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是慈善事业健康、良好、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抓手。《慈善法》的颁布为我区慈善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本文分析了江都慈善文化的发展历史、慈善文化在促进江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江都慈善文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对江都慈善文化发展提供有益支持。
一、慈善文化在江都的传承与光大
慈善文化世代相承,梳理在江都大地上的慈善文化的弘扬和慈善实践,可以给当前慈善文化建设诸多启示。
1、中华美德传承唤起慈善总会。江都人历史上就乐善好施,早在唐代开埠之初,无偿为南来北往的商粮行人提供衣食住行上的帮助,至明清时义学、义庄之风大兴,敬老、助困之德盛行。历经朝代变迁,赓续相继,不断光大,直至2003年12月26日成立区域唯一公益慈善组织——江都区慈善总会,从此慈善事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经过13年的历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遵循“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的宗旨,积极开展各种慈善救助活动。截止2016年6月底共募集慈善资金1.2亿元,使用救助资金1.17亿元,直接救助57533人次,赈灾救灾支出2000余万元。被人们称为“功德会”、“贴心会”。慈善总会的诞生标志着中华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香火传承,它秉承“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慈善精神。13年来发挥着“募集、救助、协调、指导”的职能,推进了江都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2、“以义为先”意识催生企业公民。江都企业界,慈善行为不断得到社会赞誉,众多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有18家骨干企业签订3200万捐赠协议,尤其是区民营企业家俞洪泉先生于2015年11月创办,每年注入2500-3000万元成立的“洪泉慈善基金会”,在全区开展助医、助困、助学,至目前已救助1240户,发放救助金720万元。长青农化有限公司设立长青公共事业及大病救助基金,八年来累计已捐赠善款3000余万元,获得第三届“江苏慈善奖”。此外还有褚元凤大病救助基金,勇龙公益基金等等。企业界参与慈善事业并逐步成为慈善救助的生力军,透过这些现象是企业公民意识在生根、发芽、结果,是企业“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彰显,他们努力践行的是“致富思源、不忘初心”的桑梓情怀,是“德”的傳承,是“义”的光大。他们的善举标志着一个成功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3、人文关怀理念编织慈善网络。江都区镇慈善协会实现全覆盖,村慈善工作站已建276个,占应建84%,镇村慈善组织共募集善款7696万元,使用救助资金6590万元,其中救助5192人次,发放救助金3190万元;资助公益事业3400万元。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充分肯定了江都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区委书记蒋爱祥在基层调研时指出:政府编织“兜底网”慈善再织“爱心网”,齐心协力奔小康。基层慈善组织建设使江都区形成了“区慈善总会、企业慈善基金会、镇慈善协会、村慈善工作站”四位一体的慈善网络。方便了救助群体,增强了救助实力,扩大了救助范围。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实际上“人文关怀”理念的结晶。村慈善工作站起于是一些在外经商业主想资助家乡、扶贫济困,苦于没有载体、没有头绪,由此村慈善工作站就应运而生了,大桥镇坤平村和三丰村一经动员,广大业主和群众踊跃参与,工作站揭牌之时就募集72.8万元和122.7万元善款。
4、助人为乐思想造就公益组织。近几年江都区公益社会组织层出不穷,扬州市江都区乐乐爱心志愿者协会,已发展近400多名成员,通过“敬老、帮困、救灾、助学”将慈善“正能量”洒遍大桥镇大街小巷;小燕子志愿者协会以“志愿服务、快乐你我、追求卓越、不忘初心”为宗旨,服务项目深得市民赞誉,有两个服务项目获省殊荣,得到省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夸赞。最近,扬州周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又揭牌成立,他们以“止于至善”为理念,以“取势、明道、优本”为路径,以“传承求变、守正创新”为特质,广泛聚集常怀慈善公益之心的自然人和企业公民,通过实施系列化品牌公益项目,逐步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公信度、美誉度的积善平台。除此之外,还有“江都好人联合会”、黄老师爱心基金、城区展红爱心基金等等,这些社会公益组织他们用勤劳的雙手为需要人送去帮助;用真诚的爱心为弱势群体无私资助。他们的宗旨就是“助人为乐”,他们的精神支柱仍然是“助人为乐”,他们利他主义的高尚品德已成为江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慈善文化孕育着江都的慈善事业,可以说没有慈善文化的积淀,就没有慈善事业的今天。但是慈善文化的普及和升华仍需我们为此而努力。从目前公民经常性的慈善捐助和参与义工的比例不高,“为富不捐”的现象依然存在,“劝捐”、“迫捐”被动捐赠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际来看,存在着“少数人慈善、慈善少数人”的问题。参加慈善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总数不足1%,投身义工人数占总人口不足千分之二,是典型的“精英慈善”,离平民慈善路途尚远。这些现象背后是公众慈善意识不强,根源在于新时期慈善文化的缺失。文化哺育意识,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应着力发挥慈善文化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导向作用,积极培育人人参与慈善,宣扬慈善,献身慈善的平民慈善氛围。
