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有感于最近热播的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和《大女当嫁》,开始关注“剩女”,描述“剩女”现象,并看到“城市剩女”的大量涌现与即将到来的“光棍时代”似乎形成了悖论,分析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最后总结,“相亲”不失为解决“剩女”危机的一剂良方——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新时期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再到如今各种形式相亲的回归,可以理解为传统的一种复兴。
关键词:剩女;婚介;原因分析;相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一、引言
最近一直在看《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和《大女当嫁》。《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是大型的单身男女相亲节目,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大多是“世纪佳缘”婚介机构的会员。据《我们约会吧》主持人何炅说,“世纪佳缘”有近万名注册会员,他们还可以做很多期节目。事实上,这样的节目,比如速配,在很多年前就有了,可为什么在这两年如此火爆,收视率居高不下,而且很多婚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处可见。提到的另一个节目《大女当嫁》是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讲述了一个34岁还未出嫁的大龄女人所面临的舆论的压力,她被迫见很多男人,相亲的次数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父母背着她在很多婚介中心给她登记。在妹妹结婚当天,她被带进了公安局,原因是与她相亲的一位男子是贩毒的。跟她相亲的真的是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传讯时,警察问她“60多家婚介所里都有你的资料,你的目的不是只是简简单单的相亲吧,那这也未免太荒唐了吧。”她沉默了一会儿,“我今年33岁了,我就想找个人成家,有那么荒唐吗?”的确“只想找个人成家,有那么荒唐吗?”——这是大多数大龄未婚女性的心声。
于是,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剩女”,在相亲节目开展的如火如荼、婚介机构的遍地开花、电视剧的真实写照以及公园相亲、出游相亲等活动的屡见不鲜背后,我们是否应关注一下“剩女”,关注一下“剩女”现象。
二、现象描述
“剩女”凭借其不断壮大的队伍已经成为都市一道不能忽视的“风景线”。北京30—50岁单身人数约达到50万人,女性超过六成。而在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更达到89.94%[1]。2003年,台湾30岁-44岁的未婚男女超过110万。目前全国有近百万适龄女性尚属单身,在征婚机构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高达10:1[2]。这些数据表明,在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迈入了“剩女”行列。什么是“剩女”,先来看一些报导:
“剩女”,是那些生于70年代的大龄女青年最近得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七十年代出生),Stuck单身(被卡住)。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武汉晚报,2006年2月26日)
媒体上新近又出现了“剩女”这个词。说来不可思议,一群有学识、有相貌、有经济基础但年龄已经三四十岁的单身女性,被称为现代剩女。(解放日报,2006年4月7日)
何谓“剩男、剩女”?就是大龄未婚青年的代名词。女性28岁以上,男性30岁以上,想结婚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处于这样境地的男女们,很酷地被冠上了“剩男、剩女”的称谓。(海峡都市报,2006年7月4日)[3]
从这些报导可以看出,“剩女”就是未婚大龄女青年的新戏称。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将“剩女”作为新词汇收录[4]。最典型的定义是:3S女性,即武汉晚报提到的Single,Seventies,Stuck,但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Seventies在发生变化,很多80,甚至90步入此行列,因此用3S女性定义不准确。结合“剩女”现象产生的若干因素综合考虑,在此界定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龄或大龄女性。因此,“剩女”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居住在城市,年龄适婚或偏大,受教育程度较高,白领类职业,收入稳定甚至丰厚,社会地位较高,具有婚嫁意愿。就目前而言,剩女的出生时间一般为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4]。有的简称为: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5]。
三、原因分析
(一)教育、独立
大多数剩女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这使得她们较之以前出生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和竞争带来的益处。按照常规来计算,大多数人本科毕业是23岁,研究生毕业是26岁,如果读完博士最少也近30岁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高等教育,努力的向上深造,所以等求学结束、毕业后,并且工作稳定了,本身就到了“剩女”的年纪。有调查表明,女性的未婚率和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未婚。另外这批成长起来的独生女们自主性强,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成年后拥有独立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大多数或是学历高,或是事业心强,聪明能干,巾帼不让须眉。
