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壮族民间文化丰富又多彩,嘹歌文化是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一种。对于壮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的出路,将以最具代表性的嘹歌文化来探讨。而平果又是嘹歌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加上近几年来其开发与利用也是壮民族人民的关注点,所以本文将浅探嘹歌文化的商业化、生活化和以教育为发展方式等开发和利用模式及其意义。
关键词:壮族文化;平果嘹歌;开发利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成长的印记,从猿到人、从石刀到火药、从个体到社会,每个民族都经历过在物质文明的泥澡里挣扎,才涅槃出自己民族凤凰般的精神文化——我们称之为伟大又个性的民族文化。在西南海角有这样一个民族,壮族人民世世辈辈生生不息,在不朽的江月下、在无尽的邕江畔,创造出壮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辉煌——“嘹歌”。它成了壮族人民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成了辛劳苦作之后的休闲手段,成了谈婚论嫁的辅助方法,成了似空气如水源一般壮族人民不可或缺的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嘹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让嘹歌文化生活化进入年青一代的头脑,让其自身具有资源属性和商业价值,成为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商业化模式为跳板
商业化也可以说是生产化,使得嘹歌文化本身成为生产价值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嘹歌文化既属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都有着相通相融相溶的共同性。无论是建设旅游生态园区、制作旅游纪念品、推广歌圩旅游节、设立嘹歌文化博物馆、打造嘹歌乐队等等举措,根本观念都与商业经营模式分不开。既促进了当地甚至是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给壮族嘹歌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
“百色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如果把贫困程度按顺序分为十个等级,它可能得排上第二等级的地级市。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乐业、西林这样比较偏远的县区,是区政府甚至中央政府重点扶贫的对象。老一辈的人曾这样形容过2016年百色的经济困难程度:“广西最穷的县,有一个在河池,两个在百色,真的是穷得一塌糊涂”。但是奇怪的现象是,早些年在这些县还有那坡、田东、田阳、平果的街头随处可见老少男女穿着壮族传统服饰对唱嘹歌,一到节庆那场面真的可以称得上山歌山海,余音绕“街”不绝于耳了。近几年来,壮文嘹歌书籍被翻译为普通话、外文的越来越多,像农敏坚、黄国光这样致力于唱嘹歌、研究嘹歌的人也只增不减,平果嘹歌唱进悉尼歌剧院、广西思恩合唱团拿下2018年“一带一路·唱响未来”马来西亚国际华人合唱大赛金奖第一名……。一系列的奖项和证明都为平果带来了潜在的旅游和经济价值,为平果当地增添了商业生机。
当然,在商业化的过程和最终结果中,都不应以改变甚至是破坏嘹歌文化为代价,无论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商业开发与利用中必须以本真性为原则和指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但未来的结果也一定是乐观的。
二、以生活化模式为舞台
反复复习是记忆的最好办法,对于嘹歌文化生活化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当嘹歌反反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来来回回刺激人们的听力感官,让嘹歌如影随形,那么嘹歌才不会因为快节奏的时代步伐而渐淡出人们的圈子。而开发、利用与保护壮民族民间文化,平果县近年来对于嘹歌文化的做法事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首先,平果县进城大道两旁的路灯变成了绣球或带有壮族图饰的样子。先人在唱嘹歌的时候都是穿着壮族服饰,最具特色的就是壮锦。壮锦的图案大都是花、鸟、花纹灯等具有比较吉祥意味,装饰在建筑物上不仅可以使壮族文化“活”再人们的生活中,还可以使嘹歌文化深入人心。
其次,平果县的进城大道两旁也已经被穿着壮族服饰的卡通人物的文明标语所装饰。不再是以前蓝底白字的风格,如今在平果,从火车站开往县区中心的道路旁,连告示牌也变得可爱起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人们会不知不觉的主动接受嘹歌文化、学习嘹歌文化,变成嘹歌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最后,不再限制甚至是鼓励歌圩的发展。在现代化进步越来越迅速的时代,歌圩似乎变得比嘹歌文化更难生存下去。不到十年的时间,平果县成龙路边凉亭里一到晚上就聚集唱嘹歌的人,当初到如今2018年已不剩多少个了,至今散步过去也没有盈耳的音乐了。在烈士墓陵园虽然还是可以找到唱嘹歌和卖嘹歌书籍和CD的人,但近来也被许多理发、治牙、卖药、算命的地摊贩子占去了不少“领地”。在这样的愈来愈严重的情况下,加之平果政府意识到嘹歌文化的重要性,秉着“逝去的平静地逝去,剩下的我们竭力挽留”的原则,开始针对性、专门化的开发和保护。聚集在城龙路唱嘹歌的人虽少但有,以烈士墓陵园边缘为中心的歌圩群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以生活化为舞台还有一条非常细小但是承担着分量不轻的责任——在超市、广告牌、公交站牌的LED灯箱可以适当播放嘹歌的片子,嘹歌音乐是最好的选择,在人们每天必经之处、必看之处设置关于嘹歌文化的宣传栏,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制造一种易于使人民受到感染的环境。这种手段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是极其持久和深入人心的,对于嘹歌文化的开发、保护个传承具有非常高之意义。
