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小燕,服装设计师,两度获得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十佳设计师”称号和“最佳女装设计奖”;作为中国设计师代表负责广州申亚宣传片以及博鳌论坛开幕式表演的服装设计工作;代表中国文化部在法国巴黎“中国服装周”举办个人专场发布会;担任世界小姐选拔决赛评委及颁奖嘉宾;作为中国优秀设计师代表,设计的现代旗袍晚礼服系列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政府中国周“中国历代民族服饰展演”中展出并大受好评……一大串眼花缭乱的荣誉和称号摆在我眼前,使我对即将采访的对象充满了好奇:一个事业成功又才华横溢的女子,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会有一般印象中女强人式的强势或张扬吗?
由于李小燕身在外地,我们事先约好的访问只能通过长途电话进行。电话那头的李小燕,亲切有礼,没有丝毫的张扬或气势逼人。她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她几乎是略加思索就出口成章,每个回答都直扣重点,见地深刻,没有半句废话。她温和地娓娓道来,言语间充满了感染力,语言精彩绝伦。她的睿智和直率使得这次采访非常顺利和愉快。她说,她喜欢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喜欢漂亮、得体的服装带给人的“很精神的感觉”。
李小燕对服装的热爱大概只能用“狂热”来形容,虽然未曾谋面,我却毫不怀疑,这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张力、极其热爱生活的女子。
灵感来自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记者:潮流和时尚总是不断变化的,你如何让自己和旗下设计师的创造力能够一直常新,不断有新的灵感?
李小燕:经常有人问我,那么多的灵感从哪里来?我说我从来不用特意去寻找灵感。一个设计师,只要他不断地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其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相关联的,我经常从服装以外的领域得到许多启发。比如现在流行绿色食品,那我们就会把这种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引入到服装设计里面来。服装设计来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提升,最终又回归到生活中去。一个热爱生活的设计师会不断的去观察,走在大街上会去观察现在的女孩子喜欢穿什么衣服。所以我们做服装设计的就是淘宝,淘的是生活中的宝,是潮流沉淀下来的精华。
比如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唐装要冷下来了。正好那时候休闲风潮盛行,我就通过唐装与休闲风格的结合、甚至用牛仔布来做唐装,来延续唐装的热潮。作为设计师,如果你热爱一种服装,你就必须在它淡下来的时候有所警惕,有所察觉,想办法去延续它。在这方面牛仔服装给我的启发很大。靛蓝布已经流行了100多年,到现在仍在流行。人们通过色彩的变化,通过各种元素的变化,以及许多以前不可想象的结合,比如流苏、金属,甚至蕾丝、绣花、绣珠与牛仔布的结合,来延续它的魅力和生命力。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你爱它,它就会继续活下去。设计师的作用正在于此:让服装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记者:那么,怎样在设计师的才华、独特想法和市场需要之间获得一个平衡,使它们得到完美结合?
李小燕:没错,这个拿捏的尺度是很重要的,掌握不好的话,品牌很难生存下去。如果设计师做的东西是若干年后才能为人接受,或者说虽然在天桥上光彩夺目,却没办法被现实中的消费者接受,那你和你的服装会没办法生存下去。设计师也需要有经济基础来支持自身生存,从而将自己的品牌发展起来,为大众所接受。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是应该能与市场挂钩的,因为设计师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作品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最终引导市场的潮流。如果你设计出来消费者不愿意穿,也就失去了这个作用。当然,作为设计师,我不会只是完全跟随市场,完全让顾客的需要牵着鼻子走,因为那样的话,我只是一个裁缝而不是设计师。但是我在引导客户的过程中我也要让社会、让消费者能够接受,而不是与之脱节。这就是这个尺度的拿捏问题。
天赋比努力更重要
记者:你所创立的几个服装品牌在业内颇具盛名,也先后获得国际和国内的多次大奖,同时这几个品牌的名字听起来都很动听,这几个品牌的特色、定位、设计风格如何?