(二)城市交往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認为现代都市社会结构复杂,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肤浅、短暂和匿名,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和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在如此疏离和冷漠的城市下生存,必将产生大量的“剩男”、“剩女”,虽然他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需要,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所以人们社会交往的网络表面扩大,实质上是缩小了。
(三)择偶梯度理论
社会学中的择偶梯度理论可以用来借鉴一下,该理论认为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女性,以便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高于自己,也就是“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以便寻找依靠,排除内心的不安全感。这里所说的男高女低的差异包括很多方面,如年龄、外貌、相对年龄、社会地位、个人综合能力等等。“择偶梯度”导致了现代城市女性在择偶上的选择性大大小于男性。
如果把男性女性均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等,那么按照“男高女低”的梯度理论应产生为“甲男-乙女”、“乙男-丙女”和“丙男-丁女”这三种基本组合,那么“甲女”和“丁男”怎么办?很自然的,“甲女”和“丁男””沦落为了“剩女”和“剩男”。这也就符合了“剩女”多半是优秀的大龄女青年——“甲女”的结论。
(四)期待与顾虑的矛盾
现今大众的结婚意识没有过去那么强烈,加之晚婚晚育政策的影响,更多人一般是在学业结束、工作确定后再考虑婚姻、期待组建一个家庭,但往往那时候就比较晚了,自己中意的成熟、优质的男性更愿意选择年龄小的女性,于是就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开始不急着结婚,后来期待婚姻的心态,另一方面是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担忧,媒体对于婆媳相处难、家庭暴力、感情越轨、“小三”等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离婚率又不断飙升,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她们对家庭的质疑、担忧,担心婚姻真的成了爱情的坟墓。她们害怕婚姻葬送了本来美好的一切,害怕家庭关系的复杂影响本来平静的生活,害怕遭受婚姻失败和家庭破裂的打击……所以在对待爱情和婚姻上,既充满期待又顾虑重重。
(五)“宁缺毋滥”的择偶心理
大龄女性大多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凡是追求完美,在择偶上也很慎重。即便是年龄较大的时候,也不会“委曲求全”,随便找个人凑合过日子,而是抱着适合的人终究会出现的心态等待着,于是宁愿过着“宁缺毋滥”的单身生活。之所以会出现“宁缺毋滥”的择偶心理,根本原因是虽然她们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各个方面的独立,但从心理上并没有完全认同自我的独立,仍要追求优于自己的伴侣,追求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强、比自己优秀的男士,才能获得安全感。
“剩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有主观、有客观,有社会,也有个人。本文只是阐述了以上5个原因,但笔者认为造成“剩女”现象的原因绝非仅限于此。
四、总结
“剩女”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学识、优雅的谈吐,但偏偏就是这样一群优质女人被剩下了。其实,“剩女”这个概念单从字面意义上讲,就会被认为是“剩下的”,既然是剩下的那就是被别人挑过的,不好的。所以无形中“剩女”这个词被冠以贬义。但事实上,“过剩”并非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剩女们”自身对于婚姻伴侣的标准和需求上,出现的一种相对过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都市这个特殊情境中存在着的一批优质群体,除了在婚姻问题上与同龄女性相比,处于缺位状态外,其他是一样的,甚至是优于她们的。
在对“剩女”现象解读之后,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便成了全社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剩女”现象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男性找不到配偶,致使拐卖妇女现象加重;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性产业泛滥;性犯罪率上升,危害社会安全等。面对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该如何解决呢?《剩女时代到来的社会学解读》蒋竞认为:重拾“相亲”这个传统,或许是一剂良方。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新时期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再到如今各种形式相亲的回归,可以理解为传统的一种复兴。而“剩女”借助相亲这个传统的工具和手段,在利用周围的初级关系如亲戚朋友结交异性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征婚、参加八分钟派对等新兴的中介组织拓展相亲时空[5]。对于这一说法,笔者很认同。
到这里,可以回应引言提出的问题了,《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之所以火爆,《大女当嫁》之所以热播,各种婚介机构之所以抢手,都是“剩女”时代的產物,尽管很多人对《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嗤之以鼻,对节目中反映出来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肆批判,甚至严令停播了一段时间,但笔者认为在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剩女”行列之时,这种反映相亲主题的综艺节目、连续剧和相应的活动只会增不回减,这是一个趋势、一种走向。而且相亲的确为身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剩女”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为“不剩”增加了可能,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吝莹莹.透视当代都市青年“剩女”现象[J].今日南国,2008,(5):197,200.