三、以教育手段为发展方式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都逃不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如何传承嘹歌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如何传承嘹歌文化的重要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嘹歌文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了教育的作用。
平果县的嘹歌目前面临着一种非常尴尬的状况——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老的熟,少的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化断层严重。我弟弟今年十一岁,上五年级,我问他你听过嘹歌吗?他的回答是直摇头。连嘹歌都没有听过的人会了解嘹歌文化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教育的文化功能对于嘹歌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说商业化和生活化的开发与利用模式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嘹歌文化的一种挖掘、利用,那么使用教育的手段则是从根源上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零年代的平果壮族青年昆土,一直来都以自己是壮族人而感到自豪,他是“壮族嘹歌”微信公众号主体人,也是平果嘹歌协会黄国光老师的弟子。他从初中开始就受到平果嘹歌的影響,放学后经常钻到烈士陵园里去听人们唱嘹歌。2005年平果打造了“哈嘹乐队”等嘹歌流行乐队,那时候昆土正值高一,他的MP3里就下载了不少他们乐队唱的嘹歌。昆土自己就说过,周围同龄的朋友都认为这种“老古董”的嘹歌过时又难听,喜欢听嘹歌的他显得很“异类”。这样的情况在平果是非常容易见到的,如何修复这种断层,我想教育手段应该首当其冲。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平果嘹歌中包括了《日歌》、《夜歌》、《散歌》,将这些平果嘹歌编辑成册、录成CD、研究其中的婚俗价值和建筑价值等等都是教育的文化作用的另类体现,作者在这过程中定少不了对嘹歌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分析思考、潜心钻研,那么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筛选、整理、保存和传递嘹歌文化的过程。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让嘹歌走进课堂、走进教育,通过开设嘹歌文化趣味课堂可以让不同民族、国际友人了解、接触和深入到嘹歌文化的核心,有利于让壮族嘹歌文化走出广西,走进世界舞台,使嘹歌文化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嘹歌文化核心与内涵的优化和发展。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对嘹歌文化某部分内容的吸收和舍弃的过程。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首先,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人的活动,为嘹歌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其次,教育选择嘹歌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的内容,使得嘹歌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第三,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嘹歌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碰撞出火花。
教育给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带来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商业化和生活化的模式,重视并运用好教育的手段,将会带给平果嘹歌以及更多的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极大的光明。
山山有歌圩,圩圩唱嘹歌,歌歌传情意。嘹歌文化是壮族不朽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瑰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壮族嘹歌文化,不仅是壮族人民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担。
几经徘徊,几经眺望,几经奋起,壮族民间文化“嘹歌”才从历史中带来了一身的荣光,翻越了百般沧桑的昨天,步履坎坷地迈入了朝气蓬勃的今天。无论是商业化、生活化的模式,还是以教育为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都应该遵循“本真性”原则,适当开发,根本保护,以长远、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嘹歌文化,才能让它在多元化、现代化的社会中越来越具竞争力的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农敏坚,谭志表.平果嘹歌(长歌集)[M].南宁.广西壮族出版社.2005
[2]蔡阿利.南宁市壮族歌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M].广西师院学报.2011.
