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言,“温故而知新”,正强调了复习活动的重要性。尤其是迈入初三后,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渡过中考,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行一轮乃至多轮的总复习,以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复习教学的效率就显得分外重要。有效的复习教学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牢牢把握住课堂重点,可谓意义非凡。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教学;知识
课堂是开展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复习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复习的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来展开复习,带领学生逐章逐节、按部就班地回顾课本,勾画相应重点。这样,不但学生难以提起兴趣,教师自己讲起来也索然无味,复习效果自然不理想。怎样才能克服这种情况,有效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呢?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出发来详细论证。
一、厘清知識联系,把握复习要点
初中历史包含了庞杂且多样的知识体系,从古代史、近代史到现代史,容纳的信息量极为广泛,又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将所有知识一丝不漏地全部掌握,显然难度相当大。作为教师,自然也不能漫无边际地展开复习,而是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炼重难点,让学生优先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的能力,能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浓缩成一个个要点,协助学生由点到面地进行知识回顾。这样,复习起来不仅显得简洁清晰,也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筑,有助于他们尽快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以时间为节点,我们可以将国内外的重要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忆。比如14世纪中叶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盛行,而此时中国正处于明朝的统治下,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努力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举考试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对外则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重要事件发生。这样,经过串联,学生对历史进程的走向更加明晰,不至于对着一个个孤立的时间点死记硬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以具体的人物或者事件为纽带,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它们发明的时间,再层层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寻找有联系的知识点,比如造纸术起源于东汉,根据年代又可以追溯到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等事件。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灵活、逻辑性强,学生温习起来更是一目了然,能够从容地把握住复习要点。
二、注重课堂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知识的巩固离不开有效训练。对于教师而言,与其搞题海战术,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错题指导和知识点归纳上,不如设法提升课堂练习的质量,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练习题型,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有效地节省时间和精力。
以《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思辨意义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如“秦朝的存在对后世起到了哪些深远影响?”学生可以多维度展开思考,小到“皇帝”这一称号的设立对后世诸多朝代的君主提供了参考,大到度量衡、文字、钱币的统一对经济文化交流产生的重要促进作用等,都可以成为答案。这样的问题在紧扣课本内容的同时又具有开放性,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解题技巧。另外,教师也可以选取学生容易疏忽或混淆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有目的的纠错训练,例如“清末著名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曾经提出过 口号。A. 反清灭洋B. 扶清灭洋C.援清灭洋”。学生倘若不细心读题,很容易对三个相似的选项产生迷惑,从而选出错误答案。多进行这样的纠错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创新复习方法,激发学生热情
在现阶段的历史复习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知识导入毫无亮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复习效果不佳导致的恶性循环。教师想要在复习课上一呼百应,结果却成了“百呼不应”,学生兴趣寥寥,课堂反馈近乎于零。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及时摆脱束缚,设法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复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回顾过程中。
以问答法为例,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中华民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学生根据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可以迅速回答出1912年。这时教师再提问“它的成立和哪一场革命息息相关?”答案是辛亥革命。这时,教师就可以再抛出一个较难的问题“中华民国和我们所认可的‘中国’的概念是否等同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经过这样一连串从易到难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复习的积极性自然远胜从前。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的复习教学是一个知识巩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单调地机械记忆。只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训练,相信复习教学的效率便能够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耀光.初中历史中考有效复习之我见[J].学周刊,2015(11).
[2]宫波.浅谈初中历史有效复习策略[J].小说月刊,2016(01).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教学;知识
课堂是开展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复习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复习的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来展开复习,带领学生逐章逐节、按部就班地回顾课本,勾画相应重点。这样,不但学生难以提起兴趣,教师自己讲起来也索然无味,复习效果自然不理想。怎样才能克服这种情况,有效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呢?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出发来详细论证。
一、厘清知識联系,把握复习要点
初中历史包含了庞杂且多样的知识体系,从古代史、近代史到现代史,容纳的信息量极为广泛,又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将所有知识一丝不漏地全部掌握,显然难度相当大。作为教师,自然也不能漫无边际地展开复习,而是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炼重难点,让学生优先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的能力,能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浓缩成一个个要点,协助学生由点到面地进行知识回顾。这样,复习起来不仅显得简洁清晰,也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筑,有助于他们尽快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以时间为节点,我们可以将国内外的重要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忆。比如14世纪中叶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盛行,而此时中国正处于明朝的统治下,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努力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举考试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对外则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重要事件发生。这样,经过串联,学生对历史进程的走向更加明晰,不至于对着一个个孤立的时间点死记硬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以具体的人物或者事件为纽带,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它们发明的时间,再层层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寻找有联系的知识点,比如造纸术起源于东汉,根据年代又可以追溯到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等事件。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灵活、逻辑性强,学生温习起来更是一目了然,能够从容地把握住复习要点。
二、注重课堂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知识的巩固离不开有效训练。对于教师而言,与其搞题海战术,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错题指导和知识点归纳上,不如设法提升课堂练习的质量,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练习题型,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有效地节省时间和精力。
以《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思辨意义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如“秦朝的存在对后世起到了哪些深远影响?”学生可以多维度展开思考,小到“皇帝”这一称号的设立对后世诸多朝代的君主提供了参考,大到度量衡、文字、钱币的统一对经济文化交流产生的重要促进作用等,都可以成为答案。这样的问题在紧扣课本内容的同时又具有开放性,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解题技巧。另外,教师也可以选取学生容易疏忽或混淆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有目的的纠错训练,例如“清末著名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曾经提出过 口号。A. 反清灭洋B. 扶清灭洋C.援清灭洋”。学生倘若不细心读题,很容易对三个相似的选项产生迷惑,从而选出错误答案。多进行这样的纠错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创新复习方法,激发学生热情
在现阶段的历史复习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知识导入毫无亮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复习效果不佳导致的恶性循环。教师想要在复习课上一呼百应,结果却成了“百呼不应”,学生兴趣寥寥,课堂反馈近乎于零。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及时摆脱束缚,设法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复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回顾过程中。
以问答法为例,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中华民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学生根据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可以迅速回答出1912年。这时教师再提问“它的成立和哪一场革命息息相关?”答案是辛亥革命。这时,教师就可以再抛出一个较难的问题“中华民国和我们所认可的‘中国’的概念是否等同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经过这样一连串从易到难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复习的积极性自然远胜从前。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的复习教学是一个知识巩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单调地机械记忆。只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训练,相信复习教学的效率便能够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耀光.初中历史中考有效复习之我见[J].学周刊,2015(11).
[2]宫波.浅谈初中历史有效复习策略[J].小说月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