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词语教学精彩
叶圣陶先生的诗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出了品析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品析词语,首先是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言语训练。笔者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结合学情,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呈现如下:
一、组一组。组出精彩的教学开端
关键词:荒凉富饶
师:(板书“北大荒”的“荒”)同学们,你们能想到哪些词?
生:荒凉。
生:荒无人烟。
师:在你的印象中,怎样才是荒无人烟的?
生:一眼望过去看不到一个人影。
生:除了看不到一个人,也听不到人说话的声音,到处都是野草。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不仅有画面,有声音,都能把荒凉拍成电影了。
师:讲得真好。我们来看“烧”,“烧”可以换成什么偏旁,组成另一个词?
生:换三点水,变成“浇”,浇水、浇花。
生:换“日”字旁,变成“晓”,晓得,春眠不觉晓。
生:加“食”字旁,变成“饶”,富饶、求饶、饶命。
师:什么叫富饶?
生:有很多很多。
师:可以是……
生:稻子、麦子很多很多。
师:多得怎么样?
生:稻子、麦子很多很多,像小山一样。
生:玉米、土豆、高梁很多很多,多得到处都是。
师:(在“荒凉、富饶”下画线)能用画线的词围绕课文说一句话吗?
生:北大荒是荒凉的。
生:北大荒是富饶的。
生:咦!老师,北大荒怎么会又荒凉又富饶呢?
师:你真会思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后告诉老师,在你眼里北大荒究竟是怎样的。
反思: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上应该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要能和教学内容发生自然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我抓住“荒”字展开教学,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对词语所要表现的事物外部表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很快地掌握生词和学习到其他与生词有相关联的词语。
我根据学生组的词“荒凉”和“富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对词语的初步感知进入文本的学习,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阅读,北大荒在学生眼里并不是荒无人烟的,而是有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梁,各种各样在秋天收获的果实。那么,人们为什么说北大荒是荒凉的呢?它是富饶、美丽的呀!学生放飞了想象,思考充满了张力。
由此可见,组词不仅仅是“识字”的过程,更是精彩教学的开端。
二、画一画。画出秋天的快乐
关键词:顶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在雨中玩的经历吗?感觉如何?当下雨刮风时,你们会千什么?
生:我会迎着风向前走,感到好开心。
师:“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你们能上来画一画吗?画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能。(画出小鱼迎着水游)小童真调皮,迎着水在水中不动呢。
生:小鱼很自由,很快乐。
师:真自由快乐。你能读出小鱼的快乐吗?
反思:机械地理解“顶”,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快乐的生活体验,与小鱼的快乐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三、想一想,想出秋天的绚丽
关键词:一碧如洗流云五彩斑斓
师:“天空一碧如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天空就像洗过一样碧蓝碧蓝的。
师:天空洗过了,蓝得怎样?
生:天空这时蓝得很干净,蓝得没有其他的东西。
师:傍晚出现了云。这时出现的云会是怎么样的?
生:云在慢慢地飘,在蓝蓝的天空下显得更加白了。
生:云还会长长的。
师:此时的云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表示,那就是……
生:几绺流云。
师:流云好像一个魔术师,会变好多颜色,有哪些?在课文中画出来。从这么多颜色中你知道了什么?还会有哪些颜色?
生:(学生画出“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老师,我发现流云的颜色很多很多,还有银白、金黄、土黄、粉红。
生:还有淡紫、火红、草绿……
师:此时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么多的颜色吗?
生: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色俱全、万紫千红、五光十色……
师:这么美的色彩,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仔细看一下,这些色彩变得怎么样?它们之间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顿号)能换成逗号吗?
生:流云的颜色变得很快,不能换。因为前面有个词语“转眼间”,就是说,一眨眼的工夫就变了。
师:这么快的速度,让你想到了什么成语?
生:瞬息万变、千变万化、变化多端
师:这么快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
(指导生朗读)
生:老师,刚才说流云美,“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现在流云变化快,我想说一句。
师:哦,什么句子?请你说说看。
反思:对这一段写景文章的教学,教师最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欣赏课,或者上成资料展示课,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实践。又或者是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好像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景物的美。我想,我们应该让学生做读书的主人,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把积累迁移当做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展开联想、想象,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四、尝一尝,尝出秋天的富饶
关键词:热闹非凡
师:说说榛子的味道。北大荒还有什么?