[3]劉春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传承探讨——以广西平果嘹歌为例[J].2014.10.
关键词:壮族文化;平果嘹歌;开发利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成长的印记,从猿到人、从石刀到火药、从个体到社会,每个民族都经历过在物质文明的泥澡里挣扎,才涅槃出自己民族凤凰般的精神文化——我们称之为伟大又个性的民族文化。在西南海角有这样一个民族,壮族人民世世辈辈生生不息,在不朽的江月下、在无尽的邕江畔,创造出壮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辉煌——“嘹歌”。它成了壮族人民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成了辛劳苦作之后的休闲手段,成了谈婚论嫁的辅助方法,成了似空气如水源一般壮族人民不可或缺的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嘹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让嘹歌文化生活化进入年青一代的头脑,让其自身具有资源属性和商业价值,成为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商业化模式为跳板
商业化也可以说是生产化,使得嘹歌文化本身成为生产价值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嘹歌文化既属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都有着相通相融相溶的共同性。无论是建设旅游生态园区、制作旅游纪念品、推广歌圩旅游节、设立嘹歌文化博物馆、打造嘹歌乐队等等举措,根本观念都与商业经营模式分不开。既促进了当地甚至是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给壮族嘹歌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
“百色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如果把贫困程度按顺序分为十个等级,它可能得排上第二等级的地级市。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乐业、西林这样比较偏远的县区,是区政府甚至中央政府重点扶贫的对象。老一辈的人曾这样形容过2016年百色的经济困难程度:“广西最穷的县,有一个在河池,两个在百色,真的是穷得一塌糊涂”。但是奇怪的现象是,早些年在这些县还有那坡、田东、田阳、平果的街头随处可见老少男女穿着壮族传统服饰对唱嘹歌,一到节庆那场面真的可以称得上山歌山海,余音绕“街”不绝于耳了。近几年来,壮文嘹歌书籍被翻译为普通话、外文的越来越多,像农敏坚、黄国光这样致力于唱嘹歌、研究嘹歌的人也只增不减,平果嘹歌唱进悉尼歌剧院、广西思恩合唱团拿下2018年“一带一路·唱响未来”马来西亚国际华人合唱大赛金奖第一名……。一系列的奖项和证明都为平果带来了潜在的旅游和经济价值,为平果当地增添了商业生机。
当然,在商业化的过程和最终结果中,都不应以改变甚至是破坏嘹歌文化为代价,无论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商业开发与利用中必须以本真性为原则和指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但未来的结果也一定是乐观的。
二、以生活化模式为舞台
反复复习是记忆的最好办法,对于嘹歌文化生活化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当嘹歌反反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来来回回刺激人们的听力感官,让嘹歌如影随形,那么嘹歌才不会因为快节奏的时代步伐而渐淡出人们的圈子。而开发、利用与保护壮民族民间文化,平果县近年来对于嘹歌文化的做法事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首先,平果县进城大道两旁的路灯变成了绣球或带有壮族图饰的样子。先人在唱嘹歌的时候都是穿着壮族服饰,最具特色的就是壮锦。壮锦的图案大都是花、鸟、花纹灯等具有比较吉祥意味,装饰在建筑物上不仅可以使壮族文化“活”再人们的生活中,还可以使嘹歌文化深入人心。
其次,平果县的进城大道两旁也已经被穿着壮族服饰的卡通人物的文明标语所装饰。不再是以前蓝底白字的风格,如今在平果,从火车站开往县区中心的道路旁,连告示牌也变得可爱起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人们会不知不觉的主动接受嘹歌文化、学习嘹歌文化,变成嘹歌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最后,不再限制甚至是鼓励歌圩的发展。在现代化进步越来越迅速的时代,歌圩似乎变得比嘹歌文化更难生存下去。不到十年的时间,平果县成龙路边凉亭里一到晚上就聚集唱嘹歌的人,当初到如今2018年已不剩多少个了,至今散步过去也没有盈耳的音乐了。在烈士墓陵园虽然还是可以找到唱嘹歌和卖嘹歌书籍和CD的人,但近来也被许多理发、治牙、卖药、算命的地摊贩子占去了不少“领地”。在这样的愈来愈严重的情况下,加之平果政府意识到嘹歌文化的重要性,秉着“逝去的平静地逝去,剩下的我们竭力挽留”的原则,开始针对性、专门化的开发和保护。聚集在城龙路唱嘹歌的人虽少但有,以烈士墓陵园边缘为中心的歌圩群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以生活化为舞台还有一条非常细小但是承担着分量不轻的责任——在超市、广告牌、公交站牌的LED灯箱可以适当播放嘹歌的片子,嘹歌音乐是最好的选择,在人们每天必经之处、必看之处设置关于嘹歌文化的宣传栏,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制造一种易于使人民受到感染的环境。这种手段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是极其持久和深入人心的,对于嘹歌文化的开发、保护个传承具有非常高之意义。
