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6-01
在基础美术的课堂上,一群刚涉足艺术的学生问我:我们要学些什么画?要怎样画才算画得好?我回答道:无论学什么,应该尽量去体会,然后尝试着去创造。之所以这样回答学生,我意在强调学习的重点不拘泥于一掌握某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是在训练中去理解艺术的精神,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力和个人风格。我觉得,体会和创造对于学习艺术科目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上,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特别是才进入美术课程的学生往往会惊叹道:我画的怎么和其他人的不一样,然后赶紧将自己的画面效果否定掉,并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作品风格与其他人统一起来。沐浴在这个多彩多姿世界中的学生们,为何会表现得这样古板和僵死?我觉得以下几个因素可能是构成问题的关键!
1.考前班式的学习模式
2.闭门造车式的学习方式
3.没有体会的学习
4.消极的态度
1.考前班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被规范化、统一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成为学校教育之副科的时代即将结束。今天,为拿到高校文凭,艺术类考生竞争异常激烈。然而,许多考生报考的动机已不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倾向于其较低的文化录取线的投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为一种入学求生的手段,于是艺术类考前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它们不以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精神为目的,反而建立起一个技术的标准和一种范式让学生去临摹。无论是对于考前班还是考生来讲,艺术早已失去其精神内涵和生命。于是,学生的思想被被制式化的技法统一起来,就像是一种没有思维的、不由自主的机体性条件反射。
2.闭门造车,导致学生的盲目性
如果说考前班模式对学习艺术初始阶段的作用是消极的,那么闭门造车地盲目学习更是一种流弊,特别在高校的教学过程当中。正如开车的人都知道后视镜的重要用途一样(它时刻都反映出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的状态,以确保安全),从事艺术研究的艺术家和学生应该明白:倘若不能对艺术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今的艺术发展的状态有足够的了解,而不能准确把握住时代的精神,就很难确立自己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也就失去了对艺术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判断。所以,艺术交流,包括教授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技术方法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艺术资讯,避免艺术互动中的盲动。我们必须时刻都反省:是否一直都站在了艺术的最前沿?把握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是否能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摸清当今艺术发展的脉络呢?
3.没有体会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作品丧失了情感和风格
在此也许很难阐明“有体会的学习”是个怎样的概念。我就举例说明,也许会解释得更清楚一些:数码相机的普及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和便利,但对学习艺术一系列行之有效方法又带来一定的冲击。在高校中,借此技术来代替速写练习的学生比比皆是,收集素材这的方式,似乎在“咔嚓”声中变得简便了,传统的速写也许将被新的科学技术所终结。然而,通过数码相片,我们再也看不到学生对艺术体会和领悟的过程;看不到各式各样的表现风格。在他们的画面中,失去了细节的精彩展现,线条变得笼统而概念,形体也逐渐僵硬,构图也简单得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果都是源于相机快门取代了学生用笔、用心的体会过程。
4.消极态度将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
在课堂之上,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比较鲜明的!如何让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就要求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认真细致,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而不能有一丝的消极倦怠。艺术作品既然体现出作者的“知”、“行”、“意”,因个性的不同,所以彰显的风格就不同。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发展其长。但是,对于课堂质量的把握,我觉得年轻老师的态度相对消极,比如,对教案的忽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充分等已成通病。据统计,高校课堂平均每节45分钟,而学生能够有效接收知识的时间几乎只占一半,如果老师对课堂没有进行有效规划,只按照一个固定模式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教学效率低下,而是在无形中磨灭学生的个性和独有的风格和精神,将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包括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两个部分。引导学生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情感表达的能力以及审美修养,正因为能力与修养的相互依存性,则必须通过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经历才能逐步积淀,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有所提升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若能走出教室,敢于打破以往照本宣科刻板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将为学生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表达手段(造型因素、色彩搭配以及画面构成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才可能培养出有灵性、有创造力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灵魂和精神。
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这个话题被提过千百次。而我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知道我们该怎样去教,两者共同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技法基础,又能够享受艺术,能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彰显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我想再次强调艺术不只是一门技术,而其内涵和价值在于唤醒人类内心最深层次的意识。正是这样的功能,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在帮助人们铸成精神的长城,唤起生存的欲望和信念的同时,也提高着我们的修养,使学生开始他们对艺术精神无止尽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创造与心智成长》 罗恩菲德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版
[2]《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 毛来庆 河南美术出版社
[3]《中国美术教育》 2005年第4期
[4]《中国当代艺术家画传》 食指 许江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中式意识 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 四川美术出版社
在基础美术的课堂上,一群刚涉足艺术的学生问我:我们要学些什么画?要怎样画才算画得好?我回答道:无论学什么,应该尽量去体会,然后尝试着去创造。之所以这样回答学生,我意在强调学习的重点不拘泥于一掌握某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而是在训练中去理解艺术的精神,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力和个人风格。我觉得,体会和创造对于学习艺术科目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上,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特别是才进入美术课程的学生往往会惊叹道:我画的怎么和其他人的不一样,然后赶紧将自己的画面效果否定掉,并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作品风格与其他人统一起来。沐浴在这个多彩多姿世界中的学生们,为何会表现得这样古板和僵死?我觉得以下几个因素可能是构成问题的关键!
