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观摩了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课外作文《我的名字》的指导课,整节课似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欢快而又清澈,明丽而又俊秀。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禁由衷地感叹:习作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课堂回放
  一、谈话导入,尝试写作
  课伊始,老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向父母询问自己有几个名字,每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和来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小手举得高高的。此时,老师并没有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而是话锋一转,请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所有的孩子带着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教室里只能听到学生落笔的沙沙声。静谧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内心言语和情感的涌动。
  二、集体交流,示范引领
  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不知为什么,举手发言的孩子微乎其微,于是老师使出了 “煽情大法”:“同学们,老师最欣赏那些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敢于起来朗读自己习作的同学。在全体同学面前读作文是非常光荣的,再加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帮助你写好作文,何乐而不为呢?”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学生蠢蠢欲动,很快教室内小手如林。朗读习作时,老师发现学生大多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名字的意义,很少涉及名字的来历,老师便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给儿子取名的经过,既有内容上的引领,又有写作方法上的示范。所有的孩子豁然开朗,没等老师提出要求就开始埋头修改自己的习作。再次交流时,学生的语言生动了,习作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下,每一个孩子的习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室内不时发出阵阵掌声,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
  三、自己取名,乐趣无限
  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本节课到了智慧大比拼阶段,一般人是无法完成好下面的任务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七嘴八舌地了喊起来:“我们能行!老师,到底干什么,您说吧!”只见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有过好多名字,可这些名字都是长辈为我们起的,太没意思了。我想让大家自己给自己起个名字,行吗?”“行!”“太好了!”“太好了!”老师见机会来了,赶紧提出要求:“我们给自己起名字,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很多字的,如果你愿意连自己的姓都可以改。”孩子们听了,兴奋不已,老师顺势而下:“给自己起名字时,还要写清楚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如果有可能,你还可以写一写你起新名字的创意之处,听明白了吗?”这一次学生写作的兴趣更浓了,个个凝神静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学生嘴角边时不时还会露出惬意的微笑。
  学生朗读习作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有那么多的才情。单从名字的字数来说,有两个字的,有三个字的,有四个字的,甚至还有十几个字的,孩子们对自己“名字”中的每一个字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们好不陶醉。从名字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着眼点都不同,有的孩子着眼于日常男女生的对抗上,给自己取了个“‘男’方不败”;有的孩子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取了个“骄阳多娇子”;还有的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借助游戏“跑跑卡丁车”上的术语,给自己取名“暴烈尖锋F1”;还有的展现出自己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取名“灿烂阳光”……每一个名字都富有创意,每一句阐释都让你惊诧于孩子们内心的美好和幸福,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都醉心于学生写下的充满灵性的文字,完全忘却了时间的概念,只是尽情地聆听着,收获着,陶醉着……
  
  理性思考
  在欣赏和惊诧之余,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回眸这节课,我的心中激荡着两点收获:
  1.不是学生不爱写作,而是写作的内容没有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慨叹学生不爱写作,一到作文课就头疼。事实上,孩子是无辜的,无论教学走到什么境地,孩子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我们老师。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教学过程的组织权和调控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唯“教师”是从。这一节课,让学生写与自己名字相关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解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消除了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学生有话可说,自然乐此不疲。特别是让学生给自己起名字,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自己”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现行的习作教材的使用覆盖面较大,它需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习作教学要想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善于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乐写。事实上,只有写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会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学生对习作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这节课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不是学生不会写作,而是没有找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兴奋点
  我们常常会说:“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写作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么动人的舞姿。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太多,清规戒律限制太死,孩子们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这样如何能舞出富有个性的舞姿?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起名字,写出自己所起的名字的意义和来历,给学生的写作空间极大,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有的学生写出了给自己取名字的矛盾的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跨越时空来到了23世纪,找到了自己取新名字的理由——原有的名字太“土”;有的学生回眸抗日战争的屈辱历史,写出了誓要保卫祖国的决心;还有的学生想象自己用了新名字以后的快乐和幸福。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充实具体的语言是我们在一般作文课上很难看到的。其实这一切都源自教师善于触摸学生言语表达的兴奋点,诱发学生言语表达的内在潜能。课始,学生急于表达,教师及时“导”写;交流习作出现冷场,教师相机“诱”情;学生写作出现障碍,教师现身明法。整节课教师驾轻就熟、循循善诱,学生兴趣盎然、津津乐道,不时闪现出言语和智慧的灵光。由此,我情不自禁想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回味和收获之余,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其他文献
书名: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重构  作者:童志斌  出版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4491143  定价:59.8元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都以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和学习文言知识等实用取向为主导,甚至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直接降格为文言语法知识和写作技法的解析,严重忽视了体制、章法等文言文特有的辞章元素,使得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附庸为应试阅读和写作的“套
张赛琴,原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校长,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生活作文教育”课题组长。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轻松松地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快快乐乐地掌握写作技能,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积极、生动的态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确立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识字教学成为老师们谈论最多的—个话题。2005年8月,我开始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课改实验。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时常迷茫。在反思中,我进行着我的教学。也许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用探究的目光审视我的教学行为。    困惑之一: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刚刚开始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完成识字任务。实验教材最
【摘要】“义理说”是姚鼐重要的创作主张,即创作坚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此说可作为解读《登泰山记》的重要依据。运用“考据”,梳理文章的游踪;依据“辞章”,品味文章的语言;探寻“义理”,品读文章的主旨。这是化用“义理说”探索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义理说,《登泰山记》,游记散文,教学  姚鼐在《复秦小岘书》中说:“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围绕“成长”这一核心问题,一方面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追寻名人足迹”、“讲述身边故事”到最后落实到反思自己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汲取智慧,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复述、表演、诵名言、说赠言、写感言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文能力;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
所谓小组活动,就是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它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强调要不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然而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小组活动更具高效性?我想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放”——小组活动实效性的基础    1.教师放手,学生放胆  小学生
情境化考查正成为当下中考语文转型的方向。这种考查起初是在个别试题、部分试题中探索,現已发展到在一个完整情境中设计所有试题,2019年浙江嘉兴中考卷即是如此。该卷在情境创设、活动设计与典型任务构建方面作了探索,对语文情境化考查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嘉兴卷为例,对中考语文情境化考查作理性审视。  一、情境及其与语文教学、考查的关系  情境是指人、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状态的总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杜
一、农村小学低段识字困难重重    新课标的实施,在我们这儿已接近两年了,两年当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与困惑,其中广大教师反映最强烈的要算识字教学方面了。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要认写1600-1800个汉字。以二年级的下学期为例,包括会认和会写的字共有700个,按100天算,每天就要学习7个汉字,这能完成吗?不少老师发出感慨:识字量太大了!有些老师甚至认为,这是修订《课标》的专家没有深入调查而主观规
[设计理念]  课标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根据课标上述精神,作文评改课重在交流评析,解决“怎样修改、修改的效果如何”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欣赏”、“学会评
教学案例  片段一  伴着《原野牧歌》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看到了什么?  生1:我好像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绵延起伏。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真像绿色的大毯子,让人赏心悦目。  生2:我好像看到了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时而吃草,时而歇息,时而追逐嬉戏。羊群在不停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