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嘹亮的学堂歌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82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第一首学堂歌
  吴淞口的新兴城市上海,开埠后很快成为一座东方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探险者都选择这里作为登陆中国的第一站,黄浦江上汽笛声声,街道上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随时都可以看到、听到新奇的洋玩意儿。和各种西方文明一起传到上海的,还有学堂乐歌。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里传出来中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学校的乐歌课老师沈心工(原名沈庆鸿,上海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音乐启蒙教育家),上一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开始教授学堂乐歌,开创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早期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旋律大多采自日本的歌曲,甚至有些曲调被不同的作者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采用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事实上,日本的现代音乐教育也不过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才开始,这些后来传到中国的乐歌,很大部分又是取材自欧洲和美国。不久,新学堂里孩子们穿着制服,嘹亮地唱着学堂歌就很普遍了。
  变法维新时的学堂歌
  唐河是汉水支流,顺江而下,一叶轻舟可从襄樊人汉水,一直通往汉口。1904年,九岁的冯友兰和弟弟妹妹一起,随着妈妈,从河南的唐河县去往武汉。冯友兰的父亲是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的进土,候补了六年才在武汉的新式学堂得到总务长的职务。在冯友兰父亲所在的新式学堂里,已经开始传出这样的歌声:
  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江扬子江。源青海兮峡瞿塘,蜿蜒腾蛟蟒。滚滚下荆扬,千里一泻黄海黄。润我祖国,千秋百岁,历史之荣光。(《扬予江》,1904年,沈心工《学校唱歌集》,王引才填词)
  一百年前,小船上的冯友兰可以看到长江里轰隆隆的机帆船,甚至还有英国人的军舰停驻在汉口码头。沿着长江和汉水岸边,有上百家近代工厂的烟囱,在汉口沿江的繁华路段,能看到英国驻汉口领事馆和十七个国家设立的银行,西洋建筑里还有中国最早的邮政局、电报局和电话局。这时的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长长长,扬子长寿扬子寿无疆。人杰地灵相影响,幸福惟吾享。训练兼修养,转瞬十年国自强。黄河北向,珠江南望,兄弟莫相忘。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开始,古老的中国不得不面临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武汉能得风气之先,和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也与主持洋务运动的晚清重臣、两湖总督张之洞有关。1904年农历新年之前,张之洞奏请修改了新的学制,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兼习中西的新式学堂,同时废除了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冯友兰父亲任校的学堂是当时张之洞推行新政的一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教授外语。
  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有学堂乐歌的科目。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饮冰室诗话》)
  冯友兰和弟弟妹妹的年龄还小,没法上新学堂,父亲和母亲就在家里教他们识字读书。这位科举出身的父亲还教孩子们唱一种叫作“学堂乐歌”的新式歌曲:“天地泰,日月广,听我唱歌赞学堂。圣天于,图自强,除却兴学别无方。”
  在冯友兰晚年的回忆录里,他这样记录唱学堂乐歌的情形:“我们这些小孩也学唱这个歌,其实也无所谓唱,因为本来没有谱子,只要大声念,再把腔拉长一点,就算是唱了。”(《冯友兰自述》)
  内陆新式学堂乐歌
  沿海开埠通商的城市往往更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这时远在内陆的四川乐山县城,新学堂里的各种新式玩意儿还会引来无数人的围观,体操课让四川乐山的乡下少年郭开贞(郭沫若)感到极为新奇。多年以后他还记得十三岁时看到的情形:“那时候的体操课真是有趣,在上体操的时候差不多一街的人都要围拢来参观。那时立正不叫立正,叫奇奥次克,向右转是米拟母克米拟……走起脚步来的时候便西、呼、米,西、呼、米的叫着。大家都莫名其妙,只觉得有趣,又觉得好笑。这些奇怪的口令在当时的人自然觉得是真正的外国货了。”(《我的童年》)
