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本着“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和发展差异”的态度,教学中可以善用每位学生的特长以及他的兴趣,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的缺点,让学生每天快快乐乐地到学校来,开开心心地上课,写作业。可能学生表现也许依然不是很优秀,但是,学生和他自己比,肯定会有非常大的进步的,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正文]教育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及学校教育能否真正帮助每一个学生促进发展,这也是一个困扰全球教育的大难题。所有的教师都知道,所教的学生一部分会了,肯定有一些学生学不会,而且教育对象越扩大,学不会的人越多。这部分的学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差生”“后进生”,那是否这些学生就不需要或者不能发展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我本着“多层评价,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出发,努力在数学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发展。
一、在分层教学中关注不同的学生
对于“差异”这两个字我们更应注重“异”而不是“差”,因为“异”代表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而“差”则代表了一种不可能性。人有多种不同的智能,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智能领域的发展不一样,我们要树立学生的终身发展观,让每一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自信、快乐的学习。
在上完小数乘小数的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完成五年级数学综合练习:小丽房间的要装修,长5.1米,宽3.8米,用边长50cm的正方形方砖铺地,每块正方形地砖卖25元,妈妈带了2000元去买地砖够不够?为了节省时间,我让一个班里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台板演。在学生们都在认真去计算时,一个叫玉小龙的男生一直忙着用剪刀在剪纸。这个男生平时小动作很多,讲话多,难以定下来听课做练习题。我心想:等上台的学生板演题目结束后,再让他来讲出答案,看他怎样作答。上台板演的同学最后计算出共需要25×78=1950元,妈妈带去的钱够了。在巡堂时,很多学生都得这个答案。我问得这个答案的同学举手,很多人都举了,玉小龙还在剪他的纸,我就用责问的语气问:玉小龙你算得多少?玉小龙小声地说:我没算。我说:你在忙什么?玉小龙低头小声说着什么。我问:你要说什么?他还是小声地说,但我听清了:妈妈带的钱不够。这时其他学生有笑的,有问:你算得多少?玉小龙涨红脸说:就不够。我走到他的面前,看到他拿中方格的本子一列列的剪,每个格都标上50cm,顿时明白了他的思路,赶紧让他把剪下的纸拿到展示台投影出来,并让他来说明:5.1m铺这样的方砖最后还0.1米时,还需要一块,所以铺5.1m用11块,同样铺3.8米用8块,一共用11×8=88块,所以我认为妈妈带去的2000元不够。玉小龙刚说完其他学生就议论开了,大部分学生认为有道理,我也肯定了他的这种思路。就在同学们纷纷夸玉小龙的时候,上台板演的学生说:用不到88块,81块就够了,因为可以把方砖割开补到不够的地方。学生的思维一下被点着了,都去讨论,恰好下课的时间到了,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思维还在反思课堂上对玉小龙的态度上:老师用定势的目光看待“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课堂上不按老师的意图和要求去做,就是开小差,如果换是一个“好”的学生有这样的行为,老师是否还是这种态度呢?学生智慧各有所长,有的在思维上,有的动手操作很强。每一位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能在学生们钦佩的目光中,在老师的高度赞赏下,将使其摒弃了“我不是学数学的料子”的观念,在数学的学习上能够“抬起头来起路”,激发了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由此,老师必须创造机会,抓住契机,让每个有特长和潜能的学生都能脱颖而出,夺魁夺奖,发现真实的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其自我的内驱力,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角度解答题目
思维的空间是多维的、多角度的。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在使用分层测试卡时,适时的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发散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解题的思路。
“认识比同步检测”其中同学们在一题填空题“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三份(如图),乙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5,与丙的面积比是( ),丙与乙面积的比是( )。”错得比较多。这是一道比的知识与几何知识综合应用的题目上,同学们第一次做这种题型,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难度比较大,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本来讲评前,只想引导从份数比的角度讲评。但在讲评时,我说了一句话“这是一道难题,下面我们对第一空进行探讨,看谁的方法能让大家喜欢?”