[2]杜娟.剩女时代:好女也愁嫁[J].青年科学,2010,(2):270-273.
[3]应学凤.说剩女.
[4]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74-77.
[5]韩娟.“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观察,2009,(4):225.
关键词:剩女;婚介;原因分析;相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一、引言
最近一直在看《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和《大女当嫁》。《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是大型的单身男女相亲节目,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大多是“世纪佳缘”婚介机构的会员。据《我们约会吧》主持人何炅说,“世纪佳缘”有近万名注册会员,他们还可以做很多期节目。事实上,这样的节目,比如速配,在很多年前就有了,可为什么在这两年如此火爆,收视率居高不下,而且很多婚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处可见。提到的另一个节目《大女当嫁》是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讲述了一个34岁还未出嫁的大龄女人所面临的舆论的压力,她被迫见很多男人,相亲的次数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父母背着她在很多婚介中心给她登记。在妹妹结婚当天,她被带进了公安局,原因是与她相亲的一位男子是贩毒的。跟她相亲的真的是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传讯时,警察问她“60多家婚介所里都有你的资料,你的目的不是只是简简单单的相亲吧,那这也未免太荒唐了吧。”她沉默了一会儿,“我今年33岁了,我就想找个人成家,有那么荒唐吗?”的确“只想找个人成家,有那么荒唐吗?”——这是大多数大龄未婚女性的心声。
于是,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剩女”,在相亲节目开展的如火如荼、婚介机构的遍地开花、电视剧的真实写照以及公园相亲、出游相亲等活动的屡见不鲜背后,我们是否应关注一下“剩女”,关注一下“剩女”现象。
二、现象描述
“剩女”凭借其不断壮大的队伍已经成为都市一道不能忽视的“风景线”。北京30—50岁单身人数约达到50万人,女性超过六成。而在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更达到89.94%[1]。2003年,台湾30岁-44岁的未婚男女超过110万。目前全国有近百万适龄女性尚属单身,在征婚机构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高达10:1[2]。这些数据表明,在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迈入了“剩女”行列。什么是“剩女”,先来看一些报导:
“剩女”,是那些生于70年代的大龄女青年最近得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七十年代出生),Stuck单身(被卡住)。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武汉晚报,2006年2月26日)
媒体上新近又出现了“剩女”这个词。说来不可思议,一群有学识、有相貌、有经济基础但年龄已经三四十岁的单身女性,被称为现代剩女。(解放日报,2006年4月7日)
何谓“剩男、剩女”?就是大龄未婚青年的代名词。女性28岁以上,男性30岁以上,想结婚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处于这样境地的男女们,很酷地被冠上了“剩男、剩女”的称谓。(海峡都市报,2006年7月4日)[3]
从这些报导可以看出,“剩女”就是未婚大龄女青年的新戏称。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将“剩女”作为新词汇收录[4]。最典型的定义是:3S女性,即武汉晚报提到的Single,Seventies,Stuck,但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Seventies在发生变化,很多80,甚至90步入此行列,因此用3S女性定义不准确。结合“剩女”现象产生的若干因素综合考虑,在此界定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龄或大龄女性。因此,“剩女”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居住在城市,年龄适婚或偏大,受教育程度较高,白领类职业,收入稳定甚至丰厚,社会地位较高,具有婚嫁意愿。就目前而言,剩女的出生时间一般为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4]。有的简称为: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5]。
三、原因分析
(一)教育、独立
大多数剩女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这使得她们较之以前出生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和竞争带来的益处。按照常规来计算,大多数人本科毕业是23岁,研究生毕业是26岁,如果读完博士最少也近30岁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高等教育,努力的向上深造,所以等求学结束、毕业后,并且工作稳定了,本身就到了“剩女”的年纪。有调查表明,女性的未婚率和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未婚。另外这批成长起来的独生女们自主性强,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成年后拥有独立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大多数或是学历高,或是事业心强,聪明能干,巾帼不让须眉。
(二)城市交往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認为现代都市社会结构复杂,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肤浅、短暂和匿名,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和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在如此疏离和冷漠的城市下生存,必将产生大量的“剩男”、“剩女”,虽然他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需要,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所以人们社会交往的网络表面扩大,实质上是缩小了。
