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领袖迷中餐
1972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用筷子享受中餐的镜头,瞬间传遍西方各个角落。于是,中餐陡然开始在西方走俏,中餐馆亦如五月的蘑菇花一般地开满西方城市的每一条大街。
1999年,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访问英国期间,英国政府举办的国宴招待会居然是全席中餐。末了散席时,英首相布莱尔高调吩咐工作人员,桌上那盘剩下的茄汁大虾千万别丢掉,他早就惦记着打包带回家,第二天全家人煮面吃。聪明的布莱尔即席耍的这一花絮,不仅博得中国客人开心的笑容,同时秀出了自己对中餐及中华文化的熟识及赏识。
中餐,自清代漂洋过海的华工于美国开设“杂碎馆”起,百多年来籍着中华文明不断地深入西方,如今,没光顾过中餐馆,不会用筷子的西方大都市民众,实属凤毛麟角。于是中餐字汇,诸如:“点心”、“炒锅”、“炒面”、“豆腐”等等,便融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用语里,而“杂碎”、“豆腐”,因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便饭”,已被英国牛津大词典收录其中。不过,海外中餐馆的上菜程序为了适应老外的饮食习惯.“中为洋用”地进行了改革。客人一进门首先引导他们落坐,业界的行话称为带客人“上床”,接着将餐巾铺在客人腿上,叫做给鬼子“盖被”。
豆腐西征
如今中华古典文明豆腐,在西方已成为不仅是中餐馆的招牌菜,甚至一些西餐馆亦与时俱进地开发出洋式豆腐佳肴。豆腐古时的名称是“菽乳”,又称“黎祈”,至唐朝始正式称为豆腐,曾数度成为贡品。
唐肃宗天宝10年(西元757年)鉴真和尚东渡传法,豆腐的制作技术一并传入日本。迄今,日本豆腐业界一直尊奉鉴真和尚为日本豆腐的祖师爷。宋朝时豆腐技术再传入朝鲜。到了19世纪中叶,经由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将豆腐技术辗转带入欧洲、美洲。20世纪时,豆腐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食品。豆腐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制作工艺一代代地改良,烹饪技巧一代代地花样纷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豆腐文化”,成为世界美食中的一朵奇葩。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豆腐是穷人的肉食”。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价格比鸡鸭鱼肉便宜许多,升斗小民吃不起红烧肉、糖醋鱼,豆腐、豆干所提供的营养价值绝不逊色大鱼大肉。西方人对于豆腐价值的认识未开化之前,觉得豆腐、豆芽这些玩意儿都是穷人的“下水”,哪里比得上西人吃的牛排、火腿高尚。然而最近30年来形势发生了180度的逆转,每天离不了牛排、火腿的美国人,开始认识到下层糙食豆腐原来是极好的健康宝贝。美国胖子之多名列世界第一,许多人皆怪罪为麦当劳干的好事,是快餐催肥了美国人。其实不能完全让麦当劳背黑锅,一部分责任应“怪罪”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1743-1826)。1784年时杰弗逊曾到法国谈判商务,第二年接任驻法大使,在法国待了五年多。由于杰弗逊十分贪婪法国美食,待其入主白宫后,便礼聘法国大厨主理白宫厨政,从此美国政野的餐桌便一直由法国菜当家,薯条在美国即被称为”法国薯条”。
克林顿吃豆腐
