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中社区志愿服务更是有着不错的进步,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但是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志愿服务的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未理顺,志愿者年龄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其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法治环境,理顺管理机制,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等对策进行完善。
  关键词:城市社区 志愿服务 对策探讨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有着不错的进步,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在城市里,社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地方,社区的好坏与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低息息相关,而在这之中,志愿服务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我国在志愿服务事业上的起步比较迟,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城市社区自身来看,在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以妇女和老年人为主,而青年人和中年人的参与度则太低,另外,人员管理松散,缺少制度化的管理与规范;居住在社区中的居民对于志愿服务没有足够的了解,很少有人愿意积极投身其中;社区的志愿服务缺乏常态化机制,有些社区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如“学雷锋日”的时候,才想起举办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从外部的环境来看,我国对于志愿服务缺乏全国性的立法,各地独自制定本地的法律规范,立法比较分散,于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状况;对志愿组织进行管理的部门数量多,这就会产生志愿组织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减少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便其能更好解决问题,给予生活困难的居民帮助,也让居民能够享受美好的社区生活,构建和谐的社区氛围。同时还需要吸引其他居民积极投身其中,提升公民责任意识。
  一、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我国内地是在1988年第一次出现了社区志愿组织。在1988年,一个志愿者小组出现在天津市的新兴街道里,这一小组的服务对象主要病患、社区的困难户等弱势群体,在第二年,该街道成立了所在区中的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这一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9年10月,由民政部主办,一场交流会召开了,在这次的会上人们提出了,要积极推广“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等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在此之后,随着民政部的倡导支持、各地的响应实施,以及我国各级的青年志愿者学会的积极参与,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6月,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桥梁,可以更好的整合社区志愿组织,吸引更多的人到社区中来。10月,启动了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中包含了关爱老人的“金晖行动”、帮助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困难群众的活动等。此后,在2012年党召开的十八大的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这可以说明政府十分重视社区的健康成长,同时希望调动群众的力量,为社区的进步提供支持和动力。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社区的志愿服务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存在问题
  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志愿服务的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主要由地方制定执行,当地的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时要遵守本地的有关法规。但是就国家层面来说,我国缺少统一的制定标准。因此,不同地方的法规不尽相同,志愿服务组织的权利是什么,义务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各地有着自己的规定,而一旦志愿服务活动是跨区域的,就有可能产生责任分配困难等问题,志愿服务组织究竟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知道该从那一地的法律中寻求帮助。如果发生纠纷,便很难界定责任,导致混乱状态。同时对于志愿者的选择、管理、保障等方面都缺少法律的规定以及约束。法律的不健全、政策难以保护志愿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些种种都在限制着志愿服务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2.管理体制未理顺。在我国,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比较紧密,官方色彩较浓,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在运作过程中会有官僚化的倾向,这样的设置会导致社区的志愿服务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组织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开展活动。志愿服务组织本应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但是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往往染上了行政色彩,出现志愿服务的成效与政府的业绩相联系的情况。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很多时候是因为政府要开展工作,于是要配合政府的工作,经常是出于政绩的目的而展开服务,那么这就背离了为人们服务的这一最初目的。就其自身来说,当出现要招募志愿者的情况时,缺乏完備的注册登记机制,对于录用的人员,无法保证其是否具有专业性,是否适合志愿服务的工作。另外没有完善的登记管理机制,志愿者的去留是不受限制的,进来容易,离职容易,这样无法保证招聘进来志愿者的素质,也让组织的人员的流动性增加,组织很难平稳发展下去。
  3.志愿者的年龄结构单一。在城市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经常可以看见老年人的身影,相反的,中青年志愿者可能由于工作太忙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服务活动中很难寻觅到他们的踪迹。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很有可能是打发时间这样的原因,处于这样的动机,老年志愿者是的专业性是很难保证的,他们的服务质量也有可能打折扣。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志愿者知识结构很有可能跟不上发展,对于网络的不熟悉也会制约志愿服务活动的展开,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因此,可以说他们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的。社区的志愿服务是激励期待中青年的参与,希望他们能够带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然而由于缺少舆论宣传、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原因,社区志愿服务很难吸引中青年志愿者的注意,也就无法动员他们参与其中了。
  4.社区志愿服务阶段化明显,常态化缺乏。许多社区开展活动的目的可能就是做做样子,完全是形式主义。比如有的社区只在“学雷锋日”、“重阳节”这些特定的日子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在平时的时间里无所作为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在居民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是不应分时间段的。但是现实中,一些社区出于应付上级、走形式主义等原因,一年中只有几次的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就不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社区应该提供怎样的志愿服务理应取决于社区有什么样的需求。青少年、青年人、老年人这些不同的群体是有着不同的需求的,因此弄清楚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缺少需求调查与分析的情况下,服务不是人们想要的,就会得不到他们的满意。尤其中国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缺少照顾,他们的需求会增长,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老年人往往容易生病,因此医疗救助等相关专业性的志愿者需求量很大,但是现实中他们是十分稀缺的。此外,当更多的人为了寻求更好地机会,来到城市中,导致社区中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流动人口,他们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能够更好的解决他们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在要求志愿服务的领域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思路。   5.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由于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正确的了解,社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缺少一定的认同感,志愿服务尚未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去。而在学校里这一方面的教育是严重缺乏的,老师不教类似的内容,学生总是忙于考试,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因此教育上的缺失导致一些群体也会对志愿服务漠不关心。另一种情况是,当居民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但是他的家人由于缺少理解,因此家人会产生错误的想法,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很显然,这依然是居民不理解志愿服务,他们不了解,就不会去做,那也就更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了。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居民的冷漠对待,他们不愿意为建设自己的家园贡献力量。
