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初中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过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注重课堂的反馈及评价等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组内老师交流,讨论。从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入手,通过课堂实践试图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情感愉悦地参与体验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问题设计
一、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九年级第一轮复习包括专题复习时都有相应的辅导用书,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自恃教学经验丰富,拿着复习用书直接就去上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过分依赖辅导用书,不进行例题的再加工。导致学生不会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构建知识网格,知识整理杂乱无章。
(2)过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題,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总结、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希望能够足量完成授课计划。因此,教师很少甚至从不对于学生进行提问,师生很少互动。经常形成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一人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教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3)不注重课堂的反馈及评价。课堂反馈能及时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数学强调思维的培养,注重一题多解。有些教师提问后,不关注学生的解答,不会通过回答深挖学生的思维,回答对的不评价,回答错的不深究,只顾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不再活跃,学习的热情也必将减退。
二、精心设计,巧妙提问,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非常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对知识系统了如指掌,更要通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的方法和途径,笔者着重对问题设计进行阐述。首先,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注重教学设计。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通过提问,让学生解开谜团,在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时,能产生思维的火花,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难度适中。在设问时要遵守三大原则。
(1)启发性原则:①要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当的启发性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另其内化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渡。例如,在《折叠问题之线段长度》专题复习课中,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如图操作,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请找出图中:A:相等的角,B:相等的线段,C:全等三角形。②多联系实际。数学这门课本就枯燥抽象,如果仅仅是为了讲解知识点而提出问题,过于机械呆板,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折叠问题》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就以折纸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些趣味性问题的思考、讨论,思维逐步递进,翻折的本质渐渐浮现出来。
(2)适度性原则:①问题设计的难易要适度。问题太难让学生望而却步,问题太简答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只有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他们才乐意参与。适合的问题不仅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设计要环环相扣,前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则是前一个问题的加深,通过问题设计的阶梯激发学生思维的阶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在《折叠问题之线段长度》专题复习课的授课中,学生找出了折叠后的对应等量,教师随即出示例1:如图,已知BC=9,∠B=30°,∠C=90°,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求DE的长。
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变式1、如图,已知BC=12,∠B=30°,∠C=90°,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再将三角形纸片如图折叠,使点B落在DE的延长线上的点B1处,求DF的长,变式2、如图,在△ABC中,AB=3,AC=4,BC=5,现将它折叠,使点C与点B重合.求CD的长,从直角三角形的折叠,再到矩形中的折叠。
例如图,折叠矩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折痕AE的长.从落点在矩形的边上,到矩形内部,再到矩形的外部不断的改变问题条件,但解题的根本还是折叠的本质:轴对称得到全等图形。
问题的设计要有效度。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掌握和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个性,考虑该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帮助程度,以及该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对预设的每个小问题进行推敲斟酌,从中选优来组成问题串,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收获成功的体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发展性原则:①问题的考查要有多维度。要从多维度、多角度来设置疑问,让学生充分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动脑、动眼、动嘴、动手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问题的生成要有灵活性。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一些预设,但是教学是灵动的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教师要当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要善于应变,灵活处理新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整和改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要开放。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
三、结语
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在新课标实施中是一项重要的方面,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成绩,提高教学水平上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老师要注重对问题设计的研究和应用。笔者也将在平时教学中,更加认真的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步苗,有效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华章,2010,(23) .
(2)刘长富,彭小玉,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0,(09) .
(3)章建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数学通报,200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问题设计
一、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九年级第一轮复习包括专题复习时都有相应的辅导用书,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自恃教学经验丰富,拿着复习用书直接就去上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过分依赖辅导用书,不进行例题的再加工。导致学生不会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构建知识网格,知识整理杂乱无章。
(2)过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題,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总结、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希望能够足量完成授课计划。因此,教师很少甚至从不对于学生进行提问,师生很少互动。经常形成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一人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教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3)不注重课堂的反馈及评价。课堂反馈能及时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数学强调思维的培养,注重一题多解。有些教师提问后,不关注学生的解答,不会通过回答深挖学生的思维,回答对的不评价,回答错的不深究,只顾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不再活跃,学习的热情也必将减退。
二、精心设计,巧妙提问,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非常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对知识系统了如指掌,更要通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的方法和途径,笔者着重对问题设计进行阐述。首先,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注重教学设计。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通过提问,让学生解开谜团,在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时,能产生思维的火花,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难度适中。在设问时要遵守三大原则。
(1)启发性原则:①要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当的启发性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另其内化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渡。例如,在《折叠问题之线段长度》专题复习课中,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如图操作,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请找出图中:A:相等的角,B:相等的线段,C:全等三角形。②多联系实际。数学这门课本就枯燥抽象,如果仅仅是为了讲解知识点而提出问题,过于机械呆板,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折叠问题》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就以折纸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些趣味性问题的思考、讨论,思维逐步递进,翻折的本质渐渐浮现出来。
(2)适度性原则:①问题设计的难易要适度。问题太难让学生望而却步,问题太简答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只有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他们才乐意参与。适合的问题不仅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设计要环环相扣,前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则是前一个问题的加深,通过问题设计的阶梯激发学生思维的阶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在《折叠问题之线段长度》专题复习课的授课中,学生找出了折叠后的对应等量,教师随即出示例1:如图,已知BC=9,∠B=30°,∠C=90°,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求DE的长。
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变式1、如图,已知BC=12,∠B=30°,∠C=90°,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再将三角形纸片如图折叠,使点B落在DE的延长线上的点B1处,求DF的长,变式2、如图,在△ABC中,AB=3,AC=4,BC=5,现将它折叠,使点C与点B重合.求CD的长,从直角三角形的折叠,再到矩形中的折叠。
例如图,折叠矩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折痕AE的长.从落点在矩形的边上,到矩形内部,再到矩形的外部不断的改变问题条件,但解题的根本还是折叠的本质:轴对称得到全等图形。
问题的设计要有效度。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掌握和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个性,考虑该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帮助程度,以及该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对预设的每个小问题进行推敲斟酌,从中选优来组成问题串,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收获成功的体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发展性原则:①问题的考查要有多维度。要从多维度、多角度来设置疑问,让学生充分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动脑、动眼、动嘴、动手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问题的生成要有灵活性。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一些预设,但是教学是灵动的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教师要当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要善于应变,灵活处理新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整和改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要开放。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
三、结语
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在新课标实施中是一项重要的方面,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成绩,提高教学水平上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老师要注重对问题设计的研究和应用。笔者也将在平时教学中,更加认真的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步苗,有效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华章,2010,(23) .
(2)刘长富,彭小玉,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0,(09) .
(3)章建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数学通报,200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