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刚开始,我从西班牙一个无名小镇巴达霍斯(Bada joz)进入葡萄牙。从这里到里斯本只有205公里路程,是所有通向葡萄牙首都的陆路中最近的一条。高速列车一小时零十分钟就把我送抵里斯本的新门户——2003年由被誉为“结构诗人”的建筑大师Sant iagoCalatrava设计兴建的东方火车站。
里斯本最后一只蜥蜴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到里斯本住段时间怎么样?那儿的天气一定很温暖,你会像一只蜥蜴,在阳光映射下伸展腰肢,获得活力。那是一座水之城、光之城和大理石之城,住在那里有益于沉静和沉思。”
我不知道这位放荡不羁的法国人是否真的到过里斯本。即使去过也是他老年之后,年轻的波德莱尔一边写诗咒骂巴黎一边酗酒嫖妓,享受着“罪恶之都”的所有堕落方式。他到没到过里斯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一个形象的比喻——自他之后,任凡一个前往里斯本的法国人都把自己比喻成波德莱尔那只蜥蜴,这也是里斯本被恶搞为“蜥蜴之城”(The City of Lizards)的来由。
事实上,里斯本与蜥蜴一点关联也没有。像欧洲大部分城市一样,里斯本并不大,只有60万人口,因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温暖如春。由于它地处欧洲大陆最西端,与拉美、西非及地中海关系非常亲密,1974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发起独立革命时,许多难民不去法国和英国,而是悉数逃至里斯本,至今里斯本街头仍随处可见难民后裔。400多年前,葡萄牙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它的舰队独霸海上,里斯本则是这个帝国的中心,葡萄牙人骄傲地向世人宣布:“里斯本既是陆地的终点也是大海的起点。”
见证葡萄牙航海荣耀的是坐落在特茹河入海口的贝伦塔(Belem Tower)。这座纯白色大理石建筑一面向海三面与陆地相接,属于曼努埃尔风格的四棱古堡,建于1514年,完工于1520年冬,设计师是葡萄牙皇家工程大臣迪奥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由于是为纪念16世纪葡萄牙伟大的航海时代而建,在设计上力求美轮美奂——远观似一艘远航归岸的巨轮,近看又像王宫主塔。
贝伦塔见证了葡萄牙的光辉岁月,也看尽了世间凄凉。很多名扬天下的葡萄牙航海家从这里出发,开始漫长的环球之旅,其中包括名垂青史的哥伦布、达伽马以及首次发现“地球是圆的”的麦哲伦,因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葡萄牙的衰落,贝伦塔的象征地位逐渐动摇,功能也发生了转变,曾做过海关、电报站和灯塔。18世纪后期,里斯本人把地下的三层储藏室改装成地牢,专门囚禁犯罪的贵族——罪行越重,关押得越深。因为贝伦塔建在浅滩上,每逢涨潮地下牢房就被海水灌满,最下层的囚犯禁不起潮起潮落,被活活淹死。
告别日渐苍凉的贝伦塔,我向道拉多雷斯大街走去。
慢吞吞的里斯本“欲望号街车”
早年读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F e r n a n d o P e s s o a)的《惶然录》(T h e b o o k o fDisq uiet),诗人咬牙切齿地说:“即便我握住了整个世界,也会统统将它换成一张返回到拉多雷斯大街的电车票。”
读诗时我不明白:一个人已主宰了全世界,为什么还要乘坐电车返回里斯本?当我按图索骥找到拉多雷斯大街才恍然大悟——
原来红黄两色的电车已根深蒂固地网住了这座城市:无论通衢大道还是板石小巷,无不“空中布满电线,脚下伸展铁轨”。两条铁轨和无数电线把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市点缀得面目皆非,而当年诗人居住的拉多雷斯大街无疑是各路电车交错穿行的典型街道之一。
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怀旧,我从拉多雷斯大街随意跳上一辆电车,亲身感受一下里斯本的“欲望号街车”。然而很失望——电车的速度实在不敢恭维,最快车速也只比行人的步伐快上一丁点儿,如果同去一个目的地,一个健步如飞的人肯定比坐电车的人先到。
