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考语文情境化考查的理性审视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化考查正成为当下中考语文转型的方向。这种考查起初是在个别试题、部分试题中探索,現已发展到在一个完整情境中设计所有试题,2019年浙江嘉兴中考卷即是如此。该卷在情境创设、活动设计与典型任务构建方面作了探索,对语文情境化考查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嘉兴卷为例,对中考语文情境化考查作理性审视。
  一、情境及其与语文教学、考查的关系
  情境是指人、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状态的总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杜威等一批教育心理学家就主张教育教学应当在情境中开展,“学校即社会”这一著名论断就是例证。认知科学领域的学者,如柯林斯、布朗、诺曼等人认为:学习就本质而言,是处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多数意义是从情境中获得的。文化人类学学者融合杜威的实用主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提出学习离不开学习活动发生的情境和社会文化。学习总是处于情境活动中,学习者在其中得到发展。将学习内容安排在真实的、情境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情境学习理论在各学科教学中已得到充分运用。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的核心素养是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情境’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话语。”
  近几年来,语文学科对情境学习理论愈加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高中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真实的情境是语文课程的载体,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具体路径。“情境”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7次,而在2017年版高中课标中出现31次。后者除极少数指文本内容的情境(亦即文本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情境)外,多指语文学习情境。语文教学应“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评价测试也应坚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的理念,“考试、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二、20]9年浙江嘉兴中考卷介绍
  嘉兴卷整卷120分,其中写作50分,卷面书写3分,其余67分。分值分布与嘉兴以往中考卷几无区别,与全国多地中考卷也大致相同。2019年嘉兴卷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以往“积累一阅读一作文”的结构板块,改变以知识点布题的方式,创设了一个完整情境——南湖研学,将知识、能力及素养的考查通过具体内容渗透在情境中,实现了“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考查的转变。为便于说明,将试卷考查内容的基本情况归纳如下。
  第一,在宏观情境下设计具体情境。嘉兴卷设计了南湖研学的完整情境,这个情境是宏观的,是一个整体。试卷以“研学方案”为脉,有序设置情境,展开研学活动,完成研学任务。“研学方案”在试卷中出现4次,串联起5个具体情境。一是“嘉兴印象”,呈现南湖四季与鉴亭碑石上所刻的描写当地景色的“嘉禾八景诗”;二是“嘉禾探寻”的情境;三是“烟雨抒怀”,呈现参观烟雨楼后的读书情境;四是“红船共读”名著的情境;五是“南湖追梦”的情境,设计行程规划,开展活动。这样就将南湖研学的宏观情境作了细致的分解,形成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还需要说明的是,“嘉兴”“嘉禾”“烟雨(楼)”“红船”“南湖”等语词所蕴含的文化、所具有的隐喻色彩、象征之意,在情境中也得到巧妙渗透与揭示。
  第二,在具体情境中开展具体活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嘉兴卷在每一个具体情境中,又设计相对集中具体的活动,如“开展‘碑石探美,古诗寻意’活动”“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以‘信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等等。
  第三,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构建典型任务。嘉兴卷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设计的典型任务多样、综合、开放,实现了将视野开阔、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材料进行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组合,改变以往试卷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化、碎片化处理,形成了综合性强的任务,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复杂思维与综合素养。如“碑石探美,古诗寻意”活动中整合反映地方文化的“嘉禾八景诗”与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形成了古诗文理解、比较与鉴赏的综合性任务。“嘉禾探寻”的情境活动中,整合反映嘉兴传统文化的古代作品与反映现当代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两弹一星”精神等优秀文化的人物素材,既探寻嘉兴古代的优秀文化,又理解嘉兴现当代的进取精神。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考查的“测试形式要创新”,“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2019年嘉兴卷遵循这一要求,试卷结构、试题形式得以创新,是一种积极探索。
  三、2019年浙江嘉兴中考卷探索的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知,嘉兴卷在情境化考查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对今后语文考查具有启发性。
  第一,在语文考查中,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当下学科认知情境三者整合为有机整体,具有可行性。社会生活情境指已经呈现的情境,包括学生已经历的生活与阅读积累。在考查中,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在场学习情境(参与考查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嘉兴卷中社会生活情境包括古代的与现当代的,古代有“嘉禾八景诗”、已学的优秀古诗文、《鉴亭之铭并序》文本;现当代如《南湖晚报》网页介绍嘉兴先贤的文字、《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上的标题与语句、嘉兴籍作家的作品、嘉兴革命文化资源,等等。在场情境指设计的活动情境,如参与“碑石探美,古诗寻意”,古诗文的理解、比较与评价,现代作品理解、剖析、点评,以及烟雨楼读书、红船上开展主题阅读、规划“南湖半日游”的行程方案,等等。社会生活情境与当下学科认知情境通过设计活动与任务,形成了个人体验情境,将个人参与活动、完成任务有机融合。试卷设计了三位研学者:小舟、小嘉、小禾,让他们(带领同学们)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完成任务。如小嘉……带领同学们开展“碑石探美,古诗寻意”活动,小嘉与小舟的赏读对话,文段(一)(二)的开头引起了小嘉和小舟的争论,(小嘉、小舟)为学弟学妹做一个“南湖半日游”的行程规划,等等。这样的描述,构建了小嘉等三人及同学们参与的体验情境,明确了他们活动参与者、任务完成者的身份,突出了活动学习的在场性。   第二,情境化考查在整体考查与动态考查方面具有可行性。學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查要避免单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碎片化、静态化考查,最好的做法是采用整体考查、动态考查。整体考查是对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综合化考查。如第8题题料涵盖该地传统文化与现当代开拓进取的精神,考查指向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理解、逆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第13题运用比较法,整合试卷中的文本与名著内容,考查同中求异的思维水平……第8题涉及嘉兴人在不同时代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以前嘉兴粽子是“传统名点”,现在《嘉兴日报》上“坚决破除裹足不前的‘嘉兴粽子’思维”一句对“嘉兴粽子”赋予全新含义,这关乎语境义的理解,更关乎思维的转变,同时体现不同时代思维的发展变化,属于动态性考查。第15题“研学活动即将结束”,可是小嘉、小舟还要“做一个‘南湖半日游’的行程规划”,则是将考查过程与过程考查明示出来。
