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之外,停驻的风景(散文)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徽因在她的《窗子以外》写到:“车开始辗动了,世界仍在你的窗子以外”。
  视力好的,记忆好的,忘不掉的
  一块四边形的玻璃,整齐地镶在窗棂里,无缝对接外面的世界。哈一口气,模糊了窗外的一切,停在电线杆上的麻雀,低着头看手机的路人,冒着热气腾腾的早餐推车……他们的边缘开始虚化,然后一秒,两秒,开始转为清晰。印在窗子上的水沫,开始蜕成水珠,顺势而下。
  不同的地理坐标,不一样的窗子,不一样的景色。
  我曾坐在家里四十平米的小屋窗前,看着外面的世界。有高过窗子的房檐,滴滴答答打落还没干的雨水;看飞过来的鸽子,兀自停在房顶最边上,狡黠的眼珠转动着审视周围的一切;有一阵风藏在院里花园中的百合花里,倏地一动,在三叶草的轮廓中转着圈儿不停地跑。有一只狗,探进了院子,嗅着湿湿的空气,看它慢慢地踱步,竟不忍心赶它出去。
  稍稍抬起头,是青黛色的山,氤氲着雾气,难以触及的伟岸,只给了广袤的天空。想起英子的《我们看海去》,那大山的那边会有海吗?我只觉得很远很远,不仅一块玻璃的厚度,也隔着一个天空的距离。
  老家每户人家的玻璃,都是一样的高度和宽度。所以不论在哪看窗外的风景,都是一样的面积。男人裹着一身汗味与泥土味的马褂,女人臂弯里挎着不大的竹筐,谈笑风生,笑声由近及远。硬化了的水泥路,手推车辗过的痕迹,拖拉机走过的轨道,甚至于架子车轧过的车辙,像建筑图纸的草稿,繁复而有章程。
  可能是年少时视力太好的缘故,呆呆地在窗边看外面的一切,是那么的清晰,以至于以后无论走到哪儿,我都会不自觉想起窗外的风景,然后便有了一个视野,两个画面,一个过去,一个当下;一个城里,一个乡下。
  昨日丢的,今日得的,不属于自己的
  曾固执于往日流散的记忆,打落了流年的漂流瓶,撒出来的是不想承认现实而又囿于过去的倔强。努力说服自己这是一种纪念的方式,且在很用心地呵护,到头却发现物在人在,只是物早已沾了锈迹,人早已变了模样。
  记忆,漂流瓶,倔强,锁在心窗。
  钥匙,丢在意念的角落,除了自己,无人可知。
  原来世间的每件事情,都是注定了的因缘。就着前世的轮回,几经兜转,还是逃不脱命运的枷锁。我们一边在愤愤不平埋怨着命运的不公,一边每天想尽办法为了想要的生活打拼,不知何时开始种下的种子,随着我们不再年轻,慢慢长大,开着结着欲望,金钱,权势和物质的果实。
  儿时趴在窗前许下的愿望,想要一幢大大的房子,开着最酷的汽车,玩遍心心念念的游乐场,吃遍每天都奢望的零食,带着变老的爸妈,去想去的地方,坐最远的火车,记录最美的风景。
  这些最奢侈的梦,隔着一扇窗子,隔着一个青春的旅途。
  迷迷糊糊地走,疯疯癫癫地闯,一路上跌跌撞撞,要么披荆斩棘艰难前行,要么守着自己的倔强走上另一条路。原来,我们都曾被青春欺骗,笑了,哭了,在失去中收获,在得到中丢弃,曾经属于自己的早已不属于自己,一转身,纵使万丈深渊,抑或是春暖花开,却是心甘情愿。
  当一次次地掉进生活的冰窟,鲜红的血液融化着刺骨的冰锥,仍固执地方一遍遍读着《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未来可信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未来是用即将在二十四小时之后转化为明天的今天堆砌的。没有了今天的今天,也不会有明天的明天,亦不会有未来的未来。
  走过的路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才发现原来自己真真切切追求过得那些华而不实的梦,只是一场缥缈的烟影,伸出手还未抓住,便已经藏进空气,等云散了,天晴了,一切都看不见了,梦也就醒了。
  永生的,轮回的,敲打着窗棂的
  我从未想过,当安静的魂魄从腐化的肉身离开,当地狱的恶鬼爬向通往天堂的云梯,他们是否早已预知了自己的下一场命运,是永生还是轮回。
  死亡是可怕的。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最后时间,大概是他们走过最远的一条路,一条有着开始和尽头的路。