一百多年前,西方帝国主义以兵舰、大炮开启了中国大门,如今中国人则以豆腐、豆芽回敬西方。帝国主义炮舰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痛苦和奴役,而中国的豆腐则向西方奉献了美食和健康。以德报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豆腐以前被西方人称作“中国起司”,豆腐最初英译为“Beancurd”,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文词汇一路走俏西方,于是洋人运用起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夜间便将豆腐“TOFU”无师自通地朗朗上口了。不久前,英国路透新闻社从美国华盛顿发出一条“秘闻”,告白天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因心脏病的困扰,御医为他下了“最后通谍”,必须改变贪食薯条和汉堡包的恶习,要求他多进食一些营养卫生且能抑制动脉硬化的豆腐。克林顿的体重达22 5磅,吃豆腐成为其减肥的法宝。克林顿“吃豆腐”,并不是啥影响国际政治大略的新闻,但它却表达了一个明确的事实,就是西方人及西医眼中,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何等的健康有益。
实际上1999年10月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将黄豆尤其是黄豆所制成的豆腐,列为“具有减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险”的健康食物。此时起,“吃豆腐”的风气便在美国大行其道,超市及中国城的豆腐档每日供不应求。当美国的肯德鸡、汉堡包和薯条等痴肥食品充斥世界各地的今天,中国古老文明的豆腐,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美国,并以高蛋白、高纤维、低热量、低胆固醇的显著优点,成为举世公认的保健宝典。据美国市场调查,过往的10年里,豆腐的销售量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着。1999年,美国豆制品销售额已突破20亿美元,到了2005年,全美一千多家生产豆制品的工厂中,供应鲜豆腐者达七百多家。
美国人吃豆腐很有一套中西结合的经验,他们除了照搬中华料理的菜谱外,还“研发”出许多西餐豆腐食谱。譬如:前菜豆腐、沙拉豆腐、铁板豆腐、甜品豆腐,等形形色色。一些快餐店更是别具匠心地创制了“豆腐素烤鸭”、“豆腐蛋糕”和“豆腐雪糕”,深受老美的喜爱。
豆腐文化在西方
吃豆腐热浪中难免花絮缤纷,去年感恩节时一场豆腐大战曾席卷美国。事由起因是,《GetFuzzy》是一部老少成宜的畅销连环漫画集,创刊于1999年,主题是籍两个主角暹罗猫Bucky与杂种狗Satchel的故事,用它们来冷嘲热讽社会上各种光怪陆离的现实。该漫画每天刊登于全美450份报章上。去年临近感恩节时,暹罗猫Bucky决意大义凛然地坚持传统,一定耍享用真正的火鸡大餐,然而另一个主角杂种狗Satchel.却偏要新潮地吃什么豆腐素鸡。一时间,猫狗之间火爆的豆腐与火鸡战争,引得美国读者雀跃。流行漫画上豆腐的战争,亦随之成为美国肉食者与素食者间开战的导火索。
另一则引人注目的花絮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二战期间曾率领盟军击败了德国纳粹,战后曾连任第34、35两届美国总统。睿智严明的他一向以刚毅著称,然而这位硬汉,平日里待人接物的性格却极为仁慈宽厚。最近,在其当选为历史上10位最佳美国总统之一时,史学家对其一生业绩盖棺论定的结论非常简洁:“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意志坚如利剑,但他的心肠却温柔得如同豆腐。”此仁慈之心的评语源自中国成语:“老鸦嘴,豆腐心。” 说到吃豆腐,前不久国际影星章子怡惹了一起“豆腐绯闻”。那是章小姐应法国品牌Christian Dior之邀,赴巴黎出席时装秀。由于章小姐初学英语,在接受媒体的“狂轰烂炸”下,不免常发生一些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状况。在时装开幕秀的酒宴上,一位西方影视记者抓紧机会贴身采访时,询问了章小姐如下问题:“你在下一部新片中,将‘要’扮演什么角色?”章小姐一时没能反应过来对方“要”的意思,立即着急地反问:“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岂料,当时围绕于四周的西洋男士们绝非省油的灯,立即打趣地异口同声回应道:“I Want You(我要你)”。一时间引起哄堂大笑,可怜的章小姐发现情况不妙,顿时一阵羞怯,知道自己被“吃豆腐”了。此八卦亦成为Christian Dior时装秀的头条趣闻。