二、弘扬新时期慈善文化十分重要
新时期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内涵是平等博爱、社会责任、我为人人,依法行善和大慈善理念的综合。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困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作用。
1、矛盾凸现期迫切呼唤新时期慈善文化。我区贫富差距、社会保障、老幼家庭等矛盾严重困绕着社会和谐,正处于矛盾的凸现期。化解社会矛盾重要手段,在于政府编织“兜底网”,慈善再织“爱心网”,把扶贫济困、作为共奔小康的基本路径。慈善“爱心网”的编织,纲在慈善文化,目在慈善行为,纲举目张。目前存在“富人慈善”、嗟来之米”“造福桑梓”的慈善思维比较普遍。每年接受捐赠财物的数量与苏南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成比例,慈善项目与救助需求不能匹配。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度不高,参与度不高。“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平民的力量,平民慈善才是慈善最根本的品格”。为此,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弘扬新时期慈善文化,使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在公民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氛围。 2、核心价值观更加需要新时期慈善文化。目前我区尚有贫困人口一万二千人,每年因病致贫的家庭有二千多户,这部分群体亟待救助。自从我区构建“四位一体”的慈善网络,民政部门反映“救助矛盾在基层解决了,上访少了;救助渠道多了,压力少了;救助程序便捷了,怨气少了。”这就证明了慈善机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资助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资助者是出于怜悯之心、同情之感、恩赐之意,缺乏一种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情结,使受助者有一种寄于人下的感觉,这有悖于慈善的宗旨。慈善文化所倡导的是平等博爱和社会责任,其核心价值观是利他主义,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在全社会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慈善不是施舍,是以道德为旗帜、以爱心为基础,以互帮互助为目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所有这些都源于慈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都根植于新时期慈善文化的弘扬。
3、贯彻《慈善法》必须提升新时期慈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慈善法》于九月一日起施行,他突出意义在于系统规范全社会慈善行为。在捐赠层面上《慈善法》明确规定“捐赠是自愿无偿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能强行摊派或变相摊派”。而“自愿”是建立在深厚的慈善文化基础之上的,慈善文化的积淀才能提升公众慈善意识,只有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度越高,慈善事业发展就越快。慈善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个要素,从内到外依次是“慈善文化、慈善意识、慈善能力、慈善环境”。慈善文化是最根本的要素,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慈善事业的灵魂。有深厚的慈善文化,才有繁荣的慈善事业。《慈善法》是慈善行为的规范,是新时期慈善文化的统领,因此,我们要把握贯彻《慈善法》的机遇,建设适合我区区情的新时期慈善文化。
三、加强江都区慈善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优化慈善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慈善文化实际上是完善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城市文化基础的重要举措,优化慈善文化对江都区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关键还在于“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建构的完善过程。首先,应明确政府工作理念。政府是慈善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其工作理念对于慈善文化建设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实现慈善文化建设的战略升级,就需要理性、统筹、战略眼光与全局观念,把慈善文化与精神文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宗教文化、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建立互动机制,把慈善文化渗透到各个文化体内,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评比、一起激励,形成文化建设的共同体。其次,应理清各个责任主体。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到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学校和个人等方面的复杂問题,而慈善文化的普及还牵扯到了慈善事业发展等问题,因此,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和边界,是慈善文化普及工作的基础。建议政府建立慈善文化推进的协调机制,以政府牵头,民政、宣传、教育、经信委、文化、财政、税务、群团、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指导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形成政府协调与行业协作相结合,部门落实和综合管理相配套,明确责任和政府监督相衔接的格局。再次,应重视“9.5”慈善活动。每年9.5是法定的慈善日,政府应组织宣传活动、号召全民慈善、恢复慈善一日捐,以此积淀慈善文化使之深入人心。