和意大利首都罗马、捷克首都布拉格一样,里斯本也是一座山城。电车从柏夏区开往巴里奥托区,一路全是上坡路,电车毫无表情,慢吞吞地拐弯,慢吞吞地爬坡,就连丁丁当当的铃声也透着无精打采。
快到奥托山顶时,几个行色匆匆的游人三步两步就把我们赶超过去,看我在车上不住傻笑,其中一位洋哥们一边抹汗一边腾出手对我做出一个“小乌龟慢慢爬”的手势。其实我不是笑他那难看的莫希干发型,是想起我的朋友晓玮在她的旅行书《近乎私奔》中描写里斯本电车爬坡的一段话:“人行道上的行人只能贴着墙侧立着,静静等车通过再行,如果此时在车上看到哪个路人不顺眼,撩起手掌掴个巴掌也是绰绰有余的。”面对这个讨厌的莫希干发型,我真的有这种冲动。
里斯本最著名的电车是28路车,这条线路从埃斯特拉教堂开始,经过卡默恩斯广场、城区缆车总站、著名的Chiado购物街,一直行驶到隐藏在阿尔法玛区角落深处那些里斯本最破败的古迹。想像中这车不知该何等豪华与时髦,然而等到它驶过来却不禁大失所望——只有一节木制黄色车厢,里斯本的暮色中,我与十几个葡萄牙老兄坐在车里随着山势左一转右一拐,向暮色更深处驶去。开始路边还不时有街灯,后来车里车外便黑漆漆一片。中途,司机突然把车刹住,原来路边停着一辆小轿车,车屁股占据了电车行驶的空间。司机下去用拳头量了量车屁股和铁轨的距离,摇摇头,然后回到车上用葡语一通吆喝,大家纷纷下车去推那辆轿车,我也急忙下来加入,却找不到插手的位置。
好不容易抵达终点圣乔治古堡,我像孩子一样一边伸开双腿丈量铁轨一边思索——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已彻底淘汰了这种隆隆作响且有碍观瞻的有轨电车,改成漂亮时尚的公共汽车或地下铁,比如纽约、比如伦敦,甚至包括北京、上海,如今想要重温上海有轨电车的旧式风景,恐怕只能进入张爱玲的小说中翻寻了,但里斯本却仿佛一个远离现世的糟老头子,遗世独立,固执得近乎变态,虽然也发展地下铁和城区巴士,古老的电车却从未抛弃。以28路车为例,那些黄色车厢自从“二战”之后就没有更换过。
这究竟是为什么?佩索阿说出了里斯本人的心声:“我坐在老电车上,车上的椅子好像带我回到从前——对我而言,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现实都在成倍增长。我下车的时候往往筋疲力尽,好像刚刚梦游过,又好像过完了一辈子。”
电车也许就是里斯本的一辈子。
咖啡馆外忧郁的“法朵”读过佩索阿传记的人相信对下面这一幕永难忘记:1935年11月26日黄昏,正处于文学创作巅峰的佩索阿夹着黑色公文包回到位于科埃略达罗沙街16号的公寓。像往常一样,诗人在楼下的Trindade`s酒吧对酒保说:“2毛、6毛和8毛。”他说的是当时葡萄牙货币埃斯库多(Escudo)——一盒火柴2毛、一包香烟6毛,一杯威士忌8毛。酒保早已熟知诗人的习惯,麻利地把三样东西摆到他面前。佩索阿先是撕开香烟,取出一枝含在嘴里,然后用火柴点燃,待喷出一口烟雾后,再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扁壶,把酒装好,扬长而去,躲进楼阁开始新的创作。这是诗人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酒吧,也 是最后一次回家——四天后,人们在公寓里发现了他的尸体。
在柏夏区寻找科埃略达罗沙街时,我迷路了。我没有地图,也不懂葡语,遇见的几个路人又不懂英语,只好一遍遍重复着佩索阿、Pessoa,期待这个在里斯本家喻户晓的名字能够换回一个满意的指引。
当问到第N个眼镜美女时,美女痛快地点点头:“Pessoa?”我连呼:“Yes.”美女纤手向远方一指,怕我不明白,又热心地把我送到15路电车站,用纯正的英语嘱咐我在终点下车。
可下车后我却发现情况有些不妙——15路电车终点是泰汝河岸的杰洛尼莫斯修道院。佩索阿死后本来葬在他祖母坟茔所在的快乐墓园,随着他名声越来越响,1985年深秋,里斯本市政府决定把他的灵柩迁到洛尼莫斯修道院,让他与达伽马、卡蒙斯和葡萄牙皇室成员一样享有身后哀荣。
天啊,我本来是找佩索阿的故居,眼镜美女竟把我指到了他的墓地。
既来之则安之,花六欧元买张门票逛了一遍修道院,从另一大门出来时,发现全然不是进来的景象,最可恨的是任我怎么努力、怎么转圈也找不到来时的电车站——问路不易,迷路却来得如此容易。索性一个人沿街慢慢转悠,我曾耗时三天徒步转遍庞大的罗马城,只有罗马三分之一大的里斯本还能困住我不成?