(三)择偶梯度理论
社会学中的择偶梯度理论可以用来借鉴一下,该理论认为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女性,以便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高于自己,也就是“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以便寻找依靠,排除内心的不安全感。这里所说的男高女低的差异包括很多方面,如年龄、外貌、相对年龄、社会地位、个人综合能力等等。“择偶梯度”导致了现代城市女性在择偶上的选择性大大小于男性。
如果把男性女性均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等,那么按照“男高女低”的梯度理论应产生为“甲男-乙女”、“乙男-丙女”和“丙男-丁女”这三种基本组合,那么“甲女”和“丁男”怎么办?很自然的,“甲女”和“丁男””沦落为了“剩女”和“剩男”。这也就符合了“剩女”多半是优秀的大龄女青年——“甲女”的结论。
(四)期待与顾虑的矛盾
现今大众的结婚意识没有过去那么强烈,加之晚婚晚育政策的影响,更多人一般是在学业结束、工作确定后再考虑婚姻、期待组建一个家庭,但往往那时候就比较晚了,自己中意的成熟、优质的男性更愿意选择年龄小的女性,于是就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开始不急着结婚,后来期待婚姻的心态,另一方面是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担忧,媒体对于婆媳相处难、家庭暴力、感情越轨、“小三”等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离婚率又不断飙升,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她们对家庭的质疑、担忧,担心婚姻真的成了爱情的坟墓。她们害怕婚姻葬送了本来美好的一切,害怕家庭关系的复杂影响本来平静的生活,害怕遭受婚姻失败和家庭破裂的打击……所以在对待爱情和婚姻上,既充满期待又顾虑重重。
(五)“宁缺毋滥”的择偶心理
大龄女性大多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凡是追求完美,在择偶上也很慎重。即便是年龄较大的时候,也不会“委曲求全”,随便找个人凑合过日子,而是抱着适合的人终究会出现的心态等待着,于是宁愿过着“宁缺毋滥”的单身生活。之所以会出现“宁缺毋滥”的择偶心理,根本原因是虽然她们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各个方面的独立,但从心理上并没有完全认同自我的独立,仍要追求优于自己的伴侣,追求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强、比自己优秀的男士,才能获得安全感。
“剩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有主观、有客观,有社会,也有个人。本文只是阐述了以上5个原因,但笔者认为造成“剩女”现象的原因绝非仅限于此。
四、总结
“剩女”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学识、优雅的谈吐,但偏偏就是这样一群优质女人被剩下了。其实,“剩女”这个概念单从字面意义上讲,就会被认为是“剩下的”,既然是剩下的那就是被别人挑过的,不好的。所以无形中“剩女”这个词被冠以贬义。但事实上,“过剩”并非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剩女们”自身对于婚姻伴侣的标准和需求上,出现的一种相对过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都市这个特殊情境中存在着的一批优质群体,除了在婚姻问题上与同龄女性相比,处于缺位状态外,其他是一样的,甚至是优于她们的。
在对“剩女”现象解读之后,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便成了全社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剩女”现象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男性找不到配偶,致使拐卖妇女现象加重;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性产业泛滥;性犯罪率上升,危害社会安全等。面对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该如何解决呢?《剩女时代到来的社会学解读》蒋竞认为:重拾“相亲”这个传统,或许是一剂良方。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新时期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再到如今各种形式相亲的回归,可以理解为传统的一种复兴。而“剩女”借助相亲这个传统的工具和手段,在利用周围的初级关系如亲戚朋友结交异性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征婚、参加八分钟派对等新兴的中介组织拓展相亲时空[5]。对于这一说法,笔者很认同。
到这里,可以回应引言提出的问题了,《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之所以火爆,《大女当嫁》之所以热播,各种婚介机构之所以抢手,都是“剩女”时代的產物,尽管很多人对《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嗤之以鼻,对节目中反映出来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肆批判,甚至严令停播了一段时间,但笔者认为在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剩女”行列之时,这种反映相亲主题的综艺节目、连续剧和相应的活动只会增不回减,这是一个趋势、一种走向。而且相亲的确为身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剩女”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为“不剩”增加了可能,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吝莹莹.透视当代都市青年“剩女”现象[J].今日南国,2008,(5):197,200.
[2]杜娟.剩女时代:好女也愁嫁[J].青年科学,2010,(2):270-273.
[3]应学凤.说剩女.
[4]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74-77.
[5]韩娟.“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观察,2009,(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