  这条路只能步行。路的两旁是一生的记忆,一帧帧,一幕幕,从离开胎盘呱呱坠地,长大,成人,变老,甚至还没来得及变老,看着幼稚的自己,叛逆的自己,被骗的自己,承担责任的自己,消磨着父母的青春,陪伴着不同的朋友,发现最亲近的人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有人偷偷地爱着你,你又小心翼翼地为他们付出,想起还没来得及对父母说声我爱你,想起还没来得及挽留最想念的人,想起还要向谁说声对不起。可惜,也只有几秒钟,仅仅这几秒钟,懂得了珍惜,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曾经最讨厌的世界。
  我曾在窗子里面,看著外面的人们哭天喊地,忙忙碌碌地将亡灵送往天堂。白色的帷幔,扭动着的火苗,听着悲鸣的哀乐,撕扯着漂浮的纸屑,浸满整个空气。每每想起这一幕,总觉得心头一阵阵发怵,每每从噩梦中惊醒,竟是如此惧怕自己未来面对死亡。
  越长大越觉得,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只是我们慢慢成熟的心智已然将人们的情绪读懂。害怕自己最在乎的人突然以这种方式离开,害怕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看着鲜活的生命停止享受阳光,我们只是还没有靠自己的能力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却要承受更多不属于我们承担的事情,然后,在主动和被动下,就长大了。
  佛说四大皆空。只是红尘中,生活最多的不仅仅是人,还有思想,信仰和因果。因为这些,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社会中看着并经历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有些人固守着善良,在别人的欺瞒和谩骂中无动于衷,他们的赤子之心,是生存之门的通行证,或许没人在意,但是总有人看得到,因为,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不仅需要能者,也需要有着干净灵魂的平凡人。
  朴树在《平凡之路》中唱到,我曾经失望失落,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到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前世今生来世,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窗内的,窗外的,总归会一样的
  只是觉得,当一场场猝不及防的噩梦闯进我们的生活,然后在想象的虚拟的世界中做着希望发生的美梦,眼神躲闪却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这是一种安慰自己的逃避和懦弱。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天,渴望在黑夜中闭上眼睛忘了这一切,却发现当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床头还是昨天写的笔记,还是会被人问起昨天的事,原来这一切终究是要面对的。
  时间真是个魔术师,很多年以后在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是怎样度过的,满满的画面和回忆却发现无从说起,只是很平静地告诉别人,现在很好。
  是啊,曾经那么努力那么努力地生活,不就是为了现在很好吗?至于那段岁月,早已经被时间烙印在脑海中,偶尔想起来会感谢曾经苦难,留下了最珍贵的人,变成了从不敢想象的自己。
  我们都在成长,走着不可知的路,一路失去,一路收获,一边流泪,一边长大。
  我们都在慢慢变老,想着可期的未来,忆着回不去的过去,在风里雨里,遇着对的人,做着未知的选择。
  我们都在努力活着,远离痛苦和疾病,接近着死亡,享受着生命。
  窗内的空间,窗外的天空,那扇封闭的窗户终归会打开,只是,需要等待,一场踏踏实实的等待。
其他文献
我有时真想将他的小脑袋扒开,看看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他睡着时,我就经常蹲在他身旁,渴望能进入到他的梦里,看看他有没有梦到我,能不能懂我对他的爱。  说完这话,赵文田收回酒盅,在嘴唇间一抿,“嗞”地一声一饮而尽。赵文田没有等我和兰旭回话的意思,几年下来,我们仨的境遇已是各不相同,兰旭留在村里务农,偶尔打打零工;我在南方读大学;赵文田则在县城靠做小买卖赚了钱,而今早已娶妻生子,正为教育孩子的事发愁。我勉
期刊
