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桑植白族文化瑰宝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fzwc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桑植白族仗鼓舞是湖南白族所独有的民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它的特点是粗犷、刚劲、原始、大方又杂夹武术套路,广泛用于游神、庙会、节日庆典、祭祀、庆贺丰收等民俗活动中,和“土家摆手舞”“苗族猴儿鼓”并称为张家界三朵艺术奇葩;它“源于劳动,起于偶然,用于宗教,成于娱乐”,作为白族古今一脉承载的民间舞蹈,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根基弥壮,无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桑植  白族  文化 瑰宝  “仗鼓舞”
  “仗鼓舞”是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仗鼓舞”和“土家摆手舞”“苗族猴儿鼓”并称为张家界三朵艺术奇葩。笔者到湖南桑植县采风,经人介绍,有幸结识了仗鼓舞的传人王安平老师并向其学习了湖南白族所独有的民族舞蹈——“仗鼓舞”,通过 “仗鼓舞”的学习,了解了仗鼓舞的起源、历史、动作及音乐特点、仗鼓舞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发展。下面,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桑植白族文化的瑰宝——“仗鼓舞”。
  一、 仗鼓舞的起源和历史
  桑植白族仗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它主要分布在马合口、麦地坪、芙蓉桥、洪家关、走马坪、淋溪河、刘家坪等7个白族乡,外半县如官地坪、瑞塔铺等10多个乡镇也流行仗鼓舞。它的产生大约在元朝初期,“白族迁始祖谷均万、王朋凯、钟迁一等和他的子孙为躲避战乱来到桑植麦地坪、马合口等一带落脚、定居,与土家族等共同发展,创造白族仗鼓舞原始雏形,元末明初,许多外省人们来桑植外半县一带定居,给仗鼓舞发展提供了契机,白族人们逐渐完善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舞蹈套路。”桑植白族仗鼓舞在解放前一直很流行,大多数白族人均能跳仗鼓舞,解放初期,白族仗鼓舞被当作保留节目参加省级文艺汇演。白族仗鼓舞在文革期间被禁演。1984年成立桑植7个白族乡时,仗鼓舞又开始活跃在舞台上。
  关于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斗争说”,即仗鼓舞是白族同胞在抵御压迫势力时,用手中的杵等劳动工具作为武器,将敌人赶跑后,手舞足蹈,庆祝胜利,逐渐形成了仗鼓舞。谷利民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其二是“劳动说”。白族年俗中,有打粑粑即汉族称作打糍粑的传统,据考证,白族最初的打糍粑的杵,是中间细、两头一般粗的木杵,与道具仗鼓一模一样,直到后来才逐渐改为更加省力好用的“丁”字形木杵。“劳动创造一切”,白族人边打糍粑边起舞,逐渐创造出仗鼓舞。早几年前,谷利民还在桑植农村看到过,如同仗鼓一样的直杵,虽然已经不多见,但仍然不失为这一观点的佐证。第三种是“宗教说”。因白族源于云南,提倡本主崇拜,紧邻缅甸、泰国等,受佛教影响。“当白族在桑植扎根后,又融合了‘三元教’(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桑植白族地区的普化型民间宗教信仰,较多地受到道教、傩愿戏和白族本主信仰的影响,但自身有明显的特点,本质上属于三元神而非傩神崇拜),形成了浓厚的祭祀氛围。”谷利民说,最初白族人的祭祀方式之一,就是在地上钉四根木桩,用绳子将木桩牵起来,神职人员在绳子和木桩之间跳跃,手持道具,边跳边舞,“就像小孩子跳皮筋一样”,这被称为“跳邦藏”。
  谷利民总结认为,桑植白族仗鼓舞“源于劳动,起于偶然,用于宗教,成于娱乐”,它动作粗犷、刚劲、原始、大方又杂夹武术套路,广泛用于游神、庙会、节日庆典、祭祀、庆贺丰收等民俗活动中。白族仗鼓舞有700多年历史的传承,它的产生,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等为研究白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研究白族文化及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同时,也为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二、仗鼓舞的动作和音乐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的传统舞蹈,它动作古朴粗犷、刚劲有力,
  跳时以仗鼓为道具,仗鼓长1.2米,以木棒为杆,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用横笛吹奏主旋律,加以锣鼓、长号、唢呐等打击和吹奏乐器伴奏。白族仗鼓舞经过700多年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动作和音乐现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1.动作套路复杂多变
  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复杂多变。有“一二三”“三二一”“蜻蜓点水”“硬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狮子坐楼台”“野马分鬃”“三过赶步”““文王访贤”“翻天印”“魁星点斗”“五龙捧圣”“童子拜观音”“金钱钓葫芦”“金鸡独立”“二龙戏珠”“仙女献桃”“仙女担柴”“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等一共九九八十一种套路,灵巧多变。起舞时,人们手持仗鼓,以“倒丁字步”为步伐,三人一组,鼎足而立,深受白族人民青睐。
  2.动作舞武同源合一
  “唯善舞者善战也”,桑植白族仗鼓舞舞武同源,受战争和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白族人把能陶冶坚强意志、增强体质的武术充分融入舞蹈,如“苏公背剑”“野马分鬃”“霸王撒鞭”“四十八花枪”等动作在舞蹈时以仗鼓为道具,或冲、或挡、或攻、或防、左冲右突、进退自如,虎虎生风,这种结合武术的“疾风扫劲草、四两拨千斤”和“快、准、狠”的动作特点,使得仗鼓舞的动作既给人威力无穷、威猛无比、振奋人心之感,又不失舞蹈细腻的表现。
  3.动作地域特征明显
