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现状。方法 通过对省市地区随机抽取10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追踪调查,根据高血压分级对1000名患者进行归类分析,观察各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服药率等方面的区别,分析和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状况。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农村患者高血压分级越高,其体重指数、年龄越大,文化程度、服药率越低,分级高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例高,同一高血压级别,女性患者少于男性。结论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对高血压知识普及率低、生活方式不健康等特点,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广大社区医疗工作者应针对农村高血压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在农村高血压患者中开展宣传预防高血压知识、指导服药、改变生活方式等活动,提高农村高血压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农村 高血压 分类 相关危险因素 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34-02
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及靶器官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通过近年来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人们对高血压的严重性及危害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农村,由于消息渠道闭塞、文化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农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危害性认识不足,服药依从率低,并发症严重,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1~2]。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对农村高血压的防治现状进行了分类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省市地区的高血压患者1000例,其中男512例,女488例;年龄在49~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岁;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占1.90%,高中或中专5.90%,初中25.10%,小学35.50%,文盲占31.60%;66.4%的患者有家族史;服药率仅为42.6%。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100%参与调查,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每一名被调查者测量两次,如两次测量值的收缩压或舒张压差别超过4mmHg时,再进行第三次测量,取其平均值[3]。
1.2.2 资料分析方法:根据高血压分级对1000名患者进行归类分析,观察各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家族史、服药率等方面的区别,分析和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状况。
1.2.3 统计學分析方法:用SPSS 1 1.5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将各级别高血压调查结果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显示,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在各级别高血压中都有体现;年龄越高,Ⅰ、Ⅱ级别高血压占的比例越大;学历高的患者临界值高血压占的比例较大,学历越低,Ⅰ、Ⅱ级别高血压占的比例越大;临界值高血压组的服药率明显高于Ⅰ、Ⅱ、Ⅲ级别高血压组;血压级别越高,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例所占比例越高。
3 结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升高[4]。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对高血压知识普及率低、生活方式不健康等特点。有资料显示,农村高血压患者对本病的知晓率仅为 29.5%,治疗率约为23.6%,而控制率仅为1.1%,说明我国农村的高血压患者几乎是按照自然病程发展,十分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也成为致残、致贫的重要原因,因此农村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本调查显示,性别、年龄、学历、服药率、家族史都与农村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发病率低,除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关外,还与农村男性普遍存在的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女性的上述不良生活习惯较少;年龄与发病率密切相关,年龄越高,Ⅰ、Ⅱ级别高血压占的比例越大,年龄越大,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因此其患病率越高;学历因素在农村高血压患者中也是重要因素,学历影响着患者对本病的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患者能否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对能否遵医嘱治疗及改变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而学历高者能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说明应加大对农村高血压的宣传力度;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本文研究中也有体现,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将有家族史的患者及直系血亲作为重点高危人群。另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等,临界高血压及Ⅰ型高血压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获得较满意降压效果[5]。广大社区医疗工作者应针对农村高血压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出比较适合农村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加大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指导患者坚持服药、改变生活方式,提高农村高血压的防治效果。同时注意选择性降压效果好、价格较低、符合农村经济条件的药物。
参考资料
[1] 袁森林,曹保林,朱世华,程学鸿.农村高血压病的防治现状调查分析[J].安庆医学,2005,26(4):33~34.
[2] 李慧,孟庆跃,尹爱田,孙晓筠.山东省中西部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3.4(3):40~45.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5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孙英贤.我国农村高血压防治的现状和思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 14(10):19.
[5] 李栋,王伟,张柏源,王晓燕,武文成.我国农村高血压控制现状及防治[J].亚太传统医药,2011,2.7(2):159~161.
关键词:农村 高血压 分类 相关危险因素 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34-02
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及靶器官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通过近年来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人们对高血压的严重性及危害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农村,由于消息渠道闭塞、文化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农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危害性认识不足,服药依从率低,并发症严重,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1~2]。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对农村高血压的防治现状进行了分类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省市地区的高血压患者1000例,其中男512例,女488例;年龄在49~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岁;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占1.90%,高中或中专5.90%,初中25.10%,小学35.50%,文盲占31.60%;66.4%的患者有家族史;服药率仅为42.6%。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100%参与调查,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每一名被调查者测量两次,如两次测量值的收缩压或舒张压差别超过4mmHg时,再进行第三次测量,取其平均值[3]。
1.2.2 资料分析方法:根据高血压分级对1000名患者进行归类分析,观察各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家族史、服药率等方面的区别,分析和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状况。
1.2.3 统计學分析方法:用SPSS 1 1.5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处理。将各级别高血压调查结果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显示,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在各级别高血压中都有体现;年龄越高,Ⅰ、Ⅱ级别高血压占的比例越大;学历高的患者临界值高血压占的比例较大,学历越低,Ⅰ、Ⅱ级别高血压占的比例越大;临界值高血压组的服药率明显高于Ⅰ、Ⅱ、Ⅲ级别高血压组;血压级别越高,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例所占比例越高。
3 结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升高[4]。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对高血压知识普及率低、生活方式不健康等特点。有资料显示,农村高血压患者对本病的知晓率仅为 29.5%,治疗率约为23.6%,而控制率仅为1.1%,说明我国农村的高血压患者几乎是按照自然病程发展,十分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也成为致残、致贫的重要原因,因此农村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本调查显示,性别、年龄、学历、服药率、家族史都与农村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发病率低,除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关外,还与农村男性普遍存在的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女性的上述不良生活习惯较少;年龄与发病率密切相关,年龄越高,Ⅰ、Ⅱ级别高血压占的比例越大,年龄越大,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因此其患病率越高;学历因素在农村高血压患者中也是重要因素,学历影响着患者对本病的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患者能否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对能否遵医嘱治疗及改变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而学历高者能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说明应加大对农村高血压的宣传力度;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本文研究中也有体现,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将有家族史的患者及直系血亲作为重点高危人群。另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等,临界高血压及Ⅰ型高血压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获得较满意降压效果[5]。广大社区医疗工作者应针对农村高血压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出比较适合农村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加大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指导患者坚持服药、改变生活方式,提高农村高血压的防治效果。同时注意选择性降压效果好、价格较低、符合农村经济条件的药物。
参考资料
[1] 袁森林,曹保林,朱世华,程学鸿.农村高血压病的防治现状调查分析[J].安庆医学,2005,26(4):33~34.
[2] 李慧,孟庆跃,尹爱田,孙晓筠.山东省中西部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3.4(3):40~45.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5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孙英贤.我国农村高血压防治的现状和思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 14(10):19.
[5] 李栋,王伟,张柏源,王晓燕,武文成.我国农村高血压控制现状及防治[J].亚太传统医药,2011,2.7(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