  三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内的志愿服务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迟,但是发展的速度不容小觑,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国内学者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但是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在我国,志愿者的保障激励措施、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可程度、政府如何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等等方面都值得大家的关注与研究。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国外的学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对先进的。主要体现在,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体系比较规范和全面的,不仅如此,激励措施也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整个社会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度极高,人们愿意参与到这之中,社区中自然也不会出现找不到志愿者的现象。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1.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法治环境。健全志愿服务的法制环境,通过有力的手段来加强监督与管理。应该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立法,通过一致的法律规定来改善地方性立法中出现的混乱现象,这样才能用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确定其法律地位,用有力的法律来保障其合法权益。应该完善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制度,详细地记录每位志愿者的信息,把好招聘这一关,确保自身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当志愿者进入到志愿队伍中,还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广泛,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还要强调培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学的教学,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素质;对于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建立考核评估的机制,客观地评价志愿者的行为,并通过奖惩制度,奖励优秀的志愿者,不正确的部分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引导志愿者做出正确的志愿行为。
  2.理顺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外管理机制。理顺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外管理机制,明确领导机构与责任。首先,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对于社会可以做的事情,应该交给社会去做,同时政府还需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态度,应该从增强它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角度出发,树立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鼓励与扶持,支持其发展的观点,让志愿服务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其次,政府应给予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政策上的优惠,例如在税收上,可以给予减税或免税的优惠以及提供适当的资金的支持,以避免出现资金短缺的尴尬局面。另外政府应当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对组织以一定的资金补贴。除了政府之外,还可以呼吁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公民个人对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帮助,也可以加强政府、企业、个人等的合作,从而能够完善多元主体相互合作。社区的志愿服务应交由居民和民间共同开展,政府与之合作,而不是将其变成自己的下级,从而产生行政化、官僚化的倾向。最后,社区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建设。社区的志愿组织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规范,注重自己的队伍建设。
  3.构建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进行需求调查与分析,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社区志愿服务需要常态化,不应该抱有只在特定的日子开展志愿服务的旧思想,而是要让志愿服务时时留在社区中,让社区的志愿服务成为常态。对于开展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应该做需求调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一群体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老年人行动不便,容易生病,再加上很多老人的孩子工作繁忙,很难照顾到自己的父母,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为社区里的老人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家政等服务。社区中的农民工群体也是值得关注的,他们往往没有城市户籍,没有医保,看病贵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此外,经常会有农民工群体被拖欠工资,那么社区里的医疗、法律咨询都可以主动去帮助他们。
  4.建立健全志愿者的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志愿者的激励保障机制,让更多的中青年人加入进来,加强整体的队伍建设。对于志愿者来说,也许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但他们愿意加入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这至少说明他们认同志愿服务的理念,都愿意无偿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对于志愿者来说,志愿服务是非营利的,但这不代表着他们什么都获不得,通过适当的奖励来激励他们,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保障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志愿者的权益理应受到保护。在组织内部,对志愿者进行绩效的考核评估,客观正确评价其行为,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奖励,惩罚考核不合格者,在志愿者中间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引导大家积极上进。充分利用先进的个人和集体的作用,对它们的表彰往往激发大家志愿服务的热情。同时,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上的企业在招聘时,优先录取那些有社区志愿服务经历的招聘者,这也可以很好的吸引大学生群体来到社区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美国的社区里,你总能见到青年学生忙碌的身影。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在美国,每一位青年学生一周会有约3小时花在志愿服务上。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找到答案。一是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激励的机制,这些措施吸引着人们,同时,当人们积极地参与进来的时候,会有成熟的法律制度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志愿服务的经历往往与升学、就业挂钩,如果青年学生有志愿服务的经历,那么在他找工作时,会得到用人单位的优先考虑。二是美国政府出资建立了国家和社区服务公司,以此来推动不同背景的志愿者更好为国家和社区服务。三是志愿者高度认可自己的付出,认为从中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他们十分愿意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番力量。