  1906年春天,郭开贞考入了乐山县高等小学堂。学校以前是座寺院,门外的戏台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学校的正门,戏台前的广场成了学校的操场,操场左边有自习室,右边有学生寝室,而大殿则是上课的教室。
  在他们班里,三十岁上下的学生居然占了一半以上,还有的已经考得秀才的功名。学堂里增加了算术、地理、音乐和时政等新科目,而老师大多数是过去县里从科举出来的廪生、贡生,对新课程其实也只是一知半解,但郭开贞还是学会了好些学堂乐歌。
  学生学生学生,读书要用心。平上去入四声,字字要彻清。音要准,读要勤,讲解要分明。宇音字义要留心,进步自胜人。
  (《读书》,曲调来自法国民歌)
  和郭沫若年龄相近的冯友兰进入新式学堂的时间要稍晚一点,冯友兰记忆深刻的还有一首学堂乐歌,曲调依然是当年流传最广的《男儿第一志气高》,拗口的歌词是对孝道和父母养育之恩的歌颂:
  年少儿童进学校,第一学孝道。父母生我多辛劳,乳哺又怀抱。出入顾复不辞劳,罔极难思报。你看林间乌鸟,尚能反哺把亲孝。吾曾若不尽孝道,何以做英豪。愿我同学事父母,大家尽孝道。
  (《男儿第一志气高》)曲调
  民国初年的学堂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满清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新的国民政府成立。随后,国民政府陆续改定学制,彻底废除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制,承认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1912年,无锡的华航琛仿照沈心工《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曲子,填写了《共和国民》的曲子,歌颂新时代的来临:
  国民第一资格高,年纪无老小,讲求学问不辞劳,知识开通早。敦品励行重节操,道德真紧要。体育功夫深造,体健身强脑力好,共和程度一齐到,全球人称道。二十世纪我同胞,国民资格高。
  开风气之先的仍然是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城市。1914年,八岁的周有光和全家从常州迁居到苏州,和许多同龄人不同,周有光没有上私塾,而是直接到新式学堂上小学。学校上午九点钟上课,下午一般就是“游艺课”。游艺意出孔子的“游于艺”,包括古文、书法、画画、音乐、打拳、军乐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每学期自由选择。学堂歌是: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回家问候长辈,温课勿荒废。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夕会歌》,改编自一首源远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
  “五四”时期的学堂歌
  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本来想到上海开工厂办实业,但并不成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张吉友倾尽所有开办教育,1921年在苏州创建了乐益女中,并且亲自撰写了校歌。
  乐土是昊中,开化早,文明隆。
  泰伯虞仲,孝友仁让,化俗久成风。宅校斯土,讲肄弦咏,多士乐融融。愿吾同校,益人益己,与世近大同。
  许多历史悠久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校歌,这种类型的学堂乐歌往往用词古雅拗口,虽然用意深远,但流传不广。
  张兆和也跟几个姊妹一起,离开闺房,到学校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算术是不受欢迎的课程,音乐和舞蹈则是姐妹的最爱,家里还请来舞蹈老师,置办了练功服和软底鞋。张兆和嫌自己在照片里不美,还把照片上的脸抠破了。
  张兆和十二岁那年,张家姐妹参加了乐益女中组织的一次远足,这是这些大家闺秀第一次出门去春游,张兆和还与老牛一起拍摄了一张合影。游览完镇江北固山后,张兆和当天的日记是一首七言绝句:“春风吹绿到天涯,遥望姑苏不见家。西下夕阳东逝水,教人那不惜芳华。”
  和好动的张家姐妹不同,辛亥革命后,从常州迁到苏州的周有光在学校里的表现要安静得多,他喜欢音乐,还选修乐器,弹月琴,拉二胡,吹笛子。
  他当时的音乐老师是刘天华。
  许多年以后,已经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周有光到张家登门拜访,也是为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而来。为了赢得张允和众多弟弟的支持,他还为大家演唱过《卖布谣》:
  嫂嫂织布,哥哥卖市。卖布买米,有饭落肚。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弟弟裤破,没布补裤。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是谁买布,前村财主与地主。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周有光最终通过了张家六个弟弟的面试,也赢得了张允和的芳心。1933年,周有光和张允和结婚,此后两人一起度过了近七十年的幸福婚姻。