吃豆腐专著热卖
争吃豆腐的热潮自然亦引发西方科学家的“秀”欲,近年来学者、专家倾巢而出,诸如:“豆腐营养价值研究报告”、”豆腐的健美及健身宝典”等等,一窝蜂地充斥坊间。专门介绍“吃豆腐”的食谱及如何烹调的书刊,更是汗牛充栋。这些跟风的作品中,有一本独树一帜的专著,是由国际著名的素食倡导者黑格尔女士(Louise Hagler)所著,名为《豆腐西征》(TofuGoes West)。该书内容详尽,除了阐述豆腐的营养和多姿多彩的烹调技艺外,还特别花了相当篇幅娓娓道来豆腐的起源和有趣的典故。
流行的《华盛顿明星报》,对于美国人的豆腐热曾刊出专文,称:“豆腐如早前从欧洲传入的起司一样,已成为美国人餐桌上最爱的食品。”《经济展望》杂志则预言:“在未来的10年里,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商品不是汽车、电视机等电子产品,而是中国人的豆腐。”就连名厨萧特福(Shurtleff)亦不禁兴致勃勃地与一位豆腐师傅合作,搜罗了坊间有关豆腐的点点滴滴,编纂成一部《豆腐大观》(The Book of Tofu)。问世后竟然大发利市,至今已再版24次,销量直逼50万册。为了不让厨师专美,名医巴纳(Neal Barnard)亦出版了一部:《养生食品一一新类食品如何拯救你的生命》(Food for Life:How the New Food Group CanSave Your Life),该书主题便是宣讲中国豆腐的药用价值。另一位作家鲁宾斯(John Robbins),更适机推出《食品革命》(The Food Revolution)著作,其中心思想便是不厌其烦地告白天下:“豆腐是世界上最美味可口的佳肴。”
不过西方人这番“吃豆腐”热的背后,令华人“偷着乐”的是,西方人尚不明了中国人“吃豆腐”一词内涵的文化典故。
中餐馆应抓住豆腐良机
时下,西方人一窝蜂“吃豆腐”方兴未艾,中餐馆里的“麻婆豆腐”、“红烧豆腐”、“椒盐豆腐”等,都成为老外常点的招牌菜。不过海外中餐馆的“豆腐宴”,为了照顾西洋人喜清淡的口味,特做了“中为洋用”的改革,就是少辣少盐的同时加上了酸甜口感,因为酸甜已成为老外心目中中餐的代名词。在著名旅游圣地夏威夷的Maui岛,豆腐甚至成为招揽游客的一道风景。在该岛游人如织的步行街两旁的餐饮店橱窗里,家家户户都展览着一口注满了水的大玻璃缸,里面悬浮着一方方酷似起司的白色东西。许多西方游客大都对此景观颇好奇,当渴望一探究竟者问明白原来是保鲜豆腐时,他们的双脚不免已经涉足了店内。既来之则安之,于是,这些游客难免被热情的店员说服坐下来品尝一客豆腐宴。
海外的中餐馆自上世纪70年代红火了一把后,到了90年代末期,由于中餐馆在西方国家城市里,处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繁密程度。惨烈血拼竞争的现实下,海外中餐向何处去,早已成为侨界议论的焦点。于是,改革菜单推广健康食谱,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一条出路。事实上,中餐于健康饮食新概念上占有优势,大有文章可做。西方人近年来越来越钟情绿色食谱,减少牛奶、牛肉等高脂肪的摄取,流行多喝豆浆,多吃蔬菜、植物油,素食者越来越时尚。若中餐馆能敏锐地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开发出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低盐的新派菜肴来,以回击西方人眼中,中餐馆是“油腻勺子”的民谚。更可为老人设计出清淡滋补食谱,比如豆腐宴等等。再通过邀请西方营养学家、美食作家品尝和撰写专栏,达到宣传推广的影响力。同时还可大张旗鼓地炒做“品尝中餐有奖征文”活动,深入民间造出声势。这样一来,相信上中餐馆“食得健康,食得美味”,定能成为西方社会主流时尚的“新宠”。只可惜在西方的唐人街,至今无人肯下这番苦功夫。