  5.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与教育,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吸引社区居民加入进来,提高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网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些网民中青年人占了大多数,他们也正是社区志愿服务所需要的人群。通过微博、微信这些平台,向公众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相关讯息,宣传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向公众传播有关志愿服务等充满正能量的感人事迹,赢得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引发公众参与的热情。在社区里,志愿组织可以建立自己的公眾帐号,或者通过文字、海报、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居民介绍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和意义,努力营造奉献参与的社区氛围,社区是一个大家庭,通过宣传来让居民树立主人翁的意识,让大家可以互帮互助,积极参与到这一行列中来。通过社区的大力宣传,增加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进来,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梁绿琦.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5-13.
  [2]黎付林.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研究综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1):20-23.
  [3]刘太刚.非营利组织及其法律规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4]侯鹏生,孙吉亭.优良城市文化和现代志愿服务互动研究[J].求索,2012(9):244-245.
  作者简介:高文玥,1993年生,南京工业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社会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能力不突出、综合竞争能力不强、缺乏竞争优势等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解决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在建筑业低潮期和“后高铁”时代,将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经验,分析如何开展建筑施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希望可以
期刊
摘 要:如何用好、管好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是相关单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十二五”期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基本科研业务费执行情况为例,从制度建设、组织方式、过程管理和资助体系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南航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运行模式,并从取得的研究成果、孵化的科研项目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初步探讨了资助成效。  关键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本科研业务费 运行模式
期刊
摘 要:在現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工程建设,必须切实注重对其融资与财务控制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顺利的实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企业项目工程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要点入手,对企业项目工程建设的融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其财务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不断的提高企业项目工程的建设成效,提高项目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企业项目工程建设 融资
期刊
摘 要:给排水施工的质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者的需求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给排水的施工质量就成为了施工单位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将对建筑工程项目给排水管道的施工准备工作进行介绍,并对给排水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提高给排水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准备 给排水 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项目施工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给排水工程
期刊
摘 要:税收的本质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关系到整个社会、各个行业和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第二、三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税并行造成重复纳税等弊端也日益独显,抑制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也成为国家税制改革的必然之举。本文旨在通过“营改增”政策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 营改增 建筑施工企业 财务 对策  笔者就职于国内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生命线,是国家的财产,是人民的财产。在当前改革的环境中,国有企业的改革至关重要。而国家对国企改革的重点,不仅体现在制度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层面上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目的、动力的重新规划和重庆诠释上。从具体工作上看,要充分了解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年轻员工语言体系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当下热点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新
期刊
摘 要:妇联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妇女事业科学发展的全局,妇联机关党委对工作人员开展生活、工作和思想的全方位调研。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生活、工作方面都存在一定压力,同时对自身思想教育诉求认知清晰。对此,研究对妇联工作和妇联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妇联工作人员 思想状况 改进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直机关工委、市妇联党组关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了解掌握北京市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物的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加,而安全生产作为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涉及到政府、企业、施工人员等方方面面,但是作为一种软环境,在建筑施工中的很多环节又极易被忽视。本文通过分析安全生产在建筑施工的常见问题,指出安全生产在建筑施工中重要性,进而提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怎样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贯穿到各个部门及每个环节。  关键词:安全生产 建筑施工 企业  安全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从未停歇。正是由于贯彻落实了党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日子里一直保持着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我党的执政下,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未来我党我继续进步和发展仍然要坚定的抓住党风建设,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本色。  关键词:党的优良作风 优良作风的建设 重要性  一、引言  党的优良作风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一大组成部分,优良作风
期刊
摘 要:西藏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民族干部的数量明显增加,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但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培养仍面临着民族干部的比例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民族干部的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在今后的西藏民族干部培养中,可以考虑从三方面做起: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潜力;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