2、完善和建立慈善捐赠的回报、激励机制
当前,江都区慈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一套完善的慈善捐赠回报、激励机制是促使和保障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
首先,应定期开展评选十佳“慈善企业”、“慈善之星”、“慈善大使”、“荣誉市民”等表彰活动,大力表彰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公益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对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且捐资数额大的个人、团体、单位法人代表可聘请到各级慈善组织担任职务和享受名誉,并由政府或慈善会发给纪念奖牌予以褒扬。独家捐助的专项基金可拥有基金的冠名权,如“洪泉慈善基金会”,对捐款额较大的项目予以署名立传。独家捐助的项目可以印制该企业的广告或公益性广告。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政府或部门予以表彰,满足捐赠人的社会荣誉感。
其次,笔者建议借鉴连云港、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实行的“志愿者积分制”的做法,使得“好人有好报”能真正落到实处,以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以连云港市连云区云山街道黄崖村为例,他们的星级志愿者在旅馆、饭店消费时,可享受一定折扣,村里还组织免费体检,持证者星越多,得到的折扣也越大。
我们建议可以在一些社区设“爱心超市”,在“爱心超市”居民购买商品不是用现金而是用“积分”。当然“爱心超市”的设立要经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只要持有《社区志愿者服务积分证书》,就可以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随时到超市里“购买”到相應“价格”的任何商品。通过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以实际行动用“爱心”回馈“爱心”,实现爱心“双向循环”,让每一份志愿者的爱心都有“回音”。
3、改善媒体报道,净化舆论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已经成为慈善文化宣传的主要平台,真实、及时的新闻报道有利于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对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但不实报道的不断出现,也成为了传播慈善文化的阻碍。因此,江都区普及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利用好媒体这一舆论阵地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利用好主流媒体。江都区普及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应利用好《江都日报》《扬州日报》以及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通过开设专栏专版、创设电视专题节目等方式传播慈善文化,拓宽慈善文化传播途径。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相较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等媒体形态而言的媒体形态。建议民政部门要设立慈善网站,宣传慈善文化,公布慈善法规,彰显慈善人物,公布慈善项目等。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等网络新媒体,是普及慈善文化的重要助力。最后,提升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感,明确媒体工作者的工作定位。媒体工作者应对自己在普及慈善文化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有清晰的认识,洞察社会问题,设置具有正确导向性的慈善议题,对慈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严守职业道德,激发全民参与慈善的热情。
4、建立慈善联合会,整合慈善资源
慈善组织是发展慈善事业、普及慈善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我区慈善组织层出不穷,慈善行为纷繁多样,已迫切需要枢纽型社会组织——慈善联合会来统筹、规范、整合和引导慈善事业的发展,其职能:弘扬慈善文化、联合慈善力量、沟通社会各方,维护会员权益,规范行业行为,推动跨界合作,开展评估表彰,强化行为自律,承办政府部门委托事项等。慈善联合会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本区内慈善行业行为,有助于整合慈善资源,开展重点救助;有助于督促慈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公益慈善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江都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而公众的参与率则决定于慈善文化的普及程度,只有在市民中广泛普及慈善文化,才能在社会中创造出良好的慈善氛围,为江都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相信江都区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定会稳步向好。