李小燕:“芳莹”是一个风格比较女性化、柔性的品牌,在中国国内已经做了10年,目前非常受欢迎。这个品牌的服装在设计、色彩、面料、结构、裁剪上,都努力突出女性的曲线美以及柔美、妩媚的感觉,通过各种裙装以及花边、蕾丝、绣珠等元素来体现这种效果。“法蝶”则更年轻并偏向于中性化,比较前卫,以裤装、T恤为主,线条方面以直线为主,带一点牛仔风格,适合喜欢运动的年轻人。
目前“法蝶”的客户群是以年轻人为主。事实上,我自己并没有刻意去划分每一个品牌的年龄阶段,也不赞成这样,包括在设计的时候,我觉得年龄的跨度越大越好。我希望中国的消费者能像国外一样,到了五、六十岁,依然穿得很年轻。不过,可能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中国和国外在这一点上还是不同的。当然现在越来越多年纪较长的女性也加入到“法蝶”的客户群中来,这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Marvel”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品牌,它的风格比较都市化,偏向于白领风格,健康、活泼、阳光,具有文化气息,客户群的年龄层跨度比较大,包括了从刚出社会的职场新鲜人到单位里的领导层。面料上会选择比较天然的材质,比如棉。
“如意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品牌。当时上海举行APCE之后,全世界都掀起了唐装热,许多客户希望我能为他们制作唐装,我自己也觉得民族的文化应该弘扬,可以尝试一下民族性的服装,于是在一种热血沸腾、冲动的状态下,创建了这个品牌。“如意坊”不同于传统的唐装,它将中国民族服装的元素与国际流行的穿着理念结合在一起,既民族又现代。到目前为止,“如意坊”还只是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定做的,包括出国访问的政界人士,或者来中国参观访问的国外代表团。至于将来“如意坊”会不会做成一个面向大众的品牌?我有这个打算,但是目前的时间还不够,我还没准备好。
记者:你觉得服装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天赋还是后天的积累?
李小燕: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天赋。天赋还有兴趣,都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完全是感觉层面上的,无法通过教育来得到,事实上,后天的教育和积累只是是技巧性的加强。如果没有天赋,光靠后天的培养,设计出来的东西会缺乏灵性。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自己设计服装。大学里,我念的不是服装专业,因为那时候年纪小,这些事情都是由父母做主,规划你的发展道路。不过当我年纪大一些,可以自己做得了主了,我便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服装设计这个行业。有时候,我甚至感觉我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丝毫没有退路。我大概会这样一直到老吧!
服装设计,其实是非常累的一个工作。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个职业很浪漫、很时尚,实际上它是很苦的一件事情。画家画画是一个人的事情,只要画家自己的眼睛认可就可以,服装设计却不一样。服装设计是立体交叉、工艺性很强的一个专业,你要考虑许多其他的因素,要考虑其他人的想法。一件好的服装需要很多人的配合,要同时达到视觉、触觉、感觉的完美结合,否则看起来好看、穿起来却不舒服,或者令人感觉奇怪,都不是一件好服装。另外,设计师还要考虑天气、季节的因素,要考虑大众的接受性,俗话说众口难调。所有这些都必然要求服装设计师的思维是立体的。因此,比起一般的艺术家,我们考虑的问题更多,承受的压力更大。
所以说,做服装设计这行,天赋、兴趣都很重要。如果只是冲着设计师这个名头,或者冲着高薪而来的,他很有可能会做得很辛苦,会熬不下去。
态度决定成败
记者:除了设计师,你还是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作为经营者你是如何进行品牌规划以及产品的开发的?
李小燕:其实刚开始做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规划性,有点糊里糊涂。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客户群,才慢慢去做发展规划这方面的工作。做服装一定要脚踏实地,步子一定要稳。我们的款式是以“333”的营销比例来开发产品的。这其中百分之三十是经典的款式,是客户非常喜欢的,我要将它们保留下来;百分之三十是目前市场流行的款式;还有百分三十是我自己希望的创新性、引导性的东西。我认为这样一个比例比较科学,也比较稳健,可以让一个品牌在稳定中发展。
记者:在服装设计上,你有没有一个总的设计理念?有人说,服装是生活中的艺术。作为服装设计师,你希望通过服装传递一种什么信息和生活态度?你们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在哪里?
李小燕:我们最大的特色是注重人文与关爱,也在产品中体现这种对消费者的关爱,包括对消费者健康的关爱,所以我提倡绿色健康。穿着不仅要让看的人觉得漂亮,穿的人也要觉得舒适,这个非常重要,我反对仅仅为了让别人看起来漂亮而牺牲自己的舒适感,所以我严格地遵循“视觉-触觉-感觉”这个架构来设计服装。其实不仅仅是对顾客,对员工我也一直提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因为关爱才是员工进步的最大动力。
服装与人的心情的作用是互动的,好的服装可以带动人的心情。现在,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生机蓬勃的氛围当中,所以我在设计上也追求一种健康、向上、年轻的感觉,不管是款式、色彩还是面料,都希望能给人带来活力。我喜欢漂亮的服装、得体的线条带给人的精神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充满了能量和活力,做起事来特别有活力。
记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你是怎样克服它们?
