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藏传佛教对生态环境的生态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传佛教信仰中那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意识、传统习俗和措施,表达了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环境的现代环境伦理思想,藏传佛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宗教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藏族;宗教信仰;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因为佛教的影响藏族在青藏高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降到最小的了,其教义中却蕴藏着大量而又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思想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发展之源、精神之根和一个地区的活力,而且是维系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坚强纽带;同时,民族文化既是发挥后发地区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无形资产,也是融入经济一体化的品牌。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及融化之际有着自己的特点才是最主要的,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是国家的。” 不管这个民族的人口多与少,只要它的价值观符合人类发展的需求人人都能接受及学习它的。对于藏族来说藏传佛教慈爱的伦理观,在信仰藏传佛教地区,曾经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用。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代,对此进行总结和借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继续坚持藏传佛教传统生态伦理中的优良的传统,则必将对当代和未来的高原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藏传佛教对生命的态度
  生命平等,并不意味着人与动物之间不加区别。藏传佛教教义中认为动物作为六道众生之一,处于三恶趣中,比起人类其处境是艰难的,其命运是悲惨的,从生存的现象看,人类自然优于其他动物,杜绝来世转生于三恶趣(畜生、饿鬼、地狱)也是修佛的最低目标(下士道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佛教主张慈悲和怜悯动物的处境,动物亦即大乘佛教普渡之对象之一。
  不杀生是佛教出家僧尼遵守的“四根本戒”和在家信徒所遵守的“五戒”之首,堪为佛教的第一戒律,亦为佛教第一信条。佛教反对杀害生命,认为杀生有罪,但佛教对不同信徒的要求是不同的。凡是受戒的僧人或居士,必须严格遵循,认为但凡破此戒者,均造严重罪业。无论是自己亲手杀生,还是教他人杀生,其罪业相等。对于没有受戒的信徒,佛教并不强行禁止其杀生的行为,而是劝勉他们少杀生。
  佛教认为动物作为有情众生的一部分,其生命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而不能杀害。《菩提道次第广论》明确指出,杀害“大身傍生”是重罪。佛教反对这样一种认知:“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指创造世界的神灵—引者)所化为资具故,虽杀无罪。”这里非常明確地告诉我们,动物并非是神灵赐给人类的生活用品,或者说不能理解为神灵创造动物是为了赐福于人类,动物更不是任人宰割的对象,杀害动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在佛教看来,人类并没有主宰或随意杀害动物的权力。在反对杀生的同时,佛教又主张“放生”,主张对动物采取保护。有些藏传佛教寺院每年正月祈愿大法会期间,专门举行放生的法事活动。藏传佛教不杀生伦理的传播与实践,对高原野生动物所起的保护作用和对高原环境的维护作用的确是不可估量的。
  藏传佛教的大师们因长期修慈悲心,当他们面对有情生命时也自然能生起关爱之情。即使心中没有产生真正的菩提心,但因修习的熏陶,也能减少心理的阴暗面,至少能减缓对有情生命的仇视或漠不关心,不会随时造杀生恶业。在当代,如果我们不断培育这种对有情的慈爱之心,那么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力就能得到尊重,而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有望得到繁衍。
  佛教不杀生的伦理为高原的野生动物带来了福音。藏族地区以游牧为主,牧民以食肉为生,因生存环境所迫,做到不杀生几乎不可能,但牧民有放生的习俗,而同时很少有打猎的习俗,也不随意伤害或虐待野生动物,而是任其自生自灭。过去许多藏族地区是禁猎的,尤其是圣山圣湖和佛教寺院所在的地区。
  二、宗教在藏区的发展和理解
  在藏区宗教和宗教人士(这里的宗教指的是藏传佛教)地位是相当高的有句俗语说:“手指所指是东,上师所说是经”这样完全信任的一个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藏族人和接触佛教的人。随着加快世界一体化的脚步每一个人对宗教的认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不是盲目的跟随,就像那句谚语:“是金子总会发光”、“真金不怕火炼”的道理都会慢慢的学习和实践从中得到更高的精深需求和哲学道理。
  世界宗教在我们所经历的世纪之交、千纪之交空前活跃,并在藏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如何去认识、研究和理解世界宗教,这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氛围中,人们已体会到宗教的普遍存在,并开始关注宗教问题,关心宗教研究,将宗教的作用及影响与现实社会的生存及发展密切关联。不过,在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上,人们的见解和观点显然仍存有分歧,这给我们争取达到宗教审视之共识带来了种种困难,却也提醒并促使我们多层面、多角度地认识世界宗教的存在,观察其演变发展。
  在对各种世界宗教的复杂体认中,大致有如下两种视角:一是把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及社会生活的“常态”来看待,从世界宗教中体悟出人的社会性、人本性、文明性和超越性。对此,宗教研究者有诸多表述,反映出其对宗教所关涉的主体或客体、集体或个体、内心或外在的不同侧重。例如,奥托认为宗教是“与神圣的交往”,在此突出人对神圣,或“神圣者”的信仰。缪勒也指出宗教是人“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即人的内心的本能、气质、人寻求超越的渴望。斯特伦把宗教理解为“使个人和社会经历一种终极的和动态的转变过程”,其所言“终极转变”即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而彻底转变为体验到一种“最可信的和最深刻的终极实体”,由此在这种“构成生命的终极源泉”中确立自己的存在,使自己的精神变得充实和圆满。斯塔克则认为宗教是人之本性寻求补偿的体现,因而要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信仰生活。
  总之,“六大元素”是指六种周遍一切法界、造成有情无情世界的基本元素。前五大即地、水、火、风、空,属于色法,归胎藏界范畴;后一大即识,属于心法,归金刚界范畴。无情和有情世界,佛与众生,无一不是“六大元素”所造。因此,佛与众生,也无根本差别,每位凡夫只要修持“三密加持”,即可成佛。(本人理解成佛就是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在世道轮回里找到正确的光明之路)
  以佛教来说,在漫长的历史中,佛教有着一套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免受破坏的修持方式和实践方式,具体来讲,包括素食、不杀生、放生、植樹造林、美化寺庙及周围环境等。千百年来,无以数计的佛教信徒,践履着佛教众生平等、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日常生活与修行实践中身体力行,精心维护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结语