一、慈善文化在江都的传承与光大
慈善文化世代相承,梳理在江都大地上的慈善文化的弘扬和慈善实践,可以给当前慈善文化建设诸多启示。
1、中华美德传承唤起慈善总会。江都人历史上就乐善好施,早在唐代开埠之初,无偿为南来北往的商粮行人提供衣食住行上的帮助,至明清时义学、义庄之风大兴,敬老、助困之德盛行。历经朝代变迁,赓续相继,不断光大,直至2003年12月26日成立区域唯一公益慈善组织——江都区慈善总会,从此慈善事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经过13年的历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遵循“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的宗旨,积极开展各种慈善救助活动。截止2016年6月底共募集慈善资金1.2亿元,使用救助资金1.17亿元,直接救助57533人次,赈灾救灾支出2000余万元。被人们称为“功德会”、“贴心会”。慈善总会的诞生标志着中华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香火传承,它秉承“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慈善精神。13年来发挥着“募集、救助、协调、指导”的职能,推进了江都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2、“以义为先”意识催生企业公民。江都企业界,慈善行为不断得到社会赞誉,众多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有18家骨干企业签订3200万捐赠协议,尤其是区民营企业家俞洪泉先生于2015年11月创办,每年注入2500-3000万元成立的“洪泉慈善基金会”,在全区开展助医、助困、助学,至目前已救助1240户,发放救助金720万元。长青农化有限公司设立长青公共事业及大病救助基金,八年来累计已捐赠善款3000余万元,获得第三届“江苏慈善奖”。此外还有褚元凤大病救助基金,勇龙公益基金等等。企业界参与慈善事业并逐步成为慈善救助的生力军,透过这些现象是企业公民意识在生根、发芽、结果,是企业“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彰显,他们努力践行的是“致富思源、不忘初心”的桑梓情怀,是“德”的傳承,是“义”的光大。他们的善举标志着一个成功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3、人文关怀理念编织慈善网络。江都区镇慈善协会实现全覆盖,村慈善工作站已建276个,占应建84%,镇村慈善组织共募集善款7696万元,使用救助资金6590万元,其中救助5192人次,发放救助金3190万元;资助公益事业3400万元。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充分肯定了江都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区委书记蒋爱祥在基层调研时指出:政府编织“兜底网”慈善再织“爱心网”,齐心协力奔小康。基层慈善组织建设使江都区形成了“区慈善总会、企业慈善基金会、镇慈善协会、村慈善工作站”四位一体的慈善网络。方便了救助群体,增强了救助实力,扩大了救助范围。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实际上“人文关怀”理念的结晶。村慈善工作站起于是一些在外经商业主想资助家乡、扶贫济困,苦于没有载体、没有头绪,由此村慈善工作站就应运而生了,大桥镇坤平村和三丰村一经动员,广大业主和群众踊跃参与,工作站揭牌之时就募集72.8万元和122.7万元善款。
4、助人为乐思想造就公益组织。近几年江都区公益社会组织层出不穷,扬州市江都区乐乐爱心志愿者协会,已发展近400多名成员,通过“敬老、帮困、救灾、助学”将慈善“正能量”洒遍大桥镇大街小巷;小燕子志愿者协会以“志愿服务、快乐你我、追求卓越、不忘初心”为宗旨,服务项目深得市民赞誉,有两个服务项目获省殊荣,得到省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夸赞。最近,扬州周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又揭牌成立,他们以“止于至善”为理念,以“取势、明道、优本”为路径,以“传承求变、守正创新”为特质,广泛聚集常怀慈善公益之心的自然人和企业公民,通过实施系列化品牌公益项目,逐步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公信度、美誉度的积善平台。除此之外,还有“江都好人联合会”、黄老师爱心基金、城区展红爱心基金等等,这些社会公益组织他们用勤劳的雙手为需要人送去帮助;用真诚的爱心为弱势群体无私资助。他们的宗旨就是“助人为乐”,他们的精神支柱仍然是“助人为乐”,他们利他主义的高尚品德已成为江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慈善文化孕育着江都的慈善事业,可以说没有慈善文化的积淀,就没有慈善事业的今天。但是慈善文化的普及和升华仍需我们为此而努力。从目前公民经常性的慈善捐助和参与义工的比例不高,“为富不捐”的现象依然存在,“劝捐”、“迫捐”被动捐赠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际来看,存在着“少数人慈善、慈善少数人”的问题。参加慈善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总数不足1%,投身义工人数占总人口不足千分之二,是典型的“精英慈善”,离平民慈善路途尚远。这些现象背后是公众慈善意识不强,根源在于新时期慈善文化的缺失。文化哺育意识,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应着力发挥慈善文化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导向作用,积极培育人人参与慈善,宣扬慈善,献身慈善的平民慈善氛围。
二、弘扬新时期慈善文化十分重要