讲评的开始,我先对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进行复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图中S甲+S乙=S丙=1/2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了这个知识的铺垫,同学们开始发表自己的解法:首先发言的是班里的智多星梁同学:先求出S甲=1/2-1/5=3/10,所以S甲:S丙=3/10:1/2=3:5。
老师点评:这是从分数的角度对这道题进行探究,思路很清晰,很好。
班里的小百灵黄同学第二个发表意见:我可以假设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是50,那么S乙=50×1/5=10,S丙=50×1/2=25,S甲=50-25-10=15,所以S甲:S丙=15:35=3:5。
老师点评:我很欣赏黄同学的解题的方法。这道题难就难在没有给出平形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对于这种题目就可以用假设的办法来解决,就显得比较容易。我们叫这种做法为“无中生有法”,我向同学们推荐这种解题的方法。
班里思维敏捷的李同学说:老师,我可以增加一条辅助线,作斜边的平行线,把S丙分成两个部分,大的部分与S甲相等,小的部分与S乙相等,所以小的部分与S乙相加得1/5×2=2/5,剩下的部分就是1-2/5=3/5,所以S甲等于3/5÷2=3/10,S甲:S丙=3/10:1/2=3:5。 老师点评:这个解法正确,思维清晰,解题思维的跳跃性很强,很厉害!
爱发言的小敏说:老师,这个解法还可以这样理解。S甲+S乙=S丙=1/2平行四边形面积,所以,把S丙等于S甲与S乙的总和,把S丙变成S甲与S乙,这时就有2个S乙,2个S甲。
老师点评:多巧妙呀!这是运用了置换的策略来解题,然后怎样解答?
想像力丰富的小滔子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乙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5,可以写成比的形式。S乙;S平行四边形=1:5,把前后项扩大后就变成S乙:S平行四边形=2:10,也就是把S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10份,S乙就有这样的2份,S丙就有10÷2=5份,S甲就有5-2=3份,所以S甲:S丙=3:5。
老师点评:非常棒!把老师想要讲解的思路讲出来了。小滔子从份数比的角度解了这道题。
通过教师的启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享受学生数学课的美妙。
三、关注差异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本着“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和发展差异”的态度,可以善用每位学生的特长以及他的兴趣,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的缺点,让学生每天快快乐乐地到学校来,开开心心地上课,写作业。可能学生表现也许依然不是很优秀,但是,学生和他自己比,肯定会有非常大的进步的。我根据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一张“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包含了学生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上课方面的、纪律的、卫生等方面,每个小项都有得分栏和扣分栏,做得好就在该栏上标上“正”字的笔画,同样扣分栏也是这样做。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说明了意图,希望得到家长们的配合,家长们都表示能通过这张“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
班上有一个男生叫薛玉良,在家里是一个乖孩子,在学校却是另外一个人,接受能力不差,但作为一个六年级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过老师的课,专惹别的同学;在家里是一个乘孩子,在班里经常动手打人,同桌经常不是这青就是紫,班主任无可奈何只能让他一个人单独坐;课间与师长很有礼貌,老师叫到办公室,教育他,他低头认错,态度诚恳,头点表示改正,但一回到班级里,又变回老样子为所欲为。说明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合力不足,因而在实施这项实验中,我比较注意薛玉良的表现。在实验初期,与他的家长做了交流沟通,让家长督促薛玉良每天把“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交给老师对他每天的学习生活进行评价。每天我都会在他的评价表上做加分、扣分的记录,对做得的方面和做得不好的方面都写上评语,并要求家长看完后,对薛玉良每天学习生活的进行反省总结。刚开始时,纪律扣分的比较多,他也不高兴,不情愿拿“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来让我进行评价,但他有一个亮点就是能在家长指导下认真的完成作业,所以我都会在评价表上表扬他:“作业很好,坚持!”。在完成六年级上册《分层测试卡》第14页“拓展练习: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把它锯成2个同样的长方体。没有涂颜色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求涂红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后在讲评这道题时,我说“谁能把这道题讲给同学们听?”很少举手的薛玉良把手稍稍举高过桌面,我发现了“薛玉良你可以说吗?”其他同学又认为他在故意举手捣乱,都在叽叽喳喳地说话,我示意大家安静,说:“薛玉良,没事的,按你想好的来说。”他说:“60÷2=30(平方厘米),30×6=180(平方厘米),30(平方厘米)就是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涂红色的面积就是正方体的面积,所以用30×6就得答案”。教室安静一会后,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今天怎么变神童了?”他说:“昨晚,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我在爸爸的指导下,按照题目意思用萝卜做成了一个正方体,用红墨水把它涂成红色后切开,发现了解题的思路。”我表扬他:“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来解数学题目,真不错!”经过两个多月的坚持,表扬的多了,反馈给家长的信息也多是正面的评价,薛玉良的是非感也增强了,知道遵守纪律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数学课堂也跟着老师的节奏上课,数学成绩也比以前进步与稳定。我想:“一间教室如一方水土,上面长着各种花草树木,老师就是园丁,对不同的植物给予相应的护理,老师的教育也应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他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茁壮成长!”
