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观摩了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课外作文《我的名字》的指导课,整节课似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欢快而又清澈,明丽而又俊秀。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禁由衷地感叹:习作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课堂回放
一、谈话导入,尝试写作
课伊始,老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向父母询问自己有几个名字,每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和来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小手举得高高的。此时,老师并没有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而是话锋一转,请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所有的孩子带着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教室里只能听到学生落笔的沙沙声。静谧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内心言语和情感的涌动。
二、集体交流,示范引领
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不知为什么,举手发言的孩子微乎其微,于是老师使出了 “煽情大法”:“同学们,老师最欣赏那些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敢于起来朗读自己习作的同学。在全体同学面前读作文是非常光荣的,再加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帮助你写好作文,何乐而不为呢?”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学生蠢蠢欲动,很快教室内小手如林。朗读习作时,老师发现学生大多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名字的意义,很少涉及名字的来历,老师便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给儿子取名的经过,既有内容上的引领,又有写作方法上的示范。所有的孩子豁然开朗,没等老师提出要求就开始埋头修改自己的习作。再次交流时,学生的语言生动了,习作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下,每一个孩子的习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室内不时发出阵阵掌声,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
三、自己取名,乐趣无限
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本节课到了智慧大比拼阶段,一般人是无法完成好下面的任务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七嘴八舌地了喊起来:“我们能行!老师,到底干什么,您说吧!”只见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有过好多名字,可这些名字都是长辈为我们起的,太没意思了。我想让大家自己给自己起个名字,行吗?”“行!”“太好了!”“太好了!”老师见机会来了,赶紧提出要求:“我们给自己起名字,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很多字的,如果你愿意连自己的姓都可以改。”孩子们听了,兴奋不已,老师顺势而下:“给自己起名字时,还要写清楚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如果有可能,你还可以写一写你起新名字的创意之处,听明白了吗?”这一次学生写作的兴趣更浓了,个个凝神静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学生嘴角边时不时还会露出惬意的微笑。
学生朗读习作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有那么多的才情。单从名字的字数来说,有两个字的,有三个字的,有四个字的,甚至还有十几个字的,孩子们对自己“名字”中的每一个字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们好不陶醉。从名字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着眼点都不同,有的孩子着眼于日常男女生的对抗上,给自己取了个“‘男’方不败”;有的孩子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取了个“骄阳多娇子”;还有的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借助游戏“跑跑卡丁车”上的术语,给自己取名“暴烈尖锋F1”;还有的展现出自己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取名“灿烂阳光”……每一个名字都富有创意,每一句阐释都让你惊诧于孩子们内心的美好和幸福,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都醉心于学生写下的充满灵性的文字,完全忘却了时间的概念,只是尽情地聆听着,收获着,陶醉着……
理性思考
在欣赏和惊诧之余,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回眸这节课,我的心中激荡着两点收获:
1.不是学生不爱写作,而是写作的内容没有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慨叹学生不爱写作,一到作文课就头疼。事实上,孩子是无辜的,无论教学走到什么境地,孩子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我们老师。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教学过程的组织权和调控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唯“教师”是从。这一节课,让学生写与自己名字相关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解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消除了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学生有话可说,自然乐此不疲。特别是让学生给自己起名字,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自己”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现行的习作教材的使用覆盖面较大,它需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习作教学要想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善于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乐写。事实上,只有写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会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学生对习作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这节课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不是学生不会写作,而是没有找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兴奋点
我们常常会说:“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写作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么动人的舞姿。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太多,清规戒律限制太死,孩子们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这样如何能舞出富有个性的舞姿?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起名字,写出自己所起的名字的意义和来历,给学生的写作空间极大,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有的学生写出了给自己取名字的矛盾的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跨越时空来到了23世纪,找到了自己取新名字的理由——原有的名字太“土”;有的学生回眸抗日战争的屈辱历史,写出了誓要保卫祖国的决心;还有的学生想象自己用了新名字以后的快乐和幸福。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充实具体的语言是我们在一般作文课上很难看到的。其实这一切都源自教师善于触摸学生言语表达的兴奋点,诱发学生言语表达的内在潜能。课始,学生急于表达,教师及时“导”写;交流习作出现冷场,教师相机“诱”情;学生写作出现障碍,教师现身明法。整节课教师驾轻就熟、循循善诱,学生兴趣盎然、津津乐道,不时闪现出言语和智慧的灵光。由此,我情不自禁想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回味和收获之余,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课堂回放