新时期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内涵是平等博爱、社会责任、我为人人,依法行善和大慈善理念的综合。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困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作用。
1、矛盾凸现期迫切呼唤新时期慈善文化。我区贫富差距、社会保障、老幼家庭等矛盾严重困绕着社会和谐,正处于矛盾的凸现期。化解社会矛盾重要手段,在于政府编织“兜底网”,慈善再织“爱心网”,把扶贫济困、作为共奔小康的基本路径。慈善“爱心网”的编织,纲在慈善文化,目在慈善行为,纲举目张。目前存在“富人慈善”、嗟来之米”“造福桑梓”的慈善思维比较普遍。每年接受捐赠财物的数量与苏南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成比例,慈善项目与救助需求不能匹配。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度不高,参与度不高。“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平民的力量,平民慈善才是慈善最根本的品格”。为此,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弘扬新时期慈善文化,使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在公民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氛围。 2、核心价值观更加需要新时期慈善文化。目前我区尚有贫困人口一万二千人,每年因病致贫的家庭有二千多户,这部分群体亟待救助。自从我区构建“四位一体”的慈善网络,民政部门反映“救助矛盾在基层解决了,上访少了;救助渠道多了,压力少了;救助程序便捷了,怨气少了。”这就证明了慈善机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资助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资助者是出于怜悯之心、同情之感、恩赐之意,缺乏一种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情结,使受助者有一种寄于人下的感觉,这有悖于慈善的宗旨。慈善文化所倡导的是平等博爱和社会责任,其核心价值观是利他主义,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在全社会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慈善不是施舍,是以道德为旗帜、以爱心为基础,以互帮互助为目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所有这些都源于慈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都根植于新时期慈善文化的弘扬。
3、贯彻《慈善法》必须提升新时期慈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慈善法》于九月一日起施行,他突出意义在于系统规范全社会慈善行为。在捐赠层面上《慈善法》明确规定“捐赠是自愿无偿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能强行摊派或变相摊派”。而“自愿”是建立在深厚的慈善文化基础之上的,慈善文化的积淀才能提升公众慈善意识,只有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度越高,慈善事业发展就越快。慈善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个要素,从内到外依次是“慈善文化、慈善意识、慈善能力、慈善环境”。慈善文化是最根本的要素,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慈善事业的灵魂。有深厚的慈善文化,才有繁荣的慈善事业。《慈善法》是慈善行为的规范,是新时期慈善文化的统领,因此,我们要把握贯彻《慈善法》的机遇,建设适合我区区情的新时期慈善文化。
三、加强江都区慈善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优化慈善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慈善文化实际上是完善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城市文化基础的重要举措,优化慈善文化对江都区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关键还在于“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建构的完善过程。首先,应明确政府工作理念。政府是慈善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其工作理念对于慈善文化建设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实现慈善文化建设的战略升级,就需要理性、统筹、战略眼光与全局观念,把慈善文化与精神文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宗教文化、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建立互动机制,把慈善文化渗透到各个文化体内,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评比、一起激励,形成文化建设的共同体。其次,应理清各个责任主体。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到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学校和个人等方面的复杂問题,而慈善文化的普及还牵扯到了慈善事业发展等问题,因此,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和边界,是慈善文化普及工作的基础。建议政府建立慈善文化推进的协调机制,以政府牵头,民政、宣传、教育、经信委、文化、财政、税务、群团、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指导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形成政府协调与行业协作相结合,部门落实和综合管理相配套,明确责任和政府监督相衔接的格局。再次,应重视“9.5”慈善活动。每年9.5是法定的慈善日,政府应组织宣传活动、号召全民慈善、恢复慈善一日捐,以此积淀慈善文化使之深入人心。
