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的开始,小学教师是否能教好小学语文,对学生学习语言,顺利进入语言学习的大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还真会提问呢!如,学生在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出“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用一个‘借’字呢?”,在学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丰碑》一文时,提出“课文主要写的是‘军需处长’,为什么要以‘丰碑’当课题呢?”等质量较高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二、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學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三、注意课堂的组织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如《画杨桃》这篇课文写到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教师没有马上指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是错的,而是走到学生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从而悟出这样的道理:同一个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了解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就简单的加以否定,那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就因为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被抹杀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的回答或解决问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做评价。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善于动脑筋、勇于创新的学生,即使最终的探究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地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喜欢自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婉转地提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还真会提问呢!如,学生在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提出“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用一个‘借’字呢?”,在学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丰碑》一文时,提出“课文主要写的是‘军需处长’,为什么要以‘丰碑’当课题呢?”等质量较高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二、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學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三、注意课堂的组织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如《画杨桃》这篇课文写到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教师没有马上指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是错的,而是走到学生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从而悟出这样的道理:同一个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了解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就简单的加以否定,那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就因为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被抹杀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的回答或解决问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做评价。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善于动脑筋、勇于创新的学生,即使最终的探究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地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喜欢自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婉转地提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