三、以教育手段为发展方式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都逃不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如何传承嘹歌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如何传承嘹歌文化的重要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嘹歌文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了教育的作用。
平果县的嘹歌目前面临着一种非常尴尬的状况——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老的熟,少的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化断层严重。我弟弟今年十一岁,上五年级,我问他你听过嘹歌吗?他的回答是直摇头。连嘹歌都没有听过的人会了解嘹歌文化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教育的文化功能对于嘹歌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说商业化和生活化的开发与利用模式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嘹歌文化的一种挖掘、利用,那么使用教育的手段则是从根源上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零年代的平果壮族青年昆土,一直来都以自己是壮族人而感到自豪,他是“壮族嘹歌”微信公众号主体人,也是平果嘹歌协会黄国光老师的弟子。他从初中开始就受到平果嘹歌的影響,放学后经常钻到烈士陵园里去听人们唱嘹歌。2005年平果打造了“哈嘹乐队”等嘹歌流行乐队,那时候昆土正值高一,他的MP3里就下载了不少他们乐队唱的嘹歌。昆土自己就说过,周围同龄的朋友都认为这种“老古董”的嘹歌过时又难听,喜欢听嘹歌的他显得很“异类”。这样的情况在平果是非常容易见到的,如何修复这种断层,我想教育手段应该首当其冲。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平果嘹歌中包括了《日歌》、《夜歌》、《散歌》,将这些平果嘹歌编辑成册、录成CD、研究其中的婚俗价值和建筑价值等等都是教育的文化作用的另类体现,作者在这过程中定少不了对嘹歌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分析思考、潜心钻研,那么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筛选、整理、保存和传递嘹歌文化的过程。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让嘹歌走进课堂、走进教育,通过开设嘹歌文化趣味课堂可以让不同民族、国际友人了解、接触和深入到嘹歌文化的核心,有利于让壮族嘹歌文化走出广西,走进世界舞台,使嘹歌文化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嘹歌文化核心与内涵的优化和发展。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对嘹歌文化某部分内容的吸收和舍弃的过程。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首先,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人的活动,为嘹歌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其次,教育选择嘹歌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的内容,使得嘹歌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第三,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嘹歌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活力,碰撞出火花。
教育给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带来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商业化和生活化的模式,重视并运用好教育的手段,将会带给平果嘹歌以及更多的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极大的光明。
山山有歌圩,圩圩唱嘹歌,歌歌传情意。嘹歌文化是壮族不朽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瑰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壮族嘹歌文化,不仅是壮族人民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担。
几经徘徊,几经眺望,几经奋起,壮族民间文化“嘹歌”才从历史中带来了一身的荣光,翻越了百般沧桑的昨天,步履坎坷地迈入了朝气蓬勃的今天。无论是商业化、生活化的模式,还是以教育为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都应该遵循“本真性”原则,适当开发,根本保护,以长远、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嘹歌文化,才能让它在多元化、现代化的社会中越来越具竞争力的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农敏坚,谭志表.平果嘹歌(长歌集)[M].南宁.广西壮族出版社.2005
[2]蔡阿利.南宁市壮族歌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M].广西师院学报.2011.
[3]劉春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传承探讨——以广西平果嘹歌为例[J].2014.10.