三个小时后我终于还是疲了,再美的路程永远走下去也会令人疲惫。累到极点时我选了一家街边咖啡馆坐下休息,点一杯位,赶路的继续赶路,游览的继续游览,我却静静回味这场免费的法朵演奏——在我听来,忧郁的法朵就像我国的陕北花儿,它传递出来的惆怅也好,遁世也罢,其实代表了葡萄牙偏居欧洲大陆一隅的无奈和对昔日辉煌一去不返的难舍难留。
两天后,我离开里斯本。启程的刹那,我想:如果每一个来过里斯本的人来世真的变成一只蜥蜴的话,我情愿自己是最后一只。
Tips
1.目前北京、上海都有直飞里斯本国际机场的航班,基本每天一班,由瑞士航空公司、英国皇家航空公司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承飞。广州则为不定期航班,由南航承飞,须提前三周向机场或南航查询。眼下是飞行淡季,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往返票价最低可以拿到6折——4500~5500元人民币(不含燃油费和税)。里斯本国际机场位于城区北面七公里,可以搭乘机场巴士或地铁进到城区,车票均为2欧元。
2.里斯本市内公共交通很发达,除地铁和公交巴士外,有轨电车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停留时间超过三天,建议购买“全能交通卡”,可以乘坐各种车辆,不限乘坐次数,按天购买,每天2.5欧元,买卡时收取0.5欧元成本费。
3.从市区去辛特拉需要搭乘观光火车,车站是Rossio火车站而不是著名的东方火车站,千万不要搞混。从上午十点起,开往辛特拉的火车每20分钟一趟,慢慢悠悠行驶约40分钟,最后一趟返回火车是晚上六点整,千万不要错过——因为辛特拉只有两家很小的酒店,如不提前预订根本没机会入住。
4.里斯本最著名的美食自然是海鲜,城中心的罗西奥(Rossio)广场左转有一条美食街,集中了所有葡萄牙名吃,最受游客青睐的是煎青鱼和海鲜杂烩,满满一银盘只要八欧元。柏夏区的“巴西咖啡馆”和科埃略达罗沙街那家Trindade`s 酒吧也很有名,在那里品啤酒,赏令人心碎的法朵,不知今夕是何夕。
里斯本最后一只蜥蜴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到里斯本住段时间怎么样?那儿的天气一定很温暖,你会像一只蜥蜴,在阳光映射下伸展腰肢,获得活力。那是一座水之城、光之城和大理石之城,住在那里有益于沉静和沉思。”
我不知道这位放荡不羁的法国人是否真的到过里斯本。即使去过也是他老年之后,年轻的波德莱尔一边写诗咒骂巴黎一边酗酒嫖妓,享受着“罪恶之都”的所有堕落方式。他到没到过里斯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一个形象的比喻——自他之后,任凡一个前往里斯本的法国人都把自己比喻成波德莱尔那只蜥蜴,这也是里斯本被恶搞为“蜥蜴之城”(The City of Lizards)的来由。
事实上,里斯本与蜥蜴一点关联也没有。像欧洲大部分城市一样,里斯本并不大,只有60万人口,因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温暖如春。由于它地处欧洲大陆最西端,与拉美、西非及地中海关系非常亲密,1974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发起独立革命时,许多难民不去法国和英国,而是悉数逃至里斯本,至今里斯本街头仍随处可见难民后裔。400多年前,葡萄牙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它的舰队独霸海上,里斯本则是这个帝国的中心,葡萄牙人骄傲地向世人宣布:“里斯本既是陆地的终点也是大海的起点。”
见证葡萄牙航海荣耀的是坐落在特茹河入海口的贝伦塔(Belem Tower)。这座纯白色大理石建筑一面向海三面与陆地相接,属于曼努埃尔风格的四棱古堡,建于1514年,完工于1520年冬,设计师是葡萄牙皇家工程大臣迪奥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由于是为纪念16世纪葡萄牙伟大的航海时代而建,在设计上力求美轮美奂——远观似一艘远航归岸的巨轮,近看又像王宫主塔。
