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是诗歌最基本的符号,是鉴赏的起点,只有让学生走进去,体会其特殊的美感,才能真正发挥主体的创造力。教学中,可从潜词造词入手,在品味、体悟、创造中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学生鉴赏水平,陶冶情操。
【关键词】唐诗宋词;潜词造词;创新能力培养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殿堂里两颗璀璨的明星,学习鉴赏中,只有走进诗的意境,才能体会到其特殊的美感。
教学中我们从仿词、创词做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透过语言塑造的形象,传达的情感,把握诗的内韵,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收到了良好效果。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品读中寻找美词。读,是学生鉴赏诗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吟咏,在文中寻找有文采的含义深的词语,进而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如在学杜甫《登高》时,让学生按节奏、情感等标准自读或分组读,在喜爱的基础上找出最欣赏的词语。如:“风急”、“天高”、“渚清”、“萧萧”等。
(二)感悟中再现美形。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的意象暗孕着哲理,流淌着意韵,跃动着情感。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联想词语再现的形象,揣度作者内心的情感,把跳跃的语言衔接上,把空白的内容补上,在联想想象中寻找相关词语,拓展诗的内容。
(三)仿创中陶冶美情。情,是诗歌鉴赏的升华。学有所用,在理解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将主客观结合起来,融入个人的看法去揣摸作者的情感。做法是:1.仿旧词联想相关相近的词。2.依照原有词创造适合语境语意的新词。
第一步就是按文中原有词去联想相关相近的词,然后依此再创新词。如在“多情自古伤离别”句中,学生仿“伤离别”词联想到“难分手”,然后再创出“苦相思”、“愁寂寞”等词;仿“绿树村边合”中“绿树”一词,联想到“红豆”、“青山”,然后再创造出“金米”、“银月”等词。学生在创造中有了喜悦,有了自信,淘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
第二步就是在设定的情境下,仿创词语,概括内容。如学生仿李煜的《虞美人》词的情境创诗;仿“春花秋月”创“月朝日暮”,仿“往事”创“考试”,仿“又东风”创“再雨声”等,串联起来,那就是一首诗,即“日朝日暮何时了,考试知多少。教室昨天再雨声,人生不堪回首坎坷中……”。学生在仿词创词中自然而然地作出了诗。诗准确地表达了学生的内心,升华了情感。
这半年来,语文教学在诗歌教学的潜词造句的尝试中收获很大:
(一)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欲望。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一些学生敢说、想说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充分发挥了个体创造力。
(二)教师要放权给学生。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要适当地引导,而不是全盘地传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走上台。
(三)要学会沟通,换位。感受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大胆创意,尽量给他们以鼓励。
(四)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有效的途径。
实践中,我真正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意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情,在揣摩中体悟,在体悟中创造,才能真正做到见才、见智。
【关键词】唐诗宋词;潜词造词;创新能力培养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殿堂里两颗璀璨的明星,学习鉴赏中,只有走进诗的意境,才能体会到其特殊的美感。
教学中我们从仿词、创词做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透过语言塑造的形象,传达的情感,把握诗的内韵,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收到了良好效果。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品读中寻找美词。读,是学生鉴赏诗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吟咏,在文中寻找有文采的含义深的词语,进而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如在学杜甫《登高》时,让学生按节奏、情感等标准自读或分组读,在喜爱的基础上找出最欣赏的词语。如:“风急”、“天高”、“渚清”、“萧萧”等。
(二)感悟中再现美形。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的意象暗孕着哲理,流淌着意韵,跃动着情感。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联想词语再现的形象,揣度作者内心的情感,把跳跃的语言衔接上,把空白的内容补上,在联想想象中寻找相关词语,拓展诗的内容。
(三)仿创中陶冶美情。情,是诗歌鉴赏的升华。学有所用,在理解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将主客观结合起来,融入个人的看法去揣摸作者的情感。做法是:1.仿旧词联想相关相近的词。2.依照原有词创造适合语境语意的新词。
第一步就是按文中原有词去联想相关相近的词,然后依此再创新词。如在“多情自古伤离别”句中,学生仿“伤离别”词联想到“难分手”,然后再创出“苦相思”、“愁寂寞”等词;仿“绿树村边合”中“绿树”一词,联想到“红豆”、“青山”,然后再创造出“金米”、“银月”等词。学生在创造中有了喜悦,有了自信,淘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
第二步就是在设定的情境下,仿创词语,概括内容。如学生仿李煜的《虞美人》词的情境创诗;仿“春花秋月”创“月朝日暮”,仿“往事”创“考试”,仿“又东风”创“再雨声”等,串联起来,那就是一首诗,即“日朝日暮何时了,考试知多少。教室昨天再雨声,人生不堪回首坎坷中……”。学生在仿词创词中自然而然地作出了诗。诗准确地表达了学生的内心,升华了情感。
这半年来,语文教学在诗歌教学的潜词造句的尝试中收获很大:
(一)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欲望。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一些学生敢说、想说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充分发挥了个体创造力。
(二)教师要放权给学生。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要适当地引导,而不是全盘地传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走上台。
(三)要学会沟通,换位。感受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大胆创意,尽量给他们以鼓励。
(四)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有效的途径。
实践中,我真正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意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情,在揣摩中体悟,在体悟中创造,才能真正做到见才、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