1972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用筷子享受中餐的镜头,瞬间传遍西方各个角落。于是,中餐陡然开始在西方走俏,中餐馆亦如五月的蘑菇花一般地开满西方城市的每一条大街。
1999年,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访问英国期间,英国政府举办的国宴招待会居然是全席中餐。末了散席时,英首相布莱尔高调吩咐工作人员,桌上那盘剩下的茄汁大虾千万别丢掉,他早就惦记着打包带回家,第二天全家人煮面吃。聪明的布莱尔即席耍的这一花絮,不仅博得中国客人开心的笑容,同时秀出了自己对中餐及中华文化的熟识及赏识。
中餐,自清代漂洋过海的华工于美国开设“杂碎馆”起,百多年来籍着中华文明不断地深入西方,如今,没光顾过中餐馆,不会用筷子的西方大都市民众,实属凤毛麟角。于是中餐字汇,诸如:“点心”、“炒锅”、“炒面”、“豆腐”等等,便融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用语里,而“杂碎”、“豆腐”,因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便饭”,已被英国牛津大词典收录其中。不过,海外中餐馆的上菜程序为了适应老外的饮食习惯.“中为洋用”地进行了改革。客人一进门首先引导他们落坐,业界的行话称为带客人“上床”,接着将餐巾铺在客人腿上,叫做给鬼子“盖被”。
豆腐西征
如今中华古典文明豆腐,在西方已成为不仅是中餐馆的招牌菜,甚至一些西餐馆亦与时俱进地开发出洋式豆腐佳肴。豆腐古时的名称是“菽乳”,又称“黎祈”,至唐朝始正式称为豆腐,曾数度成为贡品。
唐肃宗天宝10年(西元757年)鉴真和尚东渡传法,豆腐的制作技术一并传入日本。迄今,日本豆腐业界一直尊奉鉴真和尚为日本豆腐的祖师爷。宋朝时豆腐技术再传入朝鲜。到了19世纪中叶,经由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将豆腐技术辗转带入欧洲、美洲。20世纪时,豆腐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食品。豆腐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制作工艺一代代地改良,烹饪技巧一代代地花样纷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豆腐文化”,成为世界美食中的一朵奇葩。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豆腐是穷人的肉食”。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价格比鸡鸭鱼肉便宜许多,升斗小民吃不起红烧肉、糖醋鱼,豆腐、豆干所提供的营养价值绝不逊色大鱼大肉。西方人对于豆腐价值的认识未开化之前,觉得豆腐、豆芽这些玩意儿都是穷人的“下水”,哪里比得上西人吃的牛排、火腿高尚。然而最近30年来形势发生了180度的逆转,每天离不了牛排、火腿的美国人,开始认识到下层糙食豆腐原来是极好的健康宝贝。美国胖子之多名列世界第一,许多人皆怪罪为麦当劳干的好事,是快餐催肥了美国人。其实不能完全让麦当劳背黑锅,一部分责任应“怪罪”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1743-1826)。1784年时杰弗逊曾到法国谈判商务,第二年接任驻法大使,在法国待了五年多。由于杰弗逊十分贪婪法国美食,待其入主白宫后,便礼聘法国大厨主理白宫厨政,从此美国政野的餐桌便一直由法国菜当家,薯条在美国即被称为”法国薯条”。
克林顿吃豆腐