2、完善和建立慈善捐赠的回报、激励机制
当前,江都区慈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一套完善的慈善捐赠回报、激励机制是促使和保障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
首先,应定期开展评选十佳“慈善企业”、“慈善之星”、“慈善大使”、“荣誉市民”等表彰活动,大力表彰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公益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对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且捐资数额大的个人、团体、单位法人代表可聘请到各级慈善组织担任职务和享受名誉,并由政府或慈善会发给纪念奖牌予以褒扬。独家捐助的专项基金可拥有基金的冠名权,如“洪泉慈善基金会”,对捐款额较大的项目予以署名立传。独家捐助的项目可以印制该企业的广告或公益性广告。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政府或部门予以表彰,满足捐赠人的社会荣誉感。
其次,笔者建议借鉴连云港、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实行的“志愿者积分制”的做法,使得“好人有好报”能真正落到实处,以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以连云港市连云区云山街道黄崖村为例,他们的星级志愿者在旅馆、饭店消费时,可享受一定折扣,村里还组织免费体检,持证者星越多,得到的折扣也越大。
我们建议可以在一些社区设“爱心超市”,在“爱心超市”居民购买商品不是用现金而是用“积分”。当然“爱心超市”的设立要经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只要持有《社区志愿者服务积分证书》,就可以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随时到超市里“购买”到相應“价格”的任何商品。通过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以实际行动用“爱心”回馈“爱心”,实现爱心“双向循环”,让每一份志愿者的爱心都有“回音”。
3、改善媒体报道,净化舆论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已经成为慈善文化宣传的主要平台,真实、及时的新闻报道有利于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对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但不实报道的不断出现,也成为了传播慈善文化的阻碍。因此,江都区普及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利用好媒体这一舆论阵地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利用好主流媒体。江都区普及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应利用好《江都日报》《扬州日报》以及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通过开设专栏专版、创设电视专题节目等方式传播慈善文化,拓宽慈善文化传播途径。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相较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等媒体形态而言的媒体形态。建议民政部门要设立慈善网站,宣传慈善文化,公布慈善法规,彰显慈善人物,公布慈善项目等。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等网络新媒体,是普及慈善文化的重要助力。最后,提升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感,明确媒体工作者的工作定位。媒体工作者应对自己在普及慈善文化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有清晰的认识,洞察社会问题,设置具有正确导向性的慈善议题,对慈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严守职业道德,激发全民参与慈善的热情。
4、建立慈善联合会,整合慈善资源
慈善组织是发展慈善事业、普及慈善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我区慈善组织层出不穷,慈善行为纷繁多样,已迫切需要枢纽型社会组织——慈善联合会来统筹、规范、整合和引导慈善事业的发展,其职能:弘扬慈善文化、联合慈善力量、沟通社会各方,维护会员权益,规范行业行为,推动跨界合作,开展评估表彰,强化行为自律,承办政府部门委托事项等。慈善联合会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本区内慈善行业行为,有助于整合慈善资源,开展重点救助;有助于督促慈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公益慈善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江都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而公众的参与率则决定于慈善文化的普及程度,只有在市民中广泛普及慈善文化,才能在社会中创造出良好的慈善氛围,为江都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相信江都区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定会稳步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