生:好吃。真香啊!北大荒还有大豆、高梁、玉米、稻子……
师:这么多果实凑在一起了,多热闹呀。大豆为什么会发出笑声?高粱为什么会演唱起来?
生:它们成熟了。
生:它们觉得今年丰收了,想告诉农民伯伯。
师:能描绘出它们的声音吗?
生:大豆豆荚在“咯咯”地笑。
生:一阵阵风吹过,成熟的豆荚就发出“簌簌”的声音,就好像在“咯咯”地笑。
生:红红的高粱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晃动着脑袋,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唱歌呢!
师:北大荒的景色这样美。庄稼又丰收了。人们的心情会怎样?
生:农民伯伯的心里高兴啊、激动呀,感情就像燃烧的火一样热烈。
生:农民伯伯还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也像这榛树的叶子一样红红火火的。
反思: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应该引导学生进人到具体的文本环境中加以感悟、体会,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进行的对话服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蕴含着作者丰富感情的词语,结合想象力的锻炼,进行言语的实践,感受其情感。
五、读一读,读出学文的收获
关键词:秋天真美
师: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想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生:(读。突出“真美”)北大荒不是荒凉的,有蓝蓝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
师:这是景色美。
生:有高梁,有大豆、榛子……
师:北大荒的物产富饶。从荒凉到富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生:是人们。
师:对,是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景美物丰的北大荒。
生:(齐读)
反思:北大荒的秋天,美的仅仅是这些景物吗?为什么要加上“秋天”呢?难道北大荒在别的季节不美吗?“天空、小河”在其他季节应该也很美。但是,“原野”只有在秋天才会显得最美——但这种美不是自然景观之美,而是作物丰收之美,就如第5自然段介绍秋天的丰收一样。所以,课文介绍北大荒的秋天,不仅强调它的景观之美,还在于它有丰收的作物。因为我们知道,北大荒以前很荒凉,但现在它变得富饶丰裕,而这一变化在秋天最能体现。那这“丰收之美”是怎么来的呢?是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北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学生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学习了该文,学生收获到什么?是文本留给他们关于北大荒的秋天的一幅幅精美画面,是散发出诱人香味的累累硕果,但美的不仅仅是以上景物,还有劳动者的勤劳、智慧……是永不磨灭的对北大荒的记忆。
(责编:黎雪娟)
叶圣陶先生的诗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出了品析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品析词语,首先是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言语训练。笔者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结合学情,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呈现如下:
一、组一组。组出精彩的教学开端
关键词:荒凉富饶
师:(板书“北大荒”的“荒”)同学们,你们能想到哪些词?
生:荒凉。
生:荒无人烟。
师:在你的印象中,怎样才是荒无人烟的?
生:一眼望过去看不到一个人影。
生:除了看不到一个人,也听不到人说话的声音,到处都是野草。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不仅有画面,有声音,都能把荒凉拍成电影了。
师:讲得真好。我们来看“烧”,“烧”可以换成什么偏旁,组成另一个词?
生:换三点水,变成“浇”,浇水、浇花。
生:换“日”字旁,变成“晓”,晓得,春眠不觉晓。
生:加“食”字旁,变成“饶”,富饶、求饶、饶命。
师:什么叫富饶?
生:有很多很多。
师:可以是……
生:稻子、麦子很多很多。
师:多得怎么样?
生:稻子、麦子很多很多,像小山一样。
生:玉米、土豆、高梁很多很多,多得到处都是。
师:(在“荒凉、富饶”下画线)能用画线的词围绕课文说一句话吗?
生:北大荒是荒凉的。
生:北大荒是富饶的。
生:咦!老师,北大荒怎么会又荒凉又富饶呢?
师:你真会思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后告诉老师,在你眼里北大荒究竟是怎样的。
反思: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上应该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要能和教学内容发生自然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我抓住“荒”字展开教学,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对词语所要表现的事物外部表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很快地掌握生词和学习到其他与生词有相关联的词语。
我根据学生组的词“荒凉”和“富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对词语的初步感知进入文本的学习,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阅读,北大荒在学生眼里并不是荒无人烟的,而是有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梁,各种各样在秋天收获的果实。那么,人们为什么说北大荒是荒凉的呢?它是富饶、美丽的呀!学生放飞了想象,思考充满了张力。
由此可见,组词不仅仅是“识字”的过程,更是精彩教学的开端。
二、画一画。画出秋天的快乐
关键词:顶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在雨中玩的经历吗?感觉如何?当下雨刮风时,你们会千什么?
