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诗论中“诗味”与“意境”的异同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味”说和“意境”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两个重要范畴,它们在对“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这个问题的界定上有一定的相通性,也有某些方面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普通大众对中国诗词的理解上,“意境”被更多的推崇和接受,而“诗味”相对的被忽略提及。本文则主要对“诗味”和“意境”的异同作出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好诗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诗味;意境;司空图;意象
  武后游洛阳,命群臣赋诗,由知名才女上官婉儿作裁定。在一阵角逐之后只剩下两人——沈佺期和宋之问。沈诗云:“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当群臣都认为此诗为众者之最时,沈佺期却意外落选,作为裁判者的上官婉儿面对沈佺期的不忿和大家的质疑,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余下最后两首诗,原本功力悉敌,然沈诗末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正如强弩之末,辞气已竭。宋诗则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若大鹏振翼,陡然健举,言已尽而气势未已。”
  怎样的诗才是好诗?上官婉儿给出了她的答案。而我国古代的诗论批评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诗味”说和“意境”说。在诗歌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诗味”说和“意境”说以不相上下的程度被论诗者提及,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体诗慢慢没落的近现代时期,评论诗歌的文学术语出现得更多的是“意境”理论,特別是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进行丰富拓展之后,“意境”成为了诗歌评论不可不提的评定标准,“诗味”则相对的越来越鲜为人知。究其原因是由于“意境”和“诗味”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大众容易对其混为一谈,用意境取代了诗味的内涵。但如果我们对这两种说法追根溯源,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别及其特有的文学意蕴。
  一首诗要营造富有美感的意境,创造浓腻的诗味,就必须先建立好意象组织体系。“意象”是“诗味”与“意境”的共通之处。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1]诗歌自古以来被作为吟咏情性的载体,它的抒情性是诗歌创作中的根本特性。为了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形象生动,创建意象是大多数诗人的选择。《诗评》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之言为意之壳,如人间果实,厥状未坏者,外壳而内肉也;如铅中金、石中玉、水中盐、色中胶,皆不可见,使天下人不知诗者,视至灰刧,但见其言,不知其意,斯为妙也。”[2]这段话既表明了意象中情为“内肉”,言为“外壳”的内在机制,又强调了诗意蕴含于意象之中,反对直露的创作特点。“立象以尽意”避免了直接写意的矫揉造作和枯槁无味,特殊意象的叠加与重组建立起了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更好地达到了“诗言志”的目的。
  既然如此,那么意象便成为了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所以想要诗歌在被读者欣赏之后发出诗味很浓,意境很美的感叹,意象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必须牢牢把握。
  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不一定会富有很浓的诗味,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意境”给人带来审美享受,而“诗味”则给人带来人生思考。
  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三种: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3]这是对“意境”这一术语最早的界定。中唐诗人刘禹锡还指出“境”与“象”的区别,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命题。刘禹锡认为“非有的然之姿”的意境,与一般艺术意象不同的特征便在于其不确定性,含蓄性和多层次性。而后司空图明确提出了诗歌意境的多层次理论,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用“目即可图”之象来表示飘忽空灵的形象是意境的创造原则之一。
  赖立行教授综合几位大家的理论研究,指出“意境就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示无限,以实境表示虚境,做到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丰富的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4]
  把“味”引入藝术批评范围在先秦就已出现,孔子“在秦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把“味”这一表示食物给人带来美感享受的词运用到乐曲方面,把“味”运用到诗歌批评方面的则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张衡《怨篇》,诗典可味”,均是以“味”言诗。
  而“以味论诗”的首创者是钟嵘,他在《诗品序》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由此可看出,钟嵘之所以格外推崇五言诗便在于它有“滋味”,他同时也回答了滋味的判定标准在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八字,则是钟嵘“滋味”说的具体内涵。
  后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诗歌的“韵味”说。“古今之韵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5]司空图在此提出“味外有味”,而且认为“味外之味”是诗道之极,以味外之味为至味。
  由以上可以看出,“意境”和“诗味”都强调写实的“意象”之外的另一层更有深意的内涵意蕴,但这层内涵又有所不同。“意境”是由被人们赋予特殊含义的意象组织而成的,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境界,而“诗味”则是指诗歌给读者带来的一种额外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无论是诗中的语言还是意象,无论是诗中的韵律还是内涵,只要能让读者有所体味,就是具有“诗味”的好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李白的友人送别诗,后两句用“孤帆”“远影”“碧空”“天际”等一系列意象来表现了自己目送友人离开时的落寞场景,不舍与失落之情溢于言表。友人送别的已经非常到位,但是“诗味”就谈不上了。“离别”是人们都会经历的日常体验,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更深一层次的思考。
  王维《终南别业》中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不同的人看来则会有不同的感悟。该句诗所展现出来的闲适怡然的意境与前面的“中岁颇好道”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在晚年乐意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的虔诚心态。但把这句话结合上一联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又可从中感受到一些无奈和落寞之情,让我们对诗人的心理变化产生思考。诗人看到官场处处都充斥着的黑暗艰险,政局变化无常,作者便通过这首诗表现了自己想要归隐山林的志趣。“取”与“舍”本就是人生中的一大难题,王维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们自己的答案则只有自己做出选择。
  王维的《终南别业》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较而言,两者都营造出了与其情感表达相符合的意境,但前者更能引发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也就是更具有“诗味”,这种思考正是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味”。