贝伦塔见证了葡萄牙的光辉岁月,也看尽了世间凄凉。很多名扬天下的葡萄牙航海家从这里出发,开始漫长的环球之旅,其中包括名垂青史的哥伦布、达伽马以及首次发现“地球是圆的”的麦哲伦,因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葡萄牙的衰落,贝伦塔的象征地位逐渐动摇,功能也发生了转变,曾做过海关、电报站和灯塔。18世纪后期,里斯本人把地下的三层储藏室改装成地牢,专门囚禁犯罪的贵族——罪行越重,关押得越深。因为贝伦塔建在浅滩上,每逢涨潮地下牢房就被海水灌满,最下层的囚犯禁不起潮起潮落,被活活淹死。
告别日渐苍凉的贝伦塔,我向道拉多雷斯大街走去。
慢吞吞的里斯本“欲望号街车”
早年读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F e r n a n d o P e s s o a)的《惶然录》(T h e b o o k o fDisq uiet),诗人咬牙切齿地说:“即便我握住了整个世界,也会统统将它换成一张返回到拉多雷斯大街的电车票。”
读诗时我不明白:一个人已主宰了全世界,为什么还要乘坐电车返回里斯本?当我按图索骥找到拉多雷斯大街才恍然大悟——
原来红黄两色的电车已根深蒂固地网住了这座城市:无论通衢大道还是板石小巷,无不“空中布满电线,脚下伸展铁轨”。两条铁轨和无数电线把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市点缀得面目皆非,而当年诗人居住的拉多雷斯大街无疑是各路电车交错穿行的典型街道之一。
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怀旧,我从拉多雷斯大街随意跳上一辆电车,亲身感受一下里斯本的“欲望号街车”。然而很失望——电车的速度实在不敢恭维,最快车速也只比行人的步伐快上一丁点儿,如果同去一个目的地,一个健步如飞的人肯定比坐电车的人先到。
和意大利首都罗马、捷克首都布拉格一样,里斯本也是一座山城。电车从柏夏区开往巴里奥托区,一路全是上坡路,电车毫无表情,慢吞吞地拐弯,慢吞吞地爬坡,就连丁丁当当的铃声也透着无精打采。
快到奥托山顶时,几个行色匆匆的游人三步两步就把我们赶超过去,看我在车上不住傻笑,其中一位洋哥们一边抹汗一边腾出手对我做出一个“小乌龟慢慢爬”的手势。其实我不是笑他那难看的莫希干发型,是想起我的朋友晓玮在她的旅行书《近乎私奔》中描写里斯本电车爬坡的一段话:“人行道上的行人只能贴着墙侧立着,静静等车通过再行,如果此时在车上看到哪个路人不顺眼,撩起手掌掴个巴掌也是绰绰有余的。”面对这个讨厌的莫希干发型,我真的有这种冲动。
里斯本最著名的电车是28路车,这条线路从埃斯特拉教堂开始,经过卡默恩斯广场、城区缆车总站、著名的Chiado购物街,一直行驶到隐藏在阿尔法玛区角落深处那些里斯本最破败的古迹。想像中这车不知该何等豪华与时髦,然而等到它驶过来却不禁大失所望——只有一节木制黄色车厢,里斯本的暮色中,我与十几个葡萄牙老兄坐在车里随着山势左一转右一拐,向暮色更深处驶去。开始路边还不时有街灯,后来车里车外便黑漆漆一片。中途,司机突然把车刹住,原来路边停着一辆小轿车,车屁股占据了电车行驶的空间。司机下去用拳头量了量车屁股和铁轨的距离,摇摇头,然后回到车上用葡语一通吆喝,大家纷纷下车去推那辆轿车,我也急忙下来加入,却找不到插手的位置。
好不容易抵达终点圣乔治古堡,我像孩子一样一边伸开双腿丈量铁轨一边思索——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已彻底淘汰了这种隆隆作响且有碍观瞻的有轨电车,改成漂亮时尚的公共汽车或地下铁,比如纽约、比如伦敦,甚至包括北京、上海,如今想要重温上海有轨电车的旧式风景,恐怕只能进入张爱玲的小说中翻寻了,但里斯本却仿佛一个远离现世的糟老头子,遗世独立,固执得近乎变态,虽然也发展地下铁和城区巴士,古老的电车却从未抛弃。以28路车为例,那些黄色车厢自从“二战”之后就没有更换过。
这究竟是为什么?佩索阿说出了里斯本人的心声:“我坐在老电车上,车上的椅子好像带我回到从前——对我而言,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现实都在成倍增长。我下车的时候往往筋疲力尽,好像刚刚梦游过,又好像过完了一辈子。”