生:我会迎着风向前走,感到好开心。
师:“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你们能上来画一画吗?画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能。(画出小鱼迎着水游)小童真调皮,迎着水在水中不动呢。
生:小鱼很自由,很快乐。
师:真自由快乐。你能读出小鱼的快乐吗?
反思:机械地理解“顶”,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快乐的生活体验,与小鱼的快乐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三、想一想,想出秋天的绚丽
关键词:一碧如洗流云五彩斑斓
师:“天空一碧如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天空就像洗过一样碧蓝碧蓝的。
师:天空洗过了,蓝得怎样?
生:天空这时蓝得很干净,蓝得没有其他的东西。
师:傍晚出现了云。这时出现的云会是怎么样的?
生:云在慢慢地飘,在蓝蓝的天空下显得更加白了。
生:云还会长长的。
师:此时的云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表示,那就是……
生:几绺流云。
师:流云好像一个魔术师,会变好多颜色,有哪些?在课文中画出来。从这么多颜色中你知道了什么?还会有哪些颜色?
生:(学生画出“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老师,我发现流云的颜色很多很多,还有银白、金黄、土黄、粉红。
生:还有淡紫、火红、草绿……
师:此时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么多的颜色吗?
生: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色俱全、万紫千红、五光十色……
师:这么美的色彩,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仔细看一下,这些色彩变得怎么样?它们之间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顿号)能换成逗号吗?
生:流云的颜色变得很快,不能换。因为前面有个词语“转眼间”,就是说,一眨眼的工夫就变了。
师:这么快的速度,让你想到了什么成语?
生:瞬息万变、千变万化、变化多端
师:这么快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
(指导生朗读)
生:老师,刚才说流云美,“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现在流云变化快,我想说一句。
师:哦,什么句子?请你说说看。
反思:对这一段写景文章的教学,教师最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欣赏课,或者上成资料展示课,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实践。又或者是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好像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景物的美。我想,我们应该让学生做读书的主人,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把积累迁移当做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展开联想、想象,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四、尝一尝,尝出秋天的富饶
关键词:热闹非凡
师:说说榛子的味道。北大荒还有什么?
生:好吃。真香啊!北大荒还有大豆、高梁、玉米、稻子……
师:这么多果实凑在一起了,多热闹呀。大豆为什么会发出笑声?高粱为什么会演唱起来?
生:它们成熟了。
生:它们觉得今年丰收了,想告诉农民伯伯。
师:能描绘出它们的声音吗?
生:大豆豆荚在“咯咯”地笑。
生:一阵阵风吹过,成熟的豆荚就发出“簌簌”的声音,就好像在“咯咯”地笑。
生:红红的高粱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晃动着脑袋,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唱歌呢!
师:北大荒的景色这样美。庄稼又丰收了。人们的心情会怎样?
生:农民伯伯的心里高兴啊、激动呀,感情就像燃烧的火一样热烈。
生:农民伯伯还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也像这榛树的叶子一样红红火火的。
反思: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应该引导学生进人到具体的文本环境中加以感悟、体会,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进行的对话服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蕴含着作者丰富感情的词语,结合想象力的锻炼,进行言语的实践,感受其情感。
五、读一读,读出学文的收获
关键词:秋天真美
师: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想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生:(读。突出“真美”)北大荒不是荒凉的,有蓝蓝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
师:这是景色美。
生:有高梁,有大豆、榛子……
师:北大荒的物产富饶。从荒凉到富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生:是人们。
师:对,是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景美物丰的北大荒。
生:(齐读)
反思:北大荒的秋天,美的仅仅是这些景物吗?为什么要加上“秋天”呢?难道北大荒在别的季节不美吗?“天空、小河”在其他季节应该也很美。但是,“原野”只有在秋天才会显得最美——但这种美不是自然景观之美,而是作物丰收之美,就如第5自然段介绍秋天的丰收一样。所以,课文介绍北大荒的秋天,不仅强调它的景观之美,还在于它有丰收的作物。因为我们知道,北大荒以前很荒凉,但现在它变得富饶丰裕,而这一变化在秋天最能体现。那这“丰收之美”是怎么来的呢?是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北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学生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学习了该文,学生收获到什么?是文本留给他们关于北大荒的秋天的一幅幅精美画面,是散发出诱人香味的累累硕果,但美的不仅仅是以上景物,还有劳动者的勤劳、智慧……是永不磨灭的对北大荒的记忆。
(责编: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