  白族仗鼓舞的动作身体体态弓背前倾,以倒“丁字步”为步伐,双手握鼓左右划“∞”字,具有顺拐、屈膝、悠放、下沉的动律特征。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体态和动作特征是与桑植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仗鼓舞的动作形态地域特征明显。桑植白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多处于较为偏僻的高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当地居民主要是通过背篓这个简单的工具进行货物运输,久而久之身体由于负重的缘故就形成了弓背前倾的体态;经常上下山,下地劳作,屈膝下沉能更加省力;由于山地地形的原因,顺拐前行能有效的平衡身体重心,使行走更加便利;在下雨天,由于脚下容易打滑,桑植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脚横出、另一脚脚尖与横出的脚形成丁字形,可以有效的防止脚下打滑,这种独特的倒“丁字步”步伐便成為现在仗鼓舞特有的步伐特征。   4.舞蹈音乐节奏明快
  桑植白族仗鼓舞音乐节奏明快,在鼓、锣、钹等打击乐配合下,表演者翩翩起舞,自得其乐。白族仗鼓舞音乐主要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铜锣、鼓、唢呐是仗鼓舞的常用乐器,主旋侓由唢呐吹奏,锣和鼓敲出的节奏为主要伴奏,有时为了丰富音乐的效果,也会加入一些其他乐器如军鼓、钹、海螺、二胡等配合锣鼓点和主旋侓进行演奏。锣鼓点是仗鼓舞节奏的基础,表演者根据锣鼓点的变化进行舞蹈动作及队形的转换与变化。下面是仗鼓舞所用的锣鼓点“咚”代表鼓,“呛”代表铜锣。
  三、 仗鼓舞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它是桑植白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支绚丽的花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网络、电视娱乐节目的不断丰富,人们对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的兴趣渐渐淡化,加之当地人口的缩减、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老龄化现象的加重,桑植白族仗鼓舞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传承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许多传统武术动作濒临失传,给仗鼓舞的传承造成重大打击。
  桑植白族仗鼓舞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较好的精神探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这支绚丽的花朵,在桑植县政府的领导下,桑植县文广新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他们组织相关人员录制老艺人的舞蹈视频,加强培养优秀的仗鼓舞传承人,并对仗鼓舞的动作套路、相关曲目在全县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系统整理,以文字、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记录和保存,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存档建库;不仅如此,他们在民间举办各种文艺展演和广场舞比赛等活动对仗鼓舞进行普及和宣传,并在部分中小学将仗鼓舞纳入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真正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尤其在白族仗鼓舞先后列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文化部门和桑植白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仗鼓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目前,白族仗鼓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从长远看,笔者认为,白族仗鼓舞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还任重道远,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第一,仗鼓舞技艺的传承、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和影像资料的拍摄,存档建库都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然而资金的缺乏和人才的短缺已成为仗鼓舞发展的首要问题。第二,仗鼓舞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在仗鼓舞原有传统动作的基础上,结合仗鼓舞自身的特点,不断提炼、发展新的动作元素,使仗鼓舞的动作元素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表演不仅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更要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必会滞后不前,与时代脱节,难以发展。第三,仗鼓舞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必需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专业演员和业余群众全民参与,从娃娃抓起,如没有政府部门的领导,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没有后续接班人的跟进,白族仗鼓舞也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保护和持续性发展。
  结语
  总之,桑植白族仗鼓舞,作为白族古今一脉承载的民间舞蹈,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而根基弥壮,无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白族人们喜爱。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研究》(课题批准号:17YBA228)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谷俊德.白族杖鼓舞探源[N].张家界日报,2006-7-10.(第3版)
  [2]谷利民.桑植白族博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J].艺海.2009(3).
