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海之歌》英雄形象分析与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海之歌》是作家金敬迈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根据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文艺理论指导下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欧阳海出身、参军、学习、进步、成长到最后奉献生命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共产主义英雄形象,谱写了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伟大英雄赞歌。小说对欧阳海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示了英雄成长的客观条件(无产阶级出身和部队生活培养)和主观条件(追随革命先烈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生的英雄榜样,强调了作家的阶级意识和政治立场,欧阳海忠于部队、热爱人民、为革命献身的完美革命形象符合党性在现实主义艺术中表现出典型的基本范畴,即反映出时代本质与阶级的关系,然后将塑造典型形象置换为塑造英雄人物。[1]通过分析欧阳海这一英雄人物的成长的动力、成长的现实和理想领导者和成长的力量源泉,揭示欧阳海仇大苦深的阶级仇恨和朴素的阶级意识,从而矢志不渝追随革命先烈的脚印,拥有干革命的虎劲为革命赴汤蹈火,最终能够将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融入骨髓,奉献给党和人民宝贵的生命。
  小说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结合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深厚的阶级感情,朴素丰富的语言,塑造了欧阳海这样一个一心一意为革命的英雄人物典型,读起来极具真事感和艺术感染力,一经发表引起巨大反响,竟一时“洛阳纸贵”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青年读者之间争先传阅。这个鲜明生动、血肉丰满的光辉形象,高度概括了人民解放军的生活风貌,反映了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精神面貌,显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陈毅同志和郭沫若同志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陈毅同志说:“这是一部带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们文学创作史上的一块新的里程碑。”郭沫若同志说:“《欧阳海之歌》是毛泽东时代的英雄史诗,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凯歌,是文艺界树立起来的一面大红旗。”[2](p340)
  一.英雄的成长动力
  贫苦的农民出身,阶级仇恨深似海。用“苦难”二字来形容欧阳海的童年并不为过。欧阳海的童年是在地主阶级压迫下受苦受难的童年:三分冷水田,一亩八分坡地,食不果腹的一家人,大哥被强制替补抽壮丁,在先后冻死饿死四个孩子之后母亲寒冬之中产下欧阳海,为躲避抽壮丁的命运只能以“欧阳玉蓉”的名字示人,甚至留着假辫子。米缸满是清风,空碗映着明月,妈妈牵着小欧阳海和姐姐到街上乞讨,家里的“壮丁捐”加上利钱负债累累,四妹子因饥饿寒冷在大年三十夜夭折,坡上向阳的五分地也被地主刘大斗逼债夺地。欧阳海所有的贫困和苦难都源之于万恶的地主阶级,是其落后、剥削、压迫的残酷本性导致像欧阳海一样千千万万贫苦大众无法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欧阳海的苦难源于万恶的地主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出身的欧阳海,自然是无产阶级培养下的新一代。
  不凡的革命经历,朴素的阶级觉悟。欧阳海并非一出现就是一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他是一个慢慢成长的人物,由愚昧到聪颖,由自大到谦虚,由犹豫到果敢,在接触部队生活的培养和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之前,欧阳海自童年时光就萌发朴素的阶级觉悟。《欧阳海之歌》第一章第四节“天兵天将”,共产党军队扑向老鸭窝,地主刘大斗勾结国民党残余势力躲进太平山一座奇峰老鹰嘴。百姓忌惮刘大斗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共产党军队围剿毫无进展的情况下,年仅九岁的小欧阳海就能够帮助周虎山的共产党侦察军,在崇山峻岭的复杂环境中敏锐抓住刘大斗家的大黄狗逃窜这一线索,为共产党军队剿灭地主残余势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小欧阳海年纪虽小,但内心却无比强大,与其他年长的军队战士相比毫不损色,他自此懂得了枪杆子的重要性:“有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只要我们把这个攥得紧紧的。别说他刘大斗不行,天下的反动派不管谁来,我们也不怕他!”[3](p65)
  无产阶级出身的欧阳海,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金敬迈在创作欧阳海时提到:“必须首先把欧阳海作为一个阶级的化身来写,写出他朴素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写他在社会主义时代兴无灭资斗争中成长,这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欧阳海的本质来。”[4]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破旧入新,欧阳海便是如此,从旧階级社会中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新人,这个新人对地主阶级有着深刻的仇恨心理,对无产阶级自小有着朴素的阶级觉悟,是共产党的天兵天将拯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身上流淌着坚定的无产阶级信念,爱憎分明的阶级情感是塑造英雄人物欧阳海的前提。毛泽东认为:“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5]17当时文学中许多红色经典作品,均以农民阶级为英雄的出身设定,如《红旗谱》中朱老忠,《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杨子荣等等,农民长期处于封建主义和地主阶级的压迫之下,阶级仇恨深刻,另外,农民思想较为单纯,容易接受无产阶级文化的塑造,更愿意看到与自己同样出身的农民英雄。欧阳海的农民出身在小说创作中给予了他成为无产阶级英雄的重要力量和前提。只有像欧阳海这样阶级立场分明,思想单纯坚定的农民英雄,才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英雄的理解和设定。
