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口语交际能力,即平时人们所说的“说话”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它的社会交际工具性,在这“交际”当中,口头表达能力是基础,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和听、读、写一样,是语文能力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前哈 佛大学校长伊立特曾说:“在造成一个有教养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这就告诉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请不要忽视“口语”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明确要求:“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在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的倾斜状态,即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正如我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了业,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系统训练过。”甚至与人交谈词不达意,意思不明确,不连贯。这些现象都是口头表达能力差的表现。新时代不再需要只会吸收,不会输出,不会表达的人,而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交际型人才。这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的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因为“写”有修改的机会,而“说”没有修改的机会,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这个意思;“写”有充分时间思考,可以断断续续,而“说”则要求思维敏捷通畅,时间观念强,应变能力强。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来反映情况,发疑解难,交流讨论及宣传材料,咨询问题等等,都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表达能力,这正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正如白岩松在谈口才时说:“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拥有口才本身就是你这个人是否拥有实力的象征。社会越现代化,口才好的越占便宜,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口语的社会意义,让学生了解,在现代生活中,口头语言的交际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每一个人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例如,搞“公关”要会“说”,做导游要会“说”,做生意要会“说”,做接待要会“说”,搞交际要会“说”,做外交工作要会“说”,谈判桌上还要善于“说”,竞选某个职位要击败对手也要会“说”,当教师更应该会“说”能“说”。“说”是最生动的表达,是最直接的交流,集感情、思想、声音于一体,这是“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致胜的谈判口才可以使一个面临破产的企业死而复生;幽默而又风趣的语言可以化干戈为友谊;礼貌的用语可以使人加深理解,增进友情……纵观古今中外,名家伟人,无不是以他们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口才博得人们的敬仰和信任而流芳百世的。中学语文里关于古代善于“说”的典故很多,如邹忌、触龙、烛之武、魏征等。邹忌“说”得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强大;触龙敢“说”能“说”,“说”得赵太后把心爱的儿子送出去当人质,使国家免于兵灾;烛之武善“说”,“说”得秦王不但退兵,还派兵保护郑国,使郑国免于灭顶之灾……总而言之,教师在训练口语前应让学生明白,只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训练,就能为自己不久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己的将来创造机遇。
二、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说”对于“读”来讲,“说”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青少年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他们读写入门的重要基础。学生在阅读时,除了要运用有关阅读的特殊规则外,还要运用许多在口语实践中学会的规则。如“说话要有条理”、“说话要清楚简洁”、“说话要大方、口齿清楚”等等,都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具体要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说,使“口头表达”能够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就是用有声语言准确、生动的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者再创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听众得到更加明晰的信息和艺术享受,它与说话有许多共同点。首先,它与说话的各种读音技巧基本相同,在语调方面也是同说话一样,要准确的运用升降、停顿、轻重、快慢等,在反复朗读中可以提高说话能力。其次,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词汇,加强记忆,为说话储备材料,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第三,普通话是说话的训练基础,经常朗读,可以有效的纠正方言,消除不同区域方言的隔阂,促进人们的交际活动,提高普通话语音的准确率,使语言的表达更准确,更有魅力。第四,多读多“说”,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熏陶。以《百合花》为例,让学生多朗读精彩片段,并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章的一些故事情节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如“护送”、“借被”、“献身”等情节。然后说说这些情节的句子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多“说”,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听录音,模仿说话
平时多播放一些名篇名著的录音,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跟着模仿朗读、体会和模仿播音员的语调、语气、重音和停顿等、模仿朗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兴趣,是一项有效的训练。
实践证明,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语的理解。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可围绕课文来进行,这样既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使阅读理解力进一步深化。
三、结合写作教学,加强口语训练,也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口语表达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立意构思的写作能力。众所周知,“说”是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写”是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二者是相通的,相促进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此,叶老给我们精辟地阐明了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与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说“说”和“写”是一种能力的两个方面。
口语表达训练首先是要练胆量,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激情。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很少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和看法,其主要原因是害怕自己“说”不好,引起别人笑话。要打破这种不敢发言的保守心态,增强学生讲话的信心,运用创造性思维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妄加评论谁是谁非,它告诉人们:一种新见解的产生往往是在人们最不注意的地方。学生有了这种观念,就产生一种见解不分高低上下的心理,从而做到敢想敢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到别人交流,这是口语训练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创造口语训练的气氛和条件。写作课堂不能仅仅是老师讲解、提示,而更应该为学生提供“说”的表达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物化手段,人类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我们平常所说的辞不达意,指的就是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受到阻碍。同时,一个人思维迟钝也无法通顺地使用语言,所以作文之法就要先讲究了然于心,然后才能达到了然于口和手。作文其实就是“写”话。如果能把话讲得准确、有条理、有味道,那写下来就是一篇象样的文章。实践表明: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可以使作文减少那些干巴巴的“字儿话”,出现词汇贫乏现象,使文章更接近生活中的语言。再者,把作文写好了,引导学生试着念一二遍,运用口语的语感去品味、去推敲,然后再进一步修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是可有可无。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是人类交际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综合文化素质的体现。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途径很多,我们应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有步骤的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说话训练要求。