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了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中,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可以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初二学过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再计算一个班的学生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分析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另外,可适当应用一些必要的惩戒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没有规矩的社会不成其为社会,那么没有规矩的学校又谈得上是什么学校?规矩,必须靠奖惩分明来保证。可惜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中小学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学校了,在我们的学校里,胆大的学生完全可以妄为。我们先来和世界上号称最注意保护青少年权利的美国比较一下,以下是一所在美国也算得上宽容的小学的处罚条例:如果学生犯错,有多种方法处罚(从最轻到最重):1、口头警告。2、在每周的表现表上记上一个勾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定。这个表每周四带回家让家长签名,以便与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监督。3、把学生送到其它低年级的班去上一天课。4、在一整天其它学生上课期间,罚学生做大量作业。5、到校长办公室接受训话和作一天的作业。6、通知家长到校,与老师开座谈会。7、暂时停学。8、开除。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几条在我们的普通中学里是否可行:首先第3条绝不适用;第4、5、7三条剥夺了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且4、5条有“罚抄”之嫌,也不可行;而第8条嘛,对一所普通学校来说,开除一名学生远比解聘一名教师要困难得多。那么能够实行的便只剩下第1、第2、第6三条,当然还要加上注解:口头警告不应过重,以免伤害青少年稚嫩的心灵;若想请家长到校,要等家长有时间才可以。
只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对学生无理性的伤害性体罚,社会、家长便由此产生了对学校和教师过于偏激的看法,使学校的管理矫枉过正,结果走向了放任的极端。
在家长、社会的监督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论什么人犯错,无论犯的是什么错,只要是还在学校的学生,就一条“循循善诱”。且不论十几岁的青少年已听过了多少大道理又能听懂多少大道理,现在的青少年接受的信息从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到国际互联网可称得上海量,你又有多少“语重心长”可以让他一次次的触动?由于缺少必要的惩戒措施来保证严格纪律的执行,当然就更谈不上防微杜渐,甚至在某些学生故意向教师挑衅时,教师也只能圆滑地回避。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赞扬与鼓励,但也需要通过相应的处罚对其思想行为进行一定的矫正。如果使青少年觉得自己不论做什么学校和教师都无法可施,不论犯什么错都不需付出代价、不需承担责任,那么所造成的后果不难想象。
对于青少年而言,一味的纵容绝不利于健康成长,而合理适度的处罚或体罚往往能使他更容易地判断对与错。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公开指出,对于犯有“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主要还要靠教师用“心”去教育每个学生,要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心态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也才能有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了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中,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可以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初二学过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再计算一个班的学生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分析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另外,可适当应用一些必要的惩戒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没有规矩的社会不成其为社会,那么没有规矩的学校又谈得上是什么学校?规矩,必须靠奖惩分明来保证。可惜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中小学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学校了,在我们的学校里,胆大的学生完全可以妄为。我们先来和世界上号称最注意保护青少年权利的美国比较一下,以下是一所在美国也算得上宽容的小学的处罚条例:如果学生犯错,有多种方法处罚(从最轻到最重):1、口头警告。2、在每周的表现表上记上一个勾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定。这个表每周四带回家让家长签名,以便与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监督。3、把学生送到其它低年级的班去上一天课。4、在一整天其它学生上课期间,罚学生做大量作业。5、到校长办公室接受训话和作一天的作业。6、通知家长到校,与老师开座谈会。7、暂时停学。8、开除。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几条在我们的普通中学里是否可行:首先第3条绝不适用;第4、5、7三条剥夺了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且4、5条有“罚抄”之嫌,也不可行;而第8条嘛,对一所普通学校来说,开除一名学生远比解聘一名教师要困难得多。那么能够实行的便只剩下第1、第2、第6三条,当然还要加上注解:口头警告不应过重,以免伤害青少年稚嫩的心灵;若想请家长到校,要等家长有时间才可以。
只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对学生无理性的伤害性体罚,社会、家长便由此产生了对学校和教师过于偏激的看法,使学校的管理矫枉过正,结果走向了放任的极端。
在家长、社会的监督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论什么人犯错,无论犯的是什么错,只要是还在学校的学生,就一条“循循善诱”。且不论十几岁的青少年已听过了多少大道理又能听懂多少大道理,现在的青少年接受的信息从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到国际互联网可称得上海量,你又有多少“语重心长”可以让他一次次的触动?由于缺少必要的惩戒措施来保证严格纪律的执行,当然就更谈不上防微杜渐,甚至在某些学生故意向教师挑衅时,教师也只能圆滑地回避。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赞扬与鼓励,但也需要通过相应的处罚对其思想行为进行一定的矫正。如果使青少年觉得自己不论做什么学校和教师都无法可施,不论犯什么错都不需付出代价、不需承担责任,那么所造成的后果不难想象。
对于青少年而言,一味的纵容绝不利于健康成长,而合理适度的处罚或体罚往往能使他更容易地判断对与错。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公开指出,对于犯有“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主要还要靠教师用“心”去教育每个学生,要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心态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也才能有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