  二.英雄的现实和理想领导者
  干革命的虎劲,革命青春红似火。“我要当个解放军,为穷人打战”,在欧阳海年龄不够入伍条件时,他的心早已和国家部队紧紧镶嵌在一起。牢记阶级苦恨是拥有忘我战斗精神的前提,作者描写了欧阳海在部队的成长经历,从一个渴望成为英雄,到不断自觉改造、刻苦革命最终超越英雄的成长道路。欧阳海初次来到部队,握在手里的并不是梦寐以求的枪杆子,而是一把砍树的大斧子,《董存瑞的故事》让他向往冲锋陷阵,《百万农奴站起来》的影片让他内心怒气沸腾,内心和现实期待的落差让他连给家人的信都不想寄出去。为了打战未来,如今却只能伐木砍树,指导员曾武军巧借棋局告诉欧阳海:“一切都应该从革命的需要出发,凡是革命工作都是重要的!”[3](p126)最后能让欧阳海将思想扭正是当一百多年前为抗击英国帝国主义誓死坚守战线的一千多位中华男儿的墓碑,“我们决不后退一寸,因为,我们的身后,就是天安门。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这里就是保卫社会主义杀敌立功的前线。”[3](p132)至此,欧阳海才完成英雄成长历程的第一步:“战功我一时也立不上了,可是我要在工建中战斗,在劳动和训练中为人民多立几功”[3](p132)从未打过大锤的欧阳海在打锤比赛中超乎常人之力打出了280锤,庆功晚会的大红花让欧阳海这个年轻的战士开始浮躁起来。然而两次“看家”任务,却让欧阳海得到第二次“成长”,明白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观念,和对党、对人们事业的无限忠诚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战士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为了更好地、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当上班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欧阳海浮出了如何看待荣誉的考验。在一次刺杀师范表演大会中,欧阳海因为落选在对刺练习中以三比零战胜对手后悄悄走开,接受到曾武军的教育:“我们要比对党的忠诚,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从来不和自己的同志比荣誉。”[3](p191)欧阳海开始重新思考:怎么才能当英雄?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这是欧阳海英雄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   跟着英雄的脚印走,为革命赴汤蹈火。部队生活营造了欧阳海英雄成长的外部环境,而现实的中的指导员和革命先烈英雄的英勇事迹却是激励欧阳海的熊熊动力。早在童年时期,周虎山师傅便给欧阳海高大公正的革命战士印象,欧阳海手里的《董存瑞的故事》便是周虎山所赠。部队生活里,指导员曾武军更是以身作则,在山洪爆发之际,为抢救国家精密设备保护连中战士安全用自己受过伤的臂膀忍受锥心之痛,超乎常人的毅力支撑倒塌的房架。曾武军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告诉欧阳海这样一个信念:“或者,为了党的事业战斗;死,为了党的事业献身。……一个党员,不能光看见自己,要眼观全国、胸怀世界。”[3](p227)周虎山和曾武军作为欧阳海现实世界中的指导者和思想教育者,而董存瑞、黄继光、许云峰、邱少云和江姐等战斗英雄和革命英雄便是欧阳海理想世界里革命信念,但是,“欧阳海神话的创 造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他不是生长于血与火的斗争年代,没有在险恶的环境中显示英雄意志力的机会,他不同于许云峰、江姐等英烈,这些人物不仅有独特的展示他们超人性格与意志力的典型环境,同时还有创造一个伟大、独立的民族国家叙事作为依据和依托。”[6]为了弥补严峻环境的不足,作者总是创造出一个个严峻的环境,把和平的军营生活当作战斗生活来写,极力渲染任务的艰巨性、严峻性、重大性,让欧阳海完成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超过常人忍耐力的任务。在工建时,欧阳海争着去搬运组,光着脚扛起一百七八十斤重的大木头满山飞跑,右脚划破了一道两寸长的血口子。别人休息时,他一个人扛完了挤在沟里的五六十根大木头。刘伟城一口气打了二百锤,又瘦又小的欧阳海一口气打了二百八十锤。修路基时,欧阳海不顾身体有病,执意参加,为了节约粮食,欧阳海勒紧裤带,忍受饥饿,支援灾区。欧阳海担心自己不够英雄的资格,总是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他就通过这种自虐式的劳动向他自己、向人们证明他具有与董存瑞、邱少云、江姐同样的超人的意志与毅力,他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英雄。[7]
  三.英雄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无产阶级战士。欧阳海表面上是在部队培养成长,是曾武军悉心指导循循善诱的成长结果,究其本质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成果。曾武军作为人民的子弟兵,本身就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并且他能够按照毛泽东思想的要求去指导欧阳海,面对这样一位新成长的战士,他曾把三本《毛泽东选集》和两本《干部必读》作。小说描述欧阳海对毛泽东思想和著作学习如饥似渴,在得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的消息,欧阳海先是央求战友的母亲寄来,然后自己深夜冒雨赶路到镇上的新华书店排队购买《毛泽东选集》。深夜一点钟,欧阳海披着在新华书店门口借着路灯翻开随身携带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学习到第二天凌晨。可见,当时人们对学习毛泽东思想抱有真诚的热情,凸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表明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生命力,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话语。