  在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路线,即进行客观世界的改造(变秽土为净土),首先必须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净心),这一点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藏区宗教文化生态》 尕藏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出版
  《中国宗教多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苏发祥、(美)郁丹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出版
  《中国宗教》 (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胡绍皆 2013年09月出版
  《宗教:关切世界和平》王作安、卓新平主编文集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其他文献
中国民族歌剧女性形象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歌剧的百年发展历史是一段曲折而又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女性形象在中国歌剧舞台上的繁荣,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醒目标志,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各个阶段,女性形象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中国歌剧的发展轨迹是一部以女性形象为主线的发展史。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的繁荣有其历史背景。  (一)发展背景  女性主义是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才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大众的传播载体可以更好的传播服装的流行趋势,电影通过服装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个性、身份展现给观众,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影里面的服装传递民族服饰文化,对整个剧情起到铺垫的作用。而服装通过电影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这些电影中经典的服装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穿着方式,电影的发展对服装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电影作为的大众传播的载体承载着更多的使命,服装也随着电影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期刊
【摘要】: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独特、重要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分为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而我们虽然看到右手经常在动似乎很难,但其实不然,左手技法才是古筝演奏的魂,而我们看起来简单的却比一定简单,因为右手只需要采用大、食、中、无名四指拨弦,但是想要完美演绎出音乐的旋律,还需要左手完美的配合,因为左手需要在古筝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所以本文就古筝左手技法的发展进行讲解。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我之前也有读过其他版本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作为设计理论书,王受之写的这个版本的设计史我最喜欢,而这本书中所写到的一些现代设计先驱者的设计思想更值得我深入研究,通过对几大设计运动中的设计大师们的设计思想的探究,让我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设计是为了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所享用,设计不像艺术,设计必须被社会所接受,具备功能性,這对我今后的设计生涯有了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设计思想;
期刊
【摘要】:在视觉传达的艺术领域里,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标记。精炼且易识别的标志形象作为大众传播的语言符号,被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促销意识成为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区域信标是无形的城市旅游发展,标志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和吸引。  本论文以多元文化在设计方面旅游城市文脉为主线范畴,通过视觉上的图像化、符号化,分析研究多元标志设计符号化信息,简要分析旅游城市标
期刊
【摘要】: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上,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震在给日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送给了日本一个美好的礼物——温泉。日本的温泉星罗棋布、种类繁多并且独具特色,因此日本获得了“温泉之国”的美称。日本人在开发利用温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温泉文化。日本温泉文化也反映出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本文尝试从日本温泉的概况以及温泉文化的发展历程等多个角度加以论述,分析了日本人矛盾的民族性格。 
期刊
【摘要】:浪漫主义运动始于18世纪末法国社会发生剧变之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浪漫主义至少能坦诚地表明它爱憎分明的立场,它与古典主义的艺术思想相对立,主张抒发情感精神世界、追求个性平等自由博爱、强调主观意识,绘画特点奔放不羁主张光与色的对比,反对古典主义的平面性、唯理性主义和对个性的压抑。它的中心主题集中体现为:对大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已逝的历史或异国情调的迷恋;对生活中惊心动魄或隐晦神秘的事物
期刊
编者按: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是慈善事业健康、良好、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抓手。《慈善法》的颁布为我区慈善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本文分析了江都慈善文化的发展历史、慈善文化在促进江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江都慈善文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对江都慈善文化发展提供有益支持。  一、慈善文化在江都的传承与光大  慈善文化世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时间词是指时间中的某一点或某一段,对时间词的分类历来学者有不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时间词是名词的一类,即时间名词;有的学者认为时间词是与名词并列的一类,即体词的下类。本文从时间词的语法功能出发,分析时间词与名词语法分布的区别,对时间词的分类做了重新界定,将时间词归入体词的下类。分析时间词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时间词,对时间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时间词;主语;状语;分类 
期刊
Many people have watched the movie “Tarzan”, in which the fictional character Tarzan was raised in the African jungle by great apes. Seeing that scene, I guess most of you might wonder how could a hu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