  [4]朱立露.湖南桑植白族仗鼓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5]黄晓娟.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形态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李鑫,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基训和剧目创作。
其他文献
宣莲  春天想宣莲,玉肤露水面。小荷尖尖角,蜻蜓舞翩跹。  夏日想宣莲,姹紫嫣红遍。花苞次第开,壮藕润泥鲜。  秋风想宣莲,采莲云溪边。莲蓬溢香乳,醉倒南浦汉。  冬夜想宣莲,残荷迷雪片。誓保冰洁身,缱绻待来年。  素手欲采莲,浮萍曳枝叶。碧蓬尤阳伞,但疑见许仙。  花无百日好,根深思前贤。未近已闻香,断藕丝还连。  残荷身虽贱,痴心复贞坚。无畏炎寒逼,流芳颂情癫。  莲有痴痴意,夜夜思君甜。白首
期刊
卿安,字若素,号谷山,湖南隆回人。湖南省工笔画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宣和画社社长、职业书画家、书画评论家。2001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2013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画学唐宋元,书师陈忠康、鲁大东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业已举办五届全国国画公益班、七届长沙市图书馆公益书画班。曾参加展览2013年东莞日报画院四人展、2014年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画院个展、山
期刊
赵子牧,1974年生于河南南阳邓州市,别署剑龙、阿龙,字贤丁,号小闲斋主人。师从于著名书法家魏良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东方书法艺术研修院副秘书长、贵州文人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石鼓书画院院士、贵州省河南商会艺术顾问。作品入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选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暨隶书创作论坛、第一届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展览、西泠印社首届楹联大展。曾在全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初以来东西文化交流大背景和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的现实情境中,考察雷圭元、庞薰琹的艺术实践,重新审视两者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颇具意义。他们作为以实用美术用于救国的先声者、会通中西的思想者、宏阔视野的教育者、知行合一的履行者,对促进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的传播、探索设计产销业前进方向、推进人才培养等诸方面都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价值与启迪意义。  关键词: 雷圭元 庞薰琹
期刊
牛富强,生于山西芮城。先后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油画学会理事、临汾市油画学会副会长。作品曾入展第二届中国静物油画展、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最绘画”第三届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逐梦·威海”全国风景静物油画作品展、“万象”百位当代艺术家原创作品收藏展、山西省第六届油画艺术展、山西省第四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降临·山西新一代
期刊
姚茂椿在2016年所写的《过年》结尾有:“年过了 再年轻的村落/也会剥离一些往事/我们把可望不可即的想象/弃于年头岁尾 而明年的青草/又会把这一切覆盖/来年 又将重新鲜嫩”,这首诗可为姚茂椿全部诗歌创作做注。“过年”是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集结着人们忙忙碌碌之余的最大幸福与狂欢。而这首诗是“复调”口吻,还流溢出作者拂拭不去的无奈和悲哀,“年年岁岁‘年’相似”的“轮回”意识、人生又将老去一圈
期刊
颜家龙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有幸与颜老成了同事。当时他是我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我们住在同一个院子里边,成了前后楼的邻居。那时我会经常到颜老家里小坐,于是他常常给我讲一些他学书法的故事:他的叔父颜昌峣先生是民国时期湖南知名的书法家。他从七岁开始就给叔父磨墨,那时磨墨可不是磨一小缸,一磨就是一大缸,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就这样他守在他叔父身边,一边磨墨一边看着叔父写书法,时间久了耳濡目染,
期刊
钟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台州书画院研究员、黄岩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岩青云间书法艺术学校校长。作品参展入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大字展、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优秀作品展、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作品展、
期刊
刘忠(1893-1979),字性诚,号桃李芬芳楼主人、竞爽校碑楼主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著名书法家、碑版鉴定家、音乐教育家。  刘忠先生自幼酷好书法,然求师多门,未有所得,后拜张延厚为师,方有所悟。先生在其《学书过程自述》中有云:“我自幼年好弄笔墨,因家贫不得古碑善本而临摹,待到中学当教师时才临《龙门二十品》,但不知用笔,以后遇许多书家,稍得悬肘腕之法,下画日有进境,经先师张伯未翁教学汉隶
期刊
小引  王尚辰为晚清合肥诗坛耆硕,与徐子苓、朱默存有“庐阳三怪”之目,又是淮军名将、吴保初之父吴长庆挚友。王尚辰书法学颜鲁公,有功力,与何绍基、张裕钊相切劘。王尚辰诗集时有所见,其书法真迹难得一见。在庐江县见到王尚辰《嘉平朔日赴庐江送吴小轩葬》这件诗轴大卷,很是惊喜。细细品读全轴共存诗22首,多涉及淮军名将吴长庆家世、功业及作者与庐江吴氏三代交游。尤其诗中叙及庐江吴氏三代人在晚清四十年不同寻常的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