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言之,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而改变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所以毫不奇怪的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过去遗传下来的种种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8](p182)在小说中,欧阳海正是一个不断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自我改造,深耕自我精神境界,时刻以毛泽东思想要求自己,并践行毛泽东思想的新中国人物形象。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虽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真正深入群众塑造一代新人,却是毛泽东思想的空前的伟大贡献。[9]欧阳海作为一位“新人”的形象出现,其自身有着自发对毛泽东思想学习的需求和渴望,并且能够自觉学习,自我消化,从而通过自身的能力去散播毛泽东思想的力量。小说中写到副指导员薛新文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未经充分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将“骄傲自满”的帽子扣在欧阳海头上,而欧阳海对这个误会和考验的解决方式也正是合理利用了毛泽东思想,“一个是如何开展正确的批评;一个是如何进行自我批评。”“坚持实践第一,注重调查研究,是主席的号召,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态度。”“胸襟坦白,忠实,积极,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以维护人民的利益,革命的利益,是黨性的集中表现。”[3](p380-381)欧阳海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品质正是对过去的一种颠覆,是一代新人超越性品质的体现。欧阳海能够直接从毛主席的著作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并且在部队能打头阵,争先创优,在部队外,能够积极参加公社运动,行侠仗义,做好事不留名。欧阳海,是社会主义时代青年的光辉榜样。
  许多评论家尖锐指出,作品大程度上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不仅在人物塑造上体现了“高、大、全”的倾向,而且在创作方式上也体现了“三结合”的要求,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以及说教式、报告式的文字大量出现,小说有明显的“左”倾向。然而,现代民族国家及新公共领域在兴起之前或兴起之初,往往要通过最能影响群众的媒介物新闻或文艺来制造“想象”,从而吁请国民对“新”伦理话语的认同。[10]在这一阶段,国家意识形态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对文学的各种因素进行体制化和规范化,这种文学形式其政治属性和教化功用,金敬迈所创作的《欧阳海之歌》遵循文艺服务于现实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目的,重视文学的革命功能和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作用。[11]小说多为虚构的作品,而欧阳海作为《欧阳海之歌》小说的人物原型说明,欧阳海并不是统治阶级和作家凭空虚构的人物,而是无产阶级社会所出现的活生生,实实在在的英雄人物。欧阳海作为真实的英雄榜样,无疑对人民大众尤其是新成长的新一代年轻人更具号召力,国家通过小说这一形式进行主流意识传递和国民教育。
  作为一部“红色革命经典”作品,我们既要看到《欧阳海之歌》创作的观念和原则,它所传递传递出来的官方主流意识和教育功用,但它相比其它红色经典小说具有更加诗化的形式、更加单纯的人物关系,它不再仅仅依靠传奇式的英雄书写,而是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并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摸的传奇式英雄人物,而是一个和平常人一样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消化的英雄。我们围绕每个因人物灵魂斗争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均能自然地感受一个人自我锤炼意识形态的过程。而这一切正如金敬迈所说:“我觉得这样写更能显示出这是一块好铁,是如何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在革命熔炉的冶炼中,克服了自己的某些弱点而成为纯钢的。写英雄人物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时代,歌颂伟大的党,歌颂毛泽东思想的无比威力……《欧阳海之歌》出版以来,受到很多同志的热情鼓励,我深深地感到,我在理解我们的战士,学习他们,反映他们上还只是刚刚学步。今后一定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深入火热的斗争,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兢兢业业,不断前进,做一名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员”。[12]   在我们立足当今的视角再读《欧阳海之歌》,依然能感受到小说人物中的强烈生命力,欧阳海的生活态度、阶级立场、思想力量均通过《欧阳海之歌》的文字表现出来。文字是对生活的概括,那么《欧阳海之歌》就符合当时“重点必须放在工农兵身上,更有力地表现积极人物,表现群众中的英雄模仿。”[13]对于新的英雄人物的完美塑造,也是对未来的乐观想象,这是新中国这个时代所塑造出来的人物,也是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愿景。《欧阳海之歌》相比过去紧紧依靠情节推动的小说而言,更加注重对人物的塑造和依靠,这也对文革文学的发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曾把写英雄当作基本目标和规范,如今则是把写凡人當做时尚。崇高的退场和英雄的消解,是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胜利。[14](p270)时代的不同,文化的表征也因此发生改变,我们不应当以今天的标准去评判或全盘否定过去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也许欧阳海身上那种阶级的思想和一味的奉献在当代许多年轻人看来是多么“愚昧”和“夸张”,但有些本质,比如坚强、比如拼搏、比如信念,比如自我成长,比如无私奉献,仍然是消费时代人们所应该思考和具备的优秀品质。我坚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有某种品质应当是值得时代坚守的。
  参考文献
  [1]冯雪峰.英雄和群众及其它[J].文艺报,1953(24):3-7.
