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以朴实而又感人的笔触描绘了彭德怀甚至他的战士们跟大黑骡子这些与他们相依为命共同战斗的牲口之间的深厚情谊。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刻画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这里蕴含着写作者的初衷和文章的主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主旨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的巧预设,妙生成。
1.由故事矛盾处读出灵魂
冲突是戏剧的“中心问题”(黑格尔语)。矛盾则是文章的精魂之所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颇有几处。比如:“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既然“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可见是不舍得杀它的,为什么却如此“平静”地发布杀它的命令?甚至跟警卫员们的“急忙”与“大声”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我将以上的疑惑向学生们抛出来的时候,学生一阵沉默后七嘴八舌地交流起来:“彭德怀是领袖人物,越是在危急地关头越是要表现得从容镇定呀,否则部下不都乱套了。”“彭德怀的心情跟老饲养员和警卫员们是一样的,他也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但是,他又不是饲养员和警卫员,他是他们的领导,他肩负的责任跟他们不一样,他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军队能不能安全地走出草地。他必须想方设法甚至不惜牺牲地确保军队渡过难关。”“彭德怀牺牲的是小我,顾全的是大我。”“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命令一出口,貌似冷酷无情。其实,‘深情’二字又将他感情的丰富暴露了出来。”这处矛盾成为学生走近彭德怀本人的桥梁,彭德怀个性外冷内热、原则大局为重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个矛盾在读者面前坦露无遗。
2.从情感转折处读出主旨
情感是文章之魂脉,情感的波动转折处往往是理解文本解读人物的关键。“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我领着学生感情练读,然后话锋一转,说:“联系前文彭德怀的所言所行,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啊?”学生似乎心有所动,有学生问:“牲口是彭德怀自己要杀的,为什么冲警卫员发火?”看似没矛盾,实则有矛盾,被眼明心细的学生挑了出来。我追问:“他是在冲警卫员发火吗?此时此刻,彭德怀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彭德怀此时此刻一定想到了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驭伤病员,又驭粮食,整天身上堆得像座山,现在却被杀了,是谁命令杀的?是他彭德怀,所以他是冲自己发火。他心里堵啊。”有学生说:“大黑骡子是功臣,他去杀了它,对革命是一大损失啊,所以他难受,他担心在后面的征途中,没有了大黑骡子,该怎么办呀!”也有学生说:“彭德怀会默默地请求大黑骡子原谅我: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我也不逼不得已啊。如果不杀了你们吃肉,战士们就会饿死,战士们走不出草地,革命的损失就更大了呀!大黑骡子呀,我杀你,是为了战士们,为了革命,我这是让你为革命再立新功啊!大黑骡子,请你理解我吧!”学生说到后面甚至有点儿泣不成声了。就这样,在共同的辩惑中,彭德怀矛盾的心理、爱骡子更爱战士更忠于革命的思想都越发鲜明,彭德怀是伟人也更是凡人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鲜活起来。
3.于时间空白处读出情感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我在备课时发现这里的内涵同样十分深厚。十分钟,二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就彭德怀雷厉风行的作风,杀头牲口不至于会有耐心等待这么久。在课堂上,我将这两个时间抛了出来。学生开始没有能够领会我的意思,在我启发回忆家里杀鸡杀猪时人们是如何麻利行事的现实之后,学生大悟:彭德怀的部下在杀大黑骡子时它们竟然磨蹭了这么久,彭德怀为什么一等再等然后才发火呢?“彭德怀内心深处对大黑骡子是非常留恋的,能多看一会是一会。”“彭德怀多么希望在这二十分钟里会有奇迹出现,比如国军空投物资竟然投到了草地上。”“彭德怀等待是因为心里眷念着大黑骡子,最终发火是因为他更以战士为重以革命为重。”时间的空白处同样填满了感情元素。
4.于文本空白处读出形象
精彩的文章善于经营空白,“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是想象的空间,是思维的空间,是语言表达的空间。“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领着学生感情朗读后,我问:“同学们,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省略号省去了什么?为什么不写出来呢?”省去的可能是彭德怀的动作,可能是他的语言,可能是他的神态,那么,就让我们替他做,替他说……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畅所欲言:“彭德怀向大黑骡子行了个军礼。”“彭德怀会说,大黑骡子,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会说,大黑骡子,因为你的牺牲,会有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你为革命立了大功。”“彭德怀的眼嗪着泪水。”……孩子的想象通过语言而得以丰满,孩子们的语言因为想象而富于神采。在孩子们的话语中,彭德怀多情如何不丈夫的侠骨柔肠益发彰显出来。