李小燕:最难忘的是非典时期,整个销售行业都弥漫着消极的气氛,当时我也很紧张。因为大家都不敢出门,我们的商品也卖不出去了。但是我想,人总要穿衣服,而且现代医学那么发达,政府一定会想办法摆脱这种局面,一切都会过去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反而决定加大生产量,设计一批款式非常新颖的服装。虽然这遭到了我们公司百分之八十的人的反对,我还是很果断地拍了板。果然没多久,形势开始好转,消费复苏。当时很多服装品牌还在卖非典前的旧款式,而我们的新款服装一推出市场马上被一抢而空。所以我总结出来的观点就是,态度一定要积极,要留希望给自己,同时要善于思考。对于人生,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
由于李小燕身在外地,我们事先约好的访问只能通过长途电话进行。电话那头的李小燕,亲切有礼,没有丝毫的张扬或气势逼人。她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她几乎是略加思索就出口成章,每个回答都直扣重点,见地深刻,没有半句废话。她温和地娓娓道来,言语间充满了感染力,语言精彩绝伦。她的睿智和直率使得这次采访非常顺利和愉快。她说,她喜欢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喜欢漂亮、得体的服装带给人的“很精神的感觉”。
李小燕对服装的热爱大概只能用“狂热”来形容,虽然未曾谋面,我却毫不怀疑,这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张力、极其热爱生活的女子。
灵感来自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记者:潮流和时尚总是不断变化的,你如何让自己和旗下设计师的创造力能够一直常新,不断有新的灵感?
李小燕:经常有人问我,那么多的灵感从哪里来?我说我从来不用特意去寻找灵感。一个设计师,只要他不断地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其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相关联的,我经常从服装以外的领域得到许多启发。比如现在流行绿色食品,那我们就会把这种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引入到服装设计里面来。服装设计来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提升,最终又回归到生活中去。一个热爱生活的设计师会不断的去观察,走在大街上会去观察现在的女孩子喜欢穿什么衣服。所以我们做服装设计的就是淘宝,淘的是生活中的宝,是潮流沉淀下来的精华。
比如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唐装要冷下来了。正好那时候休闲风潮盛行,我就通过唐装与休闲风格的结合、甚至用牛仔布来做唐装,来延续唐装的热潮。作为设计师,如果你热爱一种服装,你就必须在它淡下来的时候有所警惕,有所察觉,想办法去延续它。在这方面牛仔服装给我的启发很大。靛蓝布已经流行了100多年,到现在仍在流行。人们通过色彩的变化,通过各种元素的变化,以及许多以前不可想象的结合,比如流苏、金属,甚至蕾丝、绣花、绣珠与牛仔布的结合,来延续它的魅力和生命力。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你爱它,它就会继续活下去。设计师的作用正在于此:让服装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记者:那么,怎样在设计师的才华、独特想法和市场需要之间获得一个平衡,使它们得到完美结合?
李小燕:没错,这个拿捏的尺度是很重要的,掌握不好的话,品牌很难生存下去。如果设计师做的东西是若干年后才能为人接受,或者说虽然在天桥上光彩夺目,却没办法被现实中的消费者接受,那你和你的服装会没办法生存下去。设计师也需要有经济基础来支持自身生存,从而将自己的品牌发展起来,为大众所接受。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是应该能与市场挂钩的,因为设计师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作品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最终引导市场的潮流。如果你设计出来消费者不愿意穿,也就失去了这个作用。当然,作为设计师,我不会只是完全跟随市场,完全让顾客的需要牵着鼻子走,因为那样的话,我只是一个裁缝而不是设计师。但是我在引导客户的过程中我也要让社会、让消费者能够接受,而不是与之脱节。这就是这个尺度的拿捏问题。
天赋比努力更重要
记者:你所创立的几个服装品牌在业内颇具盛名,也先后获得国际和国内的多次大奖,同时这几个品牌的名字听起来都很动听,这几个品牌的特色、定位、设计风格如何?
李小燕:“芳莹”是一个风格比较女性化、柔性的品牌,在中国国内已经做了10年,目前非常受欢迎。这个品牌的服装在设计、色彩、面料、结构、裁剪上,都努力突出女性的曲线美以及柔美、妩媚的感觉,通过各种裙装以及花边、蕾丝、绣珠等元素来体现这种效果。“法蝶”则更年轻并偏向于中性化,比较前卫,以裤装、T恤为主,线条方面以直线为主,带一点牛仔风格,适合喜欢运动的年轻人。
目前“法蝶”的客户群是以年轻人为主。事实上,我自己并没有刻意去划分每一个品牌的年龄阶段,也不赞成这样,包括在设计的时候,我觉得年龄的跨度越大越好。我希望中国的消费者能像国外一样,到了五、六十岁,依然穿得很年轻。不过,可能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中国和国外在这一点上还是不同的。当然现在越来越多年纪较长的女性也加入到“法蝶”的客户群中来,这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Marvel”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品牌,它的风格比较都市化,偏向于白领风格,健康、活泼、阳光,具有文化气息,客户群的年龄层跨度比较大,包括了从刚出社会的职场新鲜人到单位里的领导层。面料上会选择比较天然的材质,比如棉。
“如意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品牌。当时上海举行APCE之后,全世界都掀起了唐装热,许多客户希望我能为他们制作唐装,我自己也觉得民族的文化应该弘扬,可以尝试一下民族性的服装,于是在一种热血沸腾、冲动的状态下,创建了这个品牌。“如意坊”不同于传统的唐装,它将中国民族服装的元素与国际流行的穿着理念结合在一起,既民族又现代。到目前为止,“如意坊”还只是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定做的,包括出国访问的政界人士,或者来中国参观访问的国外代表团。至于将来“如意坊”会不会做成一个面向大众的品牌?我有这个打算,但是目前的时间还不够,我还没准备好。
记者:你觉得服装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天赋还是后天的积累?