  第三,情境化考查在构建活动、任务方面具有可行性。“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向实践转变,语文学习必须活动化、任务化。统编教材“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教材设计的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即为一种体现。“活动·探究”单元在活动中构建综合性任务、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提升能力,培养素养。“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构建学习任务群是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嘉兴卷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在5项活动中设计典型任务。活动的主体(中学生的代表)随着活动的展开,任务逐一呈现,自然而不生硬,比如活动二中几个任务的衔接、活动三与活动四之间的过渡,以及活动五本身所具有的总结功能,等等。在具体情境中,一道道试题转化成一个个任务,解答的过程就是一次次言语实践活动。这既是一次答题,也是一次学习。这种设计实现了活动化、任务化考查。
  四、对语文情境化考查的进一步思考
  情境化考查会成为未来中考发展的方向,对语文情境化考查的探索还需要作进一步思考。
  一是试题如何处理情境、活动的单一与多元之间的关系。这是情境化考查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嘉兴卷的几个具体情境在一个宏观情境下,显得单一。试卷中的活动亦然。语文与语文学习的情境、活动是丰富的、多元的。这就需要思考:语文试卷的情境与活动,是单一、集中具有优势,还是丰富、多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要求?如何在试卷中设计丰富的、多元的、开放的情境与活动?这些都应是命题者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二是试题如何处理情境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嘉兴卷中的实际情境空间只限南湖,这种集中化的空间是不是存在情境窄化的可能性?过于集中的空间,能不能公正、均衡地唤醒不同区域学生的个人体验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的积累?因为不同区域的学生对这一情境空间的熟悉程度并不相同。情境空间的设计,应该集中还是分散?这也是中考命题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是情境中如何涵盖更多的优秀文化。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而试卷考查的情境则相对集中,因之存在需要考查的文化多而提供的情境少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如何在试题有限的容量中创设涵盖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考查情境,实现丰富而多元文化的考查,而不是窄化文化视野,这是需要讨论的。
  就一个地区而言,中考试题的内容、风格应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情境、空间、文化过于集中,就难以延续。从教学与命题、测试来说,这些都需要研究。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平时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老师们总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觉到……”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体会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好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读给我们感觉到各种情感或境界呢?    一、想象画面读  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把文字还原成画面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告诉学生:你读什么,眼里就出现相应的画面,就像过电
【理念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由强调预设到促进生成的发展。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等,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生成,那容易使教学漫无目的或偏离航道。因此,我们提出“充分预设下的互动生成”,强调教师备课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们把预设的内容分为:  1.“结果呈现型”(预设学生回答的内容)。  2.“思维方向型”
“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讨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放”的技巧、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氛围,他们只“放”不“收”,步入“放”的误区——“放”之不当,有“放”无“收”。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了主见,教学也失去了主次,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书名: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重构  作者:童志斌  出版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4491143  定价:59.8元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都以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和学习文言知识等实用取向为主导,甚至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直接降格为文言语法知识和写作技法的解析,严重忽视了体制、章法等文言文特有的辞章元素,使得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附庸为应试阅读和写作的“套
张赛琴,原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校长,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生活作文教育”课题组长。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轻松松地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快快乐乐地掌握写作技能,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积极、生动的态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确立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识字教学成为老师们谈论最多的—个话题。2005年8月,我开始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课改实验。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时常迷茫。在反思中,我进行着我的教学。也许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用探究的目光审视我的教学行为。    困惑之一: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刚刚开始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完成识字任务。实验教材最
【摘要】“义理说”是姚鼐重要的创作主张,即创作坚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此说可作为解读《登泰山记》的重要依据。运用“考据”,梳理文章的游踪;依据“辞章”,品味文章的语言;探寻“义理”,品读文章的主旨。这是化用“义理说”探索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义理说,《登泰山记》,游记散文,教学  姚鼐在《复秦小岘书》中说:“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围绕“成长”这一核心问题,一方面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追寻名人足迹”、“讲述身边故事”到最后落实到反思自己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汲取智慧,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复述、表演、诵名言、说赠言、写感言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文能力;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
所谓小组活动,就是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它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强调要不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然而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小组活动更具高效性?我想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放”——小组活动实效性的基础    1.教师放手,学生放胆  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