  苏轼曾评价司空图说:“唐末司空图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6]作诗就像烹饪,不能让人品尝之后就没有下文,能够做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才是珍品。所以意境是诗味的产生原因和能源补给,让诗味的内涵更加具有层次性和体感性;诗味则是意境中“意”的凝练与升华,带给人们更多的人生体味与哲学思考,从而更好的达到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完成又一次的灵魂洗礼。(指导教师:陈慧颖)
  注释:
  [1]赖力行著,《中国古代文论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3]严云受著,《诗词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
  [4][5][6]赖力行著,《中国古代文论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赖力行著,《中国古代文论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严云受著,《诗词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在视觉传达的艺术领域里,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标记。精炼且易识别的标志形象作为大众传播的语言符号,被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促销意识成为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区域信标是无形的城市旅游发展,标志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和吸引。  本论文以多元文化在设计方面旅游城市文脉为主线范畴,通过视觉上的图像化、符号化,分析研究多元标志设计符号化信息,简要分析旅游城市标
期刊
【摘要】: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上,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震在给日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送给了日本一个美好的礼物——温泉。日本的温泉星罗棋布、种类繁多并且独具特色,因此日本获得了“温泉之国”的美称。日本人在开发利用温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温泉文化。日本温泉文化也反映出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本文尝试从日本温泉的概况以及温泉文化的发展历程等多个角度加以论述,分析了日本人矛盾的民族性格。 
期刊
【摘要】:浪漫主义运动始于18世纪末法国社会发生剧变之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浪漫主义至少能坦诚地表明它爱憎分明的立场,它与古典主义的艺术思想相对立,主张抒发情感精神世界、追求个性平等自由博爱、强调主观意识,绘画特点奔放不羁主张光与色的对比,反对古典主义的平面性、唯理性主义和对个性的压抑。它的中心主题集中体现为:对大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已逝的历史或异国情调的迷恋;对生活中惊心动魄或隐晦神秘的事物
期刊
编者按: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是慈善事业健康、良好、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抓手。《慈善法》的颁布为我区慈善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本文分析了江都慈善文化的发展历史、慈善文化在促进江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江都慈善文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对江都慈善文化发展提供有益支持。  一、慈善文化在江都的传承与光大  慈善文化世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时间词是指时间中的某一点或某一段,对时间词的分类历来学者有不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时间词是名词的一类,即时间名词;有的学者认为时间词是与名词并列的一类,即体词的下类。本文从时间词的语法功能出发,分析时间词与名词语法分布的区别,对时间词的分类做了重新界定,将时间词归入体词的下类。分析时间词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时间词,对时间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时间词;主语;状语;分类 
期刊
Many people have watched the movie “Tarzan”, in which the fictional character Tarzan was raised in the African jungle by great apes. Seeing that scene, I guess most of you might wonder how could a hum
期刊
【摘要】:藏传佛教信仰中那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意识、传统习俗和措施,表达了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环境的现代环境伦理思想,藏传佛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宗教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藏族;宗教信仰;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因为佛教的影响藏族在青藏高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降到最小的了,其教义中却蕴藏着大量而又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
期刊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开始引起重视。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通过分析字幕翻译通俗性、对等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对《超能陆战队》字幕中的人名、台词的典型案例进行探析,分析译者在立足于读者接受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或方法,体现译者在影视剧字幕翻译过程中进行能动性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人名翻译;台词翻译;  一.引言  传统翻译观追求理想的翻译标准,要求译者在翻译
期刊
【摘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基于这一前提,本文将以文化全球化为背景,以四川省阿坝州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为重点综述对象。把《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四川省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灾后重建规划纲要》以及《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等作为参考文献,以客观、科学地掌握已被列入國家、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
期刊
【摘要】:文学的功能是交流与沟通,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藏族作家端智嘉的名篇《青春的瀑布》为例对这首诗歌的两篇英译文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新的翻译评估模式进行解读。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青春的浪花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直备受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的关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依照一定标准对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