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狱执法主体执法理念创新的思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落实刑罚的教育挽救功能,体现轻刑化的发展趋势。监狱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要在执法活动中要树立尊重和保障罪犯人权的基本理念。监狱执法主体执法理念创新,就是要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需要监狱执法主体执法理念的创新发展。因此,监狱执法主体不仅要迅速转变,还要立足于一定的创新基础,监狱未来的功能定位也应立足于此。
  关键词 宽严相济 监狱 执法理念
  作者简介:马金虎,法律硕士学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160-01
  
  监狱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要在执法活动中要树立尊重和保障罪犯人权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对那些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轻刑”犯罪分子,悔罪态度较好,可尽量适用轻缓刑事政策。对严重犯罪的处理相对严厉,要正确理解并掌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监狱未来功能的准确定位和刑事司法精神的实现。监狱执法主体是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的直接责任人。
  因此,结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研究监狱执法主体执法理念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监狱执法产生的冲击
  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和深入贯彻执行,已经对监狱执法理念、执法方式方法带来了强烈冲击。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当国家政策与现行法律冲突时,存在谁优先适用的问题,当前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必然离不开法律,但我们国家又是一个很重视政策的国家(刑事政策毕竟只是一种政策,还没有上升为法律),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是执行法律还是信奉政策,这是一个令监狱执法主体头痛的问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强调逐步废除死刑,不断增加生刑,监狱关押罪犯的将会大大增多,部分罪犯的刑期将会延长,监狱执法主体的管理难度将无形增大;再者,如果监狱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把握不准,监狱无论是从监管安全的角度,还是监狱执法主体执法的角度,工作难度都会相应增加,所有这些都需要监狱执法主体重新审视自己。
  二、监狱执法主体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宽严相济政策出台后,监狱执法主体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必须重新界定监狱执法者的标准(包括法律知识、道德标准、执法方式等),重新规范监狱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过去,监狱执法者会过多强调罪犯的身份意识和改造意识,忽视罪犯其他方面,诸如人格意识、发展意识等,这些均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违背。在该政策的指引下,监狱执法主体需要进行以下转变:
  监狱发展是监狱执法主体始终关注的问题,监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层面,对监狱发展的认识也不能停留于经验历史。监狱执法主体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监狱的发展,对于监狱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学会分析和正确对待。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监狱发展方向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问题,都应该赋予更多的理性。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监狱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对监狱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监狱执法主体执法理念的创新基础
  社会对监狱了解不断加剧,监狱的神秘面纱开始慢慢揭开。“宽严相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已经实现了从二十多年的“从重从严”到“宽严相济”的转变,对监狱执法主体的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监狱法规定,监狱是惩罚与改造罪犯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人民警察是执法主体,承担惩罚与教育改造罪犯的双重任务,代表国家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监狱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既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即首先要依法行使权力),又不能违背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刑事政策。
  监狱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改造罪犯,监狱必须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上下功夫。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如何教育改造好罪犯仍是是工作的重心所在。宽严相济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此前,监狱主要精力集中于生产创收,导致应有的教育内容不能实施,形成了监狱执法主体的对罪犯固有观念——劳动改造。这一政策的出台,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以劳动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主要手段,既要尊重法律,又要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即对于积极改造的罪犯予以“宽”的政策,对消极改造的罪犯施以“严”的政策;要采取多种手段方法,多层面的教育和改造罪犯,及时贯彻相关政策。
  四、结语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落实刑罚的教育挽救功能,体现轻刑化的发展趋势。只有正确理解并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才能使有效地改造罪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还应该看到,该项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新问题,即无论民警还是罪犯均有可能误读该项政策,或者夸大甚至缩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的真正内涵,这些需要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要进行正确解读。既要注重法律效果,也要注重社会效果,特别是罪犯改造效果,监狱未来的功能定位理应立足于此。
  
  参考文献:
  [1]阮浩主编.罪犯矫正心理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菲利.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网络舆论是新时期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表现,以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具有主体复杂及倾向性并以关注名人、明星与政府相关部门为特点;具社会监督、培育社会民主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具有侵犯他人权益、激化社会矛盾的消极作用;完善网络立法、用法律规范舆论,实时监控网络舆情、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培养网络文明风尚、传递网络舆论正能量是掌控网络舆论的方法。  关键词 网络舆
摘 要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的一种执行方式,既要体现刑罚宽缓性、也要尊重刑罚的严肃性,做好社区矫正监督是保证刑罚正确执行的前提。本文从实际出发,以G区为例,总结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社区矫正 执行监督 对策  作者简介:刘宛秋,四川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288-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刑事法律立法与实践当中,对于性侵犯案件,已经具备了相对丰富的办理经验,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做法,单对于受害人为女性未成年人的此类案件则鲜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本文将以自身供职的基层检察机关受理的有关案件为基础依据,对此类案件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办理应对等方面做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女性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刑事犯罪  作者简介:蒋珊珊,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本文运用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稀缺资源原理、比较优势原理等理论工具,采取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江东法院等基层法院自2009年以来在人员结构、办结案情况和机构设置、协调运行等基本情况,以审判资源优化为角度,较为深入分析了基层法院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案件剧增与人员缓增、内部资源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结案量大增与案件质量难以控制以及工资薪酬相对较低等普遍现实困境,从审判管理理念出现偏差、
摘 要 利益衡量作为一种司法裁判方法,在审判实践中被法官广泛应用,理论学界甚至称其为司法裁判的“黄金方法”。本文以民商事审判实践中的两则案例入手,归纳了民商事裁判中利益衡量方法运用的过程、策略以及规则,并探讨了在司法裁判中运用利益衡量方法的局限,并以此引出本文观点,即利益衡量作为一种裁判方法,应建立起相应的四个适用规则。  关键词 利益衡量 实证分析 适用规则  中图分类号:D926.1文献标识码
摘 要 昆明医患纠纷第三方联合调解点,架构了一座医患双方良性沟通和信任交流的平台,是公开、公正、公平,合法、合情、合理解决医患纠纷的中立机构,将有利于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和人民调解员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医患纠纷的妥善解决。通过非诉讼替代式解决方式化解医疗纠纷,使医患纠纷在第一时间内转移至院外,既维护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依法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利益,又节约解决纠纷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有
摘 要 施耐庵所著《水浒》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刻画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个个都忠心义胆,同时也充满着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然而要使这个拥有一百零八位头领的集团成功地运作起来,作为领导者,宋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效果显著,带领着梁山走向聚义巅峰。在熟读《水浒》多次后,将宋江的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在宋江的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梁山好
摘 要 本文以中美双方措施案(DS379)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公共机构的认定入手,分析了公共机构的认定标准,即“政府控制”和“政府职能”标准,为我国应对此类问题提出改革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公共机构 政府控制 政府职能  基金项目:本文是外交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Y2012YB04。  作者简介:姚雅倩,外交学院。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
摘 要 中国从1978年开始逐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4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不要继续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怎样进一步推进、将以何种形式、怎样的节奏推进是一个值得认真关注和思考的话题。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前60年的法国阶级状况和中国的当前社会构成现状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一些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阶级分化 资产阶级公平
摘 要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产物。新闻媒体作为“第四权力”①组织,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既可以社会事件进行公正评论,也可以对政府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但由于新闻自由去名誉权保护冲突的复杂性,极易使人们产生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应从根本上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闻自由 名誉权 误区  作者简介:李建凤,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硕士;刘长安,烟台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