电车也许就是里斯本的一辈子。
咖啡馆外忧郁的“法朵”读过佩索阿传记的人相信对下面这一幕永难忘记:1935年11月26日黄昏,正处于文学创作巅峰的佩索阿夹着黑色公文包回到位于科埃略达罗沙街16号的公寓。像往常一样,诗人在楼下的Trindade`s酒吧对酒保说:“2毛、6毛和8毛。”他说的是当时葡萄牙货币埃斯库多(Escudo)——一盒火柴2毛、一包香烟6毛,一杯威士忌8毛。酒保早已熟知诗人的习惯,麻利地把三样东西摆到他面前。佩索阿先是撕开香烟,取出一枝含在嘴里,然后用火柴点燃,待喷出一口烟雾后,再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扁壶,把酒装好,扬长而去,躲进楼阁开始新的创作。这是诗人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酒吧,也 是最后一次回家——四天后,人们在公寓里发现了他的尸体。
在柏夏区寻找科埃略达罗沙街时,我迷路了。我没有地图,也不懂葡语,遇见的几个路人又不懂英语,只好一遍遍重复着佩索阿、Pessoa,期待这个在里斯本家喻户晓的名字能够换回一个满意的指引。
当问到第N个眼镜美女时,美女痛快地点点头:“Pessoa?”我连呼:“Yes.”美女纤手向远方一指,怕我不明白,又热心地把我送到15路电车站,用纯正的英语嘱咐我在终点下车。
可下车后我却发现情况有些不妙——15路电车终点是泰汝河岸的杰洛尼莫斯修道院。佩索阿死后本来葬在他祖母坟茔所在的快乐墓园,随着他名声越来越响,1985年深秋,里斯本市政府决定把他的灵柩迁到洛尼莫斯修道院,让他与达伽马、卡蒙斯和葡萄牙皇室成员一样享有身后哀荣。
天啊,我本来是找佩索阿的故居,眼镜美女竟把我指到了他的墓地。
既来之则安之,花六欧元买张门票逛了一遍修道院,从另一大门出来时,发现全然不是进来的景象,最可恨的是任我怎么努力、怎么转圈也找不到来时的电车站——问路不易,迷路却来得如此容易。索性一个人沿街慢慢转悠,我曾耗时三天徒步转遍庞大的罗马城,只有罗马三分之一大的里斯本还能困住我不成?
三个小时后我终于还是疲了,再美的路程永远走下去也会令人疲惫。累到极点时我选了一家街边咖啡馆坐下休息,点一杯位,赶路的继续赶路,游览的继续游览,我却静静回味这场免费的法朵演奏——在我听来,忧郁的法朵就像我国的陕北花儿,它传递出来的惆怅也好,遁世也罢,其实代表了葡萄牙偏居欧洲大陆一隅的无奈和对昔日辉煌一去不返的难舍难留。
两天后,我离开里斯本。启程的刹那,我想:如果每一个来过里斯本的人来世真的变成一只蜥蜴的话,我情愿自己是最后一只。
Tips
1.目前北京、上海都有直飞里斯本国际机场的航班,基本每天一班,由瑞士航空公司、英国皇家航空公司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承飞。广州则为不定期航班,由南航承飞,须提前三周向机场或南航查询。眼下是飞行淡季,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往返票价最低可以拿到6折——4500~5500元人民币(不含燃油费和税)。里斯本国际机场位于城区北面七公里,可以搭乘机场巴士或地铁进到城区,车票均为2欧元。
2.里斯本市内公共交通很发达,除地铁和公交巴士外,有轨电车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停留时间超过三天,建议购买“全能交通卡”,可以乘坐各种车辆,不限乘坐次数,按天购买,每天2.5欧元,买卡时收取0.5欧元成本费。
3.从市区去辛特拉需要搭乘观光火车,车站是Rossio火车站而不是著名的东方火车站,千万不要搞混。从上午十点起,开往辛特拉的火车每20分钟一趟,慢慢悠悠行驶约40分钟,最后一趟返回火车是晚上六点整,千万不要错过——因为辛特拉只有两家很小的酒店,如不提前预订根本没机会入住。
4.里斯本最著名的美食自然是海鲜,城中心的罗西奥(Rossio)广场左转有一条美食街,集中了所有葡萄牙名吃,最受游客青睐的是煎青鱼和海鲜杂烩,满满一银盘只要八欧元。柏夏区的“巴西咖啡馆”和科埃略达罗沙街那家Trindade`s 酒吧也很有名,在那里品啤酒,赏令人心碎的法朵,不知今夕是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