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把道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孝敬父母、立志成才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 道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美德,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具体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他们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3、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4、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则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具体礼貌原则。
  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5、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如何落实对中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呢?我认为教师必须打破旧的模式,积极探究,不断改进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是道德教育能见成效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性、灵活性,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规范道德行为,让学生真正接受,达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才能由理解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道德氛围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
  比如学生的打架问题,学生对学习“做人”不理解,也不重视做人应该从哪些地方做起。我们在对学生传授“做人”知识时,要结合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他们身边的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解释“做人”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立足点,用事实教育他们懂得:学会“做人”是自己生存的需要,是社会大家庭和谐的需要,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就会在实践生活中自觉去观察、思考、审视身边人际关系的处理。
  2、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被动教育是实施在学生违背道德准则后的一种补救教育,而学生已发生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一个集体的道德氛围,同时也影响或伤害了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多方的损失靠被动教育挽回,不仅难度大、可能性小,而且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就会不断出现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了的局面。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做到多看、多听、多了解、多分析。要注意挖掘传统的伦理教育的精华,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逐步学会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伦理规范,思考自我道德的选择与完善。
  3、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这是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一个教师的品行、风度、学识、人格和工作精神达到甚至超出了学生原有的想象时,学生对该教师的敬重、信服之心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观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搜集
期刊
数学是什么?在一些孩子眼里,数学是枯燥的、五味的和深奥的,有些人认为数学课堂不像语文课堂那么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真的是这样吗?不尽然!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是“创造坊”,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是“助推器”,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快乐是幸福的源泉,只有打造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才能让课堂成为师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  现谈一谈自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的。    一、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 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预设,关注教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教育教导作用,又要树立一种课程开发的意识,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呈现出来的鲜活的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
期刊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是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它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之愿做。对在自学中提出幼稚问题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格外慎重,善于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思维的活动,是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益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 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变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它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概念指引下,以数学
期刊
现在,人们经常能听到一些班主任发出工作越来越难干、学生越来越难管之类的抱怨。我认为不是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而是我们的班主任管理方式落后,没能与时俱进。班主任不妨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另辟蹊径,做一个另类的“老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007年3月,我接任了初二一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一个因为成绩倒数第一、打架正数第一而全校闻名的班级。一些老师给我建议,新班主任一定要先抓几个典
期刊
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然有好的班风、学风,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与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四个方面既是班集体存在的基础,也是班集体发展的力量之源。    一、良好班风是建立积极向上班集体的首要条件    首先,倡导班风,培养骨干。  班主任向全班成员提出班风要求,一部分先进成员接受了班风要求。这一时期,班风对全体班级成员来讲是外在的。多数人对班风要求尚不十分理解,一批骨干为
期刊
【目标定位】  1、在诵读《醉花阴》、《声声慢》中,理解李清照南渡前和南渡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醉花阴》、《声声慢》中的意境,解读李清照在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感悟。  3、能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程度等某一方面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感知李清照。  【教学重点】感知李清照。  【教学难点】品味李清照的国愁、家愁、情愁。  导学创意设计:  1、激情导入;  2、感知李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