一百多年前,西方帝国主义以兵舰、大炮开启了中国大门,如今中国人则以豆腐、豆芽回敬西方。帝国主义炮舰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痛苦和奴役,而中国的豆腐则向西方奉献了美食和健康。以德报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豆腐以前被西方人称作“中国起司”,豆腐最初英译为“Beancurd”,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文词汇一路走俏西方,于是洋人运用起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夜间便将豆腐“TOFU”无师自通地朗朗上口了。不久前,英国路透新闻社从美国华盛顿发出一条“秘闻”,告白天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因心脏病的困扰,御医为他下了“最后通谍”,必须改变贪食薯条和汉堡包的恶习,要求他多进食一些营养卫生且能抑制动脉硬化的豆腐。克林顿的体重达22 5磅,吃豆腐成为其减肥的法宝。克林顿“吃豆腐”,并不是啥影响国际政治大略的新闻,但它却表达了一个明确的事实,就是西方人及西医眼中,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何等的健康有益。
实际上1999年10月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将黄豆尤其是黄豆所制成的豆腐,列为“具有减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险”的健康食物。此时起,“吃豆腐”的风气便在美国大行其道,超市及中国城的豆腐档每日供不应求。当美国的肯德鸡、汉堡包和薯条等痴肥食品充斥世界各地的今天,中国古老文明的豆腐,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美国,并以高蛋白、高纤维、低热量、低胆固醇的显著优点,成为举世公认的保健宝典。据美国市场调查,过往的10年里,豆腐的销售量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着。1999年,美国豆制品销售额已突破20亿美元,到了2005年,全美一千多家生产豆制品的工厂中,供应鲜豆腐者达七百多家。
美国人吃豆腐很有一套中西结合的经验,他们除了照搬中华料理的菜谱外,还“研发”出许多西餐豆腐食谱。譬如:前菜豆腐、沙拉豆腐、铁板豆腐、甜品豆腐,等形形色色。一些快餐店更是别具匠心地创制了“豆腐素烤鸭”、“豆腐蛋糕”和“豆腐雪糕”,深受老美的喜爱。
豆腐文化在西方
吃豆腐热浪中难免花絮缤纷,去年感恩节时一场豆腐大战曾席卷美国。事由起因是,《GetFuzzy》是一部老少成宜的畅销连环漫画集,创刊于1999年,主题是籍两个主角暹罗猫Bucky与杂种狗Satchel的故事,用它们来冷嘲热讽社会上各种光怪陆离的现实。该漫画每天刊登于全美450份报章上。去年临近感恩节时,暹罗猫Bucky决意大义凛然地坚持传统,一定耍享用真正的火鸡大餐,然而另一个主角杂种狗Satchel.却偏要新潮地吃什么豆腐素鸡。一时间,猫狗之间火爆的豆腐与火鸡战争,引得美国读者雀跃。流行漫画上豆腐的战争,亦随之成为美国肉食者与素食者间开战的导火索。
另一则引人注目的花絮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二战期间曾率领盟军击败了德国纳粹,战后曾连任第34、35两届美国总统。睿智严明的他一向以刚毅著称,然而这位硬汉,平日里待人接物的性格却极为仁慈宽厚。最近,在其当选为历史上10位最佳美国总统之一时,史学家对其一生业绩盖棺论定的结论非常简洁:“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意志坚如利剑,但他的心肠却温柔得如同豆腐。”此仁慈之心的评语源自中国成语:“老鸦嘴,豆腐心。” 说到吃豆腐,前不久国际影星章子怡惹了一起“豆腐绯闻”。那是章小姐应法国品牌Christian Dior之邀,赴巴黎出席时装秀。由于章小姐初学英语,在接受媒体的“狂轰烂炸”下,不免常发生一些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状况。在时装开幕秀的酒宴上,一位西方影视记者抓紧机会贴身采访时,询问了章小姐如下问题:“你在下一部新片中,将‘要’扮演什么角色?”章小姐一时没能反应过来对方“要”的意思,立即着急地反问:“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岂料,当时围绕于四周的西洋男士们绝非省油的灯,立即打趣地异口同声回应道:“I Want You(我要你)”。一时间引起哄堂大笑,可怜的章小姐发现情况不妙,顿时一阵羞怯,知道自己被“吃豆腐”了。此八卦亦成为Christian Dior时装秀的头条趣闻。