教育有效性或者说是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在更长的时间内,可能都不能得到最终解决。因为情况在不断发展,又会有新的情况,但是这个问题还是继续努力。因为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尊、自信的成长。
[正文]教育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及学校教育能否真正帮助每一个学生促进发展,这也是一个困扰全球教育的大难题。所有的教师都知道,所教的学生一部分会了,肯定有一些学生学不会,而且教育对象越扩大,学不会的人越多。这部分的学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差生”“后进生”,那是否这些学生就不需要或者不能发展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我本着“多层评价,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出发,努力在数学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发展。
一、在分层教学中关注不同的学生
对于“差异”这两个字我们更应注重“异”而不是“差”,因为“异”代表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而“差”则代表了一种不可能性。人有多种不同的智能,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智能领域的发展不一样,我们要树立学生的终身发展观,让每一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自信、快乐的学习。
在上完小数乘小数的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完成五年级数学综合练习:小丽房间的要装修,长5.1米,宽3.8米,用边长50cm的正方形方砖铺地,每块正方形地砖卖25元,妈妈带了2000元去买地砖够不够?为了节省时间,我让一个班里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台板演。在学生们都在认真去计算时,一个叫玉小龙的男生一直忙着用剪刀在剪纸。这个男生平时小动作很多,讲话多,难以定下来听课做练习题。我心想:等上台的学生板演题目结束后,再让他来讲出答案,看他怎样作答。上台板演的同学最后计算出共需要25×78=1950元,妈妈带去的钱够了。在巡堂时,很多学生都得这个答案。我问得这个答案的同学举手,很多人都举了,玉小龙还在剪他的纸,我就用责问的语气问:玉小龙你算得多少?玉小龙小声地说:我没算。我说:你在忙什么?玉小龙低头小声说着什么。我问:你要说什么?他还是小声地说,但我听清了:妈妈带的钱不够。这时其他学生有笑的,有问:你算得多少?玉小龙涨红脸说:就不够。我走到他的面前,看到他拿中方格的本子一列列的剪,每个格都标上50cm,顿时明白了他的思路,赶紧让他把剪下的纸拿到展示台投影出来,并让他来说明:5.1m铺这样的方砖最后还0.1米时,还需要一块,所以铺5.1m用11块,同样铺3.8米用8块,一共用11×8=88块,所以我认为妈妈带去的2000元不够。玉小龙刚说完其他学生就议论开了,大部分学生认为有道理,我也肯定了他的这种思路。就在同学们纷纷夸玉小龙的时候,上台板演的学生说:用不到88块,81块就够了,因为可以把方砖割开补到不够的地方。学生的思维一下被点着了,都去讨论,恰好下课的时间到了,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思维还在反思课堂上对玉小龙的态度上:老师用定势的目光看待“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课堂上不按老师的意图和要求去做,就是开小差,如果换是一个“好”的学生有这样的行为,老师是否还是这种态度呢?学生智慧各有所长,有的在思维上,有的动手操作很强。每一位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能在学生们钦佩的目光中,在老师的高度赞赏下,将使其摒弃了“我不是学数学的料子”的观念,在数学的学习上能够“抬起头来起路”,激发了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由此,老师必须创造机会,抓住契机,让每个有特长和潜能的学生都能脱颖而出,夺魁夺奖,发现真实的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其自我的内驱力,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角度解答题目
思维的空间是多维的、多角度的。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在使用分层测试卡时,适时的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发散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解题的思路。
“认识比同步检测”其中同学们在一题填空题“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三份(如图),乙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5,与丙的面积比是( ),丙与乙面积的比是( )。”错得比较多。这是一道比的知识与几何知识综合应用的题目上,同学们第一次做这种题型,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难度比较大,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本来讲评前,只想引导从份数比的角度讲评。但在讲评时,我说了一句话“这是一道难题,下面我们对第一空进行探讨,看谁的方法能让大家喜欢?”
讲评的开始,我先对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进行复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图中S甲+S乙=S丙=1/2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了这个知识的铺垫,同学们开始发表自己的解法:首先发言的是班里的智多星梁同学:先求出S甲=1/2-1/5=3/10,所以S甲:S丙=3/10:1/2=3:5。
老师点评:这是从分数的角度对这道题进行探究,思路很清晰,很好。
班里的小百灵黄同学第二个发表意见:我可以假设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是50,那么S乙=50×1/5=10,S丙=50×1/2=25,S甲=50-25-10=15,所以S甲:S丙=15:35=3:5。
老师点评:我很欣赏黄同学的解题的方法。这道题难就难在没有给出平形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对于这种题目就可以用假设的办法来解决,就显得比较容易。我们叫这种做法为“无中生有法”,我向同学们推荐这种解题的方法。
班里思维敏捷的李同学说:老师,我可以增加一条辅助线,作斜边的平行线,把S丙分成两个部分,大的部分与S甲相等,小的部分与S乙相等,所以小的部分与S乙相加得1/5×2=2/5,剩下的部分就是1-2/5=3/5,所以S甲等于3/5÷2=3/10,S甲:S丙=3/10:1/2=3:5。 老师点评:这个解法正确,思维清晰,解题思维的跳跃性很强,很厉害!