预设为生成服务,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巧妙的预设。只要精心阅读文本,多维解读文本,悉心设计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学生一定会获益多多,语文素养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小海小学)
1.由故事矛盾处读出灵魂
冲突是戏剧的“中心问题”(黑格尔语)。矛盾则是文章的精魂之所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颇有几处。比如:“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既然“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可见是不舍得杀它的,为什么却如此“平静”地发布杀它的命令?甚至跟警卫员们的“急忙”与“大声”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我将以上的疑惑向学生们抛出来的时候,学生一阵沉默后七嘴八舌地交流起来:“彭德怀是领袖人物,越是在危急地关头越是要表现得从容镇定呀,否则部下不都乱套了。”“彭德怀的心情跟老饲养员和警卫员们是一样的,他也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但是,他又不是饲养员和警卫员,他是他们的领导,他肩负的责任跟他们不一样,他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军队能不能安全地走出草地。他必须想方设法甚至不惜牺牲地确保军队渡过难关。”“彭德怀牺牲的是小我,顾全的是大我。”“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命令一出口,貌似冷酷无情。其实,‘深情’二字又将他感情的丰富暴露了出来。”这处矛盾成为学生走近彭德怀本人的桥梁,彭德怀个性外冷内热、原则大局为重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个矛盾在读者面前坦露无遗。
2.从情感转折处读出主旨
情感是文章之魂脉,情感的波动转折处往往是理解文本解读人物的关键。“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我领着学生感情练读,然后话锋一转,说:“联系前文彭德怀的所言所行,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啊?”学生似乎心有所动,有学生问:“牲口是彭德怀自己要杀的,为什么冲警卫员发火?”看似没矛盾,实则有矛盾,被眼明心细的学生挑了出来。我追问:“他是在冲警卫员发火吗?此时此刻,彭德怀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彭德怀此时此刻一定想到了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驭伤病员,又驭粮食,整天身上堆得像座山,现在却被杀了,是谁命令杀的?是他彭德怀,所以他是冲自己发火。他心里堵啊。”有学生说:“大黑骡子是功臣,他去杀了它,对革命是一大损失啊,所以他难受,他担心在后面的征途中,没有了大黑骡子,该怎么办呀!”也有学生说:“彭德怀会默默地请求大黑骡子原谅我: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我也不逼不得已啊。如果不杀了你们吃肉,战士们就会饿死,战士们走不出草地,革命的损失就更大了呀!大黑骡子呀,我杀你,是为了战士们,为了革命,我这是让你为革命再立新功啊!大黑骡子,请你理解我吧!”学生说到后面甚至有点儿泣不成声了。就这样,在共同的辩惑中,彭德怀矛盾的心理、爱骡子更爱战士更忠于革命的思想都越发鲜明,彭德怀是伟人也更是凡人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鲜活起来。
3.于时间空白处读出情感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我在备课时发现这里的内涵同样十分深厚。十分钟,二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就彭德怀雷厉风行的作风,杀头牲口不至于会有耐心等待这么久。在课堂上,我将这两个时间抛了出来。学生开始没有能够领会我的意思,在我启发回忆家里杀鸡杀猪时人们是如何麻利行事的现实之后,学生大悟:彭德怀的部下在杀大黑骡子时它们竟然磨蹭了这么久,彭德怀为什么一等再等然后才发火呢?“彭德怀内心深处对大黑骡子是非常留恋的,能多看一会是一会。”“彭德怀多么希望在这二十分钟里会有奇迹出现,比如国军空投物资竟然投到了草地上。”“彭德怀等待是因为心里眷念着大黑骡子,最终发火是因为他更以战士为重以革命为重。”时间的空白处同样填满了感情元素。
4.于文本空白处读出形象
精彩的文章善于经营空白,“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是想象的空间,是思维的空间,是语言表达的空间。“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领着学生感情朗读后,我问:“同学们,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省略号省去了什么?为什么不写出来呢?”省去的可能是彭德怀的动作,可能是他的语言,可能是他的神态,那么,就让我们替他做,替他说……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畅所欲言:“彭德怀向大黑骡子行了个军礼。”“彭德怀会说,大黑骡子,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会说,大黑骡子,因为你的牺牲,会有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你为革命立了大功。”“彭德怀的眼嗪着泪水。”……孩子的想象通过语言而得以丰满,孩子们的语言因为想象而富于神采。在孩子们的话语中,彭德怀多情如何不丈夫的侠骨柔肠益发彰显出来。
预设为生成服务,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巧妙的预设。只要精心阅读文本,多维解读文本,悉心设计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学生一定会获益多多,语文素养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