  同一年结婚的还有沈从文和张兆和。沈从文从偏远的湘西走出来后,历经坎坷,成为成就极高的作家,并且与张兆和白头偕老。
  王骏摘自《读库》
其他文献
余乐平,1970年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1999年开始在大连以卖诗为生,并取得了营业执照,月收入3万元左右。    缘起    余乐平,大学没毕业,但曾在25岁时就坐拥百万财富,成为商界骄子,但后来又穷到捡别人扔掉的烟头抽的境地。他曾一度萌发放弃生命的想法,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写诗能卖钱,由此走向了卖诗的生涯。由一首诗卖10元,到如今一首诗卖800元,成为“中华卖诗第一人”,他的人生也再次富
期刊
李 婧/主持
期刊
编译/王启国  在我还是十几岁的少女的时候,心目中的爱和婚姻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家政课上,老师让我们设计完美的婚礼和婚庆接待会,包括婚礼最后抛撒大米,新郎新娘乘坐豪华轿车缓缓离去,就像电影中那样俊男靓女终成眷属,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高中毕业后,我上丁大学,立志成为一名护士。我忘记了婚姻,把它抛在脑后,因为我要救死扶伤,四处游历。然而两年后我遇见了自己的真命
期刊
儿童节的晚上,小女兴致极高,因为她当天刚从学校捧回了“‘六一’最佳演唱奖”的奖状。趁着她的兴奋劲儿,我便拉了她和妻子去东街散步。东街离我家约一里的路程,小女开始还兴致勃勃地在前面蹦蹦跳跳地引路,但没过多久,她便耍起刁来,缠着妻子让她抱她。  考虑到抱着已经四岁多了,吃得白白胖胖的小女散步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妻子便开始左一句右一句地对小女进行劝说。妻子先是动之以情,继而晓之以理,但最终还是没起多大作用
期刊
暖晴的午后,斜阳照进我家廊子里头。我靠着一只旧藤椅,拿一本书,纸片与钢笔散漫在木桌上。一杯新沏的绿茶,是淡淡的龙井,有浅浅的碧绿,杯口一柱热气,袅袅腾腾。这是我吗?  我有这样的老实,这样的安分,这样的悠闲,这样的疲惫,这样的慵懒,这样的无心事,这样的无斗志吗?是什么时候?我的生命忽然进入了现在?现在我仿佛是—个头一次遭遇换牙的孩童,在经历了惊愕、疼痛、流血以后,终于知道了换牙的代价与换牙的必然,
期刊
26岁的安琦在准备结婚礼服时,一想到以前参加过朋友们的婚礼,也遇上过一家酒店同时有几对新人办婚礼,几位新娘居然穿着同样礼服的情景,她决定要自己定制礼服。  安琦于是就在网络论坛上找到了一家专门做婚纱的店,据说很多新人都在打听这家店的店址——“得提前预约,不然人太多了。品质特别出众,当然价格也贵一些,一套好看的婚纱要几千块钱,不过为那一晚的美丽就算压箱底也值了。”  厌倦了过去被旅行社“牵着鼻子走”
期刊
一个大学二年级男生,在校外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死时年仅二十岁。事情非常突然。学校电告他家中,请速速来人。几天后,学校在火车站上只接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和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儿,两人穿戴极为破旧。原来死者的父亲也已于大学生出事的前两天离开了人世,被车撞死了。老太太是学生的母亲,小女孩是他的妹妹。他们生活在老区。   学校的老师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都惊得呆住了。他们望着这个来自西部贫困山区的老母亲,无法
期刊
1.    可以这么说,小雅和张际从一开始就是场错误。  小雅在姑妈的安排下去相亲,介绍人和男方迟迟不到,小雅不悦,想离开,姑妈拉住她让再等等,说没有谁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小雅等来了张际。  张际身材健硕,皮肤呈温和的小麦色,两眼熠熠生辉。和介绍人一前一后落座就诚恳地表示了歉意,解释说出租坏在了二环,下来等了很久才拦到辆空车。  张际他们单位在城外高新区,入城来的确有一段不
期刊
加拿大也有“公费吃喝”  在加拿大探亲时,住在一位亲戚家里。亲戚的儿子哈里三十出头,在一间大银行工作,只见他平时也不是每天回家吃晚饭,我好奇地问何故。他滔滔不绝向我讲起加拿大一些公司“公费吃喝”的故事来……  按加拿大不少公司廉政条例规定:送礼价值不可超过20加元(约120元人民币),但请吃饭不属此限。于是人们“见着红灯绕道走”,也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销售的固然用吃喝去拉关系,其他雇员,
期刊
今年年初,我在一所小学代课。说是小学,其实称不上,总共只有六个班——每个年级一个班,老师不太稳定,每个学期都有人离开。一排平房是教室,没有窗户,没有操场。   这是个民工子弟小学。初来乍到的那天,校长不止一遍地跟我说,这个学校学生很调皮很难管,猴似的。好几个女大学生都被气哭过,你不能这么好脾气,要厉害点,不然管不住……我就是在这样的叮嘱下走进了三年级的教室。   他们果然很不乖。无论上什么课,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