李小燕: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天赋。天赋还有兴趣,都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完全是感觉层面上的,无法通过教育来得到,事实上,后天的教育和积累只是是技巧性的加强。如果没有天赋,光靠后天的培养,设计出来的东西会缺乏灵性。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自己设计服装。大学里,我念的不是服装专业,因为那时候年纪小,这些事情都是由父母做主,规划你的发展道路。不过当我年纪大一些,可以自己做得了主了,我便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服装设计这个行业。有时候,我甚至感觉我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丝毫没有退路。我大概会这样一直到老吧!
服装设计,其实是非常累的一个工作。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个职业很浪漫、很时尚,实际上它是很苦的一件事情。画家画画是一个人的事情,只要画家自己的眼睛认可就可以,服装设计却不一样。服装设计是立体交叉、工艺性很强的一个专业,你要考虑许多其他的因素,要考虑其他人的想法。一件好的服装需要很多人的配合,要同时达到视觉、触觉、感觉的完美结合,否则看起来好看、穿起来却不舒服,或者令人感觉奇怪,都不是一件好服装。另外,设计师还要考虑天气、季节的因素,要考虑大众的接受性,俗话说众口难调。所有这些都必然要求服装设计师的思维是立体的。因此,比起一般的艺术家,我们考虑的问题更多,承受的压力更大。
所以说,做服装设计这行,天赋、兴趣都很重要。如果只是冲着设计师这个名头,或者冲着高薪而来的,他很有可能会做得很辛苦,会熬不下去。
态度决定成败
记者:除了设计师,你还是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作为经营者你是如何进行品牌规划以及产品的开发的?
李小燕:其实刚开始做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规划性,有点糊里糊涂。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客户群,才慢慢去做发展规划这方面的工作。做服装一定要脚踏实地,步子一定要稳。我们的款式是以“333”的营销比例来开发产品的。这其中百分之三十是经典的款式,是客户非常喜欢的,我要将它们保留下来;百分之三十是目前市场流行的款式;还有百分三十是我自己希望的创新性、引导性的东西。我认为这样一个比例比较科学,也比较稳健,可以让一个品牌在稳定中发展。
记者:在服装设计上,你有没有一个总的设计理念?有人说,服装是生活中的艺术。作为服装设计师,你希望通过服装传递一种什么信息和生活态度?你们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在哪里?
李小燕:我们最大的特色是注重人文与关爱,也在产品中体现这种对消费者的关爱,包括对消费者健康的关爱,所以我提倡绿色健康。穿着不仅要让看的人觉得漂亮,穿的人也要觉得舒适,这个非常重要,我反对仅仅为了让别人看起来漂亮而牺牲自己的舒适感,所以我严格地遵循“视觉-触觉-感觉”这个架构来设计服装。其实不仅仅是对顾客,对员工我也一直提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因为关爱才是员工进步的最大动力。
服装与人的心情的作用是互动的,好的服装可以带动人的心情。现在,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生机蓬勃的氛围当中,所以我在设计上也追求一种健康、向上、年轻的感觉,不管是款式、色彩还是面料,都希望能给人带来活力。我喜欢漂亮的服装、得体的线条带给人的精神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充满了能量和活力,做起事来特别有活力。
记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你是怎样克服它们?
李小燕:最难忘的是非典时期,整个销售行业都弥漫着消极的气氛,当时我也很紧张。因为大家都不敢出门,我们的商品也卖不出去了。但是我想,人总要穿衣服,而且现代医学那么发达,政府一定会想办法摆脱这种局面,一切都会过去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反而决定加大生产量,设计一批款式非常新颖的服装。虽然这遭到了我们公司百分之八十的人的反对,我还是很果断地拍了板。果然没多久,形势开始好转,消费复苏。当时很多服装品牌还在卖非典前的旧款式,而我们的新款服装一推出市场马上被一抢而空。所以我总结出来的观点就是,态度一定要积极,要留希望给自己,同时要善于思考。对于人生,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