  [2]刘滋培编.中国现代文学名作简介[M].甘肃师范大学科研科,1979:340.
  [3]金敬迈.欧阳海之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65
  [4]金敬迈.《欧阳海之歌》的创作与酝酿 [N].《人民日报》,1996(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6]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张文诺.英雄是如何炼成的——《欧阳海之歌》再解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6(2):29-34.
  [8]张文茹.毛泽东思想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82.
  [9]余岱宗.超人英雄的难局——再读《欧阳海之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07):106-112.
  [10]樊国宾.“十七年”成长小说兴起的深度溯因[J].当代作家评论,2002(5):114-120.
  [11]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金敬迈.做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员[J].解放军文艺,1966(4):54-57.
  [13]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J],人民文学,1953(11):1-14.
  [14]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0.
其他文献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经历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我们在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对学习有一种满足感、渴求感与自豪感,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
果农经过树林时,不小心丢下了一个苹果。这正好让外出玩耍的小兔子捡到了。  晚上,小兔子把苹果带回了家,和兔爸爸兔妈妈一道分享了这只苹果。  “吃惯了又苦又涩的野苹果,  从来不知道,原来真正的苹果是如此香甜美味的!”兔爸爸赞叹说。  “我也要种一棵巨大的苹果  树。”小兔子将种子从苹果核里挖出来,一脸兴奋地说。  “把苹果种子撒到土壤里,它  就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兔妈妈在一旁鼓励道。  “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学生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知道。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技巧;语篇 意群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和提高初中
内容摘要:凉山彝族人具有浓厚的勇士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人们口口相授的“尔比尔吉”中,本文通过彝族谚语中有关勇士的描述,从起源、内涵、延伸、改进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彝族人的勇士情结。  关键词:凉山彝族 尔比尔吉 勇士情结  尚武的风气便是一种勇士情结。而谚语在彝地称为“尔比尔吉”,是彝族人口口相传的生活信条,他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自然、钱粮、耕牧、等级、道德、纠纷等众多方面,为一代代彝族人提供了生活的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施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如果把“自主管理”比作一辆车,那么小组建设就是车轮,我们教师就是驾驶这辆车的驾驶员。教师和小组建设是两大核心要素。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自主管理的血液  新课改一直在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职业角色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导演者、思维训练的
我教书带班有了9年。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孩子。然而在身边也难免碰上另外一类学生――“留守儿童”中的 “问题孩子”。  前几年我碰到的一个叫小武的一年级学生,真叫人头痛。第一节课我正在黑板上板书,突然听到后面有哭声。有个叫小红的用双手捂住头,指着小武说:“他用凳子打我头”。只见小武站在座位边,还拿着凳子在那傻笑着。我问他,他也是只笑不答。我发现小红的后脑勺起了一个大包,还出着血。于是,我立即把小许送往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语文是富有情感韵味的人文科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启迪心智、怡人心境的情感漫游过程。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都很重要,情感是孩子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孩子的许多行为就是建立在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笔者认为,在教学的各方面都要对学生注入情感的培养,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并持之以恒,用信念和行动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  白居易说过:
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现代美文的典范,为后人的散文创作树立了标杆。其典范之处表现在主题的多样性、语言的独特性和结构的严谨性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背影 美文 典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层次的《中国现代文学》第4章的选题是《朱自清与<背影>》。这里所讲的《背影》,不是单篇的纪实性散文《背影》,而是以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为书名的散文集,这本集子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