吃豆腐专著热卖
争吃豆腐的热潮自然亦引发西方科学家的“秀”欲,近年来学者、专家倾巢而出,诸如:“豆腐营养价值研究报告”、”豆腐的健美及健身宝典”等等,一窝蜂地充斥坊间。专门介绍“吃豆腐”的食谱及如何烹调的书刊,更是汗牛充栋。这些跟风的作品中,有一本独树一帜的专著,是由国际著名的素食倡导者黑格尔女士(Louise Hagler)所著,名为《豆腐西征》(TofuGoes West)。该书内容详尽,除了阐述豆腐的营养和多姿多彩的烹调技艺外,还特别花了相当篇幅娓娓道来豆腐的起源和有趣的典故。
流行的《华盛顿明星报》,对于美国人的豆腐热曾刊出专文,称:“豆腐如早前从欧洲传入的起司一样,已成为美国人餐桌上最爱的食品。”《经济展望》杂志则预言:“在未来的10年里,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商品不是汽车、电视机等电子产品,而是中国人的豆腐。”就连名厨萧特福(Shurtleff)亦不禁兴致勃勃地与一位豆腐师傅合作,搜罗了坊间有关豆腐的点点滴滴,编纂成一部《豆腐大观》(The Book of Tofu)。问世后竟然大发利市,至今已再版24次,销量直逼50万册。为了不让厨师专美,名医巴纳(Neal Barnard)亦出版了一部:《养生食品一一新类食品如何拯救你的生命》(Food for Life:How the New Food Group CanSave Your Life),该书主题便是宣讲中国豆腐的药用价值。另一位作家鲁宾斯(John Robbins),更适机推出《食品革命》(The Food Revolution)著作,其中心思想便是不厌其烦地告白天下:“豆腐是世界上最美味可口的佳肴。”
不过西方人这番“吃豆腐”热的背后,令华人“偷着乐”的是,西方人尚不明了中国人“吃豆腐”一词内涵的文化典故。
中餐馆应抓住豆腐良机
时下,西方人一窝蜂“吃豆腐”方兴未艾,中餐馆里的“麻婆豆腐”、“红烧豆腐”、“椒盐豆腐”等,都成为老外常点的招牌菜。不过海外中餐馆的“豆腐宴”,为了照顾西洋人喜清淡的口味,特做了“中为洋用”的改革,就是少辣少盐的同时加上了酸甜口感,因为酸甜已成为老外心目中中餐的代名词。在著名旅游圣地夏威夷的Maui岛,豆腐甚至成为招揽游客的一道风景。在该岛游人如织的步行街两旁的餐饮店橱窗里,家家户户都展览着一口注满了水的大玻璃缸,里面悬浮着一方方酷似起司的白色东西。许多西方游客大都对此景观颇好奇,当渴望一探究竟者问明白原来是保鲜豆腐时,他们的双脚不免已经涉足了店内。既来之则安之,于是,这些游客难免被热情的店员说服坐下来品尝一客豆腐宴。
海外的中餐馆自上世纪70年代红火了一把后,到了90年代末期,由于中餐馆在西方国家城市里,处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繁密程度。惨烈血拼竞争的现实下,海外中餐向何处去,早已成为侨界议论的焦点。于是,改革菜单推广健康食谱,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一条出路。事实上,中餐于健康饮食新概念上占有优势,大有文章可做。西方人近年来越来越钟情绿色食谱,减少牛奶、牛肉等高脂肪的摄取,流行多喝豆浆,多吃蔬菜、植物油,素食者越来越时尚。若中餐馆能敏锐地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开发出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低盐的新派菜肴来,以回击西方人眼中,中餐馆是“油腻勺子”的民谚。更可为老人设计出清淡滋补食谱,比如豆腐宴等等。再通过邀请西方营养学家、美食作家品尝和撰写专栏,达到宣传推广的影响力。同时还可大张旗鼓地炒做“品尝中餐有奖征文”活动,深入民间造出声势。这样一来,相信上中餐馆“食得健康,食得美味”,定能成为西方社会主流时尚的“新宠”。只可惜在西方的唐人街,至今无人肯下这番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