在云端  在云端,我挪移俯仰和时光,  突然发现,曾多自大就多虚无。  挪移谦卑和眼力,用冬天置换晚秋,  憋住高调的姿态,像憋住一个悟空。  当飞机借下一段天路,白水替换冰湖,  绿叶卸下僵枝,每一条暗道都开花了。  修辞也变得活泼,像擦拭一盏灯。  魔都的冬天无雪,有蒸蒸日上的火气。  上海的早晨  巨大的狗尾巴草长在窗口假花盆里,  压制着树篱中的幻影,看上去有点摇曳。  晦暗的烟气,让骑摩
期刊
来到北京后,佳宁才真正体会到寸土寸金的帝都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当然这不能怪这座城市,怪只怪自己这个来自小城市的女孩子却偏偏怀有一个大得离谱的梦想。  北京给她的唯一印象——除了人多,还是人多。火车站、地铁站、快餐店、地下室……他、她、他、他们一张张陌生的脸,或沧桑、或鲜活、或沮丧、或欣喜……满面愁容也好,天真无邪也好,无论是什么,在这座城市的眼里,他们不过就是围在她身边的一群工蜂。它们一批又
期刊
雁之行歌  我们都是长途迁徙的鸟  劳顿的日子与安稳的日子一样  不会多也不会少  逐水草而居  每一处都是永恒  我们的行踪会被天空记录  被流云忘却  会被大地记录  被季节掩埋  这辗转而飘忽的履历  我们总在鲜绿中激情涌动  在苍黄中领受神的喻示  太阳有长久的光芒  而寒冷也是它赐予的行板  在追逐与躲避中  从群落里汲取依靠和胆量  而最心动的是  与一只缔结盟约  分享飞之喜乐  飞
期刊
车过西辽河  水面宽阔,满足了我对故乡的怀念  柳林散漫,代替着我想要的生活  儿时,我曾与辽河水一起奔跑  那时,河里有鱼虾,岸上有风雪  后来,我在返校的火车上远望  她的日漸消瘦、浑浊  再后来,我怀揣着她的一片波光远行  在重庆的山水里,不停地用她种下  文字和雨水  此刻,我打开双臂,和她拥抱、抚摸  交换过往、天气、身体的曲线  并一起说出,我们  都是好流水  且停亭  我一生的时间
期刊
1  进入十月,伊金霍洛的风就凉了起来,一夜间吹黄了遍野的绿。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的地貌,让这一片土地舒展着辽阔。站在它的每一寸肌肤上,丰富的历史故事,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轮番上演着繁华与寂寥,让这一块土地有了草原,有了耕地;有了手扒肉、也有了众多的面食;让更多的人有了故乡,有了乡音。  无论怎样的交融,有草原的地方就一定有敖包,在高坡或丘陵之上,像是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
期刊
三三在卧室对着镜子画眉毛,我在客厅等着。大约半小时前我们在餐厅吃了午饭,杨姨做了红焖小排,酸辣土豆丝,都是我爱吃的,她给我夹菜,我埋头咀嚼,你会以为这是很家常的午饭时光,但它不是,因为我们三个人全程无交流,除了牙齿撕扯小排和切开土豆的声音。吃过饭,三三说我们上街去吧。在我们那里,上街是逛街的同义,都是逛商场走路看人买东西。我说好。她回到卧室开始化妆,粉底、眉毛、眼线、睫毛膏、口红,一丝不苟。  在
期刊
七路车刚过大桥,我把脸贴近车窗,远处是暮色中的大磁,在那片炊烟中,我依稀看到了家里的灯光。  石拐的冬天有时会格外冷,冷得让你透不过气来。车窗上的水汽已经被抹了好几遍,还是冻成了厚厚的一层。  下了车,我还没来得及把行李拿下来,黑暗中就跑过一个矮小的身影,从我手上接过大大小小的包,从咳嗽声中,我听出是爹……  爹下了一辈子的井,虽然捞了一条命,能正常退休,但常年的井下作业,让这个叫“煤矽肺”的特殊
期刊
老孔是我小学、初中的老同学,没想到在古玩街遇到他。他喊我“乔老爷”,我则喊他“孔老二”,都是我们的绰号。握着手相互大笑。知道我们都已退休才来逛这个地方后又是大笑。古玩街后来迁到闹市区,我就再未见老孔。  那段时间天老阴着,下雪路滑,我就去挤公交车。没想到在车上遇见老孔。我说老孔你去哪了呀?老孔说,我检护照,去美国。你不知道我女儿在美国吗?我说不知道。老孔说我女儿学生物,到美国读的“研”,留在美国一
期刊
茶已开  午后,充血的大脑仍旧兴奋。近乎瘫在椅子上。这才想起了水。勉强直起腰来,取出十几片绿茶,甩进玻璃杯。滚烫的开水一冲,瞬间把茶叶托上了杯口。我想起了釜底抽薪。一缕热气摇晃着,飘向一旁的电脑。窗外阳光明媚,玻璃杯在我的玻璃桌面上形成了一个瘦长的圆柱体。颈部被茶叶充斥,黑压压一片。中部是杯体上“浮瑶仙芝”四个字的模糊投影。下方金黄澄澈,一点金光闪耀在底部的聚焦点。像金字塔尖的光芒。茶叶缓缓舒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