用脚写字”的故事,似乎可以映证这一点。
晚唐有一位十分有名的诗人罗隐,文采堪称一绝,狂傲也堪称一绝。正因为他的狂傲,他的仕途倍遭坎坷。他曾经参加过十多次科举,然而每次都名落孙山。这倒不是因为他文章不好,而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名声。他的诗句脍炙人口,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名句,流传极广。如果唐代科举像后来那样实行糊名弥封,罗隐中个进士会十拿九稳,但唐代科举的卷面公开,而且要靠名士推荐,主考赏识更为关键,罗隐之狂,导致没有一个主考愿意录用他。所以,他落下个“十上不第”的外号。按照《吴越备史》的记载,罗隐本名罗横,就是因屡屡科考不中,才改名为隐。“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罗隐自己的《逼试投所知》一诗中写道:“桃在仙翁旧苑傍,暖烟轻霭扑人香。十年此地频偷眼,二月春风最断肠。曾恨梦中无好事,也知囊里有仙方。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全唐诗》卷657)对于大才子的这种命运,人们多抱以同情和惋惜。
实际上,罗隐的困局,与他自己的行为不当有很大关系。《唐语林》卷七就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罗既频不得意,未免怨望,意为贵子弟所排,契阔东归。黄寇事平,朝贤意欲召之。韦贻范沮之曰:某与之同舟而载,虽未相识,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可以敌得数辈。’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秕糠也。由是不果召。”大致意思是,罗隐屡考不中,牢骚满腹,认为是权贵子弟阻断了自己的进身之路。黄巢起义被平定后,朝廷慕罗隐之名打算召用。担任要职的韦贻范说了关于罗隐的一件往事:罗隐回老家时,韦贻范与其同船,互相并不认识。船夫为了小心起见,告诉船客,船上有朝官在座。罗隐很不以为然,当下大不咧咧回嘴道:“什么朝官?我用脚夹笔写字,也胜过他们数辈。”韦贻范认为,像这样的狂徒一旦重用,那些他看不上的读书人还有活路吗?经过韦贻范这么一搅和,罗隐的仕途彻底泡了汤。
从罗隐之事可以看出,怀才不遇,沉沦下僚,很可能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一种是上面的执政者小肚鸡肠,压制俊杰;另一种就是当事人自己过于狂傲,不尊重他人,从而遭到他人的抵制。当你“用脚写字”时,你自己认为这是一种才情表现,但是,其他人一般会认为是你不知道天高地厚。
改变这种情形,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对于掌权的上层来说,应当时时刻刻反问:组织的制度是不是不允许下层冒尖?制度的执行上是不是过于照顾平庸?主事的领导人是不是胸怀不大?没有这样的反问,管理就难以提升,杰出人才也难以脱颖而出。对于怀才不遇者来说,则应当从自身角度反思:是不是自己过于张狂?自己有没有表现出好高骛远、恃才傲物?要知道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半是谦谦君子,那种靠外在气势来赢得别人另眼看待者多数底气不足。没有这样的反思,当事人自己的素养就难以养成,与同事的合作也会遇到障碍。即便是组织不如人意,同事水平较低,领导心胸狭隘,怀才不遇者也要适当注意自己的言行。这种注意言行,不是放弃原则的阿谀奉承,更不是低眉下气的拍马溜须,而是保有自己尊严的不卑不亢。哪怕你已经对组织和上司产生了严重看法,除非你打算辞职离开,否则,趾高气扬只会加剧矛盾,怨天尤人不能带来任何改进。如果认为自己不被领导赏识是因为领导人过错造成的,那么,这类员工应该记住一句话:即便你没有任何过错,所有问题的责任都在对方,那么,对方改变行为最终要靠对方的认知,而不是靠你的态度。退一步说,你的态度和行为要改变对方的行为,得以对方的注视和接受为前提。
孔子曾经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任何情况下,不能同你的价值观不允许的现象同流合污,但特立独行并不一定要言辞对抗。在宽松的组织条件下,行为上坚持原则,言论上同样坚持原则。在逼仄的组织条件下,行为上坚持原则,言论上则要逊让避害。这一点,值得恃才傲物者斟酌。
部下用脚写字,实际表达的是你根本没把写字当回事,写出来的是不合作的狂傲。当然,如果领导人也用脚写字,那么,写出来的就不是字了。而是权力的专横。不管谁,都还是不要用脚写字为上。
平心而论,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局面,多数是上层的责任。例如,唐玄宗时李林甫担任宰相,口蜜腹剑,稍微出众的和才能胜己的,一概被排斥在外。为了压制下面的官员,防止下面官员乱说话,李林甫告诉大家:看见朝廷仪仗队中的马了吗?这些马好草好料供养着,就是为了好看,站在队列中不能乱叫。一旦乱叫,立即就会被从仪仗队开除。然而,假如上面主事的不是李林甫,下面遭到排挤的有没有可能是怀才不遇者自己举措失当造成的?有一个“用脚写字”的故事,似乎可以映证这一点。