1.考前班式的学习模式
2.闭门造车式的学习方式
3.没有体会的学习
4.消极的态度
1.考前班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被规范化、统一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成为学校教育之副科的时代即将结束。今天,为拿到高校文凭,艺术类考生竞争异常激烈。然而,许多考生报考的动机已不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倾向于其较低的文化录取线的投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为一种入学求生的手段,于是艺术类考前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它们不以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精神为目的,反而建立起一个技术的标准和一种范式让学生去临摹。无论是对于考前班还是考生来讲,艺术早已失去其精神内涵和生命。于是,学生的思想被被制式化的技法统一起来,就像是一种没有思维的、不由自主的机体性条件反射。
2.闭门造车,导致学生的盲目性
如果说考前班模式对学习艺术初始阶段的作用是消极的,那么闭门造车地盲目学习更是一种流弊,特别在高校的教学过程当中。正如开车的人都知道后视镜的重要用途一样(它时刻都反映出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的状态,以确保安全),从事艺术研究的艺术家和学生应该明白:倘若不能对艺术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今的艺术发展的状态有足够的了解,而不能准确把握住时代的精神,就很难确立自己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也就失去了对艺术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判断。所以,艺术交流,包括教授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技术方法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艺术资讯,避免艺术互动中的盲动。我们必须时刻都反省:是否一直都站在了艺术的最前沿?把握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是否能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摸清当今艺术发展的脉络呢?
3.没有体会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作品丧失了情感和风格
在此也许很难阐明“有体会的学习”是个怎样的概念。我就举例说明,也许会解释得更清楚一些:数码相机的普及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和便利,但对学习艺术一系列行之有效方法又带来一定的冲击。在高校中,借此技术来代替速写练习的学生比比皆是,收集素材这的方式,似乎在“咔嚓”声中变得简便了,传统的速写也许将被新的科学技术所终结。然而,通过数码相片,我们再也看不到学生对艺术体会和领悟的过程;看不到各式各样的表现风格。在他们的画面中,失去了细节的精彩展现,线条变得笼统而概念,形体也逐渐僵硬,构图也简单得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果都是源于相机快门取代了学生用笔、用心的体会过程。
4.消极态度将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
在课堂之上,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比较鲜明的!如何让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就要求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认真细致,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而不能有一丝的消极倦怠。艺术作品既然体现出作者的“知”、“行”、“意”,因个性的不同,所以彰显的风格就不同。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发展其长。但是,对于课堂质量的把握,我觉得年轻老师的态度相对消极,比如,对教案的忽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充分等已成通病。据统计,高校课堂平均每节45分钟,而学生能够有效接收知识的时间几乎只占一半,如果老师对课堂没有进行有效规划,只按照一个固定模式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教学效率低下,而是在无形中磨灭学生的个性和独有的风格和精神,将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包括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两个部分。引导学生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情感表达的能力以及审美修养,正因为能力与修养的相互依存性,则必须通过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经历才能逐步积淀,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有所提升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若能走出教室,敢于打破以往照本宣科刻板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将为学生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表达手段(造型因素、色彩搭配以及画面构成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才可能培养出有灵性、有创造力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灵魂和精神。
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这个话题被提过千百次。而我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知道我们该怎样去教,两者共同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技法基础,又能够享受艺术,能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彰显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我想再次强调艺术不只是一门技术,而其内涵和价值在于唤醒人类内心最深层次的意识。正是这样的功能,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在帮助人们铸成精神的长城,唤起生存的欲望和信念的同时,也提高着我们的修养,使学生开始他们对艺术精神无止尽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创造与心智成长》 罗恩菲德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版
[2]《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 毛来庆 河南美术出版社
[3]《中国美术教育》 2005年第4期
[4]《中国当代艺术家画传》 食指 许江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中式意识 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 四川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