爱发言的小敏说:老师,这个解法还可以这样理解。S甲+S乙=S丙=1/2平行四边形面积,所以,把S丙等于S甲与S乙的总和,把S丙变成S甲与S乙,这时就有2个S乙,2个S甲。
老师点评:多巧妙呀!这是运用了置换的策略来解题,然后怎样解答?
想像力丰富的小滔子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乙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5,可以写成比的形式。S乙;S平行四边形=1:5,把前后项扩大后就变成S乙:S平行四边形=2:10,也就是把S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10份,S乙就有这样的2份,S丙就有10÷2=5份,S甲就有5-2=3份,所以S甲:S丙=3:5。
老师点评:非常棒!把老师想要讲解的思路讲出来了。小滔子从份数比的角度解了这道题。
通过教师的启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享受学生数学课的美妙。
三、关注差异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本着“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和发展差异”的态度,可以善用每位学生的特长以及他的兴趣,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的缺点,让学生每天快快乐乐地到学校来,开开心心地上课,写作业。可能学生表现也许依然不是很优秀,但是,学生和他自己比,肯定会有非常大的进步的。我根据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一张“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包含了学生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上课方面的、纪律的、卫生等方面,每个小项都有得分栏和扣分栏,做得好就在该栏上标上“正”字的笔画,同样扣分栏也是这样做。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说明了意图,希望得到家长们的配合,家长们都表示能通过这张“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
班上有一个男生叫薛玉良,在家里是一个乖孩子,在学校却是另外一个人,接受能力不差,但作为一个六年级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过老师的课,专惹别的同学;在家里是一个乘孩子,在班里经常动手打人,同桌经常不是这青就是紫,班主任无可奈何只能让他一个人单独坐;课间与师长很有礼貌,老师叫到办公室,教育他,他低头认错,态度诚恳,头点表示改正,但一回到班级里,又变回老样子为所欲为。说明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合力不足,因而在实施这项实验中,我比较注意薛玉良的表现。在实验初期,与他的家长做了交流沟通,让家长督促薛玉良每天把“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交给老师对他每天的学习生活进行评价。每天我都会在他的评价表上做加分、扣分的记录,对做得的方面和做得不好的方面都写上评语,并要求家长看完后,对薛玉良每天学习生活的进行反省总结。刚开始时,纪律扣分的比较多,他也不高兴,不情愿拿“学生学习生活评价表”来让我进行评价,但他有一个亮点就是能在家长指导下认真的完成作业,所以我都会在评价表上表扬他:“作业很好,坚持!”。在完成六年级上册《分层测试卡》第14页“拓展练习: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把它锯成2个同样的长方体。没有涂颜色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求涂红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后在讲评这道题时,我说“谁能把这道题讲给同学们听?”很少举手的薛玉良把手稍稍举高过桌面,我发现了“薛玉良你可以说吗?”其他同学又认为他在故意举手捣乱,都在叽叽喳喳地说话,我示意大家安静,说:“薛玉良,没事的,按你想好的来说。”他说:“60÷2=30(平方厘米),30×6=180(平方厘米),30(平方厘米)就是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涂红色的面积就是正方体的面积,所以用30×6就得答案”。教室安静一会后,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今天怎么变神童了?”他说:“昨晚,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我在爸爸的指导下,按照题目意思用萝卜做成了一个正方体,用红墨水把它涂成红色后切开,发现了解题的思路。”我表扬他:“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来解数学题目,真不错!”经过两个多月的坚持,表扬的多了,反馈给家长的信息也多是正面的评价,薛玉良的是非感也增强了,知道遵守纪律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数学课堂也跟着老师的节奏上课,数学成绩也比以前进步与稳定。我想:“一间教室如一方水土,上面长着各种花草树木,老师就是园丁,对不同的植物给予相应的护理,老师的教育也应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他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茁壮成长!”
教育有效性或者说是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在更长的时间内,可能都不能得到最终解决。因为情况在不断发展,又会有新的情况,但是这个问题还是继续努力。因为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尊、自信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