晚唐有一位十分有名的诗人罗隐,文采堪称一绝,狂傲也堪称一绝。正因为他的狂傲,他的仕途倍遭坎坷。他曾经参加过十多次科举,然而每次都名落孙山。这倒不是因为他文章不好,而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名声。他的诗句脍炙人口,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名句,流传极广。如果唐代科举像后来那样实行糊名弥封,罗隐中个进士会十拿九稳,但唐代科举的卷面公开,而且要靠名士推荐,主考赏识更为关键,罗隐之狂,导致没有一个主考愿意录用他。所以,他落下个“十上不第”的外号。按照《吴越备史》的记载,罗隐本名罗横,就是因屡屡科考不中,才改名为隐。“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罗隐自己的《逼试投所知》一诗中写道:“桃在仙翁旧苑傍,暖烟轻霭扑人香。十年此地频偷眼,二月春风最断肠。曾恨梦中无好事,也知囊里有仙方。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全唐诗》卷657)对于大才子的这种命运,人们多抱以同情和惋惜。
实际上,罗隐的困局,与他自己的行为不当有很大关系。《唐语林》卷七就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罗既频不得意,未免怨望,意为贵子弟所排,契阔东归。黄寇事平,朝贤意欲召之。韦贻范沮之曰:某与之同舟而载,虽未相识,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可以敌得数辈。’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秕糠也。由是不果召。”大致意思是,罗隐屡考不中,牢骚满腹,认为是权贵子弟阻断了自己的进身之路。黄巢起义被平定后,朝廷慕罗隐之名打算召用。担任要职的韦贻范说了关于罗隐的一件往事:罗隐回老家时,韦贻范与其同船,互相并不认识。船夫为了小心起见,告诉船客,船上有朝官在座。罗隐很不以为然,当下大不咧咧回嘴道:“什么朝官?我用脚夹笔写字,也胜过他们数辈。”韦贻范认为,像这样的狂徒一旦重用,那些他看不上的读书人还有活路吗?经过韦贻范这么一搅和,罗隐的仕途彻底泡了汤。
从罗隐之事可以看出,怀才不遇,沉沦下僚,很可能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一种是上面的执政者小肚鸡肠,压制俊杰;另一种就是当事人自己过于狂傲,不尊重他人,从而遭到他人的抵制。当你“用脚写字”时,你自己认为这是一种才情表现,但是,其他人一般会认为是你不知道天高地厚。
改变这种情形,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对于掌权的上层来说,应当时时刻刻反问:组织的制度是不是不允许下层冒尖?制度的执行上是不是过于照顾平庸?主事的领导人是不是胸怀不大?没有这样的反问,管理就难以提升,杰出人才也难以脱颖而出。对于怀才不遇者来说,则应当从自身角度反思:是不是自己过于张狂?自己有没有表现出好高骛远、恃才傲物?要知道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半是谦谦君子,那种靠外在气势来赢得别人另眼看待者多数底气不足。没有这样的反思,当事人自己的素养就难以养成,与同事的合作也会遇到障碍。即便是组织不如人意,同事水平较低,领导心胸狭隘,怀才不遇者也要适当注意自己的言行。这种注意言行,不是放弃原则的阿谀奉承,更不是低眉下气的拍马溜须,而是保有自己尊严的不卑不亢。哪怕你已经对组织和上司产生了严重看法,除非你打算辞职离开,否则,趾高气扬只会加剧矛盾,怨天尤人不能带来任何改进。如果认为自己不被领导赏识是因为领导人过错造成的,那么,这类员工应该记住一句话:即便你没有任何过错,所有问题的责任都在对方,那么,对方改变行为最终要靠对方的认知,而不是靠你的态度。退一步说,你的态度和行为要改变对方的行为,得以对方的注视和接受为前提。
孔子曾经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任何情况下,不能同你的价值观不允许的现象同流合污,但特立独行并不一定要言辞对抗。在宽松的组织条件下,行为上坚持原则,言论上同样坚持原则。在逼仄的组织条件下,行为上坚持原则,言论上则要逊让避害。这一点,值得恃才傲物者斟酌。
部下用脚写字,实际表达的是你根本没把写字当回事,写出来的是不合作的狂傲。当然,如果领导人也用脚写字,那么,写出来的就不是字了。而是权力的专横。不管谁,都还是不要用脚写字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