一、谈话导入,尝试写作
课伊始,老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向父母询问自己有几个名字,每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和来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小手举得高高的。此时,老师并没有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而是话锋一转,请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所有的孩子带着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教室里只能听到学生落笔的沙沙声。静谧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内心言语和情感的涌动。
二、集体交流,示范引领
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不知为什么,举手发言的孩子微乎其微,于是老师使出了 “煽情大法”:“同学们,老师最欣赏那些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敢于起来朗读自己习作的同学。在全体同学面前读作文是非常光荣的,再加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帮助你写好作文,何乐而不为呢?”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学生蠢蠢欲动,很快教室内小手如林。朗读习作时,老师发现学生大多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名字的意义,很少涉及名字的来历,老师便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给儿子取名的经过,既有内容上的引领,又有写作方法上的示范。所有的孩子豁然开朗,没等老师提出要求就开始埋头修改自己的习作。再次交流时,学生的语言生动了,习作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下,每一个孩子的习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室内不时发出阵阵掌声,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
三、自己取名,乐趣无限
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本节课到了智慧大比拼阶段,一般人是无法完成好下面的任务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七嘴八舌地了喊起来:“我们能行!老师,到底干什么,您说吧!”只见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有过好多名字,可这些名字都是长辈为我们起的,太没意思了。我想让大家自己给自己起个名字,行吗?”“行!”“太好了!”“太好了!”老师见机会来了,赶紧提出要求:“我们给自己起名字,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很多字的,如果你愿意连自己的姓都可以改。”孩子们听了,兴奋不已,老师顺势而下:“给自己起名字时,还要写清楚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如果有可能,你还可以写一写你起新名字的创意之处,听明白了吗?”这一次学生写作的兴趣更浓了,个个凝神静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学生嘴角边时不时还会露出惬意的微笑。
学生朗读习作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有那么多的才情。单从名字的字数来说,有两个字的,有三个字的,有四个字的,甚至还有十几个字的,孩子们对自己“名字”中的每一个字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们好不陶醉。从名字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着眼点都不同,有的孩子着眼于日常男女生的对抗上,给自己取了个“‘男’方不败”;有的孩子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取了个“骄阳多娇子”;还有的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借助游戏“跑跑卡丁车”上的术语,给自己取名“暴烈尖锋F1”;还有的展现出自己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取名“灿烂阳光”……每一个名字都富有创意,每一句阐释都让你惊诧于孩子们内心的美好和幸福,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都醉心于学生写下的充满灵性的文字,完全忘却了时间的概念,只是尽情地聆听着,收获着,陶醉着……
理性思考
在欣赏和惊诧之余,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回眸这节课,我的心中激荡着两点收获:
1.不是学生不爱写作,而是写作的内容没有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慨叹学生不爱写作,一到作文课就头疼。事实上,孩子是无辜的,无论教学走到什么境地,孩子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我们老师。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教学过程的组织权和调控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唯“教师”是从。这一节课,让学生写与自己名字相关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解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消除了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学生有话可说,自然乐此不疲。特别是让学生给自己起名字,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自己”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现行的习作教材的使用覆盖面较大,它需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习作教学要想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善于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乐写。事实上,只有写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会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学生对习作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这节课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不是学生不会写作,而是没有找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兴奋点
我们常常会说:“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写作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么动人的舞姿。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太多,清规戒律限制太死,孩子们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这样如何能舞出富有个性的舞姿?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起名字,写出自己所起的名字的意义和来历,给学生的写作空间极大,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有的学生写出了给自己取名字的矛盾的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跨越时空来到了23世纪,找到了自己取新名字的理由——原有的名字太“土”;有的学生回眸抗日战争的屈辱历史,写出了誓要保卫祖国的决心;还有的学生想象自己用了新名字以后的快乐和幸福。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充实具体的语言是我们在一般作文课上很难看到的。其实这一切都源自教师善于触摸学生言语表达的兴奋点,诱发学生言语表达的内在潜能。课始,学生急于表达,教师及时“导”写;交流习作出现冷场,教师相机“诱”情;学生写作出现障碍,教师现身明法。整节课教师驾轻就熟、循循善诱,学生兴趣盎然、津津乐道,不时闪现出言语和智慧的灵光。由此,我情不自禁想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回味和收获之余,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