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生 语文 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A]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所掌握的和自己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式,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的课程实施,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课改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把学生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共同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
二、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一重要资源
鲁迅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1)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谈不上教学质量,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被动性。
(2)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利用新的资源,把学习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知识建构。生成性教学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和教学理念,使师生之间真正实现平等对话、互动交流。课堂上的生成性事件很多,我这里重点讲课堂上的错误资源。
(3)积极利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中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一个个都很活跃,有时即使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些突发事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教师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那样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也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因而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
(4)让学生动手布置教室。教室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设置“学习园地”、“作品赏析”等专栏。黑板上开辟“词语积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则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人人参与。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玩具角”。这样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课间休息,班主任要组织起来,或到教室里转转,可以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也可以让学生听歌,休息,看课外书籍,讨论问题等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打闹等不良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清明扫墓、六一晚会、中秋赏月、体育比赛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环境评比扣了分”、“体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的班主任”;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重视并利用好学生资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小学卷)》徐巧英(新华出版社)
(3)《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刘旭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2003年1月
(4)《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浪博客 2010年9月
(5)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
关键词:学生 语文 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A]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所掌握的和自己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式,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的课程实施,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课改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把学生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共同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
二、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一重要资源
鲁迅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1)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谈不上教学质量,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被动性。
(2)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利用新的资源,把学习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知识建构。生成性教学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和教学理念,使师生之间真正实现平等对话、互动交流。课堂上的生成性事件很多,我这里重点讲课堂上的错误资源。
(3)积极利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中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一个个都很活跃,有时即使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些突发事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教师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那样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也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因而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
(4)让学生动手布置教室。教室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设置“学习园地”、“作品赏析”等专栏。黑板上开辟“词语积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则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人人参与。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玩具角”。这样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课间休息,班主任要组织起来,或到教室里转转,可以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也可以让学生听歌,休息,看课外书籍,讨论问题等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打闹等不良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清明扫墓、六一晚会、中秋赏月、体育比赛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环境评比扣了分”、“体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的班主任”;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重视并利用好学生资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小学卷)》徐巧英(新华出版社)
(3)《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刘旭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2003年1月
(4)《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浪博客 2010年9月
(5)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