除了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有意识、有方法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应该有组织、有目的的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语言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说话教学千万不可忽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明确要求:“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在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的倾斜状态,即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正如我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了业,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系统训练过。”甚至与人交谈词不达意,意思不明确,不连贯。这些现象都是口头表达能力差的表现。新时代不再需要只会吸收,不会输出,不会表达的人,而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交际型人才。这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的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因为“写”有修改的机会,而“说”没有修改的机会,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这个意思;“写”有充分时间思考,可以断断续续,而“说”则要求思维敏捷通畅,时间观念强,应变能力强。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来反映情况,发疑解难,交流讨论及宣传材料,咨询问题等等,都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表达能力,这正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正如白岩松在谈口才时说:“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拥有口才本身就是你这个人是否拥有实力的象征。社会越现代化,口才好的越占便宜,得到的机会也会更多。”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口语的社会意义,让学生了解,在现代生活中,口头语言的交际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每一个人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例如,搞“公关”要会“说”,做导游要会“说”,做生意要会“说”,做接待要会“说”,搞交际要会“说”,做外交工作要会“说”,谈判桌上还要善于“说”,竞选某个职位要击败对手也要会“说”,当教师更应该会“说”能“说”。“说”是最生动的表达,是最直接的交流,集感情、思想、声音于一体,这是“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致胜的谈判口才可以使一个面临破产的企业死而复生;幽默而又风趣的语言可以化干戈为友谊;礼貌的用语可以使人加深理解,增进友情……纵观古今中外,名家伟人,无不是以他们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口才博得人们的敬仰和信任而流芳百世的。中学语文里关于古代善于“说”的典故很多,如邹忌、触龙、烛之武、魏征等。邹忌“说”得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强大;触龙敢“说”能“说”,“说”得赵太后把心爱的儿子送出去当人质,使国家免于兵灾;烛之武善“说”,“说”得秦王不但退兵,还派兵保护郑国,使郑国免于灭顶之灾……总而言之,教师在训练口语前应让学生明白,只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训练,就能为自己不久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己的将来创造机遇。
二、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说”对于“读”来讲,“说”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青少年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他们读写入门的重要基础。学生在阅读时,除了要运用有关阅读的特殊规则外,还要运用许多在口语实践中学会的规则。如“说话要有条理”、“说话要清楚简洁”、“说话要大方、口齿清楚”等等,都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具体要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说,使“口头表达”能够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就是用有声语言准确、生动的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者再创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听众得到更加明晰的信息和艺术享受,它与说话有许多共同点。首先,它与说话的各种读音技巧基本相同,在语调方面也是同说话一样,要准确的运用升降、停顿、轻重、快慢等,在反复朗读中可以提高说话能力。其次,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词汇,加强记忆,为说话储备材料,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第三,普通话是说话的训练基础,经常朗读,可以有效的纠正方言,消除不同区域方言的隔阂,促进人们的交际活动,提高普通话语音的准确率,使语言的表达更准确,更有魅力。第四,多读多“说”,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熏陶。以《百合花》为例,让学生多朗读精彩片段,并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章的一些故事情节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如“护送”、“借被”、“献身”等情节。然后说说这些情节的句子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多“说”,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听录音,模仿说话
平时多播放一些名篇名著的录音,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跟着模仿朗读、体会和模仿播音员的语调、语气、重音和停顿等、模仿朗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兴趣,是一项有效的训练。
实践证明,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语的理解。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可围绕课文来进行,这样既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使阅读理解力进一步深化。
三、结合写作教学,加强口语训练,也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口语表达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立意构思的写作能力。众所周知,“说”是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写”是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二者是相通的,相促进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此,叶老给我们精辟地阐明了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与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说“说”和“写”是一种能力的两个方面。
口语表达训练首先是要练胆量,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激情。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很少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和看法,其主要原因是害怕自己“说”不好,引起别人笑话。要打破这种不敢发言的保守心态,增强学生讲话的信心,运用创造性思维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妄加评论谁是谁非,它告诉人们:一种新见解的产生往往是在人们最不注意的地方。学生有了这种观念,就产生一种见解不分高低上下的心理,从而做到敢想敢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到别人交流,这是口语训练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创造口语训练的气氛和条件。写作课堂不能仅仅是老师讲解、提示,而更应该为学生提供“说”的表达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物化手段,人类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我们平常所说的辞不达意,指的就是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受到阻碍。同时,一个人思维迟钝也无法通顺地使用语言,所以作文之法就要先讲究了然于心,然后才能达到了然于口和手。作文其实就是“写”话。如果能把话讲得准确、有条理、有味道,那写下来就是一篇象样的文章。实践表明: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可以使作文减少那些干巴巴的“字儿话”,出现词汇贫乏现象,使文章更接近生活中的语言。再者,把作文写好了,引导学生试着念一二遍,运用口语的语感去品味、去推敲,然后再进一步修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是可有可无。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是人类交际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综合文化素质的体现。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途径很多,我们应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有步骤的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说话训练要求。除了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有意识、